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站建筑工程介绍?

平遥古城站建筑工程介绍?,第1张

同蒲铁路
同蒲铁路是贯穿山西省中部的南北铁路干线。自山西大同经太原、侯马至蒲州镇以南的风陵渡。全长865公里,以太原为界,分为北同蒲和南同蒲。南同蒲段513公里,于1933年5月开工,1935年12月竣工。北同蒲段351公里,于1933年11月开工,修至朔县到大同段,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同蒲铁路是阎锡山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织晋绥兵工修建的米轨铁路。1951年8月,同蒲铁路全线恢复通车。北与京包铁路相交;在区间于原平与京原线连通;在太原、榆次又与石太、太焦铁路连接;在孝义与正在兴建的孝柳铁路衔接;在侯马与西侯及正在修建的侯月铁路接轨;在终点风陵渡过黄河铁桥,于孟塬与陇海铁路相连。
站点和里程
城市名 距起点距离
大同 0
平旺 10
怀仁 42
神头 116
朔州 129
宁武 166
原平 231
忻州 267
太原 355
榆次 382
太谷 418
祁县 441
平遥463
介休 494
霍州 564
洪洞 606
临汾 629
侯马 689
风陵渡 865
正太铁路就是现在的石太铁路,石家庄到太原。
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汇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这一站的设置,对石家庄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正太铁路,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的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我国主要铁路、公路主干线的地理分布
作者:zwd 转贴自:未填 点击数:48
一、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力。我国多年来铁路货运周转量一直占全国货运总周转量的70%。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所担负的客、货周转量均居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动脉,是我国综合运输网的主力。
1875年我国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吴淞线,长15千米,仅运营了16个月即被拆除。1881年唐(山)胥(各庄)线的建设是中国铁路的正式开端。此后68年间先后建设了25万千米铁路,但到1949年仅存21万千米(不包括台湾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铁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到1999年底铁路的营运里程达579万千米,复线里程209万千米,占361%,电气化里程14万千米,占242%。随着大秦重载铁路和广深准高速铁路的通车及福州至漳州高速铁路的兴建,我国重载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已经拉开序幕。
(一)铁路运输网及主要铁路干线
我国铁路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中心,以四纵、三横、三网和关内外三线为骨架,联接着众多的支线、辅助线、专用线,可通达全国的省市区的铁路网。四纵是指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北同蒲—太焦—焦柳线;三横是指京秦—京包—包兰—兰青—青藏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三网是指东北铁路网、西南铁路网和台湾铁路网;关内外三线是指京沈线、京通线、和京承—锦承线。
1京沪线
京沪铁路北起北京,经天津、德州、济南、兖州、徐州、蚌埠、南京、无锡、苏州,南达上海,纵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上海七省市,跨越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水系,全长1462千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京沪线在天津交汇了京沈线,衔接天津港;在德州交汇了石德线,与京广线相连通;在济南交汇了胶济线,可达青岛港和烟台港;在兖州交汇了焦石线,接通石臼所港;在徐州交汇了陇海线;在南京交汇了宁芜线,进而与皖赣线相连通;在上海交汇了沪杭线。
2京广线
京广线北起北京,南止广州,横贯我国中部,经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五大流域,连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州,全长2324千米。
京广线是我国关内地区主要的南北向铁路,为我国铁路网的中轴。在北端北京交汇了京秦、京包、京原、京通、京承、京沈等铁路线。在南端广州交汇了京九线、广茂线和广梅汕线,可达香港、茂名和汕头。
3京九线
京九线北起北京,经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南至香港九龙,跨越9省市,全长2364千米。京九线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它的建设对完善我国铁路布局,缓和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带动沿线地方资源开发,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港澳地区稳定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北同蒲—太焦—焦柳线
同蒲线横贯山西的南北,从山西的大同到陕西的孟塬,北接京包线,南连陇海线。北同蒲线是指大同到太原这一段铁路。太焦线从太原经长治到焦作。焦柳线自焦作经襄樊、枝城、怀化到柳州。
北同蒲—太焦—焦柳线北起大同,南到柳州,是一条与京广线平行的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全长2395千米。
5京秦—京包—包兰—兰青—青藏线
这是我国北部地区一条重要的东西向铁路干线。东起秦皇岛,经丰润到北京的铁路线为京秦线;从北京向西经张家口、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到达包头的铁路线为京包线;从包头向西经银川到兰州的铁路为包兰线;自兰州到西宁的铁路线为兰青线;从西宁经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为青藏线。青藏线现正在建设中。
6陇海—兰新线
陇海线东起黄海之滨的连云港,西止黄土高原的兰州,全长1754千米,连通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沿线经过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孟塬、西安、咸阳、宝鸡、天水等重要城市。
兰新线起自兰州,向西经张掖、酒泉、嘉峪关、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乌苏、博乐至阿拉山口,全长2459千米。
陇海—兰新线横贯我国中部地带,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北边疆地区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政治、国防意义的铁路干线。
7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组成了一条横贯我国江南地区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它东起东海之滨的上海,西到云贵高原的昆明,全长25985千米,贯通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和云南五省一市。这条铁路线对加强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8西南铁路网
西南铁路网由连接区内的成昆线、成渝线、川黔线、贵昆线等四条铁路和联接区外的宝成线、襄渝线、湘黔线、黔桂线和南昆线等五条铁路组成。
