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大学的历史沿革

辅仁大学的历史沿革,第1张

辅仁大学的历史沿革

校址原为涛贝勒府 ,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汉白玉拱门、绿琉璃屋顶、灰砖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风格。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在其遗址在后海一带,规模并不大,可进入校区后花园散步。
1912年9月20日,天主教知名人士马良(字相伯)、英华(字敛之)二人曾联名上书罗马教廷,请求在中国创办公教大学。 1913年,英敛之在香山静宜园创办辅仁社。辅仁取《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主要为陪眼个各省教会中的青年子弟,收有学员20余人,课程主要是学习“国学”。1917年冬,辅仁社停办。 1920 年10月,美国教区司铎、俄亥俄州西顿大学教授、天主教本笃第三会士奥图尔博士( Rev.George Barry O'Toole )访问中国,与英敛之会面,商谈在中国创办公教大学之事。英敛之赠以 1912年的《上教宗请兴学书》及 1917 年的《劝学罪言》一文。奥图尔往罗马将在中国考察所得面陈教宗及本笃会总长斐德( Rt.Rev.Fidelis )。到 1921 年 12 月,教廷传信部长王劳松( Card.Van Rossum)转谕斐德总会长,教宗委美国本笃会在中国创办办公教大学之意。 1922 年,教宗本笃十五世逝世,庇约( Pius )十一世继任。他对中国文化素所重视。6月,传信部长要求全美本笃会各会院协助合作,促成北京公教大学的建立。后又任命刚恒毅( Celo Constantini )总主教为首任宗座驻华代表,着手创办公教大学。到 1924 年 2 月,教宗鼓励本笃会会士来中国建校。 1924年6月27日,罗马教廷发布敕令,确定北京公教大学为一所教廷大学,并且赋予圣文森总院长筹建大学全权。 1924年8月,本笃会委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Pennsylvania )圣文森会院( Saint Vincent Archabbey )院长司泰莱( Aurelius Stehle )负责进行,其他各会院予以支援。司泰莱受命后, 1925 年 1 月即任命发起人奥图尔为公教大学校长,教廷委司泰莱为监督,全权处理未来在北京设立公教大学一切事宜。 1925 年2月,奥图尔来中国北京筹备建校工作;3月,以16万美金,永租李广桥西街10号原涛贝勒府,作为北京公教大学校址,计地 65 亩,原有房屋 600 余间。租定后,鸠工修葺,7月完工。1925年7月,在校内另辟一部开设国学专修科,招收学生一班23人;10 月 10 日正式开学,讲授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英文、数学等课,作为升入大学的预科,取名为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委派英敛之任社长。聘请四位著名学者陈垣( 历史学家 ) 、张蔚西(地理学家)、郭家声(前清进士)和李泰 棻(史学家)担任主讲。 11月28日,辅仁社社长英敛之将辅仁社成立经过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请准立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7958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