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大学

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大学,第1张

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前五的大学是: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了许多其他专业领域的内容,因此物联网工程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脱离计算机、数理、电子技术等专业独立发展的专业,因此在选择就读院校时一定要注意院校的学科建设以及师资等相关数据。

再就是就是国内对于物联网专业的评价还没有出现一个权威的衡量体系,从网上并没有找到教育部门发布的权威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也就常常会出现榜单排名变化较大的情况,所以并不推荐你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排名而选择报考。

如果一定要看排名,那建议你参考物联网的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排名。

物联网工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产业科技

今天产业科技君来聊一聊从1G到5G的演进,这是一场人类与信息载体的长期斗争,其背后大国之间关于通信标准争夺较量,更是蕴含着数不清的暗流涌动。

让世界分裂,从前核武器能做到的,今天网络通信或许也能做到。从信息的生成、传输到接收,人类为了缩短世界的宽度,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通过技术将有界限的一切变成趋近于无限。

模拟之王摩托罗拉

说起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就不能不提摩托罗拉。如果说当年AT&T是有线通信之王,摩托罗拉就是移动通信的开创者。

最初,无线通信主要应用于国家级的航天与国防工业,带有军事色彩。我们常在二战里看到美国通讯兵身上背的那个重达15公斤的玩意,就是摩托罗拉研发出的第一代跨时代的无线通信产品SCR-300。

直到1973年,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珀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移动电话——大哥大。移动电话是造出来了,传输用什么网络?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给出了一个沿用至今的答案,那就是蜂窝网络,也称为移动网络。

蜂窝网络的原理是把移动电话的服务区分为一个个正六边形的小子区,每个子区设一个基站,这些基站形成了酷似“蜂窝”的结构,并受一个移动电话交换机的控制。在这个区域内任何地点的移动电话都可以和其他地域进行通信,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移动交换机之间,只要制式相同,还可以进行自动和半自动转接,从而扩大移动台的活动范围。

1978年,贝尔实验室基于蜂窝网络开创了最早的移动通信标准——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这就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1st Generation)。

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900 MHz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5年后,这套系统在芝加哥正式投入商用,许多国家陆续都开始建设基于频分复用技术(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同一时期,欧洲各国也不甘示弱,日本、加拿大等国也积极跟进,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标准。瑞典等北欧四国在1980年研制成功了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联邦德国在1984年完成了C网络(C-Netz);英国则于1985年开发出频段在900MHz的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这些网络实际上是美国AMPS的修改版本,主要是频段、频道间隔、频偏、信令速率不同,其他完全一致。

当时,中国使用的是英国的TACS标准,中国自己的移动通信系统还是一片空白,固定网络设备也全靠进口。

可以说,1G时代的王者非摩托罗拉莫属,它不仅在全球攻城略地垄断了移动电话市场,还是AMPS系统的设备供应商,全球超过70个国家应用AMPS标准。这也意味着美国把第一代移动通信标准牢牢把持在手中。

TDMA与CDMA之争

虽然美国制定了第一代标准,但是1G先天不足。

首先AMPS它是一个模拟标准,很容易受到静电和噪音的干扰,而且也没有安全措施阻止扫描式的偷听,到了90年代,抄袭成为了工业界的流行病,一些偷听者采用特制的设备可以截取到移动电话的信息;其次,AMPS还存在容量有限、只能传输语音流量、系统太多、系统不兼容、通话质量差、设备昂贵、无法全球漫游等一箩筐缺点。

为了提高通话质量,业界提出2G用数字通信替代模拟通信,提升容量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当时欧洲和美国几乎所有的电信巨头都选择了TDMA,只有刚成立的高通在坚持CDMA。

1G所采用的FDMA技术,一个用户在通话时占用一个信道。TDMA则可实现在单个信道内服务多个用户的能力,它将无线信道分成8个时隙,供8个用户得轮流使用,从而提升了容量。举个例子,用100Hz表示1,105Hz表示0,但是第1秒给甲用,第2秒给乙用,第3秒给丙用,只要轮换的好,5Hz的带宽就够3个手机用,就是延时严重点而已,这就是TDMA。

从技术上来看,后来1989年CDMA被证明系统的容量是TDMA的10倍以上,CDMA在各自的信号前面加上序列码,再揉成一串发送,接收端按序列号只接受自己的信号,就好像快递员一次性送了一叠信过来,大家按照信封上的名字打开各自的信,只可惜,CDMA系统标准成熟得晚,错失了先机。

标准这东西就是人多嗓门大、拳头硬的就赢了,总不能全世界就你一个人跟别人用不一样的。在2G时代,美国的CDMA输给了欧洲的TDMA,这也间接成为了摩托罗拉跌下神坛的起点。

各国在TDMA上达成共识,接下来就要讨论标准,这时欧洲各国吸取了1G时代各自为政的失败教训,1982年,欧盟联合成立了GSM(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负责通信标准的研究,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等电信巨头都加入了进来。

最初GSM是法语移动专家组的缩写,后来这一缩写含义被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以此彰显欧洲人将GSM标准推广到全球的雄心。

可以说,进入2G时代以后,移动通信的技术与应用有了惊人的进步。GSM易于部署,采用了全新的数字信号编码取代原来的模拟信号,除了语音,支持国际漫游、提供SIM卡方便用户在更换手机时仍能储存个人资料,还能发送160字长度的短信。

高通的铜墙铁壁

但是高通不死心,不得不说,高通确实是个狠角色,在CDMA上孤注一掷。

为了证明CDMA比GSM好用,高通花了数年时间进行实地实验、驱动测试以及行业演示,高通不仅要做标准,还要做芯片。

当所有人的注意力还在TMDA上时,高通围绕着功率控制、同频复用、软切换等技术构建了专利墙,几乎申请了与CDMA应用所有的相关专利,从一开始他们就打算独享利润,掐死下游公司的脖子。

高通雇佣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律师团,律师团们负责申请专利、谈专利价格、控告侵权,通过并购、控告对手专利侵权等法律战,将所有CDMA相关专利收拢过来,使核心专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高通“专利流氓”绰号的来源。

欧洲的GSM是开放的,当时是欧洲运营商和爱立信,诺基亚等设备商共享知识产权,不收专利费。但高通是一家公司,他们还把CDMA的演算法嵌入集成芯片,只要使用CDMA技术的手机,就必须按销售价向高通交纳一笔5%-10%的专利费,这个专利费不是一次性的,是按生产了多少部手机来算,可以说是一个霸王条款,当前中国的小米、OPPO、VIVO等品牌到现在还在交这笔费用。

1994年,高通与摩托罗拉合作在香港建立起全球第一个“小白鼠”CDMA网,但效果和服务质量都太差,更别提欧洲运营商对CDMA的质疑,高通的“保护费”根本没地方收,这也是早期CDMA干不过GSM的重要原因。

随着技术的成熟,高通迎来转机。1990年,高通和电子通信研究院签署有关CDMA技术转移协定,高通答应把每年在韩国收取专利费的20%交给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协助其研究,韩国政府也宣布CDMA为韩国唯一的2G移动通信标准,并全力支持韩国三星、LG等投入CDMA技术的商用化。

1996年底,韩国的CDMA用户达到一百万,第一次向市场证明CDMA正式商用的可能性,让美国一些运营商及设备厂商对CDMA技术开始恢复信心,也让韩国厂商在CDMA市场上初露头角。这之后,美国的朗讯、摩托罗拉,加拿大的北方电讯都成了高通的支持者,CDMA在北美登堂入室,运营商Verizon是CDMA的最大支持者,1996年建成了美国第一个CDMA网络。

