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法五 孢粉取样和哺乳动物化石采集

工作方法五 孢粉取样和哺乳动物化石采集,第1张

在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的研究中,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和完成研究任务,需要取一些测试分析样品,或采集一些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化石。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需要取的测试分析样品不同,类型也比较多,其中孢粉样品比较常取,经常利用孢粉研究古环境变迁。哺乳动物化石是第四纪地质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那么在野外如何寻找和采集哺乳动物化石是第四纪地质研究者需要了解的。

一、孢粉取样

沉积物中的孢子和花粉化石,通常简称为孢粉化石,属于生物化石的一类,是植物的花粉或孢子沉积在沉积物中形成的化石。孢粉化石很小,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需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因此要研究孢粉,就必须在野外取样,在室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分析,才能把孢粉分离出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鉴定。

1准备工作

在出野外之前,应准备好孢粉的取样工具,包括取样袋、记号笔、样品登记表、小铲、地质锤等。用于孢粉取样的样袋一般是塑料的封口袋,大小能装500 g粘土,质地要好,以免破损,造成样品的污染或混合。

2剖面选择

在对一个地区进行孢粉取样和研究之前,应对该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时代、分布、岩性、露头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要了解前人对该地区的孢粉研究情况,避免重复性工作。因此,孢粉取样是在对研究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和对前人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良好的地层剖面进行取样。

剖面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剖面的代表性、沉积的连续性、岩性的含孢粉性、地层的厚度、地层时代的延续性。总之,选择的剖面要具有意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尽量避免重复工作和无意义的工作。

3岩性选择

在进行孢粉野外取样时,除注意剖面的选择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岩性的选择。因不同的岩性和成因所含孢粉的丰富程度差别甚大,这将影响研究结果。在岩性的颗粒大小上,粗颗粒的沉积物孢粉含量较低,而细颗粒沉积物孢粉含量较高,如在砾石、砂层中的孢粉数量较少,而在粘土、粉砂质粘土层中孢粉比较丰富;在沉积物的颜色上,一般是黑色、灰黑色、暗灰色、灰绿色等的沉积物,孢粉含量均较丰富,在取样时对这类色调的沉积物加密取样,而那些红色、紫色、砖红色以及含钙质较多的**、褐**、棕**等的沉积物,孢粉较为贫乏,这是因为这类沉积物形成于强氧化条件,或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孢粉被氧化破坏,或这些地区原来植被就不发育;在沉积物的成因上,湖泊、沼泽、河流(河漫滩相沉积)等成因的沉积物孢粉含量相对丰富,而风成砂、黄土、冰碛物、洪积物等沉积物中孢粉数量较少。因此,在野外取样时注意选择地层的岩性。

4取样间距

在利用孢粉研究古环境时,是需要有一个连续的垂向孢粉谱,这样才能反映出古环境的变迁,因此取样一般需要在一个或几个剖面上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进行连续取样,采集一些分散的、孤立的单个孢粉样其意义不大。在连续取样中,需要确定取样间距,取样间距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地层厚度、地层岩性、地层时代等进行综合考虑。尤其随着研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取样间距有越来越小的趋势。

一般来说,地层厚、岩性粗、时代早的,取样间距可以大些(表2-3);相反,地层薄,岩性细,时代新的,取样间距则相对小些,如果是一些薄的沉积纹层,应对每个纹层进行取样,但纹层太薄,无法取样,可以免采,这不会影响对整个剖面的孢粉研究。适当放大厚层地层取样间距也不会影响孢粉研究,因为一层厚的地层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动力条件是相似或相当的,在这段时间内地表的自然环境比较稳定,因此取样间距加大无碍研究的目的。如果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沉积物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在岩性、颜色、构造等方面都会发生改变。在粗粒的沉积物中,如砾石层、砂砾石层等,取样间距可以放大,甚至在砾石层中可以免采,因为粗颗粒的沉积物本身孢粉就贫乏,而且粗颗粒地层的沉积速率比较大,跨越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放大取样间距不会影响孢粉的研究;在细颗粒的沉积物中应加密取样。

