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菜篮子工程”指的是什么

经常看到“菜篮子工程”指的是什么,第1张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到1993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2080个,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8220个,初步形成了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1994年,“菜篮子工程”已处在由过去以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入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的新阶段。同年年底,全国肉类总产量达4499.3万吨,禽蛋147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2146.4万吨,水果总产量达3499.1万吨,蔬菜面积达1.34亿亩。全国有27个省市初步建立了主要副食品的地方储备。

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主要有四大特点:加大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设施化和高档化发展;城乡协手共建“菜篮子工程”。不仅城郊发展“菜篮子”,而且广大农区也积极发展“菜篮子”,一批全国性的农区基地正在形成和发展;提高科技含量,优化结构,增加花色品种。为了适应城镇居民对“菜篮子”产品“鲜活、优质、营养、方便、无虫害”的消费要求,各地在生产中广泛采用良种、良法、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探索新的流通方式,积极推进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1995年,农业部公布了全国23家首批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同年,农业部实施了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联网。到同年9月,该信息网已与28个大、中城市和主产区的33个批发市场联网。

1996年,“菜篮子工程”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武汉、广州、沈阳、西安四个城市入选为首批试点城市。试点工作由农业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成立的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试点的总体安排时间为2至3年。

1997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约4000家。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稳定的“菜篮子”市场体系。

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菜篮子”产品生产要推广优新品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均衡供给,努力创造名牌农产品。

1999年9月,全国10大城市第12次“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透露出这样一个事实:国内“菜篮子”供求形势已经从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这标志着我国“菜篮子”工程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11月17日, 全国十大城市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提出21世纪初“菜篮子工程”的主要目标任务:以优化结构、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实现“菜篮子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1年4月,一项重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实施。这项工作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计划用8到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

2002年7月,国家经贸委有关负责人宣布,“三绿工程”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三绿工程”是指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以提高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随着“三绿工程”的实施,全国“菜篮子”卫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强,筑起一道道食品安全防线,有效防止有害食品流入市场。

这个就是答案,呵呵

“菜篮子”工程,对于国内蔬菜市场的正常供应的作用:

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菜篮子”工程功能的重心逐步发展升级,集中从解决供应短缺、稳定市场物价到保障舌尖安全的功能转变。

第一,应对短缺时代的重点举措。

40多年前,中国人饭桌上出现最多的菜就是土豆、大白菜、萝卜的“老三样”。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了秋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大量的大白菜、土豆和萝卜,并腌上一缸咸菜作为过冬的“储备菜”。为增加老百姓“餐盘子”的丰富程度,国务院重点研究和部署“菜篮子”工作,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菜篮子”工程的政策和措施。农业部明确要求各大中城市要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保证市场持续与稳定的供应。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老百姓的副食品供应从长期短缺、品种单一,发展到供求基本平衡、内容丰富与品种多样。

第二,应对物价上涨的稳定之举。

解决了副食品的短缺问题后,食品的价格问题又成为老百姓的关注重点。1995年,在全国两会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一同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又在1997年和1998年被多次提及,该政策对当时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稳定农副产品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物价快速增长问题又开始凸显,不仅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现象,而且2007年的物价涨幅创下11年来以来的新高水平。200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提“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并要求各级政府重视稳定市场物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此后一段时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菜篮子”问题,主要是与保障“稳定物价”的主题相关。

第三,保障“舌尖上安全”的治本之策。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的热切期盼。

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相应,“菜篮子”工程在维持稳定供应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再次着手重点治理“餐桌污染”,落实政府的监管责任。

第四,实现了城乡间的互惠互利式合作。

各地建立了“菜篮子”产品生产发展基金和副食品风险调节基金,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格局,建成了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商业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菜篮子”市场体系。“菜篮子”工程一头连着城镇居民的“菜盘子”,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园子”。“菜篮子”的产业链条不断向前后延伸:一头向田间地头延伸,促使农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一头向产后现代化的环节扩展,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菜篮子”产业在不少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目前,“菜篮子”产品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贡献份额占到三分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73266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