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产品分析

便利蜂产品分析,第1张

一、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便利蜂

Slogan:小小的幸福 在你身边

版本号:V1.11.3

大小:23.6M

体验环境:Android6.0.1

二、产品介绍

1、产品流程图

2、产品结构图(主要功能)

3、用户画像

为证明便利店用户的准确性,这里截取了便利蜂和猩便利数据来做对比(PS:猩便利成立于17年6月,业务为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架)。

年龄

性别

地域

综合分析

·消费人群为30到39占一半以上,且在一线城市,工作忙绿。对便利店的需求大。

·便利蜂成立于北京,猩便利成立于上海,因此,在成立地设立门店多,用户多。

·20到30的年龄段,较为年轻,对便利店需求较大。可提供有关商品刺激这一部分人的需求。(未来的增长点)

·男性用户与女性用户的比例为2:1,这一点始料未及。为了探究这一点,我搜索:男女哪个更爱去便利店?内容不忍直视,无果。

便利店产品多为零食和生活用品,因此搜索百度

问答反应女性更爱吃。

恰好与数据相反。

我认为可能产生APP用户男女的原因为:(1)两家为新成立公司,数据量小,不准确。

(2)在两家便利店覆盖区域,男性为女性人口的二倍。为此我查了一线城市男女比例想佐证此说法,依然无果。(如何分析这个异常数据,跪求老师和同学指导,呜呜)

4、主要功能

·基本型需求

店内手机支付。使支付交互方便,也可将产品定价更精准到几元几毛。

期望型需求

零食外卖送上门、会员服务。

兴奋型需求

便利单车功能、充电宝。分别解决用户路上不想步行、不想提袋子问题和解决在店时用户手机没电使用问题。

三、产品分析

优化支付流程、自助点餐,外卖上门、免密支付。可看出便利蜂的业务为外卖和门店自取。用户数较少,但用户反馈较好。

亮点功能

便利单车服务。

在共享单车竞争异常激烈的时候,便利蜂推出600辆便利单车。当然,目的与共享单车的目的不同。线上的入口就是便利蜂APP,用户充值满100元送100张免费骑行劵。而APP内的余额则可用于门店消费。且车篮子做得很大。

这样做的好处:

1、为便利蜂用户提供便利,方便用户放东西和来回骑行。

2、提高便利店的服务范围,线下店的服务范围在半公里内,增加单车服务,可提高到一、二公里。

3、鼓励用户充值消费,提高销售额。

会员服务

会员服务是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是提高用户留存的一大利器。如不充值,这更像是一种许诺,你来我这消费,我给你便宜点。但这样对于买卖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换句话说,用户没有切换成本。而充钱则是一种担保,担保我一直在你这消费,你给我便宜。所以充值会员提高切换成本,能提高留存。

而便利蜂的亮点在以蜂蜜作为商家和用户的连接点,消费就返蜜,充会员可提高返蜂蜜倍数。100滴蜂蜜可抵扣1块。相比于一般直接抵扣,1、可将抵扣额累积到用户能感知的折扣。弱化用户心中认为的现金折扣不多。2、对于用户来讲是有趣的。3、此种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优化方案:

从产品端来讲是没有的,页面简单,服务目的强。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020突破点。本身有很差异化的优点:便利和高频。

导读: 国内小店总数有600多万家,其中便利店占比最高,虽然依赖于低成本运作,但在竞争中生存也比较艰辛。相较于7-ELEVEv区域授权加盟的发展模式,数字化便利蜂的城市级拓店战略,平台方的大数据赋能和收编,个体便利店在能力、资本和系统运营方面根本无法匹敌。既然不存在规模化的可能,就只能全力以赴地将单店做好,让门店创造极限价值,从而为未来留下希望。

【文/灵兽山 天鲲】

个体便利店能力的弱是系统性的,对便利店的认知、人的专业度、IT系统的支持、商品竞争力和供应链能力等各环节都是先天性问题。不过因此也避开了完全标准化、系统性培训、人员储备和物流等繁重的工作。 认知和专业需要内在意识提升,加上外部主动求知,如果只是知识短板还是可以弥补的。

显然知识和意识很重要,但不付诸行动也无法转化为竞争力。便利店是提供即得性和便利服务的业态,而不是表象赚商品差价的实体店。日本7-ELEVEv的6万多家门店,服务GMV达到5万亿日元,超过商品销售总额。 作为服务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商品盈利依然很重要,但同一商圈每家店的商品结构重叠率超过75%,在进价和售价透明,在对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又怎能赚钱呢?

