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液在医院销售的程序应该是怎样?如何把握?怎样把业绩提上去,请高人指点下~~~谢谢~!!!

注射液在医院销售的程序应该是怎样?如何把握?怎样把业绩提上去,请高人指点下~~~谢谢~!!!,第1张

医药营销无非就是关系营销。找医院负责进药的主管,一般比找院长还顶用。另外就是用药多的科主任,这两个人要好好招待,投其所好,不要吝惜钱,因为打通了他们你会有很好的经济收益。

初次见面最好有熟人介绍,没有的话要选适当的场合,单位一般不适合做情感营销。最好能登门拜访,拜访他家人,送他家人礼物,然后单独约出来吃饭、唱歌、桑拿、送钱等等。。。。中国的营销无非如此了。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但在中国,这个原则却被颠覆了。有数据显示,我国一年的输液量约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每年输8瓶液,远高于国际人均2.5到3.5瓶的水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正式发布。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让公众能用得上新药、用得上好药是振奋人心的亮点。对于生产药品注射剂的医药企业,提高了门槛,勒紧了绳子,更加令人期待。这不但可能从源头上抑制过多的输液产品,还可能逼迫相关企业在创新求精方面仔细打磨,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药品。

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大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是药三分毒,能少用的就不多用。但这样的理念这些年在我国的医疗实践中却日渐消亡,动不动就输液成为不少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标配”。诸如“输液丛林”、“输液大国”这些尴尬的帽子,却成为我们一时无法抹去的标签。

出现这样的情况,确实不排除有些疾病通过输液治疗见效快。但见效快并不是问题的本质,经济利益才是输液范围不断扩大的最有力的驱动器。同样的药物,静脉输液的成本动辄可以达到口服的10倍以上,当然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所以,如何把药品做成注射剂,成为很多药企谋取利益更大化的有效手段,由于之前缺乏在生产领域对注射剂的限制,很多药品都争相出台用于输液的注射剂,就是很多本就是用于清热解毒,针对感冒发热等“小疾病”的中药,也一定要提取有效成分,搞出注射剂品种,输液怎么可能不泛滥?

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初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从2015年底开始,北京的多家综合医院也陆续取消了门诊输液,已经逐步形成了由上而下对不合理输液宣战的态势,但输液偏多的局面仍不能说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因为,这只是在下游做出的自觉行动,作为上游的生产企业每年仍有大量的注射剂流向市场,在强大的营销策略下,从根本上扭转输液过多的现象,确实仍有难度。

因此,本次出台的意见,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确定了“口服制剂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注射制剂上市;肌肉注射制剂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静脉注射制剂上市”这样严格的注射液生产门槛,对于当前红火的输液市场价不啻是釜底抽薪之举,再辅以“力争用5至10年,对已上市的药品注射剂进行再评价”以及禁止医药代表直接参与药品销售的策略,若都能如实落地,不合理输液再想兴风作浪,可就难了。

当然,还要看到,我国的医疗患上“输液依赖症”也存在一些客观需求,借着对输液的治理,将医疗服务价格推向合理,对于医疗服务健康发展的意义不亚于减少输液,如果还能借鉴国外经验,如像美国那样成立静脉输液协会,制定了输液标准,通过业务规范来增加管理,也是推动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

不管怎么说,从注射液生产的供给侧进行限制,不但显示了国家层面对治理“输液依赖症”的决心,更显示了治理的智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85481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7
下一篇 2023-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