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别被个性化资讯带沟里了

新闻客户端,别被个性化资讯带沟里了,第1张

新闻客户端,别被个性化资讯带沟里了

2016年,有两件事成为街上的热门话题。一个是王离婚,一个是Kimi去世(最近的简章事件也是愈演愈烈),多多少少把微博的市值推到了历史巅峰。

另一个行业也受到影响,那就是新闻客户端。平台也爆发了,传统新闻客户端如新浪、搜狐、网易等。已经打开了。除了热门政务新闻,大部分热门资讯都是来自王或者Kimi(统计了一个新闻客户端,除了热门政务新闻,40条热门资讯中有30条都是来自王的),角度和内容各种各样。有营养与无营养,真实客观与未验证,标题党与客观内容相互呼应...以网易数据为例。8月14日至16日,与王相关的网易文章有47658篇,其中418篇文章阅读量超过“100万+”,3724篇网易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

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以编辑生产内容为主体的新闻平台的自我选择,也有以流量交换为目的的个性化信息平台的发展,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虽然新闻客户端一直在探索个性化推荐,比如网易在2008年就提出了“千人千面”的思路,腾讯也一直在布局本地化站点……但都失败了,直到个性化资讯平台的兴起。

今日头条2012年成立短短四年,用户覆盖超过5.5亿,估值达到92亿,紧随其后的是用户覆盖2亿的一点资讯。个性化信息平台兴起后,新的内容分发渠道,就像互联网取代纸媒一样,正在改变门户十几年来塑造的格局。无论是看到个性化信息模式的未来趋势,还是不得不转型,传统新闻客户端都在慢慢向这个方向演进,增加个性化推荐,引入和培育第三方自媒体。流量优势推出的腾讯“芒中”计划,搭建了企鹅媒体平台,还推出了个性化资讯平台天天快报;网易推出“网易”,公布媒体一亿奖励计划,发放到网易新闻客户端;搜狐推出自媒体平台...

但是,就像薛宝钗不一定适合埋花,张飞不一定适合羽扇丝巾一样,个性化的资讯模式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新闻客户端。两者的差异也导致很多新闻客户端承担了新旧模式的冲突。当新闻客户端的掌舵人打开客户端,会不会像新政失败后重用申不害变法的韩国君主韩昭侯的哀号:这不是我要的变法!

个性化资讯模式的特点

个性化信息模式以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为代表。技术流的兴起,基本颠覆了新闻的分发和生产方式。通过抓取和自媒体主动生产,可以极大地扩展新闻内容的数量和范围,扩展的广度是传统新闻模式无法企及的。与传统新闻模式相比,个性化信息模式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它们一骑绝尘。

1。从流量转化为目的的内容生产模式

个性化资讯平台(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最大的目标不是传统的新闻深度或媒体,而是流量交换和广告变现。新闻的态度和责任感并不重要,甚至新闻的专业性也不重要,因为它不生产内容,它只是新闻的搬运工,为想看内容的用户提供匹配的内容,所以形成了千人千面的内容展示模式。个性化信息平台虽然不是内容生产者,但无疑是既得利益者和催化剂,也是内容生产的风向标,某种程度上“引诱”内容生产者生产适合被点击的内容。

2。技术驱动的个性化推荐模式

个性化信息平台以个性化新闻推荐为卖点。无论是你关注的头条,还是私人为你定制的资讯客户端,技术个性化推荐都是卖点和基础。毕竟新闻用户不仅仅是看新闻本身。除了及时的内容,更重要的新闻的不同解读角度和信息延伸,同时高质量的老新闻也能引起用户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千人千面的目标提供了土壤。阳春和夏日坝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内容。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刺激他们更频繁地使用新闻工具。同时,碎片化阅读也加剧了个性化信息的优势。对于越来越碎片化的阅读,大部分用户都是“现在就想玩”,传统新闻客户端的筛选阅读机制无疑提高了门槛。

3。扩大新闻客户的目标人群

对于个性化信息平台来说,个性化推荐让新闻的时效性变得不那么重要。无论是新闻还是旧闻,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才是主要目标。个性化模式吸引了一批新闻客户端之外的用户,刺激了一个新的用户市场,这是传统新闻客户端无法覆盖的用户群体。

4。清晰变现模式带来的资本助力

作为一种流量转移模式,一大效果就是变现模式清晰。借助数据积累和个性化推荐,一方面可以积累庞大的目标用户群体,另一方面可以将内容推荐给更精准的目标受众,广告效果更明显(或者理论上应该看起来更明显)。资本最喜欢这种简单直接的商业模式,更何况个性化和用户大数据还有更广阔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今日头条估值92.8亿美元,拥有5.5亿用户,一点资讯的2亿次下载也估值6亿美元。资本走到哪里,风就吹到哪里,资本和风是相互依存的。

5。内容创建和分发的分离

在台湾省,电视行业的制播分离已经成为行业规则,脸书和YouTube平台也是如此。制播分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自媒体内容制作也是如此。

为什么个性化资讯模式不一定适合新闻客户端?