西南铁路网区内的四线环通,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各占一角,把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三省一市连接起来。通向区外的主要有五条,北以宝成线与西北、华北、东北相连。东北以襄渝线接武汉至丹江口线,把川、陕、鄂相连,沟通中南、西南、西北三区。东以湘黔线连中南、华东。东南由黔桂线、南昆线入两广并出海。
西南铁路干线网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川、云、贵、渝等西南地区交通闭塞的局面。
9东北铁路网
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最稠密的地区。东北铁路网是以南北向的哈大线和东西向滨洲线滨绥线为“丁”字型骨架,连接70余条铁路干支线组成。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有沈丹线、沈吉线、平齐线、长图线、哈佳线、滨北线、通让线和通向林区的嫩林线、牙林线等。
哈大线纵贯全东北,穿越富饶的松辽平原,联结哈尔滨、长春、沈阳三省会和出海口大连港,长946千米。是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客货运输的主要通道,也是全国最繁忙的干线之一。
滨洲线西起满洲里,中经海拉尔和齐齐哈尔,到哈尔滨,长956千米。滨绥线由哈尔滨经牡丹江到绥芬河,长381千米。滨洲线和滨绥线分别在满洲里和绥芬河与俄罗斯的铁路接轨。是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重要的东西向运输干线。
10沟通关内外的三条干线
京沈铁路是联接关内外的主要铁路线。它起自北京,经天津、唐山、秦皇岛,出山海关,过锦州,到达沈阳,全长850千米。
京承—锦承线起自北京,经承德到达锦州,是京沈铁路的重要辅助线。
京通线由北京郊区昌平出发,经内蒙赤峰到通辽。京通线是连接关内外的第二条重要的铁路通道,为连接东北西部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一条捷径。
(二)主要铁路枢纽
铁路枢纽是指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铁路线交汇处,由若干个车站、线路及一系列设备组成的运输生产综合体。铁路枢纽的任务是办理各线间大量客货列车的解体、编组、转线等业务。铁路网就是由众多的大大小小性质不同的铁路枢纽和铁路线组成的。我国铁路枢纽众多,重要的铁路枢纽有北京、郑州、天津、广州、株州、武汉、上海、徐州、石家庄、哈尔滨、沈阳、贵阳、重庆、昆明、成都、柳州、西安、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
1北京铁路枢纽
由京广、京沈、京包、京九、京秦、京承、京通、京原等铁路线交汇而成,是我国最大的铁路枢纽,负责通向全国各地的列车编组作业。
2天津铁路枢纽
地处津沪和京沈两大重要干线交汇处,并与天津港相衔接,为北方最大的水陆联运中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天津站既是客货混合站,又是编组站。
3郑州铁路枢纽
位于陇海和京广两条重要铁路干线交汇处,居全国铁路网的中心,郑州北站是全国著名的大型编组站。
4武汉铁路枢纽
位于京广、汉丹和武九等铁路线的交汇处,并与长江航道相连,是一个以水陆中转为特点的交通枢纽。枢纽的各站分别设于武昌、汉口、汉阳,是一个延伸式的铁路枢纽。
5上海铁路枢纽
由津沪线和沪杭线交汇而成,与上海港相结合,组成了我国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
6广州铁路枢纽
地处京广、广茂、广深、广九、广梅汕等铁路交汇处,接广州港,是南方最大的水陆交通中心。
7兰州铁路枢纽
位于包兰、兰青、陇海、兰新四大干线交汇处,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8沈阳铁路枢纽
地处哈大、京沈、沈丹和沈吉等铁路线交汇处,是东北南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
9哈尔滨铁路枢纽
位于哈大、滨洲、滨绥、滨北、滨吉、滨佳等铁路线交汇处,是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
10成都铁路枢纽
地处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线交汇处,为一环形枢纽。
11重庆铁路枢纽
地处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线交汇处,联接重庆港,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中心。
12贵阳铁路枢纽
位于黔桂、贵昆、川黔和湘黔等铁路干线交汇处,系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铁路枢纽。
二、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是一种投资少、运量小、耗能多、速度快、运费高、灵活性强、门到门的运输方式。一般用作短途运输和铁路、水运的辅助运输,但在边远地区,缺乏铁路地区则为运输干线。国外许多国家,由于汽车大型化、高速化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运输已成为运输业的主力。
(一) 主要公路干线
我国共有12条国道主干线:
1同江—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深圳—珠海—湛江—海口—三亚。
2北京—天津—济南—合肥—南昌—福州。
3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
4二连浩特—太原—西安—成都—昆明—河口。
5重庆—贵阳—南宁—北海—湛江。
6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
7丹东—沈阳—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
8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
9连云港—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霍尔果斯。
10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
11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瑞丽。
12衡阳—桂林—南宁—昆明。
(二)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指全封闭、全立交、供快速车辆行驶的专用公路。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最大的区别在于解决了横向干扰并使纵向干扰减少到最小程度。它具有通行能力大,行车速度快,交通事故少,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我国高速公路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自80年代开始建设截止2003年初已建设高速公路达20000千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区都有高速公路。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主要有西宝(西安-宝鸡)、西临(西安-临潼)、西铜(西安-铜川)、广深(广州-深圳)、广珠(广州-珠海)、广佛(广州-佛山)、深汕(深圳-汕头)、成渝(成都-重庆)、贵黄(贵阳-黄果树)、宁合(南京-合肥)、宁连(南京-连云港)、宁通(南京-南通)、福厦(福州-厦门)、郑洛(郑州-洛阳)、京沪(北京-上海)、京津塘(北京-天津-塘沽)、京石(北京-石家庄)、京沈(北京-沈阳)、沈大(沈阳-大连)、沈丹(沈阳-南芬河段)、四长(四平-长春)、沪宁(上海-南京)、沪杭(上海-杭州)、杭甬(杭州-宁波)、济青(济南-青岛)、烟青(烟台-青岛)、海南岛东环岛公路等。现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中,有三条主干线,一是京丹高速公路,全长850千米,是世界和平高速公路计划的一部分;二是京广高速公路,全长2300千米;三是哈甬高速公路,从哈尔滨出发,经长春、沈阳、秦皇岛、青岛、连云港、南京、上海到宁波,全长3500余千米,为连接东北、华北、和华东的大通道。
>分类: 生活
问题描述:

