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哪个朝代

无为而治哪个朝代,第1张

无为而治哪个朝代 在中国历史上有上百位皇帝,你认为哪些皇帝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兴起于汉初,刘邦白登失败后,不能反击,吕雉被冒顿戏弄,仍要乞怜,就在于中国没有足够的兵源与财源。

道家学派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对人民不加干涉。

好像树苗,不必每天往上拔它,它会自然茁壮。

这个学说被宰相曹参接纳,并付储实施。

刘盈继位后曹参把道家学派清静无为的学说,用到复杂的政治现实上。

他一切都依照着萧何所订的规章制度行事,不作任何改进,凡向他建议改进的人,他就请那人吃酒,吃得酩酊大醉,不能开口才罢。

曹参的这种态度引起刘盈的不满,责备。

曹参就问刘盈,你的才能比你父亲如何?刘盈说不如。

曹参又问,我的才能比萧何如何?刘盈说,似乎也不如。

曹参说,这就对了,他们两位订下的法令规章,我们这些不如他们的人,岂可自求表现,随意变更,刘盈只好支持他的做法。

刘盈逝世后,经过争斗亲王刘恒继位。

刘恒是道家学派的拥护者,他从李耳思想中,接受三个训示:第一,仁慈;第二:勤俭;第三: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不要去做。

刘恒的性格加上政治信仰,使他真的做到了这三点。

在他在位期间,废掉了割鼻断足的酷刑,对贵族尤其特别安抚,八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赏赐,并经常免除全国田赋。

刘恒有时候甚至穿草鞋上殿,他最心爱的姬妾慎夫人穿的衣服,不用流行的拖地式,因为拖地所费较多。

有一次他想翻盖一个宫殿,预算要一百两黄金,竟不建造。

他的儿子刘启继位后,在老母窦太后主持下,继续维持现状的安定。

四十年“无为而治”的结果,是人口大量增加,社会财富也随着大量增加。

各郡县仓库,都告盈满。

中央直辖仓库,存粮太多,以致发生霉烂。

存钱也太多,一直不曾动用,连串铜钱的绳索,都被虫蛀断。

史学家称赞此四十年的成绩为“文景之治”,(刘恒号称文帝,刘启号称景帝)。

后来驱逐凶奴的战争,大部分军费都是依靠这些年累积下来的丰富储藏。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政治理论,始于战国中期;它在政治上强调“寂若无治国之意,漠如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这种思想是对秦始皇暴政反思后採用的一种含有一点无可奈何的治世之道,它并不是治世的经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政治手段,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为政之道,限于问题的性质,言尽于此、余不~。

在封建社会众多的大小皇帝中,有哪些皇帝“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的呢?不多,大概只有二十多位,无可讳言,他(她)们都是优秀的皇帝。

“‬文景之治”一一封建社会的桃花源记(汉文帝刘恒剧照)无为而治的理念,始于汉初的惠帝(刘盈)这是一个心地善良、中规中矩的少年天子,不过他的母亲吕雉却是一个蛇蝎心肠的女人,在她的淫威和铁血手段下,刘邦的八个儿子除了皇帝刘盈,就只剩下老实低调、毫无人脉关系的代王刘恒和齐王刘长了。

刘氏一脉生活在无边的恐惧中。

萧何为大汉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推荐了曹参为相国,辅佐刘盈。

没有约定俗成的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甫一上任就是“自罚三杯”,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都是酒气熏天,昏睡过去后,用冷酒泼醒,醒来后用酒漱口,到办公室又喝......刘盈的大脑即使吃再多的补药都无法与当年沛县的狱史曹参相比,最后曹参才吐露心声:“曹随萧规”,我们只按照萧何制定的原则干事就要得了,不需要一上任就推倒炉灶重来,那只母老虎这个时候的两个眼睛鼓得跟二筒一样盯到起的,何必那么着急嘛,只要熬死那只母老虎,我们就活了一一这就叫“无为而治”!这种解释,是外力协迫下的不得己而为之!只求自保的一种政治智慧而己,真正的无为而治,是汉文帝刘恒时代开始。

刘恒称帝几年后,经过大臣们的再三劝谏,刘恒始终认为自己德薄才浅,没有资格册立太子,几经劝告,方才立了太子刘启,俩爷子都具有仁厚友爱、孝顺长辈的品德,太子一定,母亲自然是皇后,后宫再也无法让后世的编剧增添色彩。

朝臣定了,封国定了,刘恒的天下运行顺畅,赋税少、徭役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百姓生活自然安宁祥和,几年下来,国家终于逐渐恢复正常。

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为后世景仰,为后人称道,比如在贵州与清兵作战的翼王石达开,在脱离天京后,始终没有称王称帝,他对劝他抛弃天王而自立的深山高人说,我只希望天下的老百姓,能有“文景之治”那样的生活环境,我愿意为之奋斗。

总结刘恒的一生,他对老百姓来说是有恩的,但是谈不上什么功劳,他对大汉朝廷是有恩的,但是,谈不上丰功伟绩。

他是文弱的,但很仁慈。

‬“无为而治”的优秀皇帝点评无为而治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使社会稳定,官民关系和谐,生活水平提高。

这种要求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原则。

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存在严重的外戚干政、宧官擅权,官员不知所措,皇帝无法集中权威而乱象丛生。

所以优秀的皇帝必须具有某种或者多种政治家的良好素质,比如非凡的智慧、坚强的性格、超人一等的韬略、恢宏的气度,识人的精明。

还是罗贯中借曹 *** 之口总结得很好:“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当然,‬罗‬贯中的这‬段‬话‬对‬优秀的定‬位有‬拨‬高‬之‬嫌‬,‬但‬在‬实‬践中,‬优秀的皇帝首‬先应该是有‬作‬为‬的,‬他们应该没‬有‬那‬么‬残‬暴和‬淫‬逸‬,‬没有那‬么‬逼‬人‬的杀‬伐‬之‬气‬。

‬他们也许也会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在太平盛世的晚年,某些错误甚至是致命的、无可挽救的,但是,相对于他们建立的业绩,放在整个封建历史背景下来比较,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他们,不能过于苛求!汉文帝、景帝、宣帝、明帝、章帝、和帝(以上都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吴大帝(即孙权)、符坚(前秦)、刘宋文帝、北魏孝文帝、唐高祖、玄宗、宪宗(唐)、宣宗(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宋太宗、孝宗、金世宗、明宣宗、清顺治、雍正、乾隆;北魏的冯太后、辽的萧太后、明的张太后。

这些皇帝或摄政的太后相对来说,是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优秀皇帝,也是“无为而治”理念的推行者。

结束语封建历史上掌握国家大权的皇帝或者摄政的太后、皇族,最优秀的我认为仅有四位(以后再谈),另外还有一位可能国人皆曰可杀,她就是著名的慈禧,从1884到1894年,这十年是比较风调雨顺的十年,是一个难得的“同治中兴”时期,与慈禧监国有关。

她犯了许多错误,割让了祖国领土,但是,中国领土的基本完整是做到了。

她有时候也“任人唯贤”,起用汉人官员,在李鸿章与左宗棠关于“海防”和“陆防”争执不下时,她拍板支持了左宗棠对新疆阿古柏叛乱集团的平叛征讨。

晩年时,她有所悔悟,开始了部分的新政措施,晩清的和平逊位,始于她临死前的这些新政铺垫。

究竟对慈禧应该作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定位,本文完成后,仍在继续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559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