客户端获取新闻的个性化信息模式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UGC方式激发了大部分人对新闻生产的欲望,造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让新闻更快速的生产和传播,也让新闻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试想一下,一个选题编辑团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收集和整理信息来提出一个观点。但在个性化信息模式下,王和Kimi已经被剥离干净的自媒体,在立意和角度选择上百花齐放。更重要的是,许多新闻生产者改变了以编辑为导向的内容生产模式,形成了以用户为导向的内容生产模式,这无疑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带来了更多原本不会浏览新闻的新用户。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理论,我家蜂蜜被砒霜沾到的情况屡见不鲜。“上完总裁课,公司终于倒闭”的新闻不绝于耳。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新闻客户端在借用个性化信息模式获取海量新用户的同时,也因为新旧模式的融合而冲击原有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人员结构,造成老用户的流失,动摇原有商业模式的根基。双方的激烈冲突正让新闻平台陷入两难境地。

1。新闻风格与缺乏公信力的代言

新闻媒体通过采编对新闻进行原创和深加工,辅以新闻源的购买,通过采编和筛选达到整个产品的调性和风格的统一。网易有态度,Phoenix.com凤凰卫视背书的严谨政务新闻风格,新浪深厚的体育功底和娱乐积淀,搜狐的娱乐风格……在大家嘲笑高度同质化的新闻客户端界面的当下,内容是区分产品和用户的唯一武器,网易借此机会推出了“有态度”的新闻定位。新闻文体也是新闻可信度的一种体现。网易新浪推荐新闻时,显然比个性化信息更可信,财新报道财经新闻时,显然比门户网站更有说服力。

然而,个性化信息推荐改变了这个行业。它需要大量的新闻源,迫使新闻引入更多的内容合作伙伴,而且是一塌糊涂。与此同时,虽然随着媒体和应用号的崛起,增加了新闻的多样性,但这也导致了百花齐放,荆棘丛生,传统新闻客户端的价值观和内容的统一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从更细分的财经媒体想象一下,如果把虎嗅、钛媒体等采编审核模式改成不经过同行评审的发布,媒体的公信力背书还能维持多久?

所以对于新闻客户端来说,编辑统一的内容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渐崩塌。然而,个性化信息平台本身并不生产内容,它不需要统一的价值观或内容的统一。个性化资讯模式的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们绝对不是一家媒体公司。今日头条不仅是一个新闻客户端,更是一个信息分发平台。媒体公司一般都有他们的观点,他们的内容风格,有的甚至还会写社论和社论,但我们没有。但是我们传播的是带有媒体属性的信息。你可以说我们是一家有媒体属性的科技公司。

2。信息茧房带来的内容高度同质化,无效信息泛滥

新闻客户端的采编模式虽然输出效率有限(毕竟人力有时会消耗殆尽,不可能每一个事件都由编辑进行深度处理),但采编模式可以保证更多的信息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新闻的浏览。而引入个性化信息模式的新闻客户端不一样,导致新闻内容同质化程度很高。然而作为采编、剪辑、个性化信息的结合体,两手都想抓,但两手都不硬,导致内容呈现极其尴尬。王离婚事件后,毛哥登录新闻客户端,发现40条重要新闻中有30多条信息与王有关,这只是表象。如果继续依赖机器推荐,机器推荐的内容最终会越来越窄,陷入信息茧房的误区。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场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利益所引导,从而生活像蚕茧一样被束缚在茧房里的现象。个性化信息推荐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作茧自缚”,会把人限制在现有的思维模式和内容模式上。淘宝还没做成千上万的个性化推荐,一个投诉就诞生了。某用户用廉价手点击棺材产品,发现全网都能看到淘宝推荐的各种棺材。这实质上是一个信息茧房的例子。

3。过度依赖单一推荐规则会导致信息质量下降

新闻客户端现在处于个性化信息+新闻采编的中间,两者互动。而脱胎于新闻媒体的客户端,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流量和内容交换的平台,还有一种媒体效应,叫做媒体公信力,这一点在央视最为明显。很多国产品牌纷纷给央视的上市品牌打广告,即使是付费就能接入的平台。

