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民俗文化研究的现状?

国外民俗文化研究的现状?,第1张

国外民俗文化研究的目前主要着重于: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价值,不断完善民俗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保护和市场开发相结合,注重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为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提供学术保障等。

在国外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中,对于民俗旅游的研究主要注重关于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问题的研究。博纳和克什布兰特认为,旅游中的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实,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验当地文化的舞台。

扩展资料

中国的民俗文化发展: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中国人生仪礼、岁时节日、生产、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游艺、信仰等各类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形态。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认识中国不同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制度等,充分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恒久魅力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

借鉴国外经验,保护并发展好我国的民俗文化,必须完善机构设置,落实相关政策,重视民俗旅游景观的开发,加强田野调查和科学研究,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民俗文化保护的规范化、大众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民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已逐步由低层次、单一化、雷同化向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当消费者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的需求又都折射出文化的内容,消费者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具有“文化性”。因此文化营销成为了各国营销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必然

20世纪50年代末,杰罗姆?麦卡锡(Jerome?McCarth)提出4Ps理论,即产品( 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这一理论使市场营销的四个基本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策略,像玩“魔方”一样,出现光怪陆离的神奇效果。4Ps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销售为目的,认为企业只要能生产优质的产品,采用合理的价格,通过适当的分销渠道,再加上必要的促销手段,就能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20世纪80年代,美国市场学家罗德明向传统的4Ps理论发起挑战,提出4Cs理论,即消费者需求(Consumer)、成本(Cost)、便利性(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与4Ps理论相比,该理论强调忘掉产品,记住客户的需求与期望;忘掉价格,记住成本与顾客的费用;忘掉地点,记住方便顾客;忘掉促销,记住与顾客沟通。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舒尔茨(Don.E.Schultz)提出4Rs理论,即关联(Related)、反映(Reflect)、关系(Relation)、回报(Reward) 。该理论阐述了全新的营销要素,它包括与客户建立关联,提高市场反映速度,重视营销管理' target=_blank>关系营销</A>和营销回报。这一理论强调以竞争为导向,注重关系营销,维护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并形成独具风格的新型营销理念,即4Vs营销组合理论。所谓4Vs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值(Value)、共鸣(Vibration)。这一理论强调顾客差异化,功能d性化,产品附加值以及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所产生的共鸣。

4Ps理论通过满足现实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顾客需求并获利最大化;4Cs理论通过满足现实的和潜在的个性化需求来培养顾客忠诚度;4Rs理论通过适应需求变化并创造需求,追求各方互惠关系最大化;4Vs理论主要满足顾客追求个人体验和价值最大化需求。从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营销中的文化蕴量随着营销学的发展而越来越厚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营销学本身的不断健全,“文化营销”作为一个专门的营销领域必然从幕后走到前台。

文化营销与传统营销有明显区别:(1)传统营销的核心是交易,企业通过与顾客发生交易活动从中获利,考虑使每一笔交易的收益最大化,是以交易为导向;文化营销的核心是关系,企业从顾客与品牌的良好关系中获利,考虑与顾客保持长期关系所带来的收益和贡献,是以关系为导向。(2)传统营销强调大传播、大促销和分销渠道,其指导思想是大规模营销;文化营销强调...More...↓

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西节日 中西文化 差异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 *** 、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彩缤纷的熟栗糕 铭天 天津

棉花糖 铭天 天津

龙嘴大铜壶 铭天 天津

敲锣打鼓,喜迎新年 蓝咖啡 天津

耍龙舞狮扭秧歌,欢欢喜喜过大年 蓝咖啡 天津

1、洛杉矶中国年也放鞭炮,不过不是在家家门口,而是在游行活动时 庆如 (1-5)

2、放鞭炮

3、踩高跷

4、马队

5、小丑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的。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

巴西狂欢 风吹草地 内蒙古

节日里的男人(巴西萨尔瓦多)风吹草地 内蒙古

圣诞夜 阿唐 上海

本文通过中西节日习俗差异之比较分析,揭示其自身的特点,旨在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理解中华文化,更深刻全面地认识理解于我们有积极意义的外来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国的节日习俗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生产、生活及祭祀三大类型除了某些单独的祭祀节日外,在大部分生产与生活类传统节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此外,这三种类型的节日都被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起来。

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节日食品从早期的春盘、春饼、屠苏酒,到后来的年饭、年糕、饺子等多种多样。古人认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于是在这一天便有了劝人耕种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绩,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耕种需要强壮的身体,因此在饮食上有了相应的食品。最早出现的是由五种辛辣刺激蔬菜构成的五辛盘即春盘和屠苏酒,目的是强健身体以利耕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劝民耕种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希望身体强健之义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万事如意,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节日食品,如象征幸福团圆的年饭、象征事业发达的年糕和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的饺子等。这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春节又俗称“过年”,因时在农历岁首,又称“岁”。古代的“年”、“岁”都与历法和农业生产有关。《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元年(前104 年),……以正月为岁首。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夏历十月为岁首。”又,“年”即谷物成熟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 “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春秋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可见,“年”原来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也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具体而言,春节包括有“除夕”与“元旦”两个组成部分,该夜的零时以前为除夕,之后为元旦。在古代,每当年节来临,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这就是《后汉书》所说的:“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祈望丰收,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以便迎接来年繁忙的农事活动,并在爆竹声中祈祷来年的丰收。人们生存形态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生活类型的节日也大多倚赖于生产性的岁时节令而产生。