美国政府还极力向中国推销CDMA,要求中国引进高通的CDMA技术。据原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回忆,“美国政府向中国施加了不小的压力,理由是说中国与美国之间有贸易逆差,要求中国买美国的技术。”

“三国”斗法

到了90年代,数据量越来越大,2G玩不转了。

随着全球手机用户快速增长,GSM网络容量有限的缺点不断被暴露,在网络用户过载时,就不得不构建更多的网络设施。在此背景下,必须要把通信技术进行升级到3G,3G最大的优点是更快的网速,2G的下载速度约仅9600bps-64kbps,而3G初期的速度则为300k-2Mbps,足足提升了30几倍。

在当时,没有一种技术被证明优于CDMA。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等实力雄厚的欧洲厂商深知TDMA难敌CDMA的优势,TDMA更难以作为3G核心技术,但谁也不想接受高通霸道的方案。

为了绕开高通的铁壁铜墙,1998年,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联合欧洲各国厂商成立了一个叫3GPP(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组织,商讨措施负责制定全球第三代通信标准。

3GPP小心翼翼地参考CDMA技术,最终开发出了3G标准——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采用W-CDMA技术,就是宽带CDMA的意思。虽然还是绕不开高通的底层技术,专利费是交定了,就是多少的问题,

W-CDMA不断扩展着自己的版图,1999年开始,欧洲国家基于WCDMA标准,发了不少3G牌照,英国单单通过拍卖5张3G执照而获得近225亿英镑收入。

这可吓坏了高通,高通赶紧与韩国联合组成3GPP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 与3GPP抗衡,推出了CDMA2000。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1G空白、2G追随之后,目光这时候来到了中国,中兴、华为、巨龙、大唐几家通讯设备商逐渐发展起来了。起初中国是支持欧洲W-CDMA的,在吃了闭门羹之后,这时候中国也想在3G上争夺一些话语权,天无绝人之路,中国找到了一个突破口:TDD技术。

实际上,无线电通信大会给3G分配的频率的时候就有FDD(频分双工)和TDD(时分双工)两种。由于欧洲地广人稀,基站数量不多,欧洲的W-CDMA是基于FDD技术的,在相同频率相同功率的条件下,FDD比TDD能提供更好的覆盖。但是中国人口稠密,基站本来就建得多,所以无人问津的TDD成了中国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国外厂商关注TDD比较少,中国在TDD领域提自己的标准,成功的希望要大一些。

1998年6月,以大唐电信为主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中国自己的TD-SCDMA标准。2000年5月,在国家信息产业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运营商的强硬表态支持下,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宣布将中国提交的TD-SCDMA,与欧洲主导的WCDMA、美国主导的CDMA2000并列为三大3G标准。

虽然与其他两大标准来比,TD-SCDMA最弱鸡,以至于即便在九年后中国移动拿到3G牌照时,中国依然在心里打鼓,全球建设TD-SCDMA的只此一家,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中国对于TD-SCDMA的研发,就相当于通信领域的“两d一星”。现在看来,这个战略是无比英明的,展讯等一批芯片公司逐渐成长起来,从此之后,我们在技术标准上不再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让西方人明白了一件事,如果在标准制定中不增加中国的话语权,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搞一个标准出来,到时候极有可能失去中国市场。因此,欧洲在制定4G标准时极力拉拢中国加入。

标准也有了,按说3G之争应该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实际上在2000年初,3G建设的推进十分缓慢。因为对当时的人们来说,3G多出来的网速根本用不上,打电话和发短信,2G的GSM足够了。

首先是2000年,IT泡沫破灭。最遭殃的是欧洲,前期投入巨大的3G项目无法暂停,沃达丰、法国电信、T-MOBILE等运营商背负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法国电信还因为陷入巨幅亏损搞得不少员工自杀了。

美国阴差阳错躲过一劫,高通的CDMA2000标准出来得晚一些,美国还没来得及在IT泡沫破灭之前发3G牌照,直到2004年才开始大规模开展3G业务。不过,高通也没好到哪去,本来靠专利躺着都可以收钱,但是那几年全球3G市场根本不行,而高通还要养着上千名律师。

华为也在3G上也是受尽折磨。实际上华为做移动通信已经非常晚了,1998年才启动GSM研发,不过发展速度很快,一年半之后就中标第一个GSM商用项目,当时趁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华为凭借比竞争对手低30%的价格,拿下了东南亚的大片市场。

在GSM上赚到钱的华为对3G充满信心,投入大量人员和资金攻克3G技术。华为采取了三头下注的策略,对三个3G标准都进行了技术研发投入,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华为迫切希望政府尽快发放3G牌照,哪个标准都行。

很可惜,中国政府迟迟没有发放3G牌照。当时,中国在3G领域可以说是要啥啥没有,没有芯片,没有手机,没有基站,没有仪器仪表,一切都要从基础做起,如果当时发放3G牌照,无疑将是WCDMA和CDMA2000的天下。

华为当时唯一上量的业务,是用3G数据卡做便携机上网,数据卡因而销售火爆。当时华为改进了数据卡,在欧洲大受欢迎。但是卖数据卡赚的钱,和3G研发投入相比仍是杯水车薪,2008年任正非还动了卖掉终端业务的念头,只是未能成功。

再之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西方电信设备商遭遇当头棒喝。

大幅亏损的朗讯卖身阿尔卡特,诺基亚和西门子的电信部门合并,后来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加上北电破产、摩托罗拉分拆出售,到最后,市场上仅剩下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华为、三星五家主要移动设备供应商。中兴、华为啥也没干,排名就上升好几位。

LTE一统江湖

这时候,一个穿着万年不变的牛仔裤和蓝色上衣的人,笑微微的走上了历史前台。

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史蒂夫·乔布斯用IOS系统和iPhone手机这样的完美组合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几乎在同一时间,Google发布了安卓系统,高通发布了第一代骁龙芯片。

iPhone的出现,重塑了终端市场的格局,诺基亚被拉下神坛,曾经的手机大国日本彻底退出了终端市场,而这些空缺都在日后被中国厂商所填补。

iPhone更深远的意义则在于,APP Store带动了移动互联网业务井喷,创业者用APP创造出丰富的内容和业务,人们对网速提升的需求一下子被引爆。经历了命途多舛的七年之后,3G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 W-CDMA随后演进出35G的HSDPA、375G的HSUPA ,但其中的CDMA技术框架没有改变。本来照这样发展下去,以CDMA为核心的技术或许有可能一路称霸到4G,可惜事与愿违。

半途中有一号人物杀进市场将一切计划打乱,他叫Intel。

IT界的Intel在WiFi上取得成功后野心膨胀,想进一步蚕食CT(通信技术)的地盘。普通WiFi对应的标准是IEEE80211,抢地盘的标准是80216,这是一个城域网标准,就是覆盖范围更广大,在商业上的名称是WiMax。

Wimax采用了OFDM技术。OFDM并不是新技术,早在1960年代贝尔实验室就发明了,到1980年代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链路技术框架,OFDM技术已经在ADSL,DVB等领域获得了商用,并且1998年征集3G提案的时候,也有几个基于OFDM的提案,但是没有敌不过高通大法师Viterbi领军的CDMA阵营。