在说一些大概经过的地方,比较有名的地方!

解析:

中国铁路线列表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下为中国大陆现有及在建主要铁路线路列表:
目录 [隐藏]

1 纵向干线

11 东北方向

12 东部沿海

13 京沪方向

14 京九方向

15 京广方向

16 大湛方向

17 包柳方向

18 兰昆方向

2 横向干线

21 京拉方向

22 煤运信道

23 陆桥信道

24 沿江信道

25 沪昆方向

26 西南出海信道

3 支线铁路

4 =

41 华北地区

42 西北地区

43 华东地区

44 华中地区

45 华南地区

46 西南地区

47 历史线路

[编辑]纵向干线

[编辑]东北方向

京哈铁路

京通铁路

集通铁路

哈大铁路

长图铁路

滨洲铁路

滨绥铁路

[编辑]东部沿海

烟大铁路轮渡

蓝烟铁路

胶新铁路

新长铁路

萧甬铁路

甬台温铁路

温福铁路

[编辑]京沪方向

京沪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

[编辑]京九方向

京九铁路

[编辑]京广方向

京广铁路

广深铁路,是中国最早达到200公里时速的铁路线,连接广州和香港,全长146公里,分为上、下行两条客运专线和一条120公里时速的客、货车混跑线。

[编辑]大湛方向

同蒲铁路

焦柳铁路

粤海铁路

[编辑]包柳方向

[编辑]兰昆方向

宝成铁路

成昆铁路

[编辑]横向干线

[编辑]京拉方向

丰沙铁路

京包铁路

包兰铁路

青藏铁路

[编辑]煤运信道

北信道:

大秦铁路

神黄铁路

南信道:

新月铁路

石德铁路

胶济铁路

[编辑]陆桥信道

陇海铁路

兰新铁路

北疆铁路

南疆铁路

[编辑]沿江信道

北信道:

宁西铁路

宁启铁路

南信道:

