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有哪些文人遗迹

孤山有哪些文人遗迹,第1张

孤山的景点:
中山纪念亭
中山公园
俞楼
放鹤亭
西泠印社
敬一书院
林和靖墓
中山纪念亭
孤山后麓,有一座民国风格的亭子,中山纪念亭,正对西泠桥。
中山公园
位于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宫御花园一部分改建而成的。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
俞楼
孤山南麓六一泉旁,有一幢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阴丛中。便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人称俞楼,门牌为孤山路32号。
放鹤亭
放鹤亭初建于元代,为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建。现亭为1915年重建,面阔875米,进深885米,重檐携三灶。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等人相聚西湖,研讨印学。于是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
敬一书院
1994年,在孤山东麓一处被称为“财神殿”的民居院落,挖出一块“敬一书院界”的碑石,人们又重新认识了这座书院。
林和靖墓
林和靖墓位于东北坡的放鹤亭旁,是‘'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死后所葬之地,也正是有林和靖使得孤山成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
孤山景点特色:
这里是风景胜地,也是西湖文物荟萃之处:宋理宗在此建过西太乙宫,清康熙、乾隆在此建过行宫:孤山之上至今尚存,阴刻和阳刻、一低一高两个石座,应为乾隆及妃子御用之物;孤山多古木,或云:古木参天跟入地,长江归海源在山。实为小风景、大气派。孤山东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园林中山公园;平台东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景”园亭、有收藏四库全书的浙江图书馆、有清代学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楼、有陈列文物史记的浙江博物馆、有纪念宋代学者欧阳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国七大书阁之一的文澜阁、有百年老店楼外楼;山之西面有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鹤亭,为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传的“梅妻鹤子”故事发生在这里;山颠有宋建四照阁,废后近几年重建四照亭。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古人有诗曰:“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闻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岛,白居易称之为“蓬莱宫在水中央”。
南宋这里兴建四圣延祥观和西太乙宫,作为御花园[2] ,清康熙年又辟为行宫所在地。孤山自然风景绝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诗为证“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如走马观花,半日就可尽历西湖天下景、中山公园、放鹤亭、西冷印社、秋瑾墓等胜迹。中午还可在楼外楼菜馆一尝杭菜风味,午后,如果您游兴未尽,时间允许,不妨在西泠印社四照阁泡一杯龙井茶,闲眺西湖秀色,领略“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的情趣。
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环水,一山独特,山虽不高,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物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放鹤亭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鹤子之传说。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
景点有
仰贤亭
印社初期建筑之一。原为明代故迹,年久为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印社诸君重建此亭,以明天顺间胡郡守所题仰贤亭之旧名命之。印社创始人之一吴石潜先生摹刻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两峰所绘浙派先贤“丁敬身画像碑”嵌诸壁间,以申景仰。此后十年,印社诸君共访求廿八印人遗像“述其事迹,系以传替,按年次而编摹。求形容于仿佛,一堂济济”嵌诸东西壁面。亭内还有成于1910年之石圆桌,边上刻篆书铭文:“龙泓印学开南宗,一镫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交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宣统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铭、王寿祺篆,叶铭鉴造,吴隐刻石。”仰贤亭之匾额分别由两任印社正副社长沙孟海、赵朴初、王个m等题写。
四照阁
原为宋代古迹,始建于宋初,为都官关氏之别业。旧阁在现华严经塔处,年久阁废。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1924年印社建造华严经塔,迁阁于现址。门楣上挂有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所题“四照阁”匾额。两旁楹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长刘江篆书。阁内还挂有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八十八岁时所书“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联。“环水抱山眼底天然图画,吉金乐石座中自有周秦”刻画出四照阁内品茶赏景,切磋交流之绝妙情趣。
放鹤亭
放鹤亭初建于元代,现亭为1915年重建,亭中有《舞鹤赋》刻石一块,碑通高24米,宽294米。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全赋共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
放鹤亭旁还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逋 (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未婚娶,布衣终身。大约40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曾在孤山绕屋种梅300株,并养鹤放鹤,流传有“梅妻鹤子”的故事。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声名远扬,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二,赐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集》。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秋瑾烈士墓
秋瑾烈士墓位于西泠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墓座上端立着英姿飒爽、手持宝剑的秋瑾烈士汉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背面镌有《鉴湖女侠秋君墓表》,详细地记叙了这位巾帼英雄的革命一生。
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愿望,经再三辗转,由好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将其遗体安葬在西泠桥畔。秋瑾,不仅是一位寻求真理的革命先驱,而且还是一位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诗人,“秋风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临终绝笔。西泠桥畔,面临外西湖,原秋社遗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红柱子组成的四角亭,就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风雨亭。
苏小小墓
苏小小,南齐时(479-502)钱塘名伎,才貌出众,身世和爱情故事凄婉动人,其诗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脍炙人口。传说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传为湖山佳话。 历史上苏小小墓几经毁建,2004年,杭州市重新修复苏小小墓及墓亭。该墓修复前曾经过各方专家学者多次论证,修复过程中根据孟兆桢等国内著名园林专家的意见和设计草图,并按照遗留墓亭老照片反复推敲,原汁原味地还原其本来面目。墓亭共有12副柱联,分别邀请12位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是西湖风景区中柱联最多的一座亭子。
苏小小墓苏小小墓留给我的记忆就是它那浑圆光滑的墓顶,小时候父母将我抱上去,坐不住滑溜下来引得旁观者开怀大笑。稍大点问我父亲这是谁的墓,父亲告诉我此墓与左近的武松墓一样,都是虚拟的假坟,而中间的秋瑾墓才是真的。父亲酷爱书法,到了那里就看亭柱上的楹联。我总弄不明白什么叫做拜倒在石榴裙下,父亲笑笑未作答复却乘机给我讲了好多有关的唐诗宋词,只记得其中有一首《长相思》:南高峰 北高峰 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郎意浓 妾意浓 油壁轻车郎马骢 相逢九里松。就是说苏小小的。
中山公园
位于浙江杭州的孤山。在南宋,这一带就建有西太乙宫和四对圣延祥观等皇家园林。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行宫。雍正后间(1723--1735),经稍加修建,改为圣加寺,到近代几近废墟。1927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特别是孙中山先生,人们在圣加寺的旧址基础上辟建成中山公园。

