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第1张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文言文翻译

原文: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屐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注释]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

③大姓:大户。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

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

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

”“鼎”是匡衡的小名。

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

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

”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

”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顺序?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主角匡衡简直是励志的代表,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呢?刻苦学习的匡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当时的人曾经说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这里的匡鼎指的就是匡衡,意思就是说匡衡解说的《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匡衡对《诗经》的了解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这样厉害的匡衡的入仕之途并不顺利。

匡衡几次参加博士弟子课考试都没中,最后才中了一个丙科,并被授予了“平原文学”的官职。

匡衡名声在外,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匡衡的才华和他所担任的官职不相匹配,还有很多人向汉宣帝上书希望皇帝能够重用匡衡。

汉宣帝一度派人考察匡衡,但最终仍没有重要他。

不过匡衡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大了。

汉宣帝去世之后,汉元帝继位,匡衡逐渐受到了重用。

前面说到过匡衡学问做得很好,这也成为了他的政治优势。

匡衡经常引经据典,使人诚服。

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3年),常有日食、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

在“天人感应”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上天的意志和统治者仅仅地捆绑在一起,自然灾害通常被认为是上天对做错事的统治者的惩罚。

于是汉元帝询问群臣是否是自己做错什么事,上天要惩罚自己。

这时候匡衡上了《上政治得失疏》,认为灾害的出现并不是皇帝的错,错就错在臣子没有发挥榜样作用带坏了老百姓,社会风气恶化,致使上天发怒。

匡衡还进一步提出朝廷应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教化,官员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提高百姓的品德。

汉元帝对匡衡的奏疏十分满意,逐步提升他的官职。

建昭三年(前36年),匡衡代相,赐封安东侯。

身居高位之后,匡衡曾欲推行新政策,但终无法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匡衡选择了明哲保身,曲意逢迎。

当时朝廷中有一个名叫石显的宦官,权势熏天,一句话就可以要了重要官员的命。

很多人都很惧怕他,匡衡也不例外。

石显的种种恶行匡衡一清二楚,但他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

这就引起了一部分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匡衡和石显实为一丘之貉。

匡衡真和石显同流合污尚有争论,但其放任石显做恶确是事实。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继位,很多人包括匡衡在向新皇帝上疏言明石显罪状,石显最终被打倒了。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官员d劾匡衡,指责其为虎作伥。

汉成帝一开始并未理会这些奏疏,反而保全匡衡。

之后,匡衡的儿子酒后杀人锒铛入狱,匡衡请求皇帝责罚自己,但皇帝也没有把他怎么样。

但当匡衡私自侵占土地法违法行为被揭发的时候,他终被罢官并被贬为庶人。

当初意气风发发少年最终变成这幅模样,匡衡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参考资料:马燕然:《汉儒相匡衡研究》观博海:《匡衡从偷光到盗地》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此而奋斗的士子如过江之鲫,并涌现出许多勤奋好学的案例,如匡衡凿壁借光。

求学之路匡衡是汉朝东海郡人,年轻时特别爱学习。

他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白天要帮人干农活没时间读书,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却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照进来。

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光亮读书。

其实,匡衡不仅是凿壁借光的主角,还有两个词语的渊源也与他有关,《汉书·匡衡传》记载:“盖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意思是接受天命的君王,其使命是创建功业,传之子孙后代。

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创业”一词。

“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精力”一词,最早也出自于此。

精力好从来不是源自天分,而在于后天对时间的有效管理以及自律的生活习惯。

匡衡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办法,在农活与学习上就会顾此失彼,要不被雇主辞退失去生活来源,要做一个泯然众人的农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那几本书只能自学,却不能满足匡衡对知识的渴望。

于是,匡衡走出家乡,拜当时的博士为师,学习《诗经》。

读万卷书不如高手指路,加上匡衡又很勤奋,他在学问上很快就小有所成。

在与人交流时,匡衡对《诗经》总能说出独到的见解,以至当世儒生流传着一句话:“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说,匡衡在讲解《诗经》时,能让人心情舒畅。

入仕之途学问做得好,考试不一定分数高,学问是要日积月累,考试时临场发挥,带点运气成分,匡衡同样遇到这个问题。

汉朝的人才选拔,有点类似现在的高考,依据成绩分成不同批次。

按照汉朝的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一个官职,成绩是甲就能成为郎中,成绩是乙就能成为太子舍人,成绩是丙就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参加汉朝的“高考”,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考了九次才将成绩提升到丙,勉强踩了录取分数线,被朝廷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那时的匡衡才气纵横,尤其对《诗经》钻研之透彻,已被许多经学家所推崇,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也对其甚为赞赏。

身怀学问,又有士子人脉,还被贵人所赏识,这为匡衡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等到贵人汉元帝正式即位后,匡衡也开始平步青云,从基层迅速做到郎中,然后又升为博士、给事中。

有一年,长安发生地震、日食等现象,当时的人无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匡衡就借机上奏,引用《诗经》表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并劝皇帝厉行节约,亲贤远佞,然后再百姓中推广教育,弘扬圣人礼法。

匡衡的建议得到汉元帝的赞赏,因此又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接下来的几年,因汉元帝非常喜欢听匡衡讲解《诗经》,君臣二人的关系越来越近,匡衡也进一步得到皇帝信任,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上一层楼,接替丞相之位,还被封为乐安侯,协助皇帝总览全国政务。

至此,凿壁借光的匡衡,已经完成华丽的转身,爬到了金字塔的最顶端。

维护儒家匡衡上任不久,就遇到一场政务危及。

原来汉元帝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生病,到了建昭年间,病情日益加重。

一次元帝梦见祖先谴责他废黜郡国庙和皇室远亲陵寝,内心深感忧虑,认为是祖宗在惩罚他。

于是,皇帝找来匡衡,想要恢复郡国庙。

一旦恢复郡国庙,就意味着用儒家理念改造国家制度的进程就会出现倒退。

匡衡已经是儒家的代表和受益人,所以他耐心地劝阻汉元帝,还亲自撰文解释废黜郡国庙的合理性。

最后,汉元帝同意不再恢复郡国庙,但是恢复了皇帝远亲的陵寝。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

匡衡立刻上奏,要求废黜皇室远亲的陵寝,另外废掉汉景帝庙,增添汉元帝庙,以成儒家“七庙”之制。

汉成帝采纳了匡衡的奏议,儒家倡导的制度创新成果也得到了维护。

晚节不保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任后不久,就开始启用外戚。

匡衡没有急流勇退,反而占着“萝卜坑”,在朝廷指点江山。

他先扳倒前朝宠臣石显,接着又d劾抗击匈奴的名将陈汤。

匡衡的行为已经引起朝中同僚的不满,再加上他也有把柄被别人掌握。

匡衡被封为安乐侯的时候,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然而他却利用地图的误差,又巧取豪夺了四万多亩。

司隶校尉王骏借机d劾匡衡“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结果,匡衡被罢官,免为庶人。

没过几年,匡衡就在家乡去世。

匡衡算得上寒门走出的贵子,通过刻苦学习,从最底层走到了最高层,最后高处不胜寒,又跌落神坛。

杜甫曾评价他“匡衡抗疏功名薄”,但在普通人眼里,匡衡“不枉潇洒走一回”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29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