武九铁路

宁芜铁路

[编辑]沪昆方向

沪杭铁路

浙赣铁路

湘黔铁路

贵昆铁路

[编辑]西南出海信道

南昆铁路

粤海铁路

[编辑]支线铁路

[编辑]=

东北地区 ===彰武到丹东 [编辑]华北地区

[编辑]西北地区

[编辑]华东地区

鹰厦铁路

皖赣铁路

金温铁路

[编辑]华中地区

[编辑]华南地区

[编辑]西南地区

成渝铁路

川黔铁路

[编辑]历史线路

吴淞铁路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中国香港地区铁路请参考:九广铁路公司。

编辑 {{{2|}}} 中国铁路

包兰线 - 包神线 - 包西线 - 宝成线 - 宝中线 - 北疆线 - 滨绥线 - 滨洲线 - 长图线 - 成昆线 - 成渝线 - 赤大白 - 川黔线 - 达成线 - 大秦线 - 丰沙线 - 福厦线 - 赣龙线 - 广梅汕 - 广深线 - 贵昆线 - 哈大线 - 合西线 - 横麻线 - 横南线 - 侯西线 - 侯月线 - 沪杭线 - 淮阜线 - 淮南线 - 集通线 - 集二线 - 胶济线 - 焦柳线 - 金台线 - 金温线 - 京包线 - 京承线 - 京广线 - 京哈线 - 京沪线 - 京九线 - 京通线 - 京原线 - 奎阿线 - 昆河线 - 兰新线 - 蓝烟线 - 洛湛线 - 漯阜线 - 胶新线 - 黎湛线 - 龙厦线 - 陇海线 - 梅坎线 - 南防线 - 南疆线 - 南昆线 - 内昆线 - 宁启线 - 宁芜线 - 宁西线 - 嫩林线 - 平齐线 - 浦东线 - 齐北线 - 青阜线 - 青芦线 - 青藏线 - 沈大线 - 神黄线 - 神延线 - 石长线 - 同蒲线 - 外福线 - 皖赣线 - 温福线 - 武九线 - 西康线 - 西延线 - 厦深线 - 襄渝线 - 湘桂线 - 黔桂线 - 湘黔线 - 新长线 - 萧甬线 - 宣杭线 - 鹰厦线 - 甬台温 - 渝怀线 - 渝遂线 - 粤海线 - 浙赣线

五纵

京沪线

京-津-冀-鲁苏-皖-沪

北京、天津-德州-济南-徐州-蚌埠-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上海

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与华东,是东部沿海的交通大动脉

京九线

京-津-冀-鲁-豫-皖-赣-粤-港

北京-霸州-衡水-商丘-潢川-麻城-九江-南昌-赣州-龙川-深圳-九龙

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鄱阳湖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缓解京广线、京湖沪线的运输压力,加速老区脱贫致辞富,维护港澳的稳定繁荣

京广线

京-冀-豫-鄂-湘-粤

北京-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韶关-广州

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我国铁路网的中轴,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焦柳线

豫-鄂-湘-桂

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豫西山地-江汉平原-湘西山地-两广丘陵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能力,分流京广线运量

宝成 -成昆线

陕-甘-川-滇

宝鸡-成都-攀枝花-昆明

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

三横

京包-包兰线

京-冀-晋-内蒙古-宁-甘

北京-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中卫-兰州

冀北山地-内蒙古自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海线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陇海-兰新线

苏-皖-豫-陕-甘-新

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沟通东部和西北,促进西北发展,巩固边防,横向联合贯亚欧为主的第二条大陆梅,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沪-浙-赣-湘-黔-滇

上海-杭州-鹰潭-萍乡-贵阳-六盘水-昆明

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东、中南、西南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主要高速公路线简介

名 称

起 止 点

建成、通车时间

长度(公里)