OFDM通过循环前缀和频域均衡等不太复杂的技术,有效地消除了用户间干扰,效果远远优于CDMA。

OFDM的重回视野,除了高通以外,众家电信巨头都乐得不行:又能有效将4G传输速率提升,又能绕过高通的CDMA专利陷阱,终于不用再看高通面子了。

2008年时,3GPP提出了长期演进技术 (Long TermEvolution, LTE) 作为39G技术标准。因为技术上需要澄清,加上高通的专利陷井太深,3GPP在2011年提出了长期演进技术升级版 (LTE-Advanced) 作为4G技术标准,准备把W-CDMA汰换掉,转而采用OFDM。

4G的标准终于统一到了LTE,高通失去了优势处在危机当中。

高通当然也看到了OFDM的发展前景,手握重金的高通终于发现美国有一个公司叫Flarion,专门研究用OFDM做移动通信,它们开发的系统叫做Flash-OFDM,高通公司立刻在2006年斥巨资8亿美金将其收购,“专利流氓”拥有了Flarion的全部专利。

高通主要看中Flarion解决了OFDM同频复用的问题,采用了干扰平均化的思路,高通的软切换技术还可以继续在LTE当中应用。2007年,高通提出了CDMA2000的演进升级版本UMB(CDMA+OFDM+MIMO),想继续维持CDMA的优势。

可是高通高兴的太早了,被高通专利费虐惨了的LTE,绝不支持高通的方案,将他的软切换专利全部排除,况且全球覆盖率最高的基站正是W-CDMA,因此,各大运营商无不纷纷决定采用LTE-Advanced当作第四代通信技术标准。

2005年,LTE阵营新加入了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在法国召开的3GPP会议上,大唐联合国内厂家,提出了基于OFDM的TDD演进模式的方案,同年11月,3GPP工作组会议通过了中国针对TD-SCDMA后续演进的LTE TDD技术提案。

LTE阵营如虎添翼,天平很快就倒向了欧洲这边。高通眼看着自己在3G所建立的技术体系被摧毁了,UMB因为没人支持而迅速憋了下去,隔年高通就把UMB停掉、宣布加入3GPP的LTE阵营,4G时代美国不仅没竞争过老对手欧洲,还眼睁睁地看着中国的崛起,

LTE的核心专利,有SFR,sOFDM,SC-FDMA,Turbo code,Alam-outicode。Turbo和Alam-outicode是史诗级的技术,但是专利已经过期或者快过期了,华为发明了前两项,在LTE的核心专利上占据领先的地位

自此,中国作为手握4G核心专利的巨头之一,成为了美国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对手。

不容有失的较量

4G时代LTE一统江湖,在普及的过程中,5G时代拉开帷幕。

5G通将比4G实现单位面积移动数据流量增长1000倍;在传输速率方面,典型用户数据速率将提升10到100倍,峰值传输速率可达10Gbps(4G为100Mbps);同时,端到端时延缩短5-10倍,频谱效率提升5-10倍,网络综合能效提升1000倍。5G的速率可以这样形容,下载一个文件大小1G的,只需要一秒钟。

5G频率如此之高,对于我们来说,对5G的印象可能只局限在VR、AR、无人驾驶这些终端应用上,但是站在国家层面来说,在人工智能方面和大数据领域方面5G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对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的重塑,足以用革命性三个字来形容。

那至少是未来十年的国运。

根据“光速=波长×频率”公式,频率越高,波长就越短,5G波长可以短至毫米级。再来说增加频谱利用率,主要通过信道编码技术来实现,这是“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提出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香农极限,即在给定带宽上以一定质量可靠地传输信息的最大速率,信道编码技术可以实现无限接近但不能超过这一速率。

几十年来,信道编码技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越来越接近香农极限。

1991年法国人发明的Turbo码被认为是第一个接近香农极限的编码方案。

1996年,有研究表明采用LDPC长码可以达到Turbo码的性能,高通公司对LDPC的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

2007年,华为的Polar码由Erdal Arikan教授提出,Polar码所能达到的纠错性能超过目前广泛使用的Turbo码、LDPC码,被认为是迄今唯一能够达到香农极限的编码方法。

至此,三大编码已经诞生。在2016国际通信大会上,多家科技巨头开展了关于5G-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领域通讯标准,关于高通的LDPC方案、华为的Polar方案、欧洲的LDPC+Turbo方案的激烈讨论,大会围绕5G技术进行了投票,在Turbo码彻底没戏后,欧洲公司开始站队LDPC码,原因是他们有更多的LDPC码专利,从1G到4G,美国、欧洲的利益从未如此统一过,面对强大的对手,美国、欧洲终于在5G时代站到了一起,5G标准之争从中国与美国欧三国杀演变成了中国和美欧的对峙。

最终,高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胜过了华为,在5G-eMBB标准方面全面获胜,而华为仅是获得了5G短码的国际标准。当前,在5G的三大场景中eMBB场景的编码方案已经确定,但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场景的标准仍待争夺。

高通获得了制定5G标准的专利权后,按照老套路很快就宣布了使用该项专利权要收取的费率标准,不管其他零件芯片用谁的,只要使用了LDPC网络,单模(5G)的手机收取2275%,多模(5G/4G/3G)收取的费率收取325%。

如果以国产手机目前的出货规模来估算的话,每年最低要给高通支付约三、四百亿专利费。

但华为也不是吃素的。2019年6月,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将全球各大公司占有的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进行排序,全球5G必要专利持有量过百的厂商共有11家,华为以1554个位居世界首位,中兴、大唐、OPPO的专利数量分别为1208个、545个和207个,高通的5G专利数量排名第六位,共846个。

去年,华为还要求美国最大运营商Verizon支付超过230项专利的许可费用,总金额超10亿美元,这些专利涵盖了核心网络设备、有线基础设施和物联网技术。

虽然华为的专利数量最多,但高通的专利却更为核心,5G通讯领域中,涉及到了太多的专利技术,多家公司都分别掌握着不同技术的专利权,导致了5G领域出现了一个复杂的交叉授权协议,高通使用华为的短码标准需要缴纳一部分专利费,华为使用高通的5G标准也需要缴纳专利费,但整体上,华为交给高通的专利费用更多。

于是,美国又瞄准华为的手机业务,高通、ARM、谷歌等重要供应商均表示中止与华为的合作,要在芯片和 *** 作系统层面对华为造成打击。从一开始,5G的标准之争就不是华为、中兴一两家企业的事,而这场较量,至今还未盖棺定论。

5G的市场够大,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这个市场是有上限的。这场较量在美国看来就是“零和”游戏,别人所得就是美国所失。对它的残酷性,中国不能有任何侥幸,归根结底,这也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大国较量。

