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什么学问

生活中有什么学问,第1张

生活中有什么学问 哲学是高不可攀的学问吗?“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有哪些?

关于哲学是高不可攀的学问吗?“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有哪些?我个人理解,既然哲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就不是高不可攀的学问了。

什么是哲学哲学首先来自于丰富的知识,才能认识事物,理解事物。

哲学的本质是,对事物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主席的《实践论》就是哲学的理论。

任何一个理论,必须要在实践中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哲学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

主张多面手,一人多用的工作方针和逻辑。

方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再说;什么是学问学问,文字解释,就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我们不但要善于学习,不懂的事情要勤问,不懂不可怕,就怕的是不懂装懂。

学问从寓意上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认识事物,不但要看他表面现象,还要看它的实质性的问题,方称为有学问。

我们懂得了人情事故,才能随机应变,应对自如,有了丰富的知识,方能出口成章。

经历的多了,才能老练成熟。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方能称为有学问。

什么是日用而不知的哲学1,首先是我们做人做事。

我们做人应是,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落井下石。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与形形色色的打交道。

总会遇到“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的人。

她他总是喜好当面阿谀奉承,必然喜好背地里诋毁人。

对于这种人,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对她他们敬而远之。

2,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不浮厌了事。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乐善好施,成人之美。

积善成德,不成人之恶。

都知道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都知道尊老爱幼,不做那遭人唾骂的不孝儿孙。

我们都能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所有以上这些行为,都是“日用而不知”的哲学,很多人只是不懂它是哲学而已。

结束语哲学,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

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问,只是我们没有在意和不懂而已。

只要我们积极向上,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就是日用而不知的哲学。

只要我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只要我们实事求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有学问。

只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见多识广的经历。

便会是人情练达,出口成章的人。

哲学不是高不可攀的学问,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各类思想体系,基本都是人生哲学。

"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有讲究阴阳平衡的周易思想,有追求人生积极进取的儒学,有追求个性自由的道学,有追求心灵慰藉的佛学,有追求知行合一的心学。

还有无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思想不胜枚举。

中国哲学来源于生活,古代先人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远观山色,近观人情,中观自己。

在追问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寻找意义和道理,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活着。

1.周易阴阳随处可见生活哲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大意:积德行善的家庭,会有很多福德,还能代代相承。

而不积德行善的家庭,会有很多灾难,还能连累子孙后代。

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

大意:当受到挫折损失或者人生低谷是,可能即将增益和时来运转。

当人生得意不知进退取舍,那会转为失意损失。

以上两个易经道理就是讲因果报应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易经像这样贴近生活的道理还有很多。

2.儒释道的人生哲学:儒讲仁义“仁”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儒家以“仁”为核心,义为准则,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儒家思想告诉我们要过积极进取的人生,首先是要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最后通过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实现成功立业。

佛讲戒定慧戒、定、慧作为佛家三学: 修戒提高道德品行,修定保持内心平静,修慧增长智慧。

中国人能接受在生活中修行,脱离日常生活的修行会被当成逃避现实的责任,能在生活工作中循序渐进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哲理才有生命力,比如禅宗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讲求每个都是独特的也是重要的,不轻视任何一个人;每个人讲求每个人都有佛性,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顿悟。

道讲虚静柔“道”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和谐境界,具体表现为无声、无形、无欲、无为。

作为万物之本的“道”,其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大的和谐。

处世要虚,待人接物要保持“虚”的态度,才能有博大宽广的胸怀。

体悟要虚,体悟大道要物我两忘。

“唯道集虚”,虚能去除贪欲与心机,解放心灵。

修心要静,致虚极,守静笃;静生百慧。

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修身要柔,处世哲学、养生妙法。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生软死硬,阴柔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力量。

3.阳明心学的人生智慧“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阳明心学主体是儒家思想,继承仁义和良知,发扬抛弃动物性的人性光辉;也借鉴了佛家禅宗思想的人人都有佛性都可顿悟,人人都有良知;也借鉴了道家思想,面对个人物欲和荣辱不动心,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应对外物的本能就是心照,识别是非的本心就是良知。

本心本能,是不假思虑的自动分别善恶。

本心作为心之本体为“良知”,“良知者,心之本体,即物来则照。

”致才是功夫,良知是人人皆有。

当内心起心动念时,良知会分辨善恶,可是人心受物欲蒙蔽,以善为恶,自昧其知善之良知;或者持善不坚,自昧其知恶之良知。

“致良知”之诚“不自欺”,自欺欺人则无良知。

阳明心学主张致良知的知行合一。

百善孝为先:周易阴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骨,孝道即是天道,儒释道的底层基础都是孝道。

先天八卦之乾坤为体。

后天八卦的坎离为用。

放在人身上来说。

乾坤为父母,坎离则为子女。

百善孝为先。

儒家有《孝经》,佛门有《地藏经》《父母恩深难报经》,而道家有《文昌孝经》、《文昌帝君阴骘文》。

三家都无不在强调‘孝’做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基本准则。

佛道讲返还和返闻。

“返”能给我们真知真觉。

佛道两家也是在做“返”的功夫。

因此以坎离之体孝顺父母乾坤之体。

也是契合易经八卦的返的智慧,由后天返还先天。

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宗教也都把孝顺父母放在很高位置的原因之一。

孝敬本身就是一种修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根,源远流长是根本末断,儒家思想由孝进忠,忠以报国,国在家安,中华文化的根本就是家国文化。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孝”是源于心的本体,由“良知”所发,王阳明所说的“孝”就是“应当”,是一切道德建构的依据。

孝道将道德规范与道德实践的整合一体,人的道德品质、社会道德规范都是由“孝”而生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都是以“孝”作为出发点。

因为孝道即是天道,是每个人自然而然的会去做事情。

日日行孝道,日行而不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387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