首都机场公路 北京—首都机场 1993 18

京石高速公路 北京—石家庄 1994 270

京津塘高速公路 北京—天津—塘沽 1994 143

京哈高速公路 北京—哈尔滨 1995916 50

石安高速公路 石家庄—安阳 19971230 216

太旧高速公路 太原—旧关 1996625 144

呼包高速公路 呼和浩特—包头 1997 1504

沈大高速公路 沈阳—大连 1990 375

沈大高速公路 沈阳—大连 1990 375

沈阳环城高速 沈阳市 1995 81

沈四高速公路 铁岭—四平 199888 160

沈本高速公路 沈阳—本溪 199610 75

沈抚高速公路 沈阳—抚顺 1994927 13

长吉高速公路 长春—吉林 1997910 8355

长营高速公路 长春—营城子 1997910 6873

长四高速公路 长春—四平 1996919 133

哈大高速公路 哈尔滨—大庆 1997106 132

沪嘉高速公路 上海—嘉定 1988 19

莘松高速公路 上海—松江 1990 20

沪宁高速公路 上海—南京 1996226 274

杭甬高速公路 杭州—宁波 1996126 145

济青高速公路 济南—青岛 1993 318

济德高速公路 济南—德州 1997 91

济聊高速公路 济南—聊城 1997 914

青黄高速公路 青岛—黄岛 1995 68

合宁高速公路 合肥—南京 1992 92

合巢芜高速公路 合肥—巢湖—芜湖 199512 88

泉厦高速公路 泉州—厦门 19971215 814

昌宁高速公路 南昌—九江 1996128 142

南樟高速公路 南昌—樟树 199712 70

郑洛高速公路 郑州—洛阳 1996 2014

开洛高速公路 开封—洛阳 1995 201

开郑高速公路 开封—郑州 199412 81

郑许高速公路 郑州—许昌 1996 94

安新高速公路 安阳—新乡 1998 1217

武江高速公路 武汉—江陵 199411 180

长益高速公路 长沙—益阳 199871 715

长湘高速公路 长沙—湘潭 19961215 5155

文加高速公路 文昌—加积 1996 5696

宜黄高速公路 宜昌—黄石 1995926 350

广深高速公路 广州—深圳 1993 123

广佛高速公路 广州—佛山 1989 16

广花高速公路 广州—花县 23

广湛高速公路 广州—湛江 1997 530

深汕高速公路 深圳—汕头 19961230 286

桂柳高速公路 桂林—柳州 199851 1385

桂黄高速公路 桂林—黄沙河 19976 130

钦防高速公路 钦州—防城 1997 9757

海南东线高速公路 海南 199512 251

海文高速公路 海口—文昌 1996 6445

成渝高速公路 成都—重庆 199571 340

成绵高速公路 成都—绵阳 1997 924

成乐高速公路 成都—乐山 1265

昆曲高速公路 昆明—曲靖 199610 130

西临高速公路 西安—临潼 1990 16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安—宝鸡 1995 155

临渭高速公路 临潼—渭南 1996 4077

新近通车的高速公路:

四川隆昌 -- 纳溪高速公路, 全长88公里, 2000年11月28日通车

四川泸沽 -- 黄联关高速公路, 全长744公里, 2000年11月23日通车

山东曲阜 -- 张山子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山东段部分), 全长146公里,

2000年11月22日通车

江西九江 -- 景德镇高速公路, 全长134公里, 2000年11月18日通车

山东日照 -- 费县竹园乡高速公路 (途经莒县、沂南), 全长114公里,

2000年11月9日通车

山东临沂 -- 红花埠高速公路 (途经临沂兰山、罗庄、苍山、郯城), 全长84公里,

2000年11月9日通车

北京通州区胡各庄 -- 大兴县南大红门公路二环高速公路 (途经马驹桥),全长40公里,

2000年11月5日通车

乌鲁木齐 -- 奎屯高速公路, 全长265公里, 2000年11月3日通车

山西夏家营 -- 汾阳高速公路, 全长56公里, 2000年10月28日通车

云南玉溪 -- 元江高速公路, 全长112公里, 2000年10月24日通车

南宁 -- 吴圩高速公路, 全长21公里, 2000年10月17日通车

山东东营 -- 青州高速公路, 全长89公里, 2000年10月16日通车

北京 -- 沈阳高速公路, 全长658公里, 2000年10月5日全线通车

广东东莞 -- 深圳高速公路 (途经寮步、大朗、黄江、塘厦), 全长40公里,

2000年9月28日全线通车

宣化 -- 大同高速公路山西段, 全长585公里, 2000年9月1日通车

四川罗江 -- 百节高速公路, 全长37公里, 2000年7月7日通车

广州市外环高速公路, 全长60公里, 2000年6月26日全线通车

重庆市 -- 长寿县高速公路, 全长85公里, 2000年4月28日通车

黄石 -- 黄梅高速公路, 全长142公里, 2000年1月27日通车

保定 -- 天津高速公路 (途经徐水、容城、雄县、霸州、安次), 全长128公里,

2000年1月6日通车

重庆长寿 -- 涪陵高速公路, 全长33公里, 2000年1月5日通车

成都 -- 雅安高速公路, 全长144公里, 2000年1月4日通车

成都 -- 乐山高速公路, 全长87公里, 2000年1月4日通车

内江 -- 宜宾高速公路, 全长107公里, 1999年12月17日通车

广州----珠海高速公路, 全长54公里, 1999年12月6日通车

湛江官渡 -- 源水高速公路, 全长18公里, 1999年11月18日通车

北京 -- 锦州高速公路, 全长468公里, 1999年11月10日通车

宁夏石嘴山市 -- 中宁县高速公路, 全长253公里, 1999年11月7日通车

济南 -- 泰安高速公路, 全长56公里, 1999年10月31日通车

泰安 -- 临沂高速公路, 全长137公里, 1999年10月1日通车

淄博 -- 莱芜高速公路, 全长44公里, 1999年10月1日通车

陕西渭南 -- 潼关高速公路, 全长79公里, 1999年10月1日通车

四川隆昌 -- 泸州高速公路, 全长57公里, 1999年10月1日通车

桂林 -- 北海高速公路 (途经柳州、南宁), 全长650公里, 1999年10月1日通车

福州 -- 泉州高速公路, 全长165公里, 1999年9月25日通车

北京

北京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约在四五千年前,北京地区已有固定居民点。战国时的燕、五代时的前燕和金、元、明、清各朝都先后定都于北京。民国初年,北京仍是首都,称为京师。1928年改称北平特别市。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有: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天安门、明十三陵、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等。

  南京

江苏省省会,有“六朝古都”之称,计有十个朝代建都于此,又称“十朝都会”。南京古称句吴,属西周大夫周章封地。公元229年,孙吴从武昌迁都南京(时称建业),南京建都自此开始,都城周长十多公里。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及南唐均以南京为都(时称建邺、建康)。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才改称南京,首次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中心。南京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夫子庙、明故宫、中山陵、中华门、灵谷塔、明孝陵、总统府等。

