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全渠道的三种形式

沃尔玛全渠道的三种形式,第1张

答一: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结合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市场策略管理、销售与审批分销管理,实现既做分销又做直销。答二:全渠道具有三大特征:即全程、全面、全线,播利商城全渠道分销不仅整合了实体渠道、又实现了分销体系的建立。答三:全渠道覆盖就包括了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移动商务渠道的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播利商城企业采用全渠道营销的商业模式,电商平台和移动互联网三大营销模式.

一)价格------天天平价:

所谓“天天平价”,就是指零售商总是把商品的价格定得低于其他零售商的价格。在这种价格策略的指导下,同样品质、品牌的商品都要比其他零售商低。 这种平价主要是依靠成本控制,优化商品结构,推进服务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低价不等于廉价,低价不等于服务低劣。相反,低价也有高价值,低价也有高的服务质量。

沃尔玛的平价和一般的削价让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天天平价是折扣销售额的基础,是把减价作为一种长期的营销战略手段,减价不再是一种短期促销行为,而是作为整个企业市场定价策略的核心,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依托。沃尔玛是在所有折扣连锁店中讲这一战略贯彻得最为彻底的一家公司,它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成本,力求使沃尔玛商品比其他商店的商品更便宜。

(二)促销

1.让利销售:

让利销售包括折价销售、会员制销售。

对全部商品折价销售,主要适用于沃尔玛连锁店的新开张、周年店庆以及一些重大的节庆日的促销;对某个部类的商品优惠售卖,主要适用于各种节日和季节性消费展开的促销活动。

沃尔玛能够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首创的“折价销售”策略。沃尔玛的折价销售是一种特定的销售方式,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销售策略。折价销售在定价时就需要坚持两点原则:一是尽可能地低廉,仅仅高出成本一点儿,如30%;二是长期稳定地保持这种低价。

会员制销售是最能体现长期效果的一种促销方式。它是指沃尔玛向其经常性购买的顾客发放一种凭证,顾客以向沃尔玛缴纳会员会费或规定的其他方式获得凭证,依照企业的规定或会员章程的约定享受价格优惠、免费服务等优特权。沃尔玛公司的会员制销售主要是在山姆俱乐部实行,它对沃尔玛平价形象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山姆俱乐部,商品的价格比普通的零售店低30%~40%,这或许没有给沃尔玛带来多大的利润,但却把一批忠实的顾客紧紧的吸引在自己的身边,缩小了竞争对手的消费群体,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战略。

2.特惠商品:

为了巩固和维护沃尔玛连锁店的低价形象,增加客流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沃尔玛从各大部类商品中分别抽出一些商品进行优惠售卖。对商品实行特卖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所有的顾客都能购买特卖商品,而是力求吸引尽可能多的顾客来商场购物。这些商品的品种一般应选择目标市场顾客通用的商品,如食品、生活用品等。有时使用新商品作为特惠品也能取得好的效果。大部分特惠商品数量要准备充足,以防止上商品脱销,影响商场信誉。对小部分价格特别低的商品也可以实施限量供应,售完为止,但次策略的运用必须符合有关促销约束的法律条款。 (三)产品:

沃尔玛的低价策略是众所周知的。沃尔玛之所以能制定低零售价还有相当的利润空间,主要原因是采取了以下八项措施来压低商品的进货价。

①直接从工厂进货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曾采取了一项政策,要求从交易中排除厂商的销售代理,直接从工厂进货,如果厂商不同意,沃尔玛就中止与其做生意。

②采取总部采购制,统一进货沃尔玛对柯达胶卷等高知名度的商品,一次性签订一年的采购合同,由于购买数量巨大,其进货价远远低于同行,形成了别人无法比拟的价格优势。

③买断商品,定时结账。由于零售商品风险较大,很多商家为了转移商品卖不出的风险,采取代销厂家产品的经营方式,即卖不出去的商品可以向厂家退货。

(四)渠道

1.实现本土化。它的实质是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完全

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它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让人才本土化与沃尔玛的文化本土化(微笑服务)相结合。

2.与其他制造商紧密合作,分享沃尔玛的信息和资源,支持国内的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大采购,把自己全球领先的零售技术和经验带到其他国家,促进其零售业水平的提高。

3.沃尔玛的产品种类繁多,有着很多国外进口的相对独特的商品。但是,它的价格虚高,销售气氛不浓厚。应该改变

纵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摘要]在当今世界众多大型零售企业中心,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额一直稳居第一。它开创了“渠道为王”的时代,是零售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袖。沃尔玛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它遍及全球的庞大销售网络,文章将分析它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店一步步扩张最终成为世界零售大鳄的过程,以及向海外市场扩张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沃尔玛 折扣百货店 并购扩张 小镇战略

