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关于农村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8年关于农村十三五发展规划,第1张

2018年关于农村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强力推进“活力临泉、绿色临泉、平安临泉”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时期。为服务“三个临泉”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坚克难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美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粮食生产模式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粮食连续十一年丰收、总产稳定在110万吨左右。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四次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土地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500多家,土地流转面积由2010年的196万亩增达到73万亩。全县蔬菜日光温室面积由2010年的1千余亩增加到2万亩;钢架、竹木、水泥支柱、钢架等一般保护地蔬菜面积由2010年的15万亩增加到3万亩;大棚早春西瓜由2010年的3万亩扩大到5万亩,此外,大葱、生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统计数据来看,临泉县常规露地蔬菜年种植面积30余万亩,保护地瓜菜面积16万亩,全县粮经比稳定在7:3以上。全县实现养殖面积447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12万亩,河沟养殖面积235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8500吨。

(二)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突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预计2014全县共有各类规模养殖场6120户,规模养殖比重达75%,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4513亿,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全国生猪大县、全国畜产品百强县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2家,比2010年81家增加了1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由2010年的42亿元提高到到2014年的75亿元,增加了33亿元。全县累计建设县级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3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林业生产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全县抓住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机遇,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土地流转,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74万亩,“十二五”期间净增5万亩,森林覆盖率174%,增长18%,活木蓄积量2718万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净增758%,2013年林业产值78亿元。

(五)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县农田水利兴修累计投入资金65637万元,完成土方2319万方。到2014年,全县防洪堤防总长达到11168公里,各类水闸116座,扩挖水塘1354处,可控制河沟库容7735万立方米;机电排涝站17处,总装机3230千瓦;农村大、中、小、沟桥梁共172万座;机井6011眼,小口井329081万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5处,解决896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052万亩,除涝面积10943万亩,防洪面积283万亩。

(六)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我县农机补贴资金11000万元,补贴各类机具6766台(套),拉动农民投入32000万元,受益农户5238户。2014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6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万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726台,联合收割机3245台,农机配套比1:25。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7%,农机经营总收入达85亿元。

(七)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民纯收入由十二五末的3476元增加到2013年的5721元,年增幅15%左右。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品农业方向发展。全县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县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十二五”以来,我县农业产业虽然实现了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制约因素客观存在: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新时期农业作为“接二连三”的产业,其重要性在全社会还未被广泛认知,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农业本身,部门内部机构、人员编制大都仍沿续过去传统的设置,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职能未能充分体现,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传统专业占比大,知识亟待更新,能力亟待提高,受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近些年新鲜血液补充难,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力量显得薄弱,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偏低。

二是农业有效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农业是个露天工厂,比较二、三产业,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加之农业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投资农业的风险大,地方政策投资农业的力度与周边县(市)比相对较小,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催生的农业大项目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依法治农护农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广大技术人员、农民、涉农企业的法制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整合充实和提高。

三、“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美好乡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三个临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坚持完善和创美好乡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0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5%;粮食产量达到115万吨,100亩以上农业规模化种养面积达60万亩,种植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左右;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000个;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达45%;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06%。

四、“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积极开展小麦、玉米千斤县创建,提高粮食整体生产能力。提升粮食作物品质,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加快发展现代粮食加工,坚持全加工、全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跨越发展。积极发展西瓜、生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养殖场(区),重点突出牛羊业优势,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着力打造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推进水产跨越工程,加强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深入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大力发展黑红薯、水果、中药材、特种养殖、食用菌等特色农业。

3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菜篮子”工程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场(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推动“菜篮子”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价格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20年,力争实现“菜篮子”主要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5%以上,从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4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委托有资质、高水平的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围绕制约农业经济开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同时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把农业项目整合与开发区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到“十三五”末,把开发区基本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安徽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812”转型倍增计划,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2020年,全县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1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以大宗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为重点,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新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

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生产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7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乡镇工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改善装备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名牌产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建筑业。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农村休闲旅游业。

2支持农民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活力。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群体创业。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统筹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实施农民工创业示范园计划,建立创业者入园孵化、出园兴业的良性机制。支持农民创办小微型企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创业。

