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哪些奇葩但效果极佳的营销手段?

你见过哪些奇葩但效果极佳的营销手段?,第1张

以前上学的时候遇到过。有一天,学校的公告栏贴了几张A4纸,上面是黑体加粗的大字“张三三是谁”,然后发现每个宿舍楼的公告栏也都贴了这么几张。很多人都在朋友圈发动态说这个事,问张三三是谁。学校的服务号也发了好多,都在问。再后来,学校的贴吧也有了,几个帖子开始扒这个事,故事还很多。其中有好多版本。再后来这个帖子愈演愈烈,差不多学校里边都知道了。又过了一个周左右,公告栏换了几张A4纸。上边还是张三三。这次内容如下:张三三鲜奶吧。鲜奶酸奶,一周起订,包送宿舍。

印尼炒饭,说白了就是印度尼西亚的一种特色,这里只是简称。因为是印尼特色的炒饭,所以叫印尼炒饭。这下你总算知道扬州炒饭为什么叫做扬州炒饭了吧! 印尼炒饭特点是口味比较重,会加入辣椒、鱼露、红葱等调味,配料多选鸡肉、海鲜等。 这款印尼炒饭用料丰盛多样,较家常炒饭而言多了好些食材与酱料,所以在吃上味蕾的感受比较多样化。 做法也比较讲究,喜欢美食的姑娘在家可以轻松尝试

配料:

烹饪步骤:

1.热锅热油放入洋葱炒香后倒入玉米青豆粒炒均匀,三个鸡蛋加食盐搅拌均匀后倒入翻炒

2.放入剥好的鲜虾仁、牛肉块和鸡肉块翻炒片刻,放两大勺桑巴酱和生抽继续翻炒

3.提前准备米饭,一定要用凉了的米饭,这里我用的是五常稻花香大米

4.倒入做好的白米饭,一定要凉了的,而且米饭不能湿软,不然炒出来的炒饭就不好吃。用锅铲炒散米饭,均匀的把米饭和其他食材合二为一

5.这个时候加盐调味,如果觉得还不够重口味,大家可以再加一勺子桑巴酱,感觉味道极美

6.炒好出锅,盛放盘子,

如何炒好扬州炒饭,也有很多诀窍,如鸡蛋下锅后,什么时候倒米饭非常重要,倒早了,鸡蛋嫩还没凝固,倒晚了鸡蛋老了,打不散,难以做到形如苜蓿,像这样大家多做几次就可以掌握了。

扬州炒饭好吃的秘诀:扬州炒饭要放3次葱

炒一次饭要放三次葱,第一次叫闷头葱,第二次是放米饭的时候放葱,最后一次是半生的葱,这样做的扬州炒饭更好吃。

一日三餐,早饭最重要。如今最时髦的说法为:“早餐是皇帝,午餐是富豪,晚餐是乞丐。”说的是一日三餐营养和美食的分布比例。对不对不知道,早餐的重要性在全天占据首位,想来不错。

最扬州的早点

说到扬州人吃早餐,有早茶和早饭的区别。虽然一字之差,却是相距万里。早饭,早上的一顿饭,为了生存的需要。早茶呢?

喝茶,从来就不是单纯为了解渴。好茶,需要慢慢品。再往深里说一点,禅茶一道,便有点虚有点玄,有点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了。早茶不说喝,而是吃,与扬州特有的早餐文化有关系。

其实吃早茶也有“大吃”和“小吃”两种。小吃的早茶,现在基本不说早茶,而是早点,一种介于早饭和早茶之间的吃物。本质上我认为还是早饭。

“小吃”的早茶不喝茶,只是吃。一般会到遍布在大街小巷的各种面馆等同类型地方解决。譬如著名的蒋家桥、共和春、九炉分座等店。这些店现在如山花一般烂漫地开遍扬州城。连锁店这种形式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对于早点的需求,是很好的便民。不足是,由于不同的师傅,可能在口味上有一点点区别。这点区别对外地人来说可能尝不出来,对老扬州来说,一筷子的事。

除了上述几家,还有新兴的必香居、五亭吟春等字号,这几年来自扬州老城区之外的宝应氾水长鱼面、高邮鱼汤面等。尤其高邮鱼汤面,浓鲜的小鱼熬汤,加上筋道的面条,很有特色。一般鱼汤面馆,还有佐餐的炒咸菜和淡淡的豆浆免费供应,算是营销手段之一。