一、 沃尔玛公司的扩张历程

1、 韬光养晦——20世纪60年代

1962年,沃尔玛的第一家店诞生在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偏僻的小镇罗杰斯成,当时的沃尔玛处于创业初期,它面对的是强大的西尔斯和凯马特等零售业巨人,但幸运的是,这些大型零售企业的业务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对于小城镇则不屑一顾,因为按照美国零售企业的经营常识,在人口不到5万人的城镇开设折扣店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些零售巨人只在人口超过5万人的地区开店。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明锐地抓住了这一有利商机,大胆地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选定小城镇为其服务的细分市场,而不在大城市与强手争锋,并且沃尔玛的具体扩张战略是以州为单位,一县一县的填满,直到整个州市场饱和,然而再向另一个州扩展,所以沃尔玛在开业的头10年内发展并不太快,只有50多家折扣百货店和10余家富兰克林小杂货店,每年营业额8000万美元,比较同期凯马特500多家门店,30亿美元销售额的城市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山姆.沃尔顿并没有轻易改变既定战略,他依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先占据小城镇市场为突破点。

2、 初露锋芒——20世纪70年代

整个70年代是沃尔玛高速扩张的十年,它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截至1980年财政年度,沃尔玛的门店数量已达276家,年营业收入为12.48亿美元,获取利润4100万美元,这分别是10年前的40倍和35倍,它的身影也早已走出阿肯色西北角方圆数百公里内的小镇,足迹开始遍布美国中西部的10个州,而且沃尔玛的经营业态也由杂货店为主转向连锁折扣店的扩张。此时的沃尔玛羽翼已经丰满,到了该向全国扩张,挑战全国性零售巨头的时候了,从战略角度分析,沃尔玛已经在城镇地区拥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和稳定的现金流,这是它的优势,同时由于超市行业激烈的竞争,一部分连锁超市面临倒闭,这为沃尔玛通过并购扩张自己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SO战略成为70年代沃尔玛发展战略的核心。

1981年,沃尔玛迎来了第一次打的并购机会,一家总部位于田纳西州的南部地区性折扣百货连锁公司—大K集团出现亏损,有意出售。田纳西州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在美国传统的地理区划概念中属于南部,该公司在该地区势力强大,共有120家分店,而沃尔玛一直在中西部发展,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几乎还没有分店。因此,山姆很想借此次并购的机会进入美国南部,实施公司在地域上的一次突破。此外,当时凯马特也还没有进入南部,山姆希望赶在凯马特之前进入该地区,但这家公司又实在太大了,它有100多家分店,分布在东南部9个州,吞下去之后不知能否消化。犹豫了两年之后,沃尔玛公司执行委员会投票表决,山姆.沃尔顿一锤定音,投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赞成票。

通过这次关键的并购,沃尔玛进入了东南部地区,包括亚拉巴马州、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从那以后,沃尔玛以每年新增100家,有时甚至是150家门店的速度急剧扩张,其中相当部分是通过并购这种方式实现的。经过并购扩张后,沃尔玛的门店数达到了349家,分布在北起伊利诺伊,南到德克萨斯,东临南卡罗来纳的共计13个州的广阔土地上,销售收入也跃至24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美第二大折扣百货连锁公司,已直逼位居第一的凯马特。

3、 群雄逐鹿—20世纪80年代、

到1983年,沃尔玛已拥有551家分店,但经营中心荏在传统中西部地区的南部,用山姆自己的话说:“这是我们干得最好的地区”。同时为了保持供应能力,公司已建有6个配送中心,全年销售额达33.7亿美元,利润1.2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8%和近50%。不过直到此时,沃尔玛大多数的门店还分布在只有5000至2.5万居民的小镇上,1/3的门店所在地没有任何同类型的零售企业与之竞争。1985年,沃尔玛的门店数增至745家,分布在20个州,北到艾奥瓦轴,西南进了新墨西哥,东部到达了更靠近东北人口稠密核心地区的北卡罗莱纳和弗吉尼亚。1986年,沃尔玛进入中部地区的威斯康星州,第二年又进入紧邻威斯康星以西的明尼苏达州,那里是另一家成功的打折扣百货连锁集团塔吉特公司的总部。这标志着沃尔玛已成为全国性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开始向业内其他大公司展开正面进攻了,此时沃尔玛的战略有SO转变为ST,一方面利用自身在经营和技术上的优势开拓大城市的市场,另一方面则需要接受更强对手的直接挑战。

1987年,沃尔玛的门店达到980家,已分布在全美近一半的23个州,总销售收入达120亿美元。1989年,沃尔玛有新近两个州;西部的亚利桑那州和东北部的俄亥俄州,这使其紧逼了美国东北部和大西洋亚南商业最发达、人口最紧密的地区。也就在这一年,沃尔玛成为了全美第三大零售公司,同时仍有全美增长最快的公司。到了1990年,沃尔玛已有1402家门店,分布在29个州年销售收入258亿美元,利润10亿美元,总营业面积达近1000万平方米。纵观整个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持续以每3年销售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从16.5亿美元增至260亿美元,增长速度位居全零售业之首,而且它还是最赚钱的零售企业,年利润已从557万美元激增至10亿美元。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沃尔玛光辉的10年,正是在这10年中,沃尔玛实现了最初“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从一家地区性连锁超市成为覆盖全国的零售业巨头。