表2-3 孢粉取样间距表

(据宋之琛等)

就不同时代的地层而言,年代越晚的地层取样间距越小,而时代越早的地层则取样间距可以放宽。在全新世地层中,取样间距为10 cm左右,如果间距太大其意义不大,因为全新世本身时间就比较短;在晚更新世的地层中,取样间距在50 cm左右;在中、早更新世地层中,取样间距在1m左右。

上述的取样间距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达到研究目的即可。如在红色、砖红色地层中,可以加大取样间距,样品只要控制每层的顶板、底板和中间就可以,但如果有灰色、灰绿色夹层时,对这些夹层必须取样,或加密取样;如果是有机质含量丰富剖面,取样间距也适当加密;如果地层中有一些特殊的夹层,如黄土中的古土壤层,洪积物中的古土壤层,就必须采集样品,不可遗漏,这些夹层可能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取样间距要取决研究经费和精度,取样越密,精度越高,分辨率越高,其意义越大,但费用也越高。

5取样过程

在野外选择好了研究剖面,在剖面上首先挖出一个或几个(之间要能连接上)垂直层面的直槽。槽宽一般在10~15 cm即可,槽深以揭露出未风化的新鲜地层为准。挖槽时应注意从上往下逐层进行,以免上下层物质混淆或污染。取样槽挖出后,要把槽壁清理平整、干净,放上皮尺,标注好深度,并按拟定的取样间距在槽正壁上刻痕做标记,然后用小刀或小铲在刻痕处挖取样品。

挖取样品时必须自下而上逐一进行,不可几个人在槽内的不同位置上同时取样,也不能从上往下取样,以免样品混入杂物,影响样品的纯度。在取样过程中,当取完一个样品时,必须把小刀或小铲擦洗干净,才能再取下一个样品。样品取出后,应立即装入样品袋中封好,以免现代花粉飞入,同时将写好的样品标签装入袋内,并进行样品登记。

在取样的同时,要绘制取样剖面的剖面图,在剖面图上有深度标尺、地层分层、岩性等,并且要把各个样品的取样位置和样品编号标在剖面图上,便于孢粉鉴定结果的分析和编制孢粉图谱。

钻孔岩心取样,一般来说与天然露头剖面取样基本相同。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岩心的上、下顺序不能颠倒,在取样之前对岩心要进行系统的岩性观察、描述和分层,计算分层深度(因为各段岩心的采取率、缩尺长度不等),在取样的同时,要编制取样剖面图,将所取样品的层位和编号标在剖面图上,计算取样深度,并做好记录。在取样时还要注意的是:在取样之前应该用小刀把岩心表面的泥浆等物质刮干净,以免被其他物质污染样品。岩心取样既可在现场进行,也可将岩心装好运到室内进行。如果钻出的岩心只是为这一次研究,取完样后岩心就被丢弃,那么可以取全岩心样;如果为了今后再次研究还要保存岩心,那么只能将取样位置的岩心一分为二,保留一半,取走一半。

无论是在天然露头取样,还是在钻孔岩心中取样,每采好一块样品后,即刻用铅笔写好标签,用记号笔(油性笔)在标本袋上写上样品编号,以便包装或送样。

6表土取样

取表土孢粉样是为了弄清研究区的植被成分与孢粉构成、孢粉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借此来对比、解释和研究地层中的孢粉组合,更能客观地恢复当地当时的古气候、古植被和沉积环境。

表土取样,一般在森林和草原、沼泽中进行。在森林区的取样是这样的:首先在地面选定10m2的方形样方,然后在样方的四个角和样方的中央各取一块表土样品,共5块样品,每块样品重50~100g,再将5 个样品混合在一起,并混合均匀,最后从中取50~100g即可。在取样时,应在取样位置的1m2范围内除去地面上的杂草、枯枝落叶层后,取其深度为05 cm以上的表土一块即可。在森林区取多少个表土孢粉样,这要根据植被带的类型、大小、种类、地形特点等来决定。