3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的培训新格局。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集聚地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民外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供需对接,引导成建制建筑、服装加工、机电产品加工等劳务输出。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4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本上,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牲畜和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盘活农民资产,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一公里建设和节水改造,推进易涝低洼地治理,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进行农村沟河清淤和塘坝扩挖,清淤疏浚沟河385条,扩挖村塘810口。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农机装备,积极开发和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计划每年新增造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34个百分点。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打造宜居宜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

2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以提高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以“水利安徽”战略为契机,兼顾水环境保护和美好乡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抓好“治、蓄、排、节、引”五水文章,实施“水多、水少、水脏”三水同治,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实施城乡防洪保安工程,完成洪河治理工程和泉河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分期分批实施县城防洪排涝工程,拆除重建中型水闸4座,维修中型水闸5座,维修、重建小型水闸22座,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小型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标准化农田水利建设,新打恢复机电井5000眼,配套机泵5000台套,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全县累计达到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力争达到07;努力构建水源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引淮济阜”工程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地表水,加快节水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初步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河流、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快生态水利建设;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2020年农村居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短缺问题,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完善网络、提高技术标准为目标,重点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和安保工程建设。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秸秆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4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化。按照严格保护耕地、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科学编制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和土地整治规划,将土地整理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实施村庄合并、农村危房改造、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做到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与处理体系。提高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和绿色长廊建设水平。

(四)深化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使城乡进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改革,积极探索“扩权强镇”工作,改革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的三项职能,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村改居,推动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权益。认真执行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一事一议”等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鼓励社会力量与农村结对帮扶,开展共建活动。

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地、宅基地确权成果。加快土地整治项目试点示范,到2020年,完成全县各乡镇空心村土地整治任务。统筹实施村庄合并、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切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政策的实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确保广大农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城区面积80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面积约260平方公里的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集中发展中心镇,优化功能分区,建设布局合理的居住生活区、产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区,各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10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各乡镇分别建成1个中心社区、1个农村社区和2-3个中心村。形成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社会救助查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额度,增加对农民的消费补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

