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初平云脚低 是什么意思?

水面初平云脚低 是什么意思?,第1张

这句诗的意思是: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诗歌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一句写山,二句写水,连用四个名词,点出西湖名胜“孤山”、“贾亭”,仿佛边行边望,远眺湖面、白云,水色天光连成一片。如果说这里着眼于描绘静的画面,那么三、四句则有意写动的画面。

“莺”与“燕”是春天的典型象征,而前面饰以“早”、“新”特别富于季节敏感,使欣欣向荣之意跃然纸上,用字绝妙,工力独创。

而下面“乱花”、“浅草”一联是以地上的花草写出“湖东”景色,“花”,是未曾烂漫的“乱花”“草”,是还不茂盛的“浅草”,还有“渐欲”、“才能”,这不同的情态和语气,巧妙地显示出“早春之行”所见所闻。最后两句,点明游赏不尽之情,落笔到“春行”地点“白沙堤”。

诗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远近相兼,高低、上下相衬,给人以清新而明快的美感,使人沉浸在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

意思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出自: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翻译: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浏览忘返,杨柳成排绿茵中穿过一条白沙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58787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1
下一篇 2023-03-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