在草原和沼泽地带取表土样的方法与在森林区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样方缩小为1m2 ,取样时先割去草,然后取05cm以上的表土样即可。

7样品重量、编号、登记和包装

孢粉样品的重量一般为250 g即可。如果有特殊要求,或沉积物中的孢粉数量可能比较少,这时取的量可以增加一些。

样品取好后,应即刻填写样品标签,标签最好用铅笔写,在标签上标记采样地点、样品编号、深度(或厚度)、岩性、层号、地层时代、采样日期、采样人姓名等。标签必须装入样品带中,装入的标签应该折叠一下(将写有字的一面叠在内侧),以免磨损。

样品编号是在野外取样过程中同时完成的,一边取样,就一边编号,把编号写在样品袋的外面(用记号笔写)。样品编号要按剖面或地点系统进行,为避免与其他样品混淆以及研究者便于查找,通常是由特殊的代号和数字组成,代表孢粉含意可用“SP”(是孢子和花粉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或“B”(汉语拼音的第一字母),在其前面还可加上代表地点或剖面的汉语拼音的缩写,如样品取自周口店的,那么其编号可以写为:ZKD—SP001、ZKD—SP002 ,……,或ZKD—B001、ZKD—B002……

样品需要及时登记,制一张孢粉样品登记表(表2-4)。在取样记录表中,其内容包括样品编号、地点、地层时代、层号、岩性、取样深度、地貌位置等。样品登记表应一式两份,一份随样品装箱,一份由研究者随身携带。

表2-4 孢粉样品登记表

最后是样品装箱和托运。如果样品随车带回,可以用质地较好的纸箱装样品,如果是通过火车、汽车、飞机或邮局托运,必须用木质箱装样品,并且箱内要充填饱满,包装结实,用铁丝扎紧。样品装箱时,要按编号依次排列,在包装箱外写上箱内的样品编号,便于样品的查找。

二、哺乳动物化石采集

哺乳动物化石研究首先要获得化石,那么在野外如何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如何采集哺乳动物化石?作为第四纪地质研究者来说需要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1哺乳动物化石的寻找

在野外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并不是满山遍野毫无目标地寻找,是要在获得一定的化石线索后,在某些地区或某些地点或某些剖面上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否则收效甚微。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能效果显著些。

第一是获得化石的线索。如何获得哺乳动物化石线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可能获得化石线索的地方有以下几个:一是中药材收购站,哺乳动物化石,俗称“龙骨”,是一种中药材,中药材收购站是收购哺乳动物化石的,当地百姓把挖到的化石都卖给收购站,因此通过中药材收购站可以获得哺乳动物化石来自何处,据此能找到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二是灰岩采石场,灰岩中发育很多的裂隙和洞穴,裂隙和洞穴沉积物中有时含哺乳动物化石,在采石的过程中,洞穴和裂隙常被揭露出来,虽然他们不需要洞穴中的沉积物,但他们在清理这些洞穴沉积物时,如果含化石的话会被发现,我们可以走访这些灰岩采石场,可能获得具有重要意义的线索;三是走访当地的老乡、文化站、博物馆,也可能获得一些化石线索。

第二是在野外寻找化石。在野外寻找哺乳动物化石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有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化石知识和地质知识。在寻找化石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从第四纪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如何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实际工作表明,不同岩性和成因的沉积物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几率是不一样的。洞穴和裂隙堆积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几率最高,在我国南、北方灰岩地区的洞穴中已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果其中含化石,通常种类都比较丰富,而且化石保存也比较完整。湖相沉积物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几率较低,尤其是水平层理发育的粘土层、粉砂质粘土几乎不含哺乳动物化石,因为这些沉积物多形成湖心,但在湖积物中的砂层或砂砾石夹层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几率较高,在野外应注意寻找。在河流沉积物中,河床相沉积很少含化石,即使有也保存很差,而河漫滩相沉积含化石的几率相对较高,且化石保存较好。洪积物和坡积物虽然可能含化石,但没有富集规律。残积物一般不含哺乳动物化石。在我国南方,网纹红土、红土中几乎不含哺乳动物化石,这是因为红土形成于炎热湿润气候环境,强烈的风化作用动物遗骸难以保存。我国北方的黄土堆积,哺乳动物化石也比较贫乏。在湖相沉积物、河流沉积物、黄土中的钙质结核要注意观察,有时钙质结核里包裹的是哺乳动物化石。上述只是哺乳动物化石产出地层岩性的一般规律,在野外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另外,在实测第四纪地层剖面过程中,应仔细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因在实测剖面时,对地层的观察比较仔细,这是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的一个可能机会。