科技周报,为你精选过去一周(1205~1211)最值得关注的「科技」新闻
整理|周峰
编辑|白瑞
政策&市场
工信部发布《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
为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强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维护空中电波秩序,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工信部无〔2021〕181号,下称《通知》)。《通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等法规规章,并参考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等相关规定,充分考虑了汽车雷达与其他无线电业务之间的频率兼容共存,兼顾产业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从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了汽车雷达使用频率、主要应用场景、射频技术要求、管理方式以及设置使用和干扰协调要求,以促进频率资源高效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四部门:坚决避免数据中心盲目无序发展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发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证券时报)
欧盟反垄断机构暂停对英伟达收购ARM案调查
12月9日,《论坛报》《马赛新闻》报道,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近期暂停了对英伟达收购ARM案的调查,并表示正在从各方搜集更多信息。(人民网)
英国:将于2033年前逐步淘汰2G和3G移动网络
路透社12月7日消息,英国政府周三表示,英国将在2033年前逐步淘汰2G和3G移动网络,为5G和最终的6G服务做准备,后者将为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动力。(界面新闻)
Gartner: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68%
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了 68%。组件短缺扰乱了生产计划,导致库存减少和产品供应延迟,最终影响了销量。(财经网)
TrendForce:全球半导体代工主要市场Q3环比增长118%
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最近表示,占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场97%的前10家公司的销售额在2021年第三季度环比增长118%至2727亿美元。三星电子的代工销售额也较第二季度增长110%至481亿美元,继续位居第二。然而,这家韩国半导体巨头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73%下降到171%。另一方面,台积电扩大市场份额,拉大与三星电子的差距。台积电第三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119%至14884亿美元,占比531%。这一数字比第二季度的529%增加了02个百分点。(TechWeb)
IDC: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超3000亿美元
IDC近日发布《2021年V2全球物联网支出指南》。DC预测,2021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达到75428亿美元,并有望在2025年达到12万亿美元,五年(2021-2025)复合增长率(CAGR)114%。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超过3000亿美元,全球占比约261%。(新浪财经)
IDC: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同比增长99%至138亿
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384亿台,同比增长99%。其中,耳戴式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265%,占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的647%。其次是腕戴式产品,占据可穿戴设备市场的347%。(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Gartner:预计2023年移动应用隐私追踪退出率将从85%下降到60%
研究机构Gartner于12月2日发表了一份预告,预测了未来移动应用程序追踪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广告的情况。在苹果的带领下,App收集用户偏好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苹果要求应用主动提示用户是否同意收集个性化的使用数据。2021年有大约85%的用户选择拒绝提供数据,预计2023年这一指标将降低至60%,意味着更多的用户同意App收集一定的偏好数据,来提供个性化广告或推荐。(电子工程世界)
大公司&大事件
2021年世界品牌500强发布,44个中国品牌入选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2021年度(第十八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于12月7日在美国纽约揭晓。2020年的亚军谷歌(Google)击败亚马逊(Amazon)荣登榜首;亚马逊因受疫情影响业绩不及预期,退居第二;2021财年净利润大增的微软(Microsoft)继续保持第三。中国品牌入选数为44个,比2020年多1个,在所有国家中位列第四。在上榜的44个中国品牌中,前五位分别为国家电网(排名23)、腾讯(排名35)、海尔(排名37)、中国工商银行(排名40)、华为(排名56)。(扬子晚报)
2021全球最具创新企业公布:华为超三星拿下第一
日前Capital on Tap发布了2021年最具创新技术公司排行榜。TOP25中上榜的中国公司有7家,其中排名最高的是华为,拿下总榜第一,之后还有京东方(第三位)、腾讯、百度、台积电、小米和平安。此次排名按照的是2021年专利申请数来考察,其中华为的数量达到了9739件,几乎是第三名京东方的两倍。(快科技)
商汤科技港股IPO前,被美列入投资黑名单
当地时间周五(12月10日),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OFAC还将商汤集团有限公司列入“非SDN中国军事综合体企业”(NS-CMIC,涉军企业)清单。按美国相关政策,一旦被列入该名单,则美国投资者将不能在市场上同商汤科技进行交易,此举可能使商汤科技本月的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复杂化。根据商汤科技IPO招股书,美国的银湖资本和高通公司参与了对商汤科技的投资。截至北京时间11日凌晨,银湖资本和高通都未对有关报道予以置评。
12月11日上午,商汤科技通过官微发布声明称,"对于这一决定与相关指控表示强烈反对。我们认为该决定与相关指控毫无根据,反映了对我公司根本性的误解。科技发展不应该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
12月7日,商汤科技启动香港首次公开招股。上市文件显示,商汤科技本次上市共发行15亿股,其中90%为国际配售。市场消息显示,国际配售部分仅半日已获得超额认购,本次招股,基石认购占比六成。基石投资者分别是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国盛海外香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汽香港、广发基金、Pleiad基金、WT、Focustar及Hel Ved。按照计划,商汤科技将于12月17日上午挂牌上市,代码为“0020HK”。(综合自环球时报、证券时报、北京商报)
联想控股:国有资产未流失,历次中央巡视未提异议
12月10日上午,联想控股在内网发布声明表示,2009年的股权转让,严格按照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相关要求进行了审计、资产评估和备案。声明称,本次股权转让,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历次中央巡视和国家审计署审计均未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早前,司马南公开质疑联想2009年将29%股权转让给泛海集团,“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引发轩然大波。(每日经济新闻)
阿里巴巴升级“多元化治理”,加码内需与全球化战略
12月6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内部信,宣布公司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任命戴珊和蒋凡分别负责新设立的“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在内部信中,张勇表示,进行多元化治理体系升级,是为了在各个业务领域用更清晰的战略蓝图、更敏捷的组织面向未来,真正创造长期价值。(每日经济新闻)
工业富联拟收购鸿海精密全资子公司相关资产,耗资288亿
12月8日晚间,富士康(下称“工业富联”)于上交所发布关于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告称,工业富联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富联科技(兰考)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收购鸿海精密的全资子公司兰考裕富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机器设备(CNC精雕机、抛光机、清洗机等)相关资产,交易价格约为288亿元。(AI财经社)
小米15亿成立新公司:涉芯片业务
企查查显示,上海玄戒技术有限公司于日前成立,注册资本15亿人民币,曾学忠担任其执行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刘德任监事。该公司由X-RingLimited全资控股。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子科技、通信科技、信息科技、半导体科技领域内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通讯设备销售;电子产品销售;半导体分立器件销售;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销售等。(C114)
三星电子高层换血,合并消费电子和移动业务部门
12月7日,三星电子通过官方网站宣布,电子影像显示业务负责人韩钟熙(Jong-Hee Han)任副董事长兼CEO,领导由消费电子和移动业务合并新成立的SET部门。任命Kyehyun Kyung为CEO,负责设备解决方案(DS)部门。此前三星电子共有三位CEO,包括金基南、金玄石和高东真,分别负责半导体、消费电子和移动业务。三星电子表示,新任命是“为了公司未来增长的下一阶段并加强其业务竞争力”。(澎湃新闻)
Meta AI团队并入AR/VR部门,Workplace业务主管离职
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Facebook母公司Meta已将其AI团队合并入负责开发AR/VR产品的Reality Labs部门。该消息得到Meta确认。另据报道,Meta负责职场业务的副总裁朱利安·考德纽安(Julien Codorniou)周二宣布,他将离开Meta,加入伦敦风险投资公司Felix Capital。考德纽安自Meta Workplace业务2016年推出以来,一直担任该部门的领导职位,他之前已在该公司任职5年,并担任平台合作团队总监。(新浪科技)
英特尔自动驾驶子公司Mobileye将上市,估值超500亿美元
据外媒披露,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筹备2022年年中在美国上市,预计估值超过500亿美元。Mobileye创建于1999年,是以色列一家知名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厂商,其提供的算法和计算机芯片能够根据图像(由汽车上的摄像头拍摄)来预测潜在的碰撞事故。(界面新闻)
同程艺龙成立酒店科技平台
12月9日,同程艺龙宣布成立艺龙酒店科技平台。该平台是集酒店管理、信息技术和采购贸易为一体的住宿产业综合平台,拟通过技术、酒店营销与运营、供应链、资本等赋能体系,目前艺龙酒店科技平台已有多家酒管公司入驻。(环球网)
松下大幅缩减电视业务,多数制造将外包至TCL
据日经新闻报道,松下最近与全球第三大电视机制造商TCL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协议,从明年开始,TCL将为东南亚和印度等市场生产松下的大部分廉价电视机。两家公司还希望在面板采购和开发方面展开合作,这在生产成本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时,松下将在2020财年前结束在日本、越南和印度的生产,并将在今年关闭巴西的工厂,在明年3月底前关闭捷克共和国的工厂,只剩下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的两家工厂。该公司将继续为日本国内市场生产OLED等高利润产品。(财经网)
全球排名系统Alexa Rank网站将于2022年5月1日关闭
Amazon旗下的全球网站流量排名系统Alexa Internet周三(12/8)宣布,将在2022年的5月1日结束长达25年的经营,且即日起就不再接受新的订阅。但不管是Amazon或Alexa Internet都未披露关闭该服务的原因。(钛媒体)
紫光集团破产重组方案确定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12月11日发布公告,确认紫光集团重组方案,战略投资者为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组成的联合体。目前紫光集团总资产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确认债权近1426亿,重组完成后旗下7个主体的资产将纳入到智路建广联合体的体系中。官方表示,在法院的监督指导下,通过建立遴选机制开展多轮重整投资方案遴选工作,紫光集团确定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为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战略投资者,依法与战略投资者推进重整投资协议签署及重整计划草案制定等相关工作。(IT之家)