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环水,一山独特,山虽不高,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物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放鹤亭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鹤子之传说。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
景点有
仰贤亭
印社初期建筑之一。原为明代故迹,年久为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印社诸君重建此亭,以明天顺间胡郡守所题仰贤亭之旧名命之。印社创始人之一吴石潜先生摹刻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两峰所绘浙派先贤“丁敬身画像碑”嵌诸壁间,以申景仰。此后十年,印社诸君共访求廿八印人遗像“述其事迹,系以传替,按年次而编摹。求形容于仿佛,一堂济济”嵌诸东西壁面。亭内还有成于1910年之石圆桌,边上刻篆书铭文:“龙泓印学开南宗,一镫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交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宣统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铭、王寿祺篆,叶铭鉴造,吴隐刻石。”仰贤亭之匾额分别由两任印社正副社长沙孟海、赵朴初、王个m等题写。
四照阁
原为宋代古迹,始建于宋初,为都官关氏之别业。旧阁在现华严经塔处,年久阁废。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1924年印社建造华严经塔,迁阁于现址。门楣上挂有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所题“四照阁”匾额。两旁楹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长刘江篆书。阁内还挂有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八十八岁时所书“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联。“环水抱山眼底天然图画,吉金乐石座中自有周秦”刻画出四照阁内品茶赏景,切磋交流之绝妙情趣。
放鹤亭
放鹤亭初建于元代,现亭为1915年重建,亭中有《舞鹤赋》刻石一块,碑通高24米,宽294米。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全赋共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
放鹤亭旁还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逋 (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未婚娶,布衣终身。大约40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曾在孤山绕屋种梅300株,并养鹤放鹤,流传有“梅妻鹤子”的故事。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声名远扬,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二,赐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集》。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秋瑾烈士墓
秋瑾烈士墓位于西泠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墓座上端立着英姿飒爽、手持宝剑的秋瑾烈士汉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背面镌有《鉴湖女侠秋君墓表》,详细地记叙了这位巾帼英雄的革命一生。
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愿望,经再三辗转,由好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将其遗体安葬在西泠桥畔。秋瑾,不仅是一位寻求真理的革命先驱,而且还是一位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诗人,“秋风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临终绝笔。西泠桥畔,面临外西湖,原秋社遗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红柱子组成的四角亭,就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风雨亭。
苏小小墓
苏小小,南齐时(479-502)钱塘名伎,才貌出众,身世和爱情故事凄婉动人,其诗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脍炙人口。传说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传为湖山佳话。 历史上苏小小墓几经毁建,2004年,杭州市重新修复苏小小墓及墓亭。该墓修复前曾经过各方专家学者多次论证,修复过程中根据孟兆桢等国内著名园林专家的意见和设计草图,并按照遗留墓亭老照片反复推敲,原汁原味地还原其本来面目。墓亭共有12副柱联,分别邀请12位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是西湖风景区中柱联最多的一座亭子。
苏小小墓苏小小墓留给我的记忆就是它那浑圆光滑的墓顶,小时候父母将我抱上去,坐不住滑溜下来引得旁观者开怀大笑。稍大点问我父亲这是谁的墓,父亲告诉我此墓与左近的武松墓一样,都是虚拟的假坟,而中间的秋瑾墓才是真的。父亲酷爱书法,到了那里就看亭柱上的楹联。我总弄不明白什么叫做拜倒在石榴裙下,父亲笑笑未作答复却乘机给我讲了好多有关的唐诗宋词,只记得其中有一首《长相思》:南高峰 北高峰 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郎意浓 妾意浓 油壁轻车郎马骢 相逢九里松。就是说苏小小的。
中山公园
位于浙江杭州的孤山。在南宋,这一带就建有西太乙宫和四对圣延祥观等皇家园林。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行宫。雍正后间(1723--1735),经稍加修建,改为圣加寺,到近代几近废墟。1927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特别是孙中山先生,人们在圣加寺的旧址基础上辟建成中山公园。