4、老兵新传——20世纪90年代至今

但和在美国本土的节节胜利相比,沃尔玛的国际化扩张过程并不顺利,在美国国内,沃尔玛拥有配送系统、技术优势和庞大规模带来的规模收益,可是这些能力很难输出到国外。另外制度可以重新建立,文化却不可能被简单的复制,沃尔玛企图在全世界复制其在美国本土采用的纪念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好比刻舟求剑,结果总能是屡屡失败。例如在足球风靡全国的巴西,沃尔玛大力促销高尔夫球杆;在天气炎热的墨西哥,沃尔玛积极推销溜冰鞋;在民风拘禁的德国,沃尔玛店员笑脸迎人以示亲切,却让顾客怀疑是否有挑逗之嫌。由于我尔玛在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中显得水土不服,其在德国、阿根廷、韩国、中国的经营都未达到预期目标,加之由于受到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沃尔玛不得不在2006年5月和7月分别在韩国和德国撤出。

二、沃尔玛公司规模扩张的经验

纵观沃尔玛的扩张历程,造就沃尔玛早年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当首推它的小镇战略。以大型零售企业的形迹罕至的农村和乡镇市场为主要服务区域时沃尔玛辉煌成功的起点,并为其日后著名的低价策略和高速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小镇策略外,沃尔玛的成功扩张还在于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前大的配送网络。经营手段可以使销售额增加,但管理手段可以使成本下降,现代零售管理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应用。沃尔玛把零售业视为高科技行业,他们在哈弗商学院招聘人员时,打出的标语就是“零售业是高科技行业”。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沃尔玛就和麦科姆——休斯公司进行了联系,并拟定了一份合同,最后以2004万美元建立了一个卫星系统。通过全球网络,沃尔玛总部可以在1小时之内对全球6000多家分店内的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及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有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对于沃尔玛的扩张可谓是如虎添翼,一方面快速有效地扩大了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又从整体上降低了成本,领先的技术优势使沃尔玛可以在高速的扩张中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

在配送网络建设上,沃尔玛采用配送中心扩张领先于分公司扩张的策略,并极其慎重的选择营业区域内的最适合地点建立配送中心。在地点上,采用以垄断当地市场后再向下一个邻近地区进攻的基本原则和在配送中心周围布下大约150个左右的分店的策略,这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沃尔玛将配送中心的建设同自己的小镇扩张战略紧密配合,现在有50多个配送中心为全球6000多家门店提供配送服务。在美国,它们被战略性地安置在全国的各个销售区域,其中绝大多数离他们服务的商店只有一天路程。在沃尔玛经营的8万余种商品中,有85%的货物是由自己的仓库直接供应,相比之下他们的竞争者因为缺少自己的配送网络则至少需要5天,商场如战场,商机瞬息万变,沃尔玛依靠发达的配送网络把握住了竞争的先机。

此外在扩张速度上,沃尔玛始终保持了极其理智的控制,这是其不会因过度扩张导致企业在资金和人才上的匮乏。在跨国业务上,沃尔玛也相当有节制,其海外投资相当稳健,直至最近的1%。虽然速度较慢,但稳扎稳打,在来自外部环境的扩张阻力较大的时候,沃尔玛采用由近及远、步步为营的海外扩张战略,这样做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扩张风险,而且为其将来在海外的进一步扩张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沃尔玛公司规模扩张的教训

首先,沃尔玛在国内屡试不爽的小镇战略就无法完全应用海外市场,因为美国的国情特殊,其家庭拥有汽车量多,城乡贫富差距小,这使美国人形成了周末开车去购物、一次性购量大的购物习惯,因此在地里偏僻的乡镇建店不会对门店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国情更为复杂的海外,特别是在经济不够发达、城乡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以乡镇为重心的扩张战略显然并不适合当地情况,所以沃尔玛只能将扩张重点转向大城市,而这里正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沃尔玛在这里不但要受到本土零售企业的顽强抵抗,还要与其外来的竞争对手展开争夺。由于没有广大乡村门店的支持,沃尔玛在大城市里没有明显的优势可言,相反因为其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僵化、使沃尔玛受到的社会环境阻力更大;其次,因为受到技术实施条件的限制,被沃尔玛视为杀手锏的技术优势和配送能力在海外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例如沃尔玛在中国遭遇了物流配送系统等先进技术无法使用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其扩张效果。

总之,尽管沃尔玛在企业规模、采购渠道、物流管理、信息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沃尔玛并没有采取主动措施去适应海外市场,而是期待外部环境做出改变,适应它的经营模式,结果在外部环境巨大的阻力面前,沃尔玛的海外扩张之路只能是步履维艰。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企业实力的简单较量。

[参考文献]

[1]王先庆:沃尔玛零售方法[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梁冰:文化排外——沃尔玛失意欧亚[J],企业文化,2007(1).

[3]李飞:世界名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雷雨、陈青松:中间商杀手——全球第一企业沃尔玛解读[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5]李婕、相俊红:沃尔玛——黄色笑脸的迷失[J],经营者,2006(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76517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