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境岛屿化?

什么是生境岛屿化?,第1张

2 生境与生境选择

2.1 生境的概念

生境(habitat)一词是由美国Grinnell(1917)首先提出,其定义是生物出现的环境空间范围,一般指生物居住的地方,或是生物生活的生态地理环境。Ables等(1980)认为野生动物的生境是指能为特定种的野生动物提供生活必需条件的空间单位;Baily(1984)则更强调了其周围相关的生物群落,认为“生境是与野生动物共同生活的所有物种的群落”[1]。habitat与英文中的niche(生态位,生物在多维生态环境空间的位置)、site(指森林生境或立地条件)的意义有所区别。但近年来有人将生境结构与生态位的概念等同。“habitat”一词也有不同的翻译,如栖息地(动物学)、生长地(植物学)、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我们认为采用生境一词较为合适。

野生动物总是以特定的方式生活于某一生境之中,同时动物的各种行为、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都与其生境分不开,所以生境也可以说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组成成分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一个特定物种的生境是指被该物种或种群所占有的资源(如食物、隐蔽物、水)、环境条件(温度、雨量、捕食及竞争者等)和使这个物种能够存活和繁殖的空间。

2.2 生境的选择

生境选择是指某一动物或种群为了某一生存目的(如觅食、迁移、繁殖或逃避敌害等),在可达的生境之间寻找一项对适宜生境的过程。也就是说野生动物通过对生境中生境要素与生境结构作出反应,以确定它们的适宜生境。与生境选择相关的另外两个概念是生境偏爱性与生境利用。生境偏爱性是指某一动物个体或种群对某一生境的选择程度超过其他类型的生境,并不考虑这种生境是否在其活动范围内存在或者能否达到该生境。生境利用是指某一动物个体或种群占据某一生境。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动物对某种生境的利用程度与其利用性来确定动物对生境的选择性。在野生动物的生活史中,有的物种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选择显著不同的生境,异质生境是满足其存活及繁殖必须具备的条件。

决定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的因素是复杂的,受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影响,包括生境本身的特性、动物的特性、食物的可利用性、捕食和竞争等因素,任何引起动物各种活动、行为、生理和心理等改变以及引起生境变化的因素均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境选择,而且各种因素对不同动物或同种动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或生理周期均具有不同的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境选择既反映了该物种的进化历史、目前的环境条件及与其他动物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取决于种群的生存力。从基本理论上来说,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进化历史或遗传性,这种选择性受遗传物质的控制;(2)种间竞争,认为生境选择是动物为避免或缓冲竞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形式;(3)印痕性行为,目前缺少直接的证据;(4)学习,认为生境选择是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成体的生境选择经验是在与幼体的联系中传给幼体的。

3 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威胁

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灭绝具有重要的影响。所谓的生境破碎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包围着生境片断的景观,对原有生境的物种并不适合,物种不易扩散,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生境的破碎化在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的同时增加了生存于这类栖息地的动物种群的隔离,限制了种群的个体与基因的交换,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威胁着种群的生存力。此外,生境破碎化造成的边缘生境面积的增加将严重威胁那些生存于大面积连续生境内部的物种的生存。生境的破碎化改变了原来生境能够提供的食物的质和量,并通过改变温度与湿度来改变微气候,同时也改变了隐蔽物的效能和物种间的联系,因此增加了捕食率和种间竞争,放大了人类的影响。另外,生境破碎显著地增加了边缘与内部生境间的相关性,使小生境在面临外来物种和当地有害物种侵入进的脆弱性增加。

生境破碎化有两个原因会引起灭绝:一是缩小了的生境总面积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的速率。其次,在不连续的片断中,残存面积的再分配,它影响物种散布和迁移的速率。因此在生境破坏后,生境岛屿化对物种灭绝有着重要影响。

