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小麦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有什么影响,第1张

影响:有效利用生物炭作为农业中的生物质循环以改善作物生产和环境绩效,需要了解其对土壤养分(即氮和磷)以及土壤结构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因此,在生物炭改良后6年的稻麦轮作田间试验中,对作物产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氮和磷的利用效率(分别为NUE和PUE)进行了研究。生物炭应用增加了作物(水稻和小麦)根、秸秆和谷物生物量,以及谷物,而在水稻生长阶段添加生物炭后,根、秸秆和谷物中的氮储量减少。在根、秸秆和谷物生物量方面,不同量的生物炭之间没有观察到差异。与仅施氮相比,生物炭改善了土壤有机碳、总氮和P,并对250-2000mm团聚体类别和团聚体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这种额外的碳通过改善团聚体结构影响团聚体稳定性,而P直接影响生物炭施肥土壤中的团聚体稳定性。土壤碳储量和养分库(即N、P)的改善,促进了根系生长、N和P肥料的吸收和作物生产。因此,生物炭的应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策略,即使是长期的,不仅与土壤结构和碳储量的改善有关,而且与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关。

一、选种要优质

首先要选择优质的小麦品种,一般选择一代小麦作为种子,这样到第二年小麦的亩产一般在1000-1200斤左右。小麦选择好以后,在播种前要拌种,意思就是给小麦拌药以防小麦被虫害吃掉。在拌种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1、拌种时水分不能太大以免影响播种时下种不顺,影响每亩的种子用量,

2、是要拌匀,要让每一粒小麦都要拌上农药,以免被虫吃掉,

3、是在拌种结束后小麦要进行稍稍晾晒。

二、规整种植地

在播种前要对地进行整理,如果是玉米地,需要把玉米杆全部粉碎,如果是棉地需要整理平整,这样小麦长势会好些,现在一般都是机器耕地,要深耕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播前进行精耕细整,翻耕23~30 cm,进行桔秆还田,不但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层,达到深、细、透、平、实、水的标准,即耕作层要深,耕后耙细、耙透、整平、踏实,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肥要撒匀,每亩一般100斤肥料。

在播种前地要耕两遍,第一遍主要是把地里的大节杆打碎,第二遍主要是把地整平,这样土地更松软,在播种时土地的水份要适中,这样有利于小麦的发芽。

三、播种

小麦放进料斗时一定要两边都有,以防在播种期间短腿现象,就是有的腿里有小麦,有的没有小麦。

要调整每亩小麦播种多少,一般一代小麦种每亩播20斤也就可以了,如果不是一代,可以多播一点,可以是25-30斤。

四、病虫害防治

防治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足量用药+足量用水+二次用药。防治时机为抽穗至扬花初期、降雨前6-24小时+5-7天后再次防治,其次为雨停后24小时内最晚36小时或雨间歇期间喷药,7天后二次用药。用水量每亩不低于15公斤左右,喷片选用小孔喷片,提高雾化效果和单位面积雾滴数,提高穗部着药均匀度。

小麦播种时间:

冬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

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华北平原小麦播种适期一般为10月上旬,生育期230天左右,全区小麦成熟在5月下旬至6月初。

东北地区小麦4月中旬播种,小麦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7月20日前后成熟。

另外,长江中下游平原小麦播种期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生育期200天左右,次年5月下旬成熟。

小麦播种方法

小麦播种方法主要有:条播、撒播、穴播三种。

条播落籽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中后期群体内通风、透光较好,便于机械化管理,是适于高产和有利于提高工效的播种方法,高产栽培条件下宜适当加宽行距有种于通风透光,减轻个体与群体矛盾。

撒播多用于麦棉套作或稻麦轮作地区,土质粘重、整地难度大时宜撒播,有利于抢时、抢墒、省工,苗体个体分布与单株营养面积较好,但种子入土深浅不一致。整地差时深、露、丛籽较多,成苗率低,麦苗整齐度差,中后期通风透光差,田间管理不方便。