二是从地貌特征来分析如何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在野外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应该从有第四纪地层出露的冲沟开始,逐渐扩展到斜坡上。先从冲沟的底部开始,顺着冲沟向上仔细寻找,一直寻找到冲沟的顶头。之所以从冲沟开始寻找化石,这是因为如果第四纪地层中含哺乳动物化石,那么地面流水把冲沟两侧地层中的化石冲洗出来,并堆积在冲沟中,实际上冲沟是一个化石“汇聚”的场所,因此在冲沟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的几率较高。当在冲沟中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时,那么就要对发现化石地方之上冲沟两侧的第四纪地层仔细寻找,直到找到化石的原始层位为止。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冲沟中没有发现化石,要在冲沟两侧地层中找到化石比较困难。寻找完了冲沟,再寻找斜坡上第四纪地层。在一些第四纪地层的陡壁下,或洞穴沉积物的陡壁下,也是要注意寻找的,也有可能地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掉落下来,堆积在陡壁下。如果发现线索,应该对陡壁上的第四纪地层仔细寻找。在盆地、河谷中寻找哺乳动物化石,要注意在盆地、河谷边缘地带的第四纪地层中重点寻找,那里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的几率较大,因为生活在山上的动物死亡后,其遗骸被流水冲下来最有可能堆积在山边地带。

三是从人类活动影响来分析如何寻找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工程活动要开挖第四纪地层,如修建水渠、修建公路、打井等工程,在实施工程过程中有可能发现化石。灰岩采石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点,那里的洞穴、裂隙堆积物应该仔细寻找,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的几率是比较高的,当然要注意的是尽量寻找那些接近地表的洞穴、裂隙堆积物。

2哺乳动物化石表观特征

在野外寻找哺乳动物化石,首先要懂得一些哺乳动物化石的基本常识,否则在地层中即使有化石也不会被发现。在多数情况下,地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都是分散状的,均为一些单个的牙齿、肢骨、脊椎骨、头骨等,很少是一个完整的动物骨骼保存在一起,因此寻找者就必须了解这些骨骼的特征。头骨除去前颌外,一般近于圆形或长的圆形,通常有牙齿。下颌骨为“船形”,扁平状,上面保存有牙齿,或牙齿掉落留下的牙根生长的穴。肢骨一般为管状,具有骨质结构,中间是空的(无骨质成分,但被后期沉积物充填)。肢骨的大小差别很大,啮齿类、食虫类、翼手类等就很小,而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等就比较大。牙齿的形态变化比较大,有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的;或者有齿根,或者无齿根;牙齿的齿冠发育有釉质层,其特征是比较光亮;牙齿的冠面发育较多的尖、嵴和凹,看起来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是老年个体牙齿冠面磨蚀的平整;脊椎骨很不规则,大体呈环状,锥体的中间是一个空洞,外边是一些骨质的突起(棘突)。上述只是一个化石的大体宏观特征,在野外需要仔细辨认,不管如何,化石是具有骨质结构的,与沉积物形成的似骨骼形态的结构(结核)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3哺乳动物化石采集

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后,就要进行化石采集,化石采集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采集过程中要尽量确保化石的完整性。如果化石已裸露地表,捡起即可,这比较简单,如果是埋藏在地层中就要进行挖掘,取出化石,这就要复杂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和小型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方法有所不同。

