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第1张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协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文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照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的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维新运动,即戊戌变法。

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简介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相关人物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5814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2
下一篇 2023-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