小汤包的滋味不要太好

扬州本土的老字号新字号,不止只有面条。饺面是扬州最有特色的早点。扬州饺面以馅大、汤足、味美者为上。并且在汤锅里有虾籽提味。

在扬州吃饺面,我只去几家老字号。比我年长的人曾经告诉我,共和春的虾籽饺面最有名。它的名声,据说源自馄饨馅。共和春的拌馅很讲究,过去老板一个人负责拌馅。拌好了再拿到店铺交给伙计包。前店后作坊的经营模式,能保守住商业秘密,不奇怪。

我不以为然。个人更喜欢蒋家桥的饺面,尤其以方圈门的老店为佳。蒋家桥饺面的汤料味重而鲜,胡椒粉尤其重。冬天的青蒜花、春天的韭菜末飘了一层,闻着都是享受。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饺面下肚,那寒冷也找不着依靠,只能悄悄地溜走了。

据老人将,蒋家桥的饺面店老板与九如分座老板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两兄弟互相竞争,各自在方圈门和教场各开了一家饺面店。分别叫蒋家桥、九如分座。在老扬州食客心中,这两家不分伯仲。因为距离的原因,九如分座我去得不多。两家的主营稍有点区别。

早茶的包子宴

到蒋家桥是吃早点,主要是饺面、面条、包子、烧卖和锅贴等寻常物件;到九如却是吃早茶,档次比蒋家桥要高一些,有肴肉、烫干丝、卤香菇等凉菜,还要泡茶,绿杨村和雀舌等绿茶。现在,差别更大。九如与蒋家桥都开了很多连锁店。九如代办宴席,有正餐。蒋家桥保持了早点的特色,品种更多,增加了诸如三鲜锅巴等小吃。

吃早点,更多是为了一顿饭,与在路边吃一碗干拌面,没有区别。吃早茶不同。在老扬州心中,吃早茶首选富春与冶春。所谓皮包水,不是吃早点,而是吃早茶。

吃早茶需要时间细细品。所谓早茶,与慢生活紧密相连。慢是一种态度,一种优雅的生活状态。可惜现在很少会有本地人去这样的场所细吃慢品了。我去过富春冶春多次,大体上为了陪客人。作为老扬州,少不了有来自外地的同学朋友。先生是浙江人,在山西上大学,他的亲人同学来了,自然要去体验一次扬州的皮包水不是?

不过,陪客与自己去是两个概念。陪客,尽量选择最好。这些地方,现在单点变成了套餐。套餐分有几个档次,包含不同的点心和冷盘。只是套餐分量,有点年纪的人肯定吃不了。于是包子越做越小,价位却越做越高。本地人呢?几乎不去!

我是喜欢富春的。有一段时间常常去吃。套餐不想吃,单点不行,我就吃它家的烫干丝和大煮干丝。或者,来一个蟹黄大汤包。因为我喜欢富春的魁龙珠绿茶。一杯茶中,融进了龙井的味、魁针的色和珠兰的香。三种茶叶按比例配比,包含浙江、安徽和富春自己种植的珠兰制作而成,号称“一水煮三省”。我不懂茶,可是看上去汤色清澈,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芳香,在吃了三丁包和大五丁后喝几口,非常解渴去腻。

最少不了烫干丝

有一阵,特喜欢富春的白汤馄饨。不知从哪年开始,消失了踪影。那种清淡的滋味,能吃出食材本身的味道。年轻时一碗馄饨一笼什包,吃饱喝足,可美了。现在想想,吃两顿也吃不下。感叹一声,年轻真好,怎么吃也没问题。

去冶春,我喜欢在下午。漫步在小秦淮河边,看着那幢保留了一点点草屋顶的建筑,会不由自主走进去。坐在水边的美人靠上,遥想“衣香人影两匆匆”的香影廊昔日的繁华旧貌。然后走进去,来一个野鸭菜包一个徽州饼,再来一份大煮干丝,便是扬州口中绝好的“吃下午”。

吃下午,既不是早点,也不是早茶。又一种扬州人的“小乐堂”。冶春的早茶,以绿杨村茶叶为主打。冶春点心中,笋丁蒸饺我最喜欢不过。到冶春吃早茶,多半为了御码头周边的环境。早早出门,漫步到小秦淮河边。在淡淡的晨雾中,走到水汽氤氲的冶春香影廊坐坐,然后来一次不紧不慢的早茶,便是深得“扬州早茶”的个中三味了。

笋丁蒸饺

有几年没去富春和冶春了。皮,包不了水,只能浅尝辄止。不去也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75084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