(1)哺乳动物化石采集准备工作:在采集化石之前,应把采集化石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准备好。准备的工作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工具类,主要包括钢钎、铁铲(大、小)、刀子、尖头地质锤、刷子、筛子等,这些工具在采集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和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时使用的是不一样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二是材料类,起到保护化石的作用,主要有绵纸、棉花或海绵、石膏粉、封口塑料袋、胶、清漆、稀料、塑料盒等;三是记录类,主要包括野簿、铅笔、记号笔、化石登记表等。上述东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备。

(2)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一些大型动物的头骨、肢骨或者是整个动物身体化石都属于此类,对这类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动用的工程量一般比较大。对一些尺寸比较大、又比较完整重要的化石(如大的头骨)的采集过程大致是:首先把化石上面的沉积物清除掉,在清除的过程中慢慢地将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剥掉,当快要接近化石时改用小铲、小刀轻轻地将沉积物剥离,直到露出化石。清理完上面的沉积物后再清理四周的沉积物,在清理四周的沉积物时应注意与化石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化石的四周保留一些沉积物,这样对化石能起到保护作用。根据化石的形态,清理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柱体,清理的深度要超过化石的埋深。清理工作完成后就是取化石了,先用刷子把化石表面泥土清理干净,刷上清漆和稀料的混合物,待干后铺上绵纸,再铺上棉花或海绵。选取一个与清理出来的土柱大小相当的木箱,在海绵上糊上用水调制的石膏,并用木箱扣住土柱,并压紧,待石膏干后成型,再用铲子或钢钎从木箱的底部把土柱切断,然后把木箱翻过来,将突出的沉积物削去,与木箱口齐平或略低,在木箱的四周用充填物塞紧,上面再铺上棉花或海绵,放入化石标签,钉上木箱盖即可。在木箱的外面还要写上化石编号。

如果第四纪沉积物比较疏松,化石又不是很重要,比较容易取出,可以不按上述程序进行,可以把化石直接取出,再用绵纸、棉花包裹好也可以,但有一条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尽量保证化石的完整性。如果化石破碎了,或缺损了,价值就会大大地降低,甚至在鉴定上都有困难。

(3)小型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小型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与上述不同,小型哺乳动物主要是指食虫类、翼手类、啮齿类、兔形类,化石的尺寸都很小,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单个的牙齿保存在地层中,如果在野外直接在沉积物中寻找这些化石比较困难,收效甚微,因此需要采取其他办法进行采集,最常见的方法是筛洗法。筛洗法,就是用不同孔径的筛子(6目,20目,30目),对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筛洗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在一次化石采集中一般需要两种或三种不同孔径的筛子,这种方法可分为干筛和水洗两种。干筛法一般用于缺水和第四纪沉积物以砂砾、砂、粉砂为主,粘土含量低的地层,其过程是:先用孔径大的筛子(6目)把沉积物筛一次,除去大的砾石、角砾、结核等,再用孔径小的筛子(20目)对已筛过的沉积物再筛一次,漏去细小的物质(粘土、粉砂),留下的沉积物装入样品袋中带回室内在双目镜下进行挑选,把化石挑出来。水洗法,可用于任何沉积物的小化石采集,尤其对粘土含量高的沉积物必须用水洗法,其采集过程是:首先从化石层位中挖取沉积物,在有水的地方将沉积物倒入筛中,这时必须把两个孔径不同的筛子叠起来,孔径大的筛子(6目)在上面,孔径小的筛子(30目)在下面,两个筛子的大小最好不要一样,大孔径的筛子略为小些,这样两个筛子就容易叠好。再把装有沉积物的筛子沉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一边同时摇晃两个筛子,一边把粘土、粉砂物质洗去,要反复洗几遍,直到在小孔径筛子中的砂质比较干净为止,然后对大孔径筛子中物质仔细寻找,是否有化石,如果没有可以丢弃,而把孔径小筛子中的物质倒在报纸、布上晒干,然后装入样品袋,带回室内在双目镜下进行挑选,把化石挑出来。这种方法对寻找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是非常有效的。