未来的服务化盈利虽是大趋势,但让个体便利店去围绕服务开展业务,显然也有难度,毕竟每天的现金流更为重要。不过现在的服务早已不再是亲切地微笑,如果商品不是顾客需要的,服务化也不可能实现。因此, 如何能突破同质化商品竞争才是问题的第一步,但商品差异化个体店又很难做到,而破局点需要从便利店结构性开始,鲜食品类首当其冲。

便利店卖的是服务,从商圈属性看,基本是社区型、商务型和流量型三种类型。个体便利店多开在社区商圈,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鲜食品类主要能带来以下3个价值:

1、提高便利店盈利能力和引流能力;

2、给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生活解决方案;

3、消费场景更利于建立竞争壁垒。

在日系便利店看到的鲜食品包含了关东煮、烘焙、蒸包、粥品、茶蛋、饭团和便当盒饭,以及现磨咖啡等热饮,这些鲜食品共同特点就是即食或加热即食,这是便利性的具象化。鲜食品中有一定的比率具有差异化特点,比如烘焙品同样价格,但原辅料都有差异,口味也不同,即便一样的售价但成本也存在落差。

其他鲜食品类也有这样情况,这些优势本质是商品的非标准化,非标就是可比性差和不好衡量,很多性价比都是靠感知而来,而不是理性需求,这为鲜食品类留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与同质化严重的预包装食品相比,鲜食品无疑更具有引流能力,也有更强的盈利能力。

非食品类中的日用杂品虽然也具有差异化基因(很多可自采),但周转频率较低,并且易出现过度追求利益,使选品不精准且占用展位资源,这与便利店单品管理诉求相悖。

鲜食品与生鲜商品不同,生鲜商品是果蔬生肉、大烘焙熟食和水产等品类,品类具有刚需性,但并不具有便利性,其便利性来自社区中的承载体,社区超市和生鲜超市的便利位置,或是社区团购的触达。

鲜食品类也是围绕餐桌提供解决方案的,但更为便利和即得,更适应如今快节奏的消费习惯。同时鲜食品类更够打破便利店仅依靠便利引流的短板,其能带来更多流量,因为它增加的是服务。

植入鲜食品类的便利店,比商圈内陷于同质化竞争的对手更为强大。

1、消费场景的改变,能够满足更多消费需求,在需求周期缩短的今天,也更容易探寻消费者的未来隐性需求;

2、便利服务定位未变,但服务价值在提升,消费者更喜欢去售卖生活方式的门店,这与现在书店不以卖书为盈利点相似;

3、差异化后盈利能力增强,可以更好地打造单店消费体验,比如更多的数字化赋能,摆脱竞争围剿。

个体便利店不存在连锁发展可能,与集中开店战略没有交集。个体店的低成本运营是低端模式,而不是连锁品牌对价值链整合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并且 低成本一旦出现在商品和服务上,个体便利店就开不长久了。

差异化才是唯一的选择,差异化可以是服务、商品、陈列、VI和场景。其中最难的是商品的差异化,供应链、商品开发和消费隐性需求都不是个体便利店的强项,服务可以逐渐打造,但商品只是为差异而差异,很可能会不适销并流失客源。因此差异化需要节奏和轻重缓急地推进,要考虑几个方面:

1、先注入鲜食品类,首先做大品类的差异化;

2、不做全品类植入,从局部开始逐渐扩大;

3、场景适度升级,为鲜食创造成长空间。

鲜食品类是多样性的,大部分个体便利店不具有大上快上的能力,也不需要这样做。品类植入本质上是对商品结构的调整,这对便利店业态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动作,是在碰触业务核心。70平米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单品数量维持在3000个以内,也有很多在2500个左右。重点是构成这个数量的所有单品必须是顾客进店必买的刚需,不允许占用陈列位但又很久不卖的单品存在。

便利店是追求高坪效、高利润和高周转的业态,尤其是坪效的衡量,因此单品管理能力是核心。 大卖场不同,大卖场是品类管理,相似的品牌、类似功能的单品多如牛毛,消费者可选性强,部分单品断货并不影响客单价,只会对品牌销售造成伤害。

个体便利店未来要实现商品差异化,首要重点不是对食品和非食品类进行单品差异化,而是先从大品类开始完善。通过科学论证植入鲜食品类 ,是对便利店结构化和功能化的调整 ,这比马上进入单品差异化更有效,也更精准。 否则会陷入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局面不可自拔。

既然如此,便利店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过所有改造调整的前提,都是对周边消费客群和消费需求的有效调研,不是为了升级而行动。有的面积足够、实力也允许,就可以步子大一点,做店面的整体规划;有的有一定烘焙产品资源(非预包装日配面包),可以先上一部分试销;有的收银前台有空间,可以购置性价比高的蒸包机,配上茶蛋和粥品,解决早餐问题。