柔宇科技被爆资金紧张、拖欠员工薪酬
据财新报道,柔宇科技承诺11月30日为员工补发10月工资,但当日公司并未补发薪资。由于未如期发薪,11月30日下午,刘自鸿召开全员大会,向全员沟通公司资金状况,称公司融资正在进行中,预计12月有资金进入,将在12月底或者次年一月发放薪资,但仍有不确定性。(财新)
英特尔CEO下周将会见台积电高管
知情人士称,美国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将于下周与台积电管理层的会面。英特尔既需要台积电的先进制造服务,也打算与台积电在芯片代工领域展开竞争。此前他曾公开游说美国政府,要求只能把划拨给美国芯片行业的资金提供给本国公司。基辛格辩称,台积电和三星电子等海外制造商不应该通过《芯片法案》获得资金,该法案目前正在接受华盛顿的政治审批。同时,台积电和三星都宣布了在美国建厂的计划(cnBeta)
小米诉争Mi商标获法院支持
12月7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12月6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其他一审行政判决书公开。文书显示,此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诉争商标(45082362号“Mi”商标)的注册申请予以驳回。原告小米公司称,引证商标(12599801号)已撤销,且诉争商标是原告在先商标的延续注册。请求法院依法撤销被诉决定,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决定。法院认为,鉴于引证商标连续三年不使用被撤销在全部商品上的注册,诉争商标注册的权利障碍已发生变化,据此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商标驳回复审决定,并由其重新作出决定。(凤凰科技)
微软逼迫Office客户改为按年订阅,否则涨价20%
2022年,微软将推出所谓的“Office新商务体验”产品计划,这是对企业通过微软经销商伙伴购买软件的程序进行了优化提升。目前,微软尚未宣布公开未来软件产品价格变动,但是一些微软合作伙伴已经获得通知,如果Office企业用户按照月度付费,则将面临20%的涨价,除非切换成年度付费会员。(新浪科技)
台积电11月营收超340亿元,同比增长187%
12月10日,台积电公布2021年11月营收报告。11月合并营收约为新台币1482亿元(人民币约340亿元),环比增加102%,同比增加187%。该月营收为历年同期新高,以及单月营收的史上第3高。(AI财经社)
新产品&新技术
华为鸿蒙HarmonyOS系统明年登陆欧洲
近日,华为中东欧、北欧以及加拿大消费者业务总裁Derek Yu在罗马尼亚交流时接受采访,期间表示华为鸿蒙Harmony OS系统将在明年登陆欧洲市场。目前,鸿蒙Harmony OS系统的主战场是中国市场,海外市场的大部分华为手机使用的依然是EMUI。华为早前公布的消息,目前已经有135款华为设备升级为鸿蒙Harmony OS正式版,有6款设备正在内测招募中,而已经升级的华为设备数量已经超过了15亿。(快科技)
支付宝公布车辆违规自动识别专利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公布“车辆交通违规自动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专利,申请日期为2021年8月。摘要显示,该专利利用车辆行车记录仪记录前方及两侧车辆行驶视频,识别出违规片段后,自动向车辆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提示信息,提醒用户及时举报。该专利可提升车辆违规举报效率,进而提升驾驶员素质,确保车辆行驶安全。(界面新闻)
小米安全车辆识别专利获授权,可降低儿童被拐概率
近日,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获得“车辆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授权。专利摘要显示,该方法包括:判断用户乘坐的目标车辆信息是否为安全车辆;若判断为非安全车辆,向预设的目标终端发送报警信息。本方案能够及时向父母提醒儿童当前所处危险环境,需要采取安全措施,使父母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提高营救概率,降低儿童被拐数量。(财经网)
百度获AR背景音频处理方法专利授权
12月7日,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获得了"AR背景音频处理方法、装置、AR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专利授权。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音频特征,进而获取增强现实AR背景互动音频,向AR用户播放所述AR背景互动音频。本发明不受限于场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且AR背景互动音频具有与周围环境声音相同的目标音频特征,使AR用户视听统一,提高了用户的AR体验。(财经网)
Stellantis集团开通无线充电测试公路
近日,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公司宣布将在意大利与合作伙伴一起建造一条无线感应式充电高速公路,这条长105公里的无线充电公路位于连接意大利米兰和布雷西亚的A35高速公路旁,从外表看起来就像一条普通的高速公路,但它在柏油路面内装有电线。车辆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接收器收集这些电力。(界面新闻)
小米明年下半年量产新型电池,容量提升10%
12月10日下午,小米手机宣布新一代电池技术,首次实现动力电池级高硅补锂技术应用于手机,负极硅含量提升3倍,结合全面升级的封装技术,在同等体积下将电池容量提升10%。新型电池将于明年下半年量产,可能会在小米MIX 5、小米12至尊版或小米13上首发应用。(财联社)
OPPO将推出首款自研芯片,或为6纳米NPU,台积电代工
据媒体报道,OPPO 或将在下周公布其首款自研芯片,这款芯片的定位是独立 NPU。据内部人士透露,这颗自研芯片是基于6nm先进制程EUV工艺制造,由台积电代工。芯片早在今年6月就完成流片,但一直没有公布。(品玩)
优必选悟空机器人落地韩国,覆盖首尔300家幼托中心
韩国首尔市政府宣布了科创教育试点项目,在当地幼托中心引进优必选智能教育机器人悟空,落实人工智能幼儿教育。本次项目为期五个月,自今年8月开始,于12月结束,主要面向3-5岁儿童,共将覆盖首尔市300家幼托中心。项目采用报名制,当地有使用意向的幼托中心通过线上报名即有机会免费获得机器人为期一个月的使用权及 *** 作使用指引。(芥末堆)
国行AppleWatch已支持心电图检测功能
苹果12月8日面向开发者发布了iOS 152和iPadOS 152更新的RC候选预览版本,另外苹果还发布了watchOS 83 RC版更新。同时升级iPhone 和 Apple Watch软件更新后,国行Apple Watch已可支持心电图检测功能。(品玩)
Facebook推出社交VR应用Horizon Worlds
Facebook周四推出名为Horizon Worlds的免费社交VR应用,面向美国、加拿大18岁及以上年龄的用户开放,可通过佩戴Quest 2VR设备接入。在Horizon Worlds应用内,戴上头盔的用户可以与朋友或者陌生人会面、玩游戏,还可以创建属于他们的世界。用户以高度定制的化身出现,但化身没有腿,用户移动现实世界中的手指和手掌就可以在VR世界化为手势,当用户讲话时,化身的嘴也会翕动。(新浪科技)
一周投融资
本周全球科技领域融资事件共107起,其中国内41起,国外66起。据睿兽分析不完全统计,本周国内科技领域融资金额总计超22亿元人民币,海外融资金额总计超59亿美元。
以下为本周全球值得关注的融资信息:
XSKY星辰天合获得4亿元F轮融资
星辰天合(北京)数据科技有限公司(XSKY星辰天合)近日宣布完成4亿元人民币F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腾讯投资、源码资本、云晖资本参与。在继今年9月宣布完成E轮股权融资之后,已实现2021年内累计融资超10亿元人民币。
自成立以来,星辰天合公司注重科技创新,致力于以中国技术力量影响开放平台生态系统,创建自主可控的底层设施,以主流的、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企业级分布式软件定义存储产品。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构建完善的 SDS 生态系统,通过高度的产品化,解决用户混合云时代数据的管理、存放、 读取、保护、流动等数据基础设施的关键问题,帮助客户实现数据中心架构革新。
长芯盛智连完成3亿元B轮融资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长芯盛智连(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完成3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云锋基金领投,美团龙珠、晨壹投资等知名基金跟投。2021年至今,长芯盛智连累计获得近6亿元融资,据悉,融资资金将主要投入元宇宙硬件平台、8K高清影音、下一代精准医疗等领域的有源光缆自主芯片研发、产线自动化等项目。
Nebula Brands获得超5000万美元B轮融资
Nebula Brands于近日宣布获超5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投资由L Catterton领投,老股东经纬创投、阿尔法公社加码跟投。Nebula Brands联合创始人王彦植介绍,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持续收购亚马逊平台上的中国品牌。Nebula Brands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通过“资本收购+品牌运营” 模式,帮助更多中国消费者品牌在亚马逊平台上获得成长,打造品牌化。
模具工业互联网平台模德宝获得超2亿元融资
模具工业互联网平台模德宝12月7日宣布完成超2亿元融资,由国内著名互联网战略投资人领投,产业方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融资完成后,模德宝将进一步推进产品研发,拓展市场渠道。模德宝成立于2012年,是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创办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Xbot Park)孵化项目之一。聚焦模具及精密制造生态,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协同和打造柔性制造智慧工厂,模德宝不仅帮助订单驱动的中小模具企业提高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还通过建立多地研发、协同共享的分布式制造,为工业用户提供极具品质、成本和交付竞争力的模具产品及精密零部件。
望圆科技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
近日,天津望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望圆科技)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毅达资本和中信建投资本联合领投。望圆科技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智能泳池机器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少数拥有地上泳池、地下泳池、私人及公共泳池全系列清洁机器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出口至欧洲、北美及澳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智臾科技获1亿元B轮融资
12月9日,智臾科技宣布完成1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方广资本领投,国泰财富基金与凯泰资本跟投,A轮投资机构朗玛峰创投超额跟投,云岫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智臾科技成立于2016年,其产品为新一代数据库DolphinDB,集高性能时序数据库(time-series database)与全面的分析功能为一体,可用于海量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实时计算,实现PB级数据查询毫秒级响应以及复杂分析任务秒级响应,助力企业实时商业决策。DolphinDB由智臾科技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不依赖任何第三方系统。DolphinDB的付费客户遍及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客户领域包括金融、能源、智能制造、电信、化工、水务、营销分析、智慧城市等。在国际权威的数据库排行网站DB-Engines的排名中,DolphinDB位列国产时序数据库第一名。
开发运营平台Cloudbees获15亿美元融资
开发运营平台Cloudbees在第六轮融资中募集15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10亿美元。CloudBees是一个基于开源软件Jenkins的开发运营平台,同时它还会为Jenkins提供训练和验证服务,并推出可以提供托管服务的交付平台,为开发者提供各类云接口、测试服务等。
Incode获22亿美元B轮融资
面向全球企业的下一代身份验证和认证平台Incode今天宣布,公司已在B轮融资中筹集22亿美元,从而使公司的估值达到125亿美元,在距离A轮融资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一跃成为独角兽企业。最新一轮投资由知名投资者General Atlantic和软银领投,顶级金融机构摩根大通、Capital One Ventures和Coinbase Ventures跟投。此外,参与这轮融资的还包括SVCI (Silicon Valley CISO Investments)和dLocal的创始人,SVCI由50多位科技领域知名首席信息安全官(CISO)组成,致力于汇集力量和资金以投资下一代网络安全创新。DN Capital、3L Capital、Framework Ventures、Dila Capital等现有投资人也已跟投。
Incode是一家企业身份验证和认证平台,该公司为银行,支付和零售行业提供安全的生物识别产品。其旗舰套件Incode Omni是端到端的全渠道身份平台,可跨多个渠道无缝访问以吸引并吸引下一代消费者。在过去12个月内,Incode的营收增长了六倍。