生境破碎化的后果是生境异质性的消失。在看上去一致的大面积生境中,如森林或草地,实际上是由不同生境镶嵌而成。个别的斑块不可能找到大面积原生生境中的不同小生境。斑块状分布的物种或仅利用小生境的物种在这种情况下更为脆弱。有些物种在其生活周期中需要较多的生境,破碎化的生境使它们在生境之间移动受到障碍,从而影响了这些物种的存活。随着保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通过对不同生境中的种群动态及其机理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种群与生境关系的理论与数学模型,如异质种群、种群生存力分析、精确空间模型(Meffe,Carroll,1994)等[2]。生境的破碎化使得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存于不同的生境中经历不同的环境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种群参数种。

这是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首先,岛上没有人穿鞋,证明其市场有巨大的潜力,但如果就这样盲目的引进产品,风风火火的开始营销,其结果必定惨败,因为针对这样一个对产品没有认知的市场,在开展销售活动前的营销工作至关重要。我认为打开这样一个市场的重点有两点:一、符合该岛居民特殊需求的产品。该岛居民长期不穿鞋,其足部形状必定和常人的脚的形状有所差别,必须就其形状设计产品;长期不穿鞋的居民肯定对与鞋的透气性、舒适性有很高的要求;岛上的社会文化也会决定产品的最终设计;等二、消费引导。从来没有看到过鞋的岛民对于鞋的认知空白,自然无法产生购买欲望。应通过广泛的试穿甚至是免费赠送样鞋,让岛民有机会体验到穿鞋的好处,其次还可以通过广告的形式来传播,当然常规意义上的广告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岛上不一定适用,那么可以通过让少数核心人物来体验并就鞋子发表感想来引导,如酋长、村长等有权威的人物来带动,让岛民觉得穿鞋子是一件有身份的事情,并且能带来舒适。三、价格。岛上经济不发达,适中的价格是岛民买得起的前提。

一、六个岛屿:

A岛——“美丽浪漫岛”

这个岛上到处是美术馆、音乐厅,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岛民们保留着传统的舞蹈、音乐与绘画。许多文艺界人士都喜欢来到这里开沙龙派对寻求灵感。

C岛——“现代井然岛”

处处耸立着的现代建筑,标志着这是一个进步的、都市形态的岛屿,岛上的户政管理、地政管理及金融管理都十分完善。岛民们个性冷静保守,处事有条不紊,善于组织规划。

E岛——“显赫富庶岛”

该岛经济高度发展,处处高级饭店、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岛民性格热情豪爽,善于企业经营和贸易活动。岛上往来者多是企业家、经理人、政治家、律师等等。这些商界名流与上等阶层人士在岛上享受着高品质生活。

I岛——“深思冥想岛”

这个岛平畴绿野,人少僻静,适合夜观星象。岛上有很多天文馆、科技博物馆、科学图书馆。岛民们最喜欢猫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天天钻研学问,沉思冥想,探究真知。哲学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在这里约会,讨论学术,交流思想。

R岛——“自然原始岛”

这是个自然生态优良的绿色之岛。岛上不仅保留有热带雨林等原始生态系统,而且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岛民以手工制造见长,他们自己种植花果,栽培蔬菜,修缮房屋,打造器物,制作工具。

S岛——“温暖友善岛”

这个岛的岛民们都性情温和,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十分友善。大家互助合作,重视教育后代。每个社区都能自成一个密切互动的服务网络,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气息。

二、对应职业:

A:艺术型:如艺术、文学工作。但是在平常不是指做从事艺术工作,而是指工作中倾向于将事情做得漂亮、有情调、锦上添花,追求完美。

C:事务型: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

E:企业型:如项目经理、销售,营销管理、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

I:研究型: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R:实用型: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

S:社会型: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公关人员)。

扩展资料: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反映了他长期专注于职业指导的实践经历,他把对职业环境的研究与对职业兴趣个体差异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提出之前,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进行的。

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和自我导向搜寻表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霍兰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 *** 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7500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