便利店周边有幼儿园和学校的,适度增加关东煮等品类,开在CBD的商务型便利店,可以上现磨咖啡配上烘焙小食,外加便当盒饭等。总之,鲜食品类植入,并不需要一次性到位,恐怕也做不好,圈内就有朋友只在便利店上了一个即食面条,每天就增加不少流量和销售额。

基于商圈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和流量,配置合理的品类,逐步完善逐步扩大更为合适。但每种测试都需要一个时间周期,而不是无限期无考核。

增加鲜食品类的便利店最好能预留用餐空间,往往2-3张四人桌椅,或临窗的就餐区就可以。可以增加顾客逗留时间、增加消费者粘性、同时提高了连带购买的几率。在有咖啡品类的门店中,这些消费场景已演变为社交空间,在一线城市是普遍的。

另外,便利店植入鲜食品,不用过于担心连锁便利店品牌,或是社区团购巨头们的下沉,前者虽是密集开店,但不会在一个社区开个几家,虽然开始下沉但很多地区并没有这些品牌。后者目前是跑马圈地,线下的消费体验不是重点,也做不了,虽然有去便利店团长化的隐忧,但 便利店消费场景优势不可替代。

鲜食品进入便利店和餐饮化,不是便利店变成了饭店,因为鲜食品类不是饭店后厨的生产加工,而是加热即食。生产加工需要餐饮行业的加工标准,要获得相关资质。而便利店的鲜食品只是便民服务的体现,营业执照服务内容也是这个定位。

时代进步和零售演进,都在不断改变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消费需求也在从功能性,向体验性和个性化转变,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一成不变的物种。 同时因为获得信息量太多,也导致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如今很多知名的品牌不再受到青睐都与此有关。

不见得需要企业或店铺做得要多大,而是在于能做成多强,小而美的便利店也可以。千店千面本应该是不同便利店的特点,门店样貌和布局可以相似,但商品和服务或有不同,才能吸引这个时代的消费者,每个店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植入鲜食品类是便利店差异化的开始,从单品类植入,最终到不断完善全品类,这个过程困难的是顾客的接受程度、鲜食品的品质管控和成本投入之间的平衡,不过这是不可避免的。从逻辑和趋势、现实和需求看,只有便利店鲜食化和餐饮化才能具有竞争力。并且不需要和连锁品牌比,也不用过于担心社区团购的影响和收割。

在鲜食品类植入后,个体便利店结构和功能没有明显缺失时,便利店食品和非食品类也可以有一定的差异化,这需要有对供应链、商品和需求的整合能力,如何平衡好敏感刚需品和差异化商品之间的比率是重点。

比如食品类中的饮料、休闲和调味,每个中分类中都可以植入一定的比率,比如20%进行差异化,但能否利润增加和竞争力提高,并不是因为差异化本身,而是消费需求准确把握。

另外,鲜食品的差异化其实比包装类商品更容易做。不同商品都有需求归属,比如咖啡烘焙热饮、粥品蒸包便当、关东煮和特色 美食 ,都有不同的定位人群,也都可以独自打造特色。

鲜食品可以根据本地习惯创新出更多满足需求的产品,而不需要遵循日系便利店的商品结构。比如日本饭团只有在20度时口感最好,但国人更喜欢加热食用,完全不同频。

根据自身能力打造不同的差异化也是竞争力,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特点,不过不能进入误区,对服务和体验没有帮助,对满足顾客需求无益的也没有做的必要,现阶段锦上添花都是伪差异化。

核心竞争力来自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和难以模仿,每个维度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系统性思维。或许用于便利店有些大材小用,但与时代竞争,用以前的经验和惯性思维结合,只会更加无所适从。

便利店虽小,也要在商圈内独树一帜,为顾客创造价值、让对手无法超越,让巨头赋能但无法替代,让后来者要模仿也只能去别的地方。

最后,关于社区团购对便利店的影响的确很大。社区团购的业务是在争夺实体便利店的生意,便利店作为团长虽然在当下会有一定收益,也会被巨头重视,但短期的团购收益不一定能抵消线下流量的损失。而巨头一旦圈地成功和消费习惯更加稳固,便利店生存风险就会加大。

因此,便利店可以拥抱社区团购,但是否需要加盟巨头的赋能品牌要多方面衡量。在线下,服务功能和品类完善,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有个性化的消费场景,融入全渠道生态,构建了私域流量,个体便利店的竞争力还是有的。

巨头们虽然主要精力还是生鲜品带动,下一步平台化的标品会进来,但即食类鲜食品总会有那么点错位,个体店这些做好就很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89387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