导语:人生就像滑冰一样,只要坚持,总会取得成功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滑冰优秀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篇一:
假期的一天,我、妈妈和弟弟去阿尔丁植物园滑冰车。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滑冰车了,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已经很熟练了。那天来的主要目的是教弟弟滑冰。
我们租了两辆冰车。刚开始,我迫不及待地上了冰车,使自己飞速地滑了起来。我从冰的这一头滑到那一头,一圈一圈地滑着,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噢耶!真爽!太棒了!“
我似乎忘了我们今天来的主要目的,滑完十多圈才想起我是要教弟弟的啊!我真糊涂!
我教弟弟的时候,我才知道老师教我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刚开始,我边做示范边讲解。
我问弟弟:“学会了么”“好”。弟弟站在冰上说,我高兴极了,但是,他又说:“好漂亮的虾呀,快把它弄出来。”我火冒三丈,说:“三心二意,你这样怎么能学会呢”说完,我又做了一遍示范,让他试一下,他终于学会了。
他学会后,一直刻苦练习。不过,他的冰车总是打转,我告诉他:“两只手用的力必须一样。”
从此,弟弟可以像我一样滑冰车了。
临走时,我望着缓缓下山的夕阳,说:“植物园,再见了!”
篇二: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六一节的到来。这一天,我是多么的开心呀,活象一只刚被放出来的小鸟,在蔚蓝色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为了庆六一,我们全家一致决定去嘉兴学滑冰。我本来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了,一想到要去嘉兴学滑冰,更是欢喜得不得了,手舞足蹈。
经过1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滑冰场。刚踏进滑冰场的大门,只见滑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股股的人流把原来就很狭窄的小路,挤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买好门票,我赶紧穿上滑冰鞋站到滑冰场上。当我看到有好多人接二连三地摔倒时,一开始的高兴劲立马化成了灰烬——飞到哪都不知道了。我忐忑不安站在滑冰场上,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机器人,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只是傻呆呆地站着。但当我又看到有些人滑冰就像耍杂技一样,壮了壮胆,小心翼翼地迈出和蚂蚁差不多的一小步。说时迟,那时快,“扑通”一声,我整个人往后倒摔了个“四脚朝天”。疼痛难忍的我用手使劲捂着可怜的屁股,躺在一个角落里。我好不容易再次站起来,颤颤巍巍的身体靠护栏支撑着,想再一次往前走“扑通”,我又摔了个“乌龟翻壳”。我疼得嗷嗷直叫,手摸着快“开花”的屁股,心灰意冷。要知道我可是一个死也不退缩的人,可今天却……
就在这时,爸爸看见了狼狈的我,慢慢地向我滑来。爸爸小心翼翼地蹲了下来,笑着对我说:“女儿,滑冰学会了一点儿吗”刚听完这话,我的气就不知往哪打来,生气地说;“我不要学滑冰了,我不想学滑冰了,滑冰一点儿也不好玩!”话音刚落,爸爸那张阳光灿烂的脸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爸爸轻轻地抚摩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丽晨,你怎么能半途而废呢要知道每做一件事,我们都会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困难,在这时我们就应该顽强地打败困难,不应该在困难面前低头,这样照亮人生的曙光才会在你的身旁不停地照耀你,你说我讲得对不对”我低着头仔细地琢磨着爸爸的话,突然恍然大悟,对阳光总在风雨后,失败乃成功之母,我用手拍了拍自己的小脑袋。接着我又重新站了起来,向人生的困难去挑战。“扑通!扑通!”我又接连摔了好几个跟头,但我并没有退缩,而是大步往前走。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我的不泄努力下,我掌握了一些滑冰的基本动作。我好开心啊,因为我顽强地战胜了困难,因为我学会了滑冰的一些基本动作。