新闻客户端的个性化推荐类似于个性化信息平台,以CTR为主。有些新闻客户端增加了订阅、分享、跟帖、原创文章等辅助指标,但这些辅助指标本身就是CTR的相关性指标。但对于自制内容的新闻客户端来说,片面追求点击率有很大的风险,就是标题党和低俗内容。为了提高点击率,自媒体信息源会加入色情、暴力、奇幻的标题和内容。但这并不代表点击率高的产品内容就很优秀,这也是知音和故事会依然有如此大发展的原因。对于有新闻价值观的媒体从业者来说,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远大于可读性,可读性也很重要。

坦白说,四岁的今日头条和三岁的一点资讯,在个性化推荐上走了太多的洞,修改了太多的数据模型。提出了千人千面的淘宝,也走过了三年的破洞,但做的还是不够完美,经常出现不准确的案例。巨头脸书和谷歌还在为如何精准推荐个性化推荐互相较劲,一个是匹配用户身份的产品,一个是匹配用户消费意图的产品。更何况建立时间更短,数据样本更少的个性化信息平台呢?

以内容起家,目前仍以内容为主的新闻媒体,在个性化推荐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被个性化信息平台技术推荐过的坑新闻客户端,还要走更长的路。穿鞋的人想拥有一片泥泞的沼泽,可能要想一想,是先脱鞋好,还是先穿鞋好。

4。缺乏新闻特写

新闻的三个重要特征是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一个合格的新闻媒体来说,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因为这个原则,很多记者愿意花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一个热点时间进行深度采访,采访当事人。对于自媒体信息源来说,时效性逐渐被取代,新闻内容被时效性弱的信息内容取代,准确性也大打折扣。

一些自媒体个人或公司不做过多的数据论证,平台对自媒体原创性和CTR的要求促使自媒体快速发布文章,以提高点击量为目的;真实性就更不用说了,一些自媒体为了提升点击量,不仅制作了虚假内容,还编造了几个新闻事件处理组合。被证实为谣言的是,媳妇被只有40斤重的婆婆虐待;国足在叙利亚0-1惨败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关于叙利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48小时休战的虚假消息。据说新闻源也是一个个性化的信息平台。

对于新闻客户端来说,新闻采用个性化信息模式的属性必然减弱,时效性弱、内容杂乱的内容将取代新闻内容。但这就是个性化信息的价值所在,提供内容需要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个性化信息的内容和新闻客户端完全不同的原因。

5。盗版和版权风险

抄袭是新闻领域最不受欢迎的现象,也是媒体无法回避的。2012年网易编辑抄袭新周刊,最终选择在微博公开道歉。道歉信引用了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名言“你不是你的角色,但你的角色是你”,意思是“如果你连写作都抄袭,那么也许我们注定要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专业媒体尚且如此,加入个性化资讯模式的自媒体也大多如此。

2014年以个性化信息为代表的今日头条被搜狐、新京报投诉,2015年又有部分信息被投诉。2015年引入自媒体后,个性化信息平台的内容生产能力大幅升级,但盗版和抄袭风险更大。之前个性化资讯平台把新闻平台的内容砸了,有新闻源等标签,但参差不齐的自媒体和UGC无疑增加了内容的版权风险。即使有一定的原创识别机制,UGC带来了

吸星法是令人羡慕的武功。无限吸收别人的内力,可以最快的提升自己的内力,但也有内力无法融合的风险,导致自我否定。在使用了个性化信息模式后,新闻客户端无疑像令狐冲一样用吸星大法强行吸收别人的技能。但在这个过程中间,它没能把内力合二为一,差点被内力吃掉,附身。最终,它机缘巧合的用易筋经练成了魔术。

对于新闻客户端来说,能否找到“易筋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但遗憾的是,仍有新闻客户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开始拥抱个性化信息模式。相比直接用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的模式,猫哥更看好腾讯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结合,既保持新闻模式另起炉灶,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我下载过四次今日头条,然后很快卸载了,因为打开首页要么是知音,要么是故事,要么是精彩。作为一个读者,我没有耐心让机器更了解我。但是经过这次下载,我发现今日头条的推荐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技术型的今日头条都用了这么长时间才逐渐完善自己的算法,何况是一个刚刚开始个性化模式的新闻客户端?科幻小说《紧张的流浪者》的作者威廉·吉布森曾经说过 “未来已经存在,只是分布得不是很均匀。”向左还是向右,这是新闻客户端的一个难题!

作者:毛琳·迈克尔,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稀有(fengmaolj)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763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1
下一篇 2022-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