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什么著名戏剧?

湖南有什么著名戏剧?,第1张

1.岳阳花鼓戏,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

2.武陵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慈利诸县市,以及西洞庭湖滨与湘西一带,并远及湖北、贵州部分地区。有高、d、昆3种声腔。

3.巴陵戏,形成和流行于古称巴陵的湖南岳阳一带,故得名巴陵戏。因巴陵旧属岳州,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d腔两种声腔,用湖广者、湘北方言声调演唱。

4.花灯戏,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5.湘剧,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d的多声腔剧种。

我们湖南特有的19种戏剧

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大戏剧种,民间一般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湘剧融合有昆腔、高腔、d腔及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明初至年间,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湘剧。

湘剧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等地。

祁 剧

祁剧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祁剧是弋阳腔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祁剧的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

辰河戏

辰河戏源于地方巫、傩、道的娱神而逐步演变过来的,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剧种,被国外学术界称为中国戏的“活化石”。

主要流行于沅水中、上游的广大地域,包括怀化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衡阳湘剧

衡阳湘剧,最早以班社命名,民间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衡阳湘剧的表演艺术,亦按高腔、昆腔、d腔分为三种不尽相同的表演风格。

衡阳湘剧流行地区甚广,涉及到整个湘南东部,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衡阳、衡山、衡东、耒阳、常宁、安仁、炎陵、茶陵、攸县、永兴、桂东、宜章、汝城、桂阳、郴县等县市。

常德汉剧

历史上常德汉剧亦称沅河戏、汉戏。20 世纪 50 年代初曾称为常德戏。1953 年,改称常德湘剧,1957 年改为常德汉剧。

常德汉剧以常德、桃源、汉寿、石门、慈利等县市为中心地区,流行于西洞庭湖以及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巴陵戏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是地方大戏剧种。岳阳古时称巴陵,因巴陵戏艺人多出自此地而得名,民间又称为岳州班。1952 年始定名为巴陵戏。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

清末民初,巴陵戏流行于湘北的岳阳、湘阴、汨罗、平江、临湘、华容等地。

湘昆

昆曲传入湖南,扎根很深,专业昆班最多且持续最久者则以桂阳州(今郴州市桂阳县周边几个县)为甚,故昆曲又称“桂阳昆曲”。经过长期演变发展,结合湘南人生活语言和民间音乐,形成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桂阳昆曲,20 世纪 50 年代,称为湘昆。

湘昆流行于湘南地区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苏仙区、永兴、常宁等县。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并流行于长沙周边的县市,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

长沙花鼓戏扎根在民间,以广大乡村和小集镇为基地。因各地民间艺术、民俗和乡音土语的差别,形成了几种艺术流派,如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醴陵路子和长沙路子等。

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旧时称花鼓或花鼓戏,20 世纪 50 年代始称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兴起于旧时的邵阳县境,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

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车马灯”的基础上,逐渐衍变而成。衡州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剧种,舞台语言同属衡州语系,流行于湘南地区。

衡州花鼓戏的各地俗名不尽相同,衡阳、衡南、耒阳、常宁叫“马灯”,衡山、衡东叫“花鼓灯”,攸县、茶陵叫“地花鼓”,安仁叫“花灯”。

荆河戏

荆河戏也称上河戏。荆河戏在明末清初(17 世纪中叶)即已形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流行于湘北地区的澧县、临澧、石门、安乡、、岳阳、华容、沅江、南县、龙山、永顺、张家界、慈利、桑植以及湖北、重庆与湖南相邻的市县。

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沅江、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盛行于常德一带。

常德花鼓戏各地俗称不一,常德、汉寿、桃源称灯戏、揢揢戏、调儿戏;津市、澧县叫花鼓儿;石门又叫柳子戏或杨花柳;慈利则叫下河戏。20 世纪 50 年代定名为常德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剧种,俗称花鼓子,岳阳花鼓戏的舞台语言来源于当地方言。20世纪 50 年代定名为岳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北的岳阳、临湘、平江、汨罗、湘阴。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剧种,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合并而成,20 世纪50 年代定名为零陵花鼓戏。

阳戏

阳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常以县定名,如凤凰阳戏、吉首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等。

花灯戏

花灯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剧种。湖南花灯发展成为灯戏,主要以湘西花灯戏、平江花灯戏和嘉禾花灯戏为代表。

傩堂戏

傩堂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均受巫教的影响。

傩堂戏遍布湖南全省,在苗、侗、瑶、土家族地区均有演出活动,湘西称傩堂戏、傩神戏、傩戏,湘北称师道戏、傩愿戏、姜女儿戏,湘南称师道戏、狮子戏、脸子戏,湘中称老君戏。

苗剧

苗剧是少数民族剧种,它是在苗族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初创时叫苗语剧、苗剧或苗戏,1982 年正名为苗剧。

侗戏

侗族剧种发源于贵州。1952 年由广西三江县传入湖南通道侗族聚居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sjk/6662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6
下一篇 2023-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