时间过得真快该回家了。我不情愿地脱下了滑冰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滑冰场。
这次的六一儿童节,我过得有滋有味,过得真呀真呀真快乐!
篇三:
5月2日,五一放假的第二天,晴空万里。正是出游的大好日子,毛毛、乐乐、凤凤、我还有桂雍彦、刘申杰、吕圣加三个男生,汇聚在一起去“冰雪世界”溜冰。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冰面上溜冰,心中既激动又忐忑。
颇费一番周折,我们终于来到了“冰雪世界”的大门口,顿觉一股凉意扑面而来,还夹杂着一种莫名的怪味儿。我们走了进去,买了票,得到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和一双冰刀鞋。白色皮质,有一点旧,还有几个小凹槽,我望着比普通鞋带长好几倍的冰鞋鞋带,竟不知道如何去穿。还好有毛毛帮我,一边帮我系一边说:“鞋带要拉紧一点,往凹槽里一套,然后交叉……像这样打上结就OK了!”我如梦初醒,照样画葫芦系好了另一只。
我试着站起来,觉得中心不稳,奇怪极了。但看他们都熟练的走入冰场的门,我也只好耐着性子,一步一步艰难的前进,生怕一个摔个鼻青脸肿。终于到了冰场门口。
工作人员拉开了门,嗬,一个字——冷!!!凛冽的寒风从里头狠狠的刮过来,让我措手不及。我定了定神,小心的迈了进去——哎呀!险些滑倒。
里面真是名副其实的“冰雪世界”,晶莹的地面,晶莹的围栏,还有晶莹的靠椅,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纳尼亚王国。可是我哪有心思欣赏这些,平稳的站着都成了异常艰难的事情,看着他们在那里如同优雅的天鹅一般翩翩滑翔,我太羡慕他们了,可碍于我的运动细胞实在是少的可怜,我只好一小步、一小步,如一只蜗牛,在滑溜的冰面上移动。“喂,你还不会滑冰啊”这戏虐的声音的主人是谁——吕圣加。他不怀好意的对我说。我只好点了点头,心想,得意什么啊!这又不是上刀山下油锅,我一定能学会的!虽是这么想,但是还是力不从心。
“我来带你吧!”凤凤一个优美的姿势停在我的面前,向我伸出了双手。我特感激,紧紧地拉住她的手,可是两只脚似乎不听使唤,总是往里歪。几分钟下来,我承受不住了。用刚刚学会一点的步子向靠椅前进……还好,没有什么意外。我理了理羽绒服,坐了下去。哪知这靠椅是用冰做成的,极容易打滑,oh my god!我一个没注意,“呲溜”一声便滑到了冰面上,着实吓了我一跳。经过多次劫持不懈的努力,我好歹可以稳稳的坐在椅子上了,不禁松了口气。
休息了一会,我站了起来,继续练习,我一边努力将脚保持平衡,像滑旱冰一样交叉前行,一边心里默默地给自己加油鼓劲。一阵子猛练下来,的确有点进步,心里舒畅了许多。
“秋思儿,来不来开火车啊”他们由桂雍彦当火车头,其余的一个人拽着另一个人的衣角,像开火车一样滑冰,我看上去觉得似乎不是很困难,也挺好玩儿的,也就点了点头,做了一个火车尾。一开始,这感觉的确很爽,不费力气很舒服,但到后来速度加快了,我的脚步跟不过来,一下子就没了起初的愉悦,“啊啊啊!!”我不禁失声尖叫。几秒钟过后我四肢已全部趴在了地上,被他们拖出20厘米远方才停了下来,这姿势真是不敢恭维,完了,我的形象全毁了。他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既同情又觉得搞笑,伸手来扶我起来。我的羽绒服、裤子还有头发上都沾上了白白的霜,成了十足的“雪人”。我无奈的笑了笑,反正多摔摔也不是坏事嘛!拍掉白霜,我继续练习起来。
经过2个小时的魔鬼训练,我的滑冰技术虽不及我的朋友们那么出色,倒也有模有样了。原来尝试一样新事物的过程是如此的美妙、有趣啊!嘿嘿,下次我还要来。