海尔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拥有一些专利成果,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家电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该专利描述了一种通过物联网控制家电设备的方法和装置,其中家电设备可以与互联网连接,并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
2一种智能家居智能场景管理方法及系统:该专利描述了一种通过智能场景管理系统来管理智能家居设备的方法和系统,可以通过定时控制、传感器数据等多种方式来触发智能场景。
3一种智能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和系统:该专利描述了一种智能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和系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来控制冰箱的温度、湿度和其他参数。
4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门锁系统:该专利描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门锁系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来控制门锁的开关和密码。
5一种智能厨房设备控制方法及系统:该专利描述了一种通过智能厨房设备控制方法和系统,可以通过语音、手势和移动设备等方式来控制厨房设备的 *** 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海尔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一些专利成果,还有其他的专利成果并未列举。

文/东方亦落

7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专利授权量排名,其中华为以2772件的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去年上半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314件,同样是排在第一的位置,而华为去年全年的专利授权量也是第一名。能够在这个榜单上蝉联第一,说明华为在技术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当深厚的积累。


不只是国内,华为在全球的专利数量也十分惊人。在华为P40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华为在全球持有的有效专利数超出了8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出90%,仅在过去的2019年,华为在欧盟专利局就以3524件的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


或许是出于对华为在专利方面成绩的“恐惧”,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也更加频繁。特朗普政府近日敲定了一项联邦合同禁令,禁止美国政府从华为等5家中国公司购买产品和服务。其实美国这种 *** 作近两年已经频频出现,让外界早已是“见怪不怪”了。然而这禁令到底打压了谁,恐怕美国方面还是“心里没数”。


近几年,华为在诸多技术专利上越来越掌握了控制权,并且美国许多企业实际上都已离不开华为的专利。而华为并未对美国这两年的打压坐以待毙,而是“据理力争”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反击。

华为早在2019年就已经要求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Verizon为其使用的200多项华为专利支付授权费,这些专利涉及网络设备、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总计价值超出10亿美元。


其实Verizon本身并不是华为的客户,也没直接采购华为的设备,但是Verizon有超过20家网络设备供应商用了许多华为的专利,但华为之前并未收到过任何的专利费。今年3月,华为与Verizon的代表在纽约会面,就专利费用问题进行协商。


其实这种收取专利费的行为在企业之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使用者付费”本就合情合理,华为也要向美国企业缴纳专利费,例如华为每年要向高通缴纳上亿美元的专利费,每年也要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向爱立信缴纳专利费。


只不过从2018年美国对华为打压开始,华为的每个动作都格外受到重视,在这种敏感的时间点,向美国企业收取专利费的做法也会很容易被解读成反抗制裁、掀起“专利战”的一个信号。