西安

西安陕西省省会。西北五省区最大的城市,又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即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在西安地区建都,前后历时一千多年,其中统一的周、秦、汉、唐诸朝,在西安城市历史中影响最大,文化遗存最多。著名古迹有: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大明宫遗址、丰镐遗址、阿房宫遗址、蓝田人遗址、华清池、钟楼等。

洛阳

九朝古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六七千年前,洛阳已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著名的仰韶文化即首先发现于洛阳西北的仰韶村。东周、东汉、曹魏、武周、西晋、北魏、后梁、后唐、后晋先后曾定都于洛阳。九朝以洛阳为都近千年,仅次于西安。著名的文化古迹有:龙门石窟、仰韶遗址、白马寺、汉魏洛阳城遗址、光武帝陵等。

杭州

浙江省会。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历史上吴越、南宋曾定都于此,称临安。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有:灵隐寺、雷峰塔、六和塔、孙权故里、瑶林仙境、西湖等。公元589年,隋朝开皇九年,废钱塘郡设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安阳

安阳是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安阳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被定为都城。当时,商代的第20代国王盘庚把国都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直延续到商代末年,历时273年。在这段时间里,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刻意经营,使殷成为一座古代大都,当时称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后,一直到公元6世纪的 2000年间,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于安阳,但在城市建设上没有什么成就。由于战乱,这座古城早已成为废墟。

开封

七朝古都。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省内)迁往开封(时称大梁),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由此开始。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均定都于此,历经40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时,定都开封,长达168年之久,时称东京,是开封历史上的鼎盛时代。《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华景象。后为金的都城。历史古迹有:大雄宝殿、仓颉墓、铁塔、相国寺、禹王台、龙亭、岳飞庙等

郑州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1955年的考古发现就认定郑州是商朝开国之王商汤所建的“亳都”;继商汤之后,郑州又是西周管国、春秋郑国、战国韩国之都,建都历史远远长于200年;现存郑州市区的商城遗址既有内城、外郭,又有宫殿区、作坊区,占地9平方公里。郑州商城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有城垣的王都。

大同

大同有着2300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远在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许家窑人就在大同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大同自古就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必争的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西汉置平城县(因其地为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为祈福思安,渴求和平而得名),为代国都城,代国是汉帝国最北方的诸侯国。魏晋南北朝之际是我国北方各民族大动乱、大迁移的年代。此时的大同,却因此而繁荣昌盛起来。鲜卑族先建立代国以平城为代国南都,后建立北魏王朝,公元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王圭)定都平城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此时大同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和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五代,辽、宋金时期中国又一次进入大分裂状态大同称作云州,并成为辽,金,元初西京(陪都),这时的大同又一次成为我国北方发达的中心地区,而且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城市。丰厚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重多珍贵文物。

咸阳

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

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为中国第一帝都。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下辖秦都、渭城、杨陵三区、兴平市和泾阳、永寿、乾县、礼泉、三原、武功、淳化、旬邑、彬县、长武10个县。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