孤山的景点有:中山纪念亭,中山公园,俞楼,放鹤亭,西泠印社,敬一书院。

1、中山亭是中国唯一的由孙中山先生亲自持锄奠基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物。它坐落在前山镇东北梅花村后山坡上、广珠公路旁,始建于1921年。现为珠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四柱小亭是当地群众集资兴建的,为我国最早纪念孙中山的建筑物之一。

2、浙江杭州中山公园位于杭州市西湖孤山,中山公园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狮子,是明代的遗物,左边的是雄狮,右边的是雌狮。1927年(民国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公园建在清朝御花园原址上,建有中山纪念林和中山纪念亭。园内布局十分巧妙,将天然(孤山景色)和人工(亭台幽径)结合一体。

3、俞楼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南麓。系晚清名家俞樾的故居。俞樾,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罢官后回苏杭两地著述讲学。俞楼的前身是西湖诂精经舍,俞樾在此讲学达30年之久。

4、放鹤亭,亭东有两株高可参天的大树,浓荫之下,就是林逋的墓庐。墓亦草草,环石围砌,青草封顶,惟四下梅花拥卫,鹤冢相伴,至死也不失风雅。张岱《林和靖墓柱铭》:“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倒也镌刻出林逋的风骨。

5、西泠印社(泠,音líng),位于中国杭州西湖边,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百年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杭州敬一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时任浙江巡抚的赵士麟在西湖边的孤山上亲手创建和担任主持。数百年来,敬一书院作为杭州西湖景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坐落在西湖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58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 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