不过即使是真的要打专利战,华为也底气十足。


早在华为起诉三星之时任正非就预言“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专利世界大战’,华为必须对此有清醒的战略研判和战略设计”。实际上华为对专利也一直很重视:早在2018年,华为就已经向WIPO(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5405份专利申请,在全球企业中位列第一。


而且近10年来,华为在研发方面投入的费用已经超出了4850亿元人民币。2018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01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141%,同比增长132%,这种投入力度超越了苹果、微软和英特尔。


华为在专利方面投入多、数量大,并且技术超前。在注定是未来趋势的5G技术中,华为参与了标准制定,在2013年~ 2018年投入超过6亿美元用于5G研发领域,率先构建了5G规模商用能力,将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如今的华为已经是全球范围内5G行业公认的领跑者。即使单从订单数量来看也遥遥领先,更何况华为掌握着诸多关键性的5G技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开展5G建设,都绕不开华为的5G专利。


由此看来,美国近年针对华为的一系列 *** 作是相当短视的。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企业互通有无相互协作才是正道,美国如今变本加厉地单方面限制是极其不明智的。不过从华为的表现来看,并非被动受到制约,而是有足够的实力也可以扼住美国的“咽喉”,美国如果还一味采取类似做法,最终只会自食苦果。

1 无处不在的数据分析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利用从他们客户那里收集到的大数据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并且优化产品使其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这就是无处不在的数据分析,它更看重数据的质量,而非数量。将数据最大化地转变为有价值的创新,利用数据洞悉市场,以此为基础做出明智的商业判断。
如果关注数据质量,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就变得至关重要。例如人工智能,其需要迅速地完成一系列动作:数据收集、分析,并且瞬间作出判断采取行动。严格来讲,对数据质量的关注需要嵌入到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在这样的数据分析背后也要关注消费者信息的私密性。GfK2015年进行的针对全球20个地区的消费者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消费者都在担心他们的数据是怎样被收集、售卖和利用的。
2 虚拟现实(VR)
2016年,从行业到消费者,从硬件到软件,关于虚拟现实,一切都处在被普及教育的阶段。随着三大巨头接连推出消费级产品,且“售罄”之讯频传,虚拟现实作为最受关注的新智能领域迅速席卷全球。全球VR头显市场规模预计在2020年会达到28亿美元,其中供游戏者使用的VR头显设备占据多数份额。中国市场2016年全年零售量会达到300万台左右,从GfK监测的VR头显在线市场来看,从2016年1月到4月,VR头显零售量几乎翻了20倍,虚拟现实硬件产品正在经历一场初期爆发式的增长。但目前依然是以VR盒子为主。整体来看,中国的VR市场现在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相信在未来VR应用会逐步向直播、旅游培训、医疗、装修、房地产、教育等领域渗透。
3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最终是重现一遍人类思考的过程。作为一个人工制造的机器,终极形态的AI将拥有与我们相同的智力水平:学习、推理、使用语言、构想原始创意。然而只拥有学习能力的AI已经快速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了。语音识别是目前人工智能中落地较早、目前投入及研发的核心领域之一。基于人工智能,各个厂商可发挥的空间很大,不一样的应用及方向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2016年,AI助理的发展或许会超越智能手机的发展。人工智能是一块有待探索与开发的市场,这块市场拥有多种可能性。
4 可穿戴产品
智能手表、健康监测手环、相机、GPS定位设备及心率监测设备进入主流市场还需多久尽管万众瞩目的Google Glass及Apple
Watch的发布已经俘获了消费者的想象力,但只有少数消费者接纳了这些设备。中国可穿戴市场2016年销量预计达3160万台,环比2015年上涨32%,但其中以价格较低的手环产品占据市场的大多数,整体市场销量持续上升的同时增速减缓,市场经过了2015年跳跃式发展后开始进入一个更趋理性的阶段。如果可穿戴产品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一是与物联网的融合,把可穿戴设备和现有的个人科技生态相融合将会成为扩大市场的基础性举措。二是设计和材质,外形设计已经成为可穿戴产品跟上时代潮流的一大绊脚石。三是精准有效的信息收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解读能力是可穿戴厂商正在解决的另一大问题。四是引人注目的新案例,特色鲜明的产品会逐渐与消费者建立特有联系。
5 视频消费
视频消费的发展速度比之前任何人预期的还要快,并且线上已经成了人们观看视频的主要渠道。从社交媒体上的短片到视频网站的服务和套餐服务,甚至到最近大火的视频直播,消费者似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平台看到想看的视频内容。事实上,有人预言到2019年,80%的互联网流量消费将来自于视频观看。而随着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从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到各大品牌、厂商,互相合作会成为一种需求,只有通过这样多方之间的信息互换才能够释放更大的能量。
6 无人机
据GfK中国估算,2014年中国航拍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为近6亿元,到2018年将激增到60亿元。而民用无人机市场更是有望在未来10年形成千亿元级规模,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无人机并不算是新产品。无人机在航拍、地形测绘、商业运输以及救援部署,甚至在自动机械化生产上,都可以起到作用,无人机技术在诸多领域所能发挥的用途正在被进一步挖掘出来并且会在降低商业成本、提高商业效率方面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但是在实现这样的美好愿景之前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无人机依然面对诸多阻碍,如缺乏“感知-避障”技术、载物重量上的限制、没有夜视功能以及电池续航时间有限等。
7 移动支付
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比较复杂。目前传统的支付方式在许多成熟市场中都有着强大的根基,无法轻易撼动。相反,一些非洲市场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则直接迈入了移动支付时代。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环境中,对于品牌、制造商和零售商来说,理解移动支付当下的全球格局以及它的演变趋势至关重要。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第三方玩家已经率先鼓励联网用户通过手机在实体店或网店进行支付。小米、OPPO、魅族旗下具备支付功能的手机的使用也意味着在这一市场中,移动支付不仅存在,而且触手可及。而那些被认为将第一时间接受新兴技术的市场则呈现出与上述地区的截然不同的局面。当前,一些市场仍需提高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认知度,而对于另一些市场而言,要做的则是减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壁垒。
8 智能汽车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越发成熟,智能汽车也将应运而生。许多豪华轿车已经配备了大显示屏,并且车载大屏也会继续成为趋势,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为前排乘客设计的额外显示器也将出现在高档汽车中。为了让乘客更好地体验“增强现实(AR)”技术,一些OEMs甚至想要把显示屏幕延伸到整个挡风玻璃或者侧窗。屏显技术的进步为那些企图走到传统汽车供应商前头去的电子消费厂商和初创企业们打开了大门。过去,受到物联技术的限制,OEMs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但是现在,机会来了。通过了解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量身开发车载APP和配套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报酬成为可能。
9 3D打印
3D打印机的销量目前还比较小。但是,随着更多的厂商加入到该领域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逐渐提高,这种情况在明年应该可以得到改变。拿德国为例,3D打印机的销量在去年增长了71%,而且需求还在进一步扩大。消费者认为3D打印技术极具吸引力,3D打印在最有可能影响他们生活的科技中排名第三。这比智能汽车、云计算、可穿戴设备还有物联网的排名都要靠前。这表明这项新技术的知识普及在全球已经非常高了。价格一直是新兴科技难以普及的主要障碍。但是随着成本的下降,价格也将不再是阻碍,3D打印技术的优势会变得越加明显和突出:更低的装配成本,减少浪费,极低的运输和配送费用和更快的新产品上市速度。
10 智能家居
一股智能家居的“淘金热”正在各领域中展开,传统厂家、互联网公司、国际技术提供商及零售商等各种组织都在寻求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未来家居领域中来。根据GfK针对全球7国消费者所作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消费者(90%)知道智能家居,50%的消费者认为智能家居能改变他们的生活,78%的消费者同意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理念。目前智能家居想要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让消费者能明白智能家居技术是如何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并且提供参与度高且有效的用户体验。现在需要行业协作和消费者教育来驱动需求,并推动智能家居从厂商领导发展向消费者需求主导发展的创新转变。行业相关参与者需要合作并组建不同以往的合作关系。这会确保不同的设备和服务能在后台彼此连接来满足对便捷的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智能家居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根据GfK中国对家电智能化研究,中国家电产品智能化应用发展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但目前也处于厂商、零售商等供给方主导的阶段,还处于智能连接、手机远程控制等初级智能向更高级智能功能探索和尝试的阶段。中国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互联网业态演变将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和创新提供良好的土壤,预计智能家居未来将会催生类似BAT级别的新企业。
参考:十大技术全面开启物联网时代>