(4)地层剖面观察和绘制剖面图:在采集化石的同时,必须测制地层剖面,对剖面沉积物的岩性仔细描述,进行岩性分层,测量各岩性层的厚度,绘制地层剖面图,并且要把化石产出的层位标注在剖面图上。具体的方法见“地层剖面测量和绘制”部分。

(5)化石的编号和登记:在野外,要对采集到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系统编号和登记。化石的野外编号方法可参见“哺乳动物化石观察”实习一节。化石标签的主要内容有化石编号、采集地点、采集层位、岩性、化石材料、化石名称、采集时间、采集人等,标签应随化石一起运输。化石登记表内容与标签相似。一些大的化石若不能随身携带,就需要托运,被托运的化石必须用坚固的木箱包装好,里面需要用塑料泡沫、海绵、棉花等防振的物质充填塞紧。在箱子的外面标上易碎、防潮等标记。

电动车解除限速的方法

方法如下:

1,在电动车不开电门的情况下按住刹车同时把转把拧到头,然后打开电门等待5到8秒,再关掉电门,然后再松开刹车跟转把就解锁成功了。

2,不开电门的情况下,捏住刹把,调速把转到底,立即打开电源,在捏住刹把状态下,连续3次将调速把转到最快速度位置,在第三次的时候,将调速把保持在最大位置8秒,然后同时松开刹车。

3,不开电门的情况下,捏住刹车,调速把转到底,然后连续打开三次电门。

电子限速的作用是限制车速过高,防止因车速过高造成事故。电子限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的速度,当车速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它就会控制供油系统和发动机的转速,这时即使踏下油门踏板,供油系统也不会供油。

1 限速器实现原理

由于早期的汽车是没有限速功能的,所以在设计时要同时考虑到汽车出厂前安装与售出后安装两个不同层面的需求,限速器应具备灵活的安装方式,不破坏汽车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为了设计出这样的限速器,首先需要了解汽车油门系统的工作原理。

2 限速器的硬件设计

一般的电子汽车油门系统包括:油门踏板、踏板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电机、节气门机构。驾驶员根据驾驶所需的功率踩踏油门踏板,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油门踏板位置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传给电子控制单元,由电子控制单元通过电动机实现对节气门的调节,实现节气门的完全电子控制。

我的也是被人为限速,捏住左刹把,打开钥匙门,然后加速三次,第三次停顿几秒,就被限速了,然后就调不回来了,欲哭无泪啊。

新日电动车解除限速是不是都是一样的方法?

新日电动车解除限速都是一样的方法,左手拧住刹车,右手转几圈,就能解除限速,隐蔽又方便。

新出厂的新日电动车是统一加装了限速装置,将最高速度限制在20公里每小时。

解除限速的方法步骤如下:

1,拧一下钥匙关闭电动车的电源。

2、用左手紧捏住刹车把手。

3、右手拧动加转把至最底连续两下,即可解除限速。

电动车限速的好处:

电动车的制动性能较差,电动车限制车速能够降低紧急制动时危险系数,减少交通安全隐患。

新日电动车的注意事项:

1、检查各转动部件应运转是否灵活,不能有卡住、僵呆现象。

2、确保变速车在变速范围内的变档正确,变速器有无缺损,不能留有空档。

3、调节链条的松紧,让链条运转灵活。用手正向逆向反复摇检查曲柄链轮,避免跳链和脱落现象。

4、用双手握住鞍座上面的前后部分,一只手用力下压鞍座的前端,鞍座前端不得下塌。再用双手水平转动鞍座,鞍座亦不应转动。

5、车闸及刹车系统的挑选:双手握住车把,分别进行左右刹车同时前后推拉自行车,此时车轮不应转动;松开手柄,刹车系统应能迅速复位。

电动车解除限速方法 (老款电动车

可以去让修车的改装,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不安全的问题。建议您慎重考虑。

以上就是关于工作方法五 孢粉取样和哺乳动物化石采集全部的内容,包括:工作方法五 孢粉取样和哺乳动物化石采集、小刀电动车怎么调速、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10110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