(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基地,抓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开展“家电、农机、汽车”下乡活动。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抓住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每一个政策性机遇,加大农业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的自我保护体系。整合农业投资,减少和避免各项重复建设,集中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编制各类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发展,以量化指标考核发展,明确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投身“三农”建设。分年度拟定发展计划,分阶段选择重点,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临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西部干旱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有限的水资源不仅要供给工农业发展,而且还要维系生态环境。由于西部干旱区经济欠发达,农业灌溉用水占总供水的95%左右,是用水大户。加之水利设施和管理水平较低,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如新疆渠系水利用系数052,灌溉水利用系数约044,水分利用效率(仅指粮食作物)仅为07公斤/立方米,不及发达国家的40%,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矛盾并存。大灌大排造成一是面状污染日益突出,如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仅40%—50%,由于过量排水使土壤肥力流失更为严重,70%以上的农药进入了土壤、水体和大气;二是地下水位抬高,灌区次生盐碱化加重。所以,通过农田节水灌溉,不仅是提高干旱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防治农田面状污染的重要手段。
干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同处一源,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来自地表水转化,如新疆地下水总补给量337亿方,转化补给量占85%,地下水可开采量153亿方,近期可能实现的112亿方,现状开采量68亿方,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灌区地下水埋深小于3m的面积占灌区总面积的44%,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仅占可开采量的23%,而土壤盐碱化面积占33%,适度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即可缓解供需水矛盾又有利于治理土壤盐碱化。所以,干旱区有效开发利用地下水,发挥地下水质好、供水稳定、输水距离近、调蓄功能强、调度方便等优点。
干旱绿洲区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复杂。如何正确分析农田真实节水量与地下水有效利用量、地下水调蓄功能,从各项措施和管理以及政策上保证农业用水效益与发挥地下水调蓄功能,以支撑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现就提高干旱区农业用水效益与地下水调蓄功能的措施谈两点看法和建议。
一、农田节水与地下水有效利用分析
1工程节水与真实节水的关系
通过渠道将水源输送至田间,并转化为土壤水供作物汲取,这与作物生理过程没有直接相关,主要靠工程建设来实现节水,即工程节水。在输水和灌溉过程中的渠道渗漏和田间入渗所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作为地下水开采再次利用,或泉水溢出回归河道而再次利用,这部分损失为有效转化量或“有效损失”。另一部分在地下水埋深小于3m的地区以潜水蒸发形成消耗,这一部分是“无效损失”。通过各种工程节水措施减少的潜水、水面和土壤水分等无效蒸发量与农艺节水减少的作物无效蒸发量为真实节水量,真实节水量可以作为新增水量,而目前所说的节水量都指工程节水量。工程节水量始终大于真实节水量,如果将工程节水量作为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可增水量,则会过大的估计节水潜力。
2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地下水有效利用的关系
地下水可开采量主要从地下水补给和开采条件及工程供水角度分析,包含着地下水开采的增水与调蓄两个作用,如地下水库建设主要是调蓄功能。地下水有效利用量等于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提取的地下水量减去由于开采地下水而减少的植被有效蒸发量、河道和泉水的减少量,同样简单地认为地下水有效利用量就等于地下水开采而夺取的无效和低效蒸发量。
根据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干旱区地下水埋深小于3—4m潜水无效损失量很小而可以忽略。由此分析,新疆塔里木盆地灌区地下水埋深小于3m的面积占44%,潜水蒸发量占全疆的80%,输水与田间灌溉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主要以潜水蒸发而消耗,渠道防渗与田间节水工程可以实现真实节水。新疆天山北坡和吐哈盆地灌区地下水埋深大于3m的面积占灌区总面积的89%,渠道输水与田间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基本转化为有效补给量而再次被开发利用,渠道防渗并不节水,而是提高了输水效率。实施田间节水工程减少土壤无效蒸发量是真实的节水量。
二、实现真实节水与发挥地下水调蓄功能的措施
1加强田间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干旱区大规模节水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项目的实施,地下水埋深将逐步增大,渠道防渗的真实节水作用将逐渐减少,输水效率增加。水库和渠道工程建设的主要功能是水资源的时空调配和提高输水效率。腹膜灌、微灌、渗灌等田间高技术节水和农作物抗旱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水肥耦合等农艺节水才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有效水量的主要措施。建议:一是要实现农民增收、真实节水、水肥耦合等综合效果,政府要通过调动农民田间节水增效积极性、加大农田上述真实节水措施的资金补助力度。二是建立政府农业节水补偿机制,从农业节省的水量转为工业和生态用水、工业返补农业等多角度讲,都应加大以节水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并列入国家建设项目。因为在干旱区特别是新疆,今后工业生活用水的增量和退还生态用水的主要来源是外流域调水与农田节水。所以,通过农业节水降低95%的农业用水,增加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比例,需要国家投入,也可以认为农业节水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改善、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财政扶持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与投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应同等对待。
2发挥干旱区地下水的调蓄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干旱区大规模节水工程项目的实施,地下水补给量将逐步减少,如估计新疆地下水总补给量将会从336亿方减少到256亿方,地下水开采量特别是净增水量也会有较大的减少。地下水开采利用将逐步从增水作用过渡到调节供需水季节不平衡的功能。建议:一是在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项目的论证或批准时,地下水可开采量一般不能作为新增灌溉面积的水源,只能作为解决季节性供需不平衡的调节水量。二是对干旱区中小河流域要加大以地下水库调节为主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的实施,以地下水库调节替代地表水库的调蓄,从流域尺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3地下水开采与高效节水密切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议:具有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区或准备开展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地下水开发工程规划设计的项目,将地下水开采利用与高新技术节水工程捆绑作为一个工程项目设计、立项、批准与建设,如水源地或分散打井抗旱或井灌井排工程与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微灌等节水工程捆绑。减少输水与田间灌溉再次发生的入渗损失,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干旱区农业用水效益与地下水调蓄功能的措施 》董新光
还有一篇论文《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请参考

不请自来了哈。

新疆的干旱不是人为原因而是 历史 存在,如果全部绿化,势必产生极大影响。
然而新疆地区又因天山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疆地区因为能够受到来自北冰洋自己西伯利亚的季风影响,降雨量相对较多。南疆则因为四面环山,所以其降水量非常少。在天山夹缝中还有个伊犁河谷,这里可以说是新疆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风景优美,到处可见绿色的植被。
新疆自古以来便存在着沙漠
一般而言,我们所称呼的西域三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南疆盆地以及伊犁河谷地区。