5G 清风徐来,静待应用花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具挑战的时代。

当下就国内而言,随着四张 5G 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运营商们纷纷扩大并加快了建网的规模与速度;手机厂商们也早已于今年年初相继推出了 5G 手机;与此同时,5G 的专利的战场,竞争也愈发激烈,日前,据德国专利数据公司 IPlytics 给出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 6 月 15 日,在全球 5G SEP 标准必要专利排名中,华为以 2160 个 5G SEP 的专利数排名第一,第二名的诺基亚 5G SEP 专利为 1516 个,第三名则是 ZTE 中兴公司,拥有 1424 个 SEP 专利。

由此,我们不禁畅想从基础运营商、手机厂商,到芯片厂商、应用开发商等都在加紧布局的 5G 到底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改变?事实上,不论媒体把 5G 捧得有多高,也不论业界有多少人并不看好 5G 的发展,最终,落地的应用才是检验 5G 实用性的唯一标准。

那么,什么样的应用才适合 5G 的大环境?如今 5G 的标准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其机遇又在何方?为了更好地帮助国内开发者深入了解物联网与下一代通信技术 5G 的应用,中国专业的 IT 社区 CSDN 发起并举办以“5G 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应用实践”为主题的沙龙活动,围绕 5G、物联网、智慧、应用、挑战等核心话题,邀请到了行业内顶尖的领军者、资深的技术专家、一线的开发者们共聚一堂,展开探讨 5G 的巨大潜能。

目前主办方公布了沙龙的详细日程并确认了会议的演讲嘉宾,详细内容如下:

5G 来了,我们应该做什么?

演讲嘉宾

韦青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

韦青,投身亚洲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等领域二十余年,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他的工作足迹遍及中国、新加坡等地,尤其擅长于移动与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销售与市场管理工作。现任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负责将微软的产业愿景、创新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切身体会介绍给中国的行业伙伴与业界领导者。

在微软公司的十多年间,韦青曾先后担任过微软大中华区产品管理,产业平台与生态链建设,消费市场推广等领导岗位。在加入微软之前,韦青曾经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十年,历任移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与销售管理之职。

韦青还是一位热心、积极的科技布道者,他是《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一书的作者。该书以其多年的技术培训与公开演讲内容为蓝本,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读者分析以“云-物-大-智”为代表的智能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每一个个体应该以何种积极心态与行动来迎接社会巨大变革的挑战。

演讲议题

5G 来了,我们应该做什么?

议题介绍

从全球范围来看,5G 的概念来势汹汹。无论是政府、媒体、投资界、还是电讯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内容提供商,还有广大消费者,都在探讨 5G 和 5G 能够给大家带来的变化和机会。

同时,人们也开始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建议大家不用头脑过热,要循序渐进的发展 5G 和整体下一代通讯技术的声音,那么从通讯与计算机技术而言,我们到底处于何种发展阶段,5G 到底能够在“现在”以及“未来”带给我们何种机遇与挑战?更重要的是,各个行业能够如何储备必要的知识、经验与资源,以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些是本演讲希望与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

通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共同发展历程

下一代通讯技术——为什么 5G 还没商用,已经有人在研究 6G 了?

不同行业的不同机会

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听众受益

跟风永远智能是拾人牙慧,5G 作为名词的火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基于与挑战全都是在 5G 这种通讯技术本身。通过本次交流,听众可以了解到任何一种新技术能够成功的背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以及如何从一个生态链的角度去理解一门新技术的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生态链的发展机会。

物联网技术在 5G 中的机遇与挑战

演讲嘉宾

孙松林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多媒体教研中心主任

孙松林,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多媒体教研中心主任、IEEE 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 高级会员、ACM 会员。2003 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智能信号处理、视频编码与通信,在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

负责的留学研究生课程《通信综合实验》在 2016 年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是目前获评的唯一的实验类课程。

2014 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突出贡献指导教师奖”。

2016 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参加“北京邮电大学优势学科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项目。

2014 年、2015 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评审委员会专家。

演讲议题

物联网技术在 5G 中的机遇与挑战

议题介绍

1 概述:物联网技术现状、5G 现状

2 5G 关键技术概述

21 性能指标及其专有场景

22 目前进展和展望

3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特点

31 关键技术概述

32 NB-IoT 与 LoRa

33 目前进展和展望

4 5G 中物联网技术的机遇

41 专有场景

42 切片技术

43 边缘计算

5 5G中物联网技术的挑战

51 安全体系

52 终端设备

53 产业生态

6 总结

听众受益

了解到目前 5G 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的最新进展,为物联网技术选择提供参考;

了解到 5G 网络对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将有哪些新技术会解决物联网中的固有难题,为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了解到 5G 网络的到来依然无法解决的物联网短板,为创业和技术攻关提供参考;

了解到物联网产业形态的特点,为创业和技术选择提供参考。

5G 时代下的智慧人居新高度

演讲嘉宾

肖江  金山云 AIoT 事业部高级研发总监

肖江,金山云 AIoT 事业部高级研发总监。2009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曾在微软 STB、华为 2012 实验室从事云计算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

2018 年加入金山云任 AIoT 事业部 VP,拥有 10 年的互联网软件设计和开发的经验,在智能物联网领域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

演讲议题

5G 时代下的智慧人居新高度

议题介绍

智慧人居行业的现状和痛点;

5G 技术的特征与行业应用;

5G 技术在智慧人居行业的前景。

听众受益

通过讲座,听众将了解 5G 技术将为智慧人居行业带来新动能,将促使智慧人居行业走向新高度。

5G 与物联网

演讲嘉宾

朱怀松 爱立信中国研发部多天线高级专家

朱怀松,2004 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并获硕士学位,现任爱立信中国研发部多天线高级专家。长期从事无线基站的开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多天线信号处理和系统性能分析等,工作期间获得专利 100 余项。

刘阳 爱立信中国研发部主任系统工程师

刘阳,2003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任爱立信中国研发部主任系统工程师,从事无线接入网产品研发,经历了 3G、4G 到 5G 一系列基站产品,主要负责无线资源管理等算法的研究和产品化。

演讲议题

5G 与物联网

主题介绍

从各种物联网应用场景入手,讨论了各种应用对物联网的需求。

概述各种无线物联网的现状,介绍了蜂窝无线物联网的优势。

讨论 5G 标准如何有效解决物联网的需求。包括:

通过低功率广域蜂窝网络来处理大规模物联网的需求。详细介绍了低功率广域蜂窝网络如何在降低终端功耗的同时,极大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

通过全新的 5G 标准——NR,来满足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物联网(URLLC)的需求。详细介绍 5G 网络如何让网络的时延达到 ms 级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54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 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