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竹叶青

案例分析竹叶青,第1张

1、打破常规,走创新之路

通过对市场的分析与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茶艺销售模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企业的运作模式;

2、战略品牌定位

企业战略从“大众名牌”向“知名品牌”转型,对市场进行重新整顿,从打假、广告、新包装等多方面入手。

3、“质量”向“品质”转型

对企业内部软硬件设施全面改进,把日常的正常质量管理向品质管理转型;

4、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模式

脱离传统的收购等依赖模式,走出“一条龙”的服务经营模式;土话讲就是“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企业进行全面升级。

今儿咱们来论道论道竹叶青,这个竹叶青不是竹叶青酒,而是竹叶青茶。这个“论道”也不是贵州卫视的王牌栏目《论道》,而是竹叶青茶业推出的高端茶叶品牌“论道”。

两个“不是而是”过后,你一定明白了“竹叶青”有多有名,“论道”有多高端。

一样的“竹叶青”,一样的“论道”,到了北

京,就不行了,听说月月都入不敷出。有人笑说:“竹叶青全北京的营业额还赶不上一个茶叶店的一个月的销售额呢。”

“竹叶青”毕竟也是“四川名牌”,号称“四川茶叶第一品牌”、“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北京市场如此差强人意的表现,脸面上也多少挂不住。都是有头有脸的品牌,“大师级好茶”也不至于离开了四川就这样惨吧。所以,竹叶青最近加紧了北京市场的拓展,“竹叶青”全线产品进入北京茶叶专营老字号“吴裕泰”销售,也算是有了销售渠道,渠道有了,货铺了,按照营销惯例接下来就是打广告、做宣传了,竹叶青当然也是这么做的,在北京偶尔也会看到他们的广告,电视广告好像多一点,平面广告不常见。

看这个气势,“竹叶青”是想在京城显摆显摆,也想找点“爷”的感觉。可惜。可惜。不是我打击你,看你们的布局我就明了,“竹叶青”的这趟“进京赶考”最多也就是一个“店小二”的命。

我知道你不信。那就论道论道。谁都不能否认“竹叶青”在四川的成功,那种成功一直来得太爽了,因为你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自家门口好办事,不论是消费者的口感和偏好度、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都没得挑,加上“竹叶青”这些年在自身品牌建设,品牌宣传、品牌价值传递,品牌形象保鲜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错,并一直坚持做“高端”茶叶品牌的战略,再加上“竹叶青”是其独家垄断的注册商标,所以“竹叶青”能在四川林林总总的茶叶市场中一枝独秀,坐而论道。

到北京就不同了。用一个喝茶懂茶的北京姑娘的话说就是:“自古以来,绿茶在北京就上不了台面,北京人很少喝绿茶,都是喝花茶。”不管这个姑娘的话好不好听,但她毕竟是北京人,毕竟是喝茶懂茶的北京人,那么她的话就多少能代表一部分北京人的态度。你说她的话不重要,但是,我想说你早晚会知道她的话有多重要。

在北京,喝茶习惯,口感方面,显然“竹叶青”不具备天然优势,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有一大堆,这里就只说四点:

第一、不论是“竹叶青”品牌还是“论道”品牌在北京的影响力都很弱,品牌张力和品牌溢价都很低。甚至很多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竹叶青”和“论道”之间的关系。

第二、销售渠道有问题。“竹叶青”作为一个定位高端的茶业品牌,却进入了北京老字号茶叶店,不知你们之前有没有做过扎实的调研,作为半斤就卖三四千的“论道”,在这样的店里又能卖出多少?再说,喝茶的人基本上都有了一个固定的口感偏好度和品牌忠诚度,作为一种“新来茶”,你用什么办法来吸引消费者转换品牌,来喝你的茶,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营销挑战。

第三、品牌传播混乱,“主叶不清”。广告宣传中一会是“竹叶青”,一会又是“论道”,到底在北京是主推“竹叶青”还是主推“论道”都没弄清楚,营销战略不清,母牌、子牌缺少科学梳理和规划。

第四、只懂“硬广告”不知“软宣传”。在北京这个消费能力异常强大、竞争异常残酷、信息异常博杂、受众异常多变的异常市场中,不说你只做十几辆车体广告,登几版“硬广告”,就是你再多做点,投入个五六百万的广告费,恐怕在北京也听不到多少声音,除了自己拿着广告自我安慰地笑以外,其他真的关注你的人数说出来恐怕吓坏你。

其实,“竹叶青”根本就不懂北京,不懂北京这个城市的文化、居民的性格和消费特征,北京人最讨厌自吹自擂的“硬广告”,“京民三品官”,北京人什么没见过,什么花招没看过,跟他们玩花样抖机灵,根本不顶用,一眼就把你看穿,他们普遍不太相信“硬广告”,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谁不说自己的孩子好,真好假好,买不买,还是要我们自己来拿主意”。

但是“公关”就不同了,有句话叫“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更相信很多人听过了就忘了,根本没想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是营销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价值无与伦比的大战略。公关是什么?公关就是“软销售”,公关就是用消费者喜欢接受和乐意相信的方式和方法营销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工具。公关不是硬性连续反复地给消费者灌输我怎么好怎么好,而是通过新闻、事件、活动、专题等整合社会各界优势资源和权威资源来跟消费者对话、互动,来告诉他们我的好对你有什么价值,我的好能怎样具体地帮到你,我的好是如何达到利国利民的。是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做事情的,是可以做消费者知己的。

可“竹叶青”不懂。一来北京就是做“硬广告”,还以为自己很高明呢,产品也进店了,广告也做了,可是销量就是上不去,到那时候,又会想北京这个市场也太难做了,不行我们干脆打道回府吧。

“竹叶青”,清醒点吧,快去用“公关”攻关吧。北京这地,卧虎藏龙,高手如云,不是真有两下子,就想做“爷”,难。

徐大伟,著名策划人、广告人,品牌战略专家,北京徐大伟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线下的体验店,也成为了竹叶青重要的创意性营销方式之一。

2008年,竹叶青礼聘陈幼坚设计了论道生活馆,将中国的传统元素融入到设计装潢之中。时隔十年,竹叶青又携手朱志康打造第三代体验店,在店面布置上体现环境的舒适优雅和一如既往的高端品味格调。同时,竹叶青也让大师设计了产品包装,目的是以个性化、艺术化的包装设计,在无形中放大产品淡雅精致的卖点,并与其他品牌拉开差距。

事实上,“竹叶青”三个字既是品牌名,同时也是品种名,这在通用名称不得注册为商标的规定下相当少见,但却似乎因此为品牌赢得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在中国茶企规模小、经营分散、有品类无品牌的产业格局下,能够做出如此亮眼成绩的竹叶青,又是如何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呢?

竹叶青将一杯茶上升了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定义了品牌的价值取向。在这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竹叶青也致力于打造自身有深度、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名片。

不难看出,从持续稳定的高端品牌输出,到后来多样化、年轻化的营销布局,竹叶青在很多方面确实都做出了开创先河的探索。而在去年面临疫情线下实体店冲击时,竹叶青化也快速行动,布局新零售,避免了大多数老品牌因循守旧的问题。同时,品牌也对外许下了“不欠款、不裁员、保春茶”的承诺,将大企业的责任感体现了出来。

如何在只看品类不看品牌的行业里打出影响力,如何跟上新趋势做营销、做产品,如何在做好年轻化的同时保持一以贯之的品牌理念,这对绝大多数品牌来说都是难题。而竹叶青的思路、策略和行动,或许会成为值得行业学习的典型案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85639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