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相近的意思是什么

应该相近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应该相近的意思是什么 什么和什么的意思相近,泛指中国人?

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意思相近,泛指中国人。

懦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这样的词语还有什么什么?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的另外一种说法。

孔子谈性相近也,习相远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有两个年龄很小的弟子,一个是叔仲会,一个是孔璇,二人要比孔子年轻五十岁。

每当有学童在孔子身边执笔记事,他们常常轮流服侍左右。

孟武伯问孔子:“这两个小孩年龄这么小就来学习,怎么能知道他们长大以后的情况呢?”孔子认为能知道,他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年少时的行为养成如同人的天性,习惯了就好像自然而然了。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境界与格局,与其人生关键时期的教育密切相关。

教育就像养花,一边养一边静待花开。

引导人们实现内心的丰富和心灵的丰沛,学习爱、善与智慧,需要“少成”的功夫,叔仲会、孔璇虽小,但正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天性养成,就成为自然而然。

因此,为年轻人提供或者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之在人生起步时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染,对其影响极大。

孔子研究了人性问题,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不同,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大。

这句话后被总结在《三字经》中,激励了无数的初学者。

孔子的这种“习性”思想渊源有自,如《尚书•太甲》中说:“兹乃不义,习与性成。

”《逸周书•常训》中也说:“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可变,性在不改。

不改可因,因在好恶。

好恶生变,变习生常。

”都认为后天的习染可以影响人的性情,所以人要注意修养自己的德性。

怎样避免“人化于物”,堵塞“大乱之道”呢?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

我们的先人对此有一系列的思考、一整套的设计。

比如《礼记•学记》中说要“适时而教”:“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比如对孩子从小进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教育,在童蒙将启的年龄,就在孩子的心灵中埋下“礼”的种子,使之逐步明礼知耻,好恶有节,举止有度。

常言说:“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你能走多远,看你与谁同行!当然,人要学会放大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的长处。

这其实也是心态问题,若把身边的人都看成宝,自己就是“聚宝盆”;若把身边的人都看成草,自己可能就成了“草包”。

人要懂得尊重与协作,相互支持,一起成长。

儒家非常重视人在成长中“与善”,就是与良善为伍,与美善结缘。

人知礼义,先“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从细微处着手,从基本的行为方式做起。

成人要知“爱”知“敬”,懂得“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

《国语》中有一个精彩说法:“戒之,此谓成人。

成人在始与善。

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

”真正的“成人”,在于明是非、别善恶、知荣辱,为此,我们要把握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时亲“善”近“善”,远离“不善”。

一旦“与善”,就会“善进善”,“善”就会在心灵中扎根。

中国古代传统的成人礼,男子行冠礼,就是为了“与善”,用“三加冠”的形式砥砺志气,使之“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去除孩子气,固定和充实其成人的德行。

人结了善缘,就越来越知善明善。

只有平庸的人才“困而不学”,不能知止以定。

心无所定,计无所守,不知“择贤以托其身”,就有可能碌碌无为,平庸一生。

儒家强调人要孝悌,也是注重行为养成、德行提升,孔子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既是看到了“爱”与“敬”的重要性,也是看到了人年轻时德性养成的关键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072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2
下一篇 2022-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