端午节是夏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许多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而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常出现在农历的五月中。这一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杂草、病虫害最易滋长蔓延的时期,必须加强田间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为了提醒人们重视夏至、管好田间,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丰收,早在商周时代,天子就在夏至日专门品尝当时主要的粮食黍米,并用它来祭祀祖先。《礼记?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这一活动逐渐渗透、影响到民间并形成习俗,出现了“角黍”即粽子这一特殊食品,供人们在夏至祭祀和食用。由于端午节从夏至发展演变而来,于是“角黍”也成了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言:“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可见,端午节和粽子的产生与农事节气有密切联系。“端午节” 最初似为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图腾——龙的节日,后来将其与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便蕴涵了更深刻的将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有机结合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它处于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然而,中秋节的形成及其与月饼之间产生的对应关系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飘香,瓜果满园,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这一切,同时对大自然产生了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国人推算节气时令的重要依据,于是周朝就有了祭月、拜月活动。到隋唐时代,人们在祭月、拜月之际逐渐发现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便开始赏月、玩月,形成了以赏月、庆丰收为主要习俗的中秋节。唐人欧阳詹《玩月诗序》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在这个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节日里,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忘记用美酒嘉肴相伴。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曾于中秋之夜设宴,与群臣赏月,并一起分享吐蕃商人进献的美食──一种有馅且表面刻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图案的圆形甜饼。这饼也许就是后世“月饼”的始祖。到宋代,中秋节赏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有了“月饼”的称呼和品种,只是未与中秋节联系起来。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大约在元明时代。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起义时,就将写有起义时间的纸条藏入月饼中,在互赠月饼时传递消息。这表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元朝已很普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此后,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形如圆月,用以祭拜月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饼为圆形,象征团圆,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情感,在西方人传统的节日中,是难以体味的。

冬至节是冬天的重要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一月,没有固定的日期。其节日食品较多,主要有馄饨、羊肉、粉团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前后也是大量贮藏农作物及其它食物原料的重要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至此,一年的农事忙碌即将或已经结束,五谷满仓,牛羊满圈,该是人们初享劳动成果的时候了。因此,人们十分看重这个日子。许多研究者认为,大约在汉代,冬至就已成为一个节日。魏晋以后,人们将冬至的庆贺规模扩大,使之仅次于春节过年,有些地方又有“亚岁”之称。冬至节是阴阳交替、阳气发生之时,食馄饨暗寓祖先开混沌而创天地之意,表达对祖先、对大自然的缅怀与感激之情。此外,羊肉也是冬至的节日食品,不仅是冬季的极佳滋补食品,而且寓意吉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企盼。

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这些祭祀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深厚的血缘宗法观念的民族,以及中国长期维持着一种立足于自然经济形态的农业社会密切相关。如果说敬神拜佛等祭拜活动(如众多的佛教菩萨、道教神仙的寿诞等)只是具有某种宗教信仰者才会重视的节日,那么慎终追远的祭祖活动则是大部分中国人普遍认同和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

西方的节日习俗

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残存的农牧业生产性传统节日大多仅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适性的特征,并且局限于各地区的农村乡镇,或者某种农牧产品的生产地。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作为一年周而复始的年节,本应该是人类社会普遍注重的节日,但在西方,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已经让位于基督教的圣诞节。虽然西方各国大多仍然在欢度年节,但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甚至一般意义上的世界性大节,而是世界各地同时欢度的各具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岁时节日。基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与历史文化特征,节日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生产性、生活性或宗教性的文化特征。还有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某种相似内涵的北美洲流行的“感恩节”。但是,这些具有特定地域及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无疑不会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适性,不可能进行异地移植。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而且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在西方国家,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时间大多在阳历二月中,一般开始于封斋节的前三天,节期为三天。其习俗主要是举行各种宴饮娱乐活动,尽情节日。最初,教会规定封斋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教徒们便自发地在封斋开始之前举办各种宴饮娱乐活动,以此宣布即将暂时告别肉食,称为“谢肉”。“谢”即为辞别、告别之义。由于人们在宴饮活动中可以尽情狂欢,故又称此活动为“狂欢”活动。到公元15世纪,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下令于封斋节前三天举行庆祝活动。从此,狂欢节便作为一个节日被正式确定下来,并逐渐在西方及其他国家流传开来。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盛大节日。由于狂欢节的缘起与教会封斋时禁止肉食和娱乐的规定密切相关,加上二月正是冬去春来、值得庆贺之际,因此其习俗便离不开肉食和娱乐两方面。但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其习俗是以娱乐为主、饮食为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色彩日益淡化,世俗的庆贺色彩不断增强。如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人们不但在家中宴饮欢歌,而且穿着奇特的服装,脸上戴着面具或涂着各种色彩,踩着高跷到大街上,尽情节日。许多点心店则特别制作一些面具糕点,供应顾客一些饭店、酒吧还制作各种面具饼干挂在墙上,象征生活开始新的起点。把狂欢节娱乐推向颠峰的是巴西,但其“狂欢节之乡”的美称不是源于饮食而是规模盛大且十分精彩的桑巴舞表演。