我国有八大古都
郑州,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安阳,杭州。

据考古发掘和史籍记载,自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共计12个朝代,94位帝王,历时1337年,在洛阳建都。
公元前约21世纪,夏帝太康曾建都斟寻那(今洛阳东二里头) 。夏帝履癸(即夏桀),也建都洛钠, 史书载桀所居“左河、济,右太华,前伊阕(龙门),后太行”,这正是洛阳所处的位置。经考古发掘,在洛阳近郊“二里头遗址”和洛南“锉李遗址”发现并经测定,在商代堆积层下,有夏代早期和晚期文化遗存。公元前约17世纪,商汤灭夏桀,为了镇服夏朝的“顽民”和扩展西部疆域,在原夏都附近另建新都西亳(今洛阳市东)。公元 770年(东周平王元年),平王姬臼为避西戎的侵扰从镐京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灭新莽即帝位,建都洛阳,并改洛阳为雒阳。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 12月,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魏,建都洛阳,以汉都为基础,改雒为洛。修复洛阳宫。
公元264年(魏成熙元年),司马炎杀魏元帝曹奂自立,改国号晋,仍以洛阳为国都,史称“西晋”。北魏太和十九年(邦咸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拔,改汉姓元),自山西平城迁都洛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杀父即位,建都洛阳,备极豪华。公元684年(唐光宅元年),唐武后照废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自立则天皇帝,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梁太祖修省洛阳,筑南北二城,定洛阳为“京都”。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河东晋王李克用的儿手李存勖灭后梁,统一北方,即位称帝,改国号后唐,建都洛阳。公元936年(后唐清泰三年),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夺取了后唐天下,石敬 塘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后晋,建都洛阳,一年零十一个月后迁都开封。
西安是我国也是世界的大占都,这已是获得广泛认同的不争的事实;但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以及与之相关连的西安始都于何年,西安建都究竟历时多少年等,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纷纭的问题。近年来,“十三朝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赞同,但不时仍有不同意见提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影响对西安古都地位认定的无关宏旨的问题,但实际上不仅使有关政府部门在对外宣传介绍时常出现混乱现象,也妨碍对西安作为重要古都之历史的深入研究。所以还需要进行精深的研究,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结论。
据学者们对述及西安地区历史上建都之王朝问题的论著进行搜检统汁,发现关于西安建都朝代数,已先后出现十朝说、十一朝说、十二朝说、十三朝说,直至二十一朝说等12种之多。实际上在上述诸说中,不少还有2 种、3 种甚至4 种见解。粗略统计,见诸报刊论著中关于西安建都朝代的说法,竟达20多种。当然,上述的诸朝说只是一种概称,究其实,内中既包括有统一时期的王朝,也包括有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还包括有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说:
(一)十朝说。最初的倡导者是历史学者武伯纶。他在1979年出版的与1984年再版的《西安历史述略》一书中,列出了在西安建都的10个朝代,即:
西周(前1134一前771 )
秦(前221 前207 )
西汉(前204 —24)
前赵(318 —329 )
前秦(351 —383 )
后秦(384 —417 )
西魏(535 —556 )
北周(557 —581 )
隋(581 —617 )
唐(618 —907 )
前后历时共1062年。
作者也认为“以上只是一个传统的说法,事实上并不完全正确,有的更不能反映历史的实际情况”_J1上述十朝说的确不全面,尤其是一些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讫年代,未作精审的考订,很不准确。但所列10个朝代却是曾在西安建都的最主要的王朝与政权。
(二)十四朝说。由统计学家、曾任西安市统计局副局长的王书勋于1992年在《对西安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的统计研究》一文中提出。即在前述十朝外,增加了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周(武周)等4 个朝代。在文中列有《西安建都朝代统计表》,对所确定的十四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止年代一一列明,得出在西安建都历时1158年的结论。
作者对建都朝代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从专业统计工作角度对新认定的14朝在西安建都之起讫年代竭力进行准确的统计。但因所提出的一些建都朝代标准存在可商榷之处以及进行建都年代统计的一些根据,如前述之《西安历史述略》等并非权威性论著,因而也存在若干不确定的问题。
(三)十三朝说。由历史学家牛致功教授于1993年著文沦定。他在《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0 一文中,在肯定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没有争议的”之后,论定王莽建立的新朝与东汉献帝被胁迫到长安以及西晋愍帝在长安称帝均应视为在长安建都,同时还阐述了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与武则天所建周不应视作在长安建都的理由。因而认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因为所论依据比较充分,所以颇具影响。但在学术界,对该文所说“至于黄巢在长安建国称帝,李自成在西安建国称王,都是农民政权的问题,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却颇多批评,未得到广泛认同。
(四)十七朝说。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力主此说。
1990年,他在《中国古都概说》一文中将西安市定为我国惟一的一座历史上建都历时千年以上的古都。并将他认定的在西安建都的17个王朝与政权列述如下:
1镐:西周都,268 年;
2咸阳:秦都,145 年;
3长安:西汉都,208 年;
4长安:新莽都,15年;
5长安:汉(刘玄)更始都,3 年;
6长安:赤眉都,2 年;
7长安:东汉献帝都,6 年;
8长安:晋惠帝愍帝都,7 年;
9长安:前赵都,10年;
10长安:前秦都,35年;
11 常安:后秦都,32年;
12长安:西魏都,23年;
13 长安:北周都,25年;
14长安:隋都,26年;
15 长安:唐都,266 年;
16长安:齐(黄巢)都,4 年;
17长安:大顺(李白成)都,2 年。
上列17朝建都历时为1077年。
十七朝说较前述十三朝说增加了西汉末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与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白成等4 个政权。其中作者将汉更始帝刘玄所建政权称为“西汉之际称雄诸国”之一,而将后三者称为“农民及流民建立的政权”。此说虽于1991年初即已刊布,竟未为十三朝说及十四朝说之作者们所认同,这显然是彼此间学术观点不同所致。