穴播也称点播或窝播,在稻茬麦田和缺肥或混套作地区采用,施肥集中,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田间管理方便,但花工较多,穴距较大,苗穗数偏少,影响产量提高。

小麦播种前后需要注意的几个细节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我国农民种植小麦的收益总是高产不多收的原因中,就包括我们在小麦的耕种管过程中有许多细节没有做好,以至于小麦在收获前漫长的生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出现,往往搞得农民措手不及,甚至功亏一篑。比如倒春寒造成的结穗不良或结籽不好、除草剂药害显性与隐性药害、灌浆期间的突然倒伏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中只要提前予以考虑并处置好,就可以避免或降低损失。尤其是播种的前后时期。

一、播种前三天晒一晒种子:种子的出苗速度直接和苗子的壮或弱有关,出苗慢,萌发的种子在土壤中消耗的能量及营养越多,出来的苗子越弱,也越容易遭受到土传性或种传性病害的侵袭。因此,要尽量选择优质种子,并最好提前晾晒,先“催醒”正在昏睡的种子,播种以后种子萌发的会更快;

二、播种深度要掌控好:小麦的最适播深为3厘米左右,过浅会造成吸水不足出苗不佳或苗子的初生根位置过浅;过深会导致苗子出土时遇到的阻力过大需要的时间长,不利于形成壮苗。这就需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注意和农技手沟通好,播前就调整好,确保适宜的播种深度;二是播种之前一定要整好地,避免高低不平的地面,保证全田麦苗出土的均匀整齐性;

三、秸秆还田的麦田注意增施氮肥和生物菌肥:秸秆还田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农田 *** 作程序,但秸秆还田也有不好的方面。耕翻进土壤中的秸秆需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逐渐转化为可被根系吸收利用的有机质。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微生物的活动,微生物也要吃饱喝足以后才能干着有劲,秸秆自身的腐烂过程可以给微生物提供喝的--能量,碳源,至于吃的,最好是补充适量的氮肥。所以,秸秆还田的麦田要增施氮肥和生物菌;

四、播种以后要适度镇压:秸秆还田的麦田,土壤中大孔隙多,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和下扎,且极易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一旦遇到寒潮,麦苗很容易受冻。因此,播种时或播种以后,一定要注意适度镇压土壤,尤其是播前未浇水播后浇蒙头水的地块,通过镇压可以破解地表的板结层,利于出苗。

准确的说法是:大豆与小麦轮作,可以节约氮肥,而不是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详解:

因为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在大豆收获后,大量根瘤并未离开土壤,而是脱落在土壤中,如果是秸秆还田,则意味着所有根瘤都被就在土壤中,所以在大豆收获后,土壤中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被固定的氮素养分。这样,后茬栽培小麦,就自然减少了氮肥的用量。

笔者房晨钟按语:所谓氮肥的利用率:是指作物吸收掉的氮素养分与施入土壤中的氮肥总量。而根瘤的固氮作用,不是利用的人工施肥的氮源,而是从空气中获得的氮源。所以,上树情况只能说节约了氮肥,而不是氮肥利用率的改变。

中国古代黄豆和小麦轮种的区别是形态不同。大麦是冬种夏收,而大豆是春种秋收。大麦的果实要比大豆小上二至五倍。大麦只能做饲料,量酒等而大豆则可以榨油、做豆腐\和很多的豆制品,丰富人民的生活。要比大麦的作用大得多的多,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植大豆以供所需。从经济价值上也比大麦更高。

能轮种。小麦是越冬作物,谷子是过夏作物,二者看着高低差不多,其特性差异很大。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不同,小麦前期喜低温冰冻,谷子全部生长过程爱高温。小麦宜密植,谷子较小麦稀的多。根系不相同,根瘤菌完全不同。总之,特性大不相同两类植物轮种可以各自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养分,不仅不影响,而且大有益处。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全部的内容,包括:小麦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小麦怎样播种最好、将大豆与小麦轮作可以提高氮元素的利用率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97596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