关于介形纲(化石)介绍

关于介形纲(化石)介绍,第1张

关于介形纲(化石)介绍

[拼音]:jiexing gang (huashi)

[外文]:Ostracoda(fossil)

介形纲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的 1纲。为具双甲壳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壳面无生长线,生活于热带至寒带的海洋、湖泊、河溪、池塘、水坑等水域。绝大多数属种底栖生活,海洋中的部分属种浮游生活。介形类保存成化石的主要是外壳,产于世界各地古生代至新生代海、陆相的灰岩、泥灰岩、泥岩及砂岩中。其个体甚小,容易在钻井岩芯中找到,在寻找矿产资源(石油、煤、地下水等)时,是确定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的重要微体化石之一。

壳瓣主要为钙镁质或几丁质,两性异形。壳体一般长0.4~2毫米。最大者是古生代的豆石介目某些属种,长达70毫米。左、右两壳瓣等大或不等大,大壳常沿边缘包覆小壳。壳体侧视卵形、肾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前后缘呈弧形或收尖;背缘直或外弯;腹缘直、内弯或外弯;壳面光滑,或网纹、具沟、隆起、脊、瘤、眼结节、孵育囊等;有些种类前端或前腹部具喙及凹痕(图1)。铰合构造无齿,或具各类型齿。肌肉附着在壳内面留下各种痕迹,壳体细微构造尚有内薄板、毛细管等(图2)。

始足介目最早出现于早寒武世海洋,壳薄,弱钙质。肯定的介形类自奥陶纪初出现一直繁殖至现代;陆相介形类最早出现于晚古生代,从侏罗纪至现代特别繁盛。一般说来,古生代介形类个体较大,闭肌痕范围宽且数目多,铰合简单;中、新生代及现代介形类个体较小,闭肌痕数目少,具简单及许多复杂的铰合。

早在 1758年C. von林奈报道了9种单眼虫 (Mono-culus),其中的介壳单眼虫(Monoculus conchacens)即为后人所称的介形类的一个种。1802年P.A.拉特雷耶创立“Ostrachoda”一名,1806年他又把它改拼为Ostracoda(介形类)。介形类的分类以现生种属的分类为基础,再补充进化石的分类。按目前较通用的介形类化石分类,介形类亚纲(Ostracoda)共分为5个目:

始足介目 (Archaeocopide) 现称高肌虫或金臂虫目(Bradoriida),产于世界各地下及中寒武统海相地层中。这一类分类位置尚有争论。

豆石介目 (Leperditicopida) 产于世界各地下奥陶系至泥盆系海相地层。

古足介目(Palaeocopida) 产于世界各地下奥陶系至中二叠系海相地层。

速足介目(Podocopida) 产于世界各地奥陶纪至现代海陆相水域,特别是在中生代及以后更为繁盛。

丽足介目 (Myodocopida) 产于奥陶纪至现代海洋,现代海洋的浮游介形类属种均属此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601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