早在西汉时期,张骞也好,班超也罢,要前往新疆地区(那时候玉门关以西统称西域),必须经过曾经被大月氏统治后来归匈奴占领的河西走廊,然后穿过吐鲁番的沙漠地区,到达南疆诸国。而整个南疆地区,除了环盆地的山脚下以及塔里木河流域的河流沿线是有绿色的之外,其他依然还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只不过随着这里纳入中原王朝的保护,人口迅速繁殖增多,环境也逐渐开始恶化起来了。绿洲的消失更是给南疆生态带来极大的影响,人类生存环境被步步压缩。

我们所熟知的“地球之耳”——罗布泊,其实最终在1961年才正式干涸。原因在于上游地区的人口增长,以及水库的修建。
南疆的水源主要依赖于周围山川的冰雪融水
南疆盆地,因为其四面环山的地质构造,最终难以受到季风影响,导致降水量的及其稀少。但是周围的高山形成了大量的冰雪融水,汇聚成河,有名的有开都河、叶尔羌河、孔雀河、阿克苏河、玉龙喀什河、且末河等等。这些河流汇聚到塔里木盆地,成为塔里木河,而塔里木河自古就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存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这就在一方面造成了沙漠地区难以消失。
如果南疆地区全部覆盖绿色

虽然这是不可能的。比如消耗的水量会有多少。比如沙漠土壤对于水的存续能力。比如长期存在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的问题。
那么假设整个南疆盆地能够全部绿化好了。
这些终究不够现实
如果新疆干旱地区全部被绿色植被覆盖,会给新疆带来无限生机。新疆是远离海洋,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型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温高,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两盆内年降水量更少,只有5o亳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4ooo亳米,这就造成了新疆戈壁沙漠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

新疆从5一6o年代随着开发加快,人口增涨,从解放初人口433万人到现在2300万人,人口增涨了好几倍,人口的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压力,人们 为了生存,对大自然植被毁灭性的砍伐,给自然生态遭成巨大破坏。

在70年代以前,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由于新疆工业,交通落后,农村生活,冬季取暖都靠戈壁沙漠植被,大面积的梭梭,红柳林被砍伐,大面积无节制开荒,破坏了荒漠植被,使本来脆弱的环境变的雪上加霜,随之而来的是灾害性天气增多,春天大风,沙尘暴肆虐,大面积农田被毁,沙进人退,给工农业,交通…,带来巨大损失。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大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国家出台了各项法律和政策,加强对自然环境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兴修水利,开源截流,引进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缓解了农业与林业用水矛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戈壁沙漠植被有了很好的恢复,野生动物增多。政府加大对林业投资,开展植树造林,道路条田林网化,降低了风速,使大风沙尘暴减少,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少,使工农业生产减少了损失。

新疆面积大,由于缺水,限制了工农业发展,大量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如果藏水入疆,能给新疆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使戈壁沙漠变良田,可建设大型现代化农牧场,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和 社会 效益。

被绿色植物复盖的前提是得有水,所以得解决水的问题。新疆虽然有几条外河,但都没经过大沙漠地带,以事无补。

所以动了红旗河的心思,但确是一个好的想法。红旗河的主要构想是沿途受益,但终点是新疆。河流进入沙漠区后,并不可能让全疆都有水可用。

但有利于植物的快速生长与复盖,同时蒸发量大,自然是水的搬运工了。当然全疆很多地区也就有了降雨,也就自然复盖了很多地区。16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利用率不足5万平方公里。

新疆都是好地方。如有了水,利用率只要增加到50万平方公里,那新疆完全可以全面发展而富起来,强起来。因为并不是这50万平公里都必须取到水源,而是因为自然蒸发引起降雨,自然扩大复盖,自然改善了生态。

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聪明能干的新疆兄弟,不知能创造出多少人间奇迹。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 社会 人力,物力资源进入新疆。直接推动了整个国家和新疆的发展!

