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寒?

什么是小寒?,第1张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还没有冷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

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在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我国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

我们安徽小寒时节有吃腊八豆腐的习惯。腊八豆腐可谓是安徽传统的食物之一了。因为腊八节和小寒相隔的时间不远,所以在小寒节气中,安徽人会选择吃腊八豆腐。安徽人会将豆腐切成块,然后在其中挖出小洞用来放盐,最后晒干。在吃的时候可以生吃,或者跟肉类一起炖煮。

还有吃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张耒的《粥记》中也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什么是小寒呢

什么是小寒呢,小寒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寒节气也代表着寒冷。小寒节气作为冬天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通常预示着大降温的开始。下面了解什么是小寒呢。

什么是小寒呢1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

扩展资料: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小寒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每年阳历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开始。今年的小寒在1月6日,正值“二九”第7天,而1月9日进入“三九”,也恰在小寒节气内。此时节,强冷空气及寒潮活动频繁,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此时节,公众应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在注重头部、腹部、背部和足部保暖的同时,还应注重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发作。此外,还应多吃些御寒食物,如红枣、萝卜、橘子、牛肉、鸡肉等,可提高肌体的抗寒能力。

什么是小寒呢2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小寒与大寒、小暑、小寒雪天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对于中国而言,小寒代表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冬至过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什么是小寒呢3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slight cold),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

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小寒节气开始,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这个节气的寒冷程度。

进入小寒节气,饮食以冬季进补为主。冬季干冷的时候,中医专家提醒人们注意冬日养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养肾防寒”:要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民谚也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足见冬日养生进补的重要性。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使脏腑的阴阳气血有所偏衰。根据中医“冬主收藏”的说法,在这一寒冷节气我们应该滋养阳气、收藏精微物质,使脏腑功能得到补充。不过一定要注意,千万别贪恋油腻、辛辣的食品,应以补气润燥为主。根据上述原则,老师来为家长们推荐两道营养丰富、进补疗效上佳的食谱——

1.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有一个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

腊八粥中的粳米、黑米、白扁豆、莲子、百合等食材,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受损的胃粘膜、提高肠胃消化食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脾胃不和与消化不良的症状。同时红米、红豆、黑豆等食材具有补血安神、宁补养心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失眠、心悸、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贫血等症,经常食用可以使人情绪平和、气色变好。

材料:圆糯米150克,绿豆25克,红豆25克,腰果25克,花生25克,桂圆25克,红枣25克,陈皮1小片,冰糖75克

做法:

1.先将所有材料用水泡软,洗净,

2.粥锅内注入水,加入所有材料煮开后,转中火煮约三十分钟,

3.放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2.腊肉糯米饭

中国部分南方地区有着小寒早餐吃糯米饭的传统。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都暖乎乎。因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上来说,糯米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从营养学角度来讲,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素,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材料:青豆一袋(约500克)、腊肉一块(约500克)、糯米、盐、味精、花椒粉、青葱

做法:

1、腊肉洗干净后切小块,放入锅内翻炒至变色,颜色呈金黄。如果购买的腊肉比较肥,炒的时候锅里可以不必再放油,请根据自己买的腊肉来决定;

2、将洗好的青豆放入锅内和腊肉一起翻炒两分钟,不要加任何调料;

3、把炒过的腊肉青豆全部倒入电饭锅内,可以倒些水在炒锅内涮涮再倒入电饭锅;

4、把淘过的糯米倒入电饭锅内的材料上,再加些水,以没过米上一个手背为佳,并且撒入一勺盐,然后盖上盖子按下开关煮饭;

5、煮好后的糯米饭上撒些许花椒粉和葱花,然后用勺拌匀就可以吃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aji/59424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