综合分析上述几种以及其他一些有关西安地区建都朝代之见解,可以看出造成诸说杂出、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还在判定古都的标准有歧义以及对一些史实的认识不一致。前者集中在对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所建都城之认识上,后者反映在西晋之惠帝、愍帝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否在长安建都等问题上。所以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从确立科学的古都定义人手,在此基础上,以史实为依据,来确定建都朝代问题。
关于古都的定义,已有一些学者作出了自己的阐述。但目前为我国古都学界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定义则是:我国历代王朝与政权所建立的首都(包括一些地区性政权建立的都城)及陪都皆为古都,这一定义显然是较为宽泛的。也就是说,凡是被历史上某一王朝或政权的统治者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不论其时间的久暂,统治区域的广狭,是统一时期之王朝还是分裂时期之王国,是华夏族还是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是贵族豪强还是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是首都还是陪都,是已沦为废墟还是形成了新的城市,皆应视为古都。
按上述定义,则上述牛致功教授所确认的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地区建都当无问题。关于西晋惠帝与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不应认为是迁都,以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以东都洛阳为都,且易名神都,武周王朝的政治生命是与神都共始终,因而不当以长安为都,上述情况,牛致功教授在他的《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一文中皆有精辟论述,这里不再引述。因而此三朝应排除在曾于西安建都之朝代之外。
对于刘玄、刘盆子、黄巢、李自成等所建政权是否在西安建都事,按前述古都定义审视,不当以因是农民政权,“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一语即行否定,而应当予以考虑。
正史中对刘玄、刘盆子事迹记载最详的当推《后汉书》,该书曾为刘玄、刘盆子设传,排为列传第一,紧接在帝后纪之后。可见对二人十分推重。按其史实,二人均于新莽末年乘势而起,聚众起义,并被拥立为帝,先后攻入长安,封王拜相。
建年号,行政令,历时均分别达到2 年。因此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应视为在长安建过都。对于黄巢,旧唐书、新唐书俱有传。载明黄巢率起义军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12月5 日攻占长安,13日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为金统。后至金统四年(883 年)4 月10日始撤离长安。以长安为都施行政令长达3 年,故而大齐政权也当列入在西安地区建过都的一个政权。至于明末李自成,虽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十月攻占西安,十七年(1644年)正月称王于西安,定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但为时不长,即于当年二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三月十九日攻占京师,并在北京称帝。
由此可见,李白成只是将西安当作攻取京师的基地,并未将之定为都城。
综上所述,可判定西安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五个分裂时期的政权,东汉献帝与西晋愍帝等二个末代皇帝以及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大齐皇帝黄巢等三个农民起义政权建都,即合计有十六个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因此可称西安是“十六朝古都”。
关于历代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合计历时多少年的问题,也有多种见解,短者有1062年的,长者有1220年的,介于二者之间的尚有1077年、1158年与1099年诸种。。
这显然是与各自认定的建都朝代与计算方法不同有关。现按前述确定的十六朝另行计算如下:
西周:都于丰镐,始于文王末年,止于幽王十一年。幽王十一年为公元前771 年,此为史所明载。至于文王都丰之年代,向有多种说法。2000年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将公元前1046年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这样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元年则为公元前1057年,文王死于公元前1058年,周人自岐下东徙,
于沣河西岸作丰邑就为公元前1059年。 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若以此年为西周在西安地区建都之起始年,至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在丰镐建都历时为289 年。
秦:都于栎阳,始于献公二年(前。383 年),止于孝公十二年(前350 年),历时34年;都于成阳,始于孝公十二年,止于子婴元年(前207 年),历时144年。合计178 年。
西汉:都于栎阳,始于高祖五年(前202 年),止于高祖七年(前200 年),历时3 年;都于长安,始于高祖七年,止于孺子婴居摄三年(8 年),历时208年。合计211 年。
新:都于常安,始于王莽始建国元年(9 年),止于地皇四年(23年),历时15年。
汉更始帝刘玄:都于长安,始于更始二年(24年),止于更始三年(25年),历时2 年。
赤眉帝刘盆子:都于长安,始于建世元年(25年),止于建世二年(26年),历时2 年。
东汉献帝:都于长安,始于初平元年(190 年),止于兴平二年(195 年),历时6 年。
西晋愍帝:都于长安,始于建兴元年(313 年),止于建兴四年(316 年),历时4 年。
前赵:都于长安,始于刘曜光初元年(318 年),止于光初十二年(329 年),历时12年。
前秦:都于长安,始于苻健皇始元年(351 年),止于苻丕太安元年(385年),历时35年。
后秦:都于常安,始于姚苌建初元年(386 年),止于姚泓永和二年(417年),历时32年。
西魏:都于长安,始于文帝大统元年(535 年),止于恭帝三年(556 年),历时22年。
北周:都于长安,始于闵帝元年(557 年),止于静帝大定元年(581 年),历时25年。
隋:都于大兴,始于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止于恭帝义宁二年(618 年),历时38年。
唐:都于长安。由于武则天建周朝,移都神都(今洛阳市)及黄巢大齐政权曾都于长安,故唐朝都于长安可分为前、中、末三个时期。前期始于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止于睿宗文明元年(684 年),历时67年;中期始于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止于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历时176 年;末期始于僖宗中和三年(883 年),止于昭宗天佑元年(904 年),历时22年。前、中、末期合计265 年。
大齐帝黄巢:都于长安,始于金统元年(880 年),止于金统四年(883 年),历时4 年。
上列16个朝代与政权在西安地区建都,去掉7 个重叠年份,累计为1133年。简言之,西安是十六朝古都,建都历时长达33年。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16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 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