我听过一些引水入疆的负面说法。说引水入疆,中国现在的打洞设备盾构机太小。说白了是打的洞小引的水小,这根本不是问题。可以生产更大的盾构设备,或是并联盾构麻。也就是打一个遂道不够,那多打一个两个麻。

这些都不用我们外行人 *** 心,号称基狂魔的中国工程界,专家们有的是办法!还有说引进疆的水成本太高,这也是只看到了水的成本,没看到水转化后的生态效益和发展的间接推动效益!

说进疆的一升水相当于一升市售矿泉水的价格。不知怎么算的。难道源源不断的流入后,不会源源不断的使成本下降吗?总之如有水(自然是尽量多),不是让大量的水白白流掉而是流入新疆。那新疆乃至全国,都会全面发展,出现我们无法预期的良好格局!

我真不知道题主用什么方法,引藏水入疆?让新疆干旱沙漠环境全部被绿色植被覆盖,倘若如此,新疆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绿化解决了新疆因蒸发量大而引发的干旱、缺水难题。

假设全部被绿色植被所覆盖,整个新疆自然环境那个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应该是渐进的,第一步应从气候变化开始,从荒漠转为半干旱,再进一步变成半湿润环境,降水量达到400左右,那时新疆可能是我们国家最富饶的地方,我们可以大量地移民,开展工农业大生产,新疆就成了我们国家一座美丽的后花园。
新疆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没有多少绿地,绿洲面积仅占百分之三,也就是说2000万新疆人生活在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戈壁沙漠面前,这些绿地很渺小,人类大多居住在山前河流两岸。其它地区特别是南疆,四周封闭,西风环流带来的水汽很难进入本区,冬季偶尔也有降雪,夏季也有降雨,但蒸发量太大,最高达到3000mm,相当于地表3米深的水,一年蒸发掉了,因此是蒸发量太大,引发地表裸露的河流很少,很少。

北疆地区有北冰洋水汽能进入本区,气候比南疆要湿润些。伊犁河谷是北疆里最好的地方,降水量适中,气候宜人,高山草原质量高。其它地区绿洲仍维持在山前地带。
无论是南疆还是北疆,荒漠化整治工作,主要体现在绿化上,沙漠变绿州过程非常艰难,如果能实现像毛乌素沙漠、库什齐沙漠、塞汗坝等地的绿化,新疆环境改变指日可待。

事实上新疆全部被绿化所覆盖,也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新疆只要有水了,什么就好解决了,也不尽然。非洲刚果河穿过撒哈拉沙漠,绿带也只是狭窄的丛林带穿过沙漠,沙漠也没有大面积变绿洲,有了水仍然没有解决荒漠问题。如果我们在山前的绿化不断向沙漠推进,面积在一点点扩大,新疆绿化由3%扩大到5%,我们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我们的绿化工作就有了新的突破。
假如新疆绿地面积达到50%,就接近澳大利亚今天的状况了,澳大利亚接近44%都是半荒漠土地。新疆的工业、农业、交通、经济发展都能与沿海地区媲美,实现区域完美的治理。

首先说一下大家印象里的新疆和实际的新疆是不同的,新疆并非完全是沙漠,新疆的城市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山麓下,有天山多条河流的灌溉,并不缺水。其次,新疆的沙漠主要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准格尔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很大,但沙漠中除了石油勘探外没有城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新疆有多条国际河流,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的河水都是白白外流的。说新疆缺水是可以,但说新疆缺水有多严重,可能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

再说说红旗河的事情,个人认为,红旗河的意义更大的可能在于黄土高原,而不是新疆,因为即便能把水引到新疆,水量能有多少?而有了水以后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又需要多少钱?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有多少人愿意到新疆?没有那么多人,对新疆的开发到底又有多大意义?

如果能实现的话,全部沙漠变绿洲,所有戈壁变良田。

那时,新疆富庶胜过江南

那新疆就富得流油了

新疆如果被绿色植物全部覆盖,我国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覆盖将雨水增多,新疆雨水增多,内蒙古,甘肃河西,黄土高原,将不再荒化,沙漠退化减少,沙尘暴不在出现,西藏,青海都|将受益非浅,西北五省农业,工业和 科技 不可估量,我国西部农业,石油化工, 旅游 业,矿业等行业赶超东部,国家富裕,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新疆如有水种什么都可以?日照充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0496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