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复活”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大多在阳历四月。在其习俗中,既有宗教仪式,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彩蛋。据《圣经》记载,耶酥在去耶路撒冷参加犹太教逾越节时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到第三天即星期日便复活升天了。基督教教会为此设立复活节以示纪念,并在公元325年,由罗马帝国的尼西亚教士会议明确规定其时间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阳历的四月中。由于复活节是教会为纪念耶酥而设,因此节日前夜或当天都有宗教纪念活动,不仅在教堂举行弥撒,有的城市还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与此相应的是吃彩蛋和滚彩蛋活动。鸡蛋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新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把鸡蛋染成红色则象征基督用自己的鲜血为人类赎罪,因此许多家庭的复活节早餐少不了彩蛋。有时,家长也把它们藏起来,让孩子去找。最初的彩蛋是真鸡蛋煮熟后染成的,后来更多用巧克力制成,大而空,中间装有巧克力或其它糖果。彩蛋的吃法有两种,一是直接食用,以崇敬的心情缅怀基督但更受欢迎的是通过滚彩蛋比赛食用,将食与乐与纪念结合在一起。如在英国北部、苏格兰等地,人们把彩色煮鸡蛋做上记号从斜坡上滚下去。谁的蛋先破,就被别人吃掉,谁就认输。若彩蛋完好无损,则预示主人会有好运。在这项活动中,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

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宴会、圣诞树和圣诞老人。在《圣经》中没有明确记载耶酥的出生日期,但到公元354年,罗马教会则规定12月25日为耶酥诞生日,并举行庆祝活动加以纪念。据说选择这一天,是为了与世俗的祭祀太阳的农神节相一致,意在表示耶酥的降生就是太阳的再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圣诞节逐渐演变成西方国家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并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注重合家团聚、热闹节日。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12月 24日晚圣诞前夜,基督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而他们会给圣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除了庆祝活动,圣诞宴会是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家庭团聚宴会,但举行的时间和节日食品不一定相同。如意大利、法国等是于圣诞前夜举行家庭宴会,类似于中国的“年夜饭”。意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饭”,主要食品有金q鱼、蛤蜊、墨斗鱼及果仁饼等,然后去教堂作弥撒法国人是弥撒结束后才回家慢慢享用圣诞晚餐,主要食品有鹅肝酱、栗子火鸡、松露菌和蛋糕、香槟酒等。而英国的圣诞宴会是在圣诞节中午举行,常见的食品有烤火鸡、圣诞节布丁和百果馅饼。烤火鸡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海家从墨西哥带回火鸡以后才成为英国圣诞节食品的,在此之前则长期由野猪头和烤孔雀充当。圣诞布丁是由葡萄干、苹果、果皮蜜饯及香料、少许白兰地等为原料蒸或烤制而成的,通常在布丁顶部要插一个冬青树枝作装饰。百果馅饼是用多种果干为馅烘烤成的油酥面饼。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当全家人围桌而坐时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酥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生命永恒的圣诞树尽情唱歌跳舞。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最古老的节日,由移居北美大陆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所创。时间为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主要节日食品有火鸡和南瓜馅饼等。这些食品作为感恩节的节日食品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始终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不仅能使人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感谢上帝恩泽,还能激励今人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由上述可见,节日和节日中的饮食习俗是人类生活的最亮点,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求同,不但会失去本真,也将使人类生活趋于单调乏味。

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实际上,这是将属于浅表层次的物质文化与属于深层形态精神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对文化之性质特征缺乏深刻了解的皮相之见。其实,不同的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优劣强弱之分,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远远不是优胜劣败、强进弱退那么简单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作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而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这是由于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中国的现代节日文化越来越呈现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而非情感寄托、精神升华转变的趋势。而在西方,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注重于情感友谊,交换的礼物多注重其情感价值而非物质价值,倒真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仁义重”。

“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节日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浓缩,正因为有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才绘成了人类历史中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年画”。我们年复一年地穿越着春秋冬夏,也感受着每一个节日带来的快乐。西方节日文化与中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渊源,并且节日在每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其习俗,可以更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有助于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加强沟通与了解,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从节日的起源,历史的发展,到今天的影响;从节日的庆典,礼仪的传承,到习俗的传播,全面、形象、直观地介绍西方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古老而纯朴且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习俗。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差异远远不止以上谈到的。事实上,这两种节日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91237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