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几十条宽带做什么用

装几十条宽带做什么用,第1张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第一,使用链路聚合,架设下载服务器

使用链路聚合,可以将多条宽带进行整合,来架设属于自己的下载服务器对外进行服务器,例如:目前的网盘大佬普遍采用付费解除限速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时候如果我们架设了自己的下载服务器,那么将网盘的内容迁移到本地之后,可以将我们的下载服务器对外发布,提供服务,通过投放广告、或者是其它增值服务来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使用链路聚合,架设自有NAS系统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网盘大佬们,普遍采用付费解除下载限速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而使用PJ方法不是长久之计,要面临着经常失效的麻烦,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链路聚合,以及FRP等技术,将多条宽带进行聚合后,来增强我们的NAS在外网的访问与下载的速度。

第三,使用链路聚合,搭建自有WEB系统

如果对自建WEB系统有需求的朋友,可以使用链路聚合,在整合多条宽带之后,可以架设属于我们自己的WEB服务器,搭建成本要远远小于目前各大云服务器大佬的价格,并且优点是不需要付费与备案,通过FRP结合域名,可以直接对外提供属于我们自己的WEB服务。

写在最后

因为普通的家庭宽带,理论上是不允许转租与出售的,而普通家庭宽带上下行带宽是不对等的,简单理解就是下行带宽大,上行带宽比较小,比例一般为上下行比例1~3:10,在进行链路聚合之后,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宽带最大利用率。

我是科技领域创作者子木予。如果我的观点对您有启发、有帮助,劳烦您点赞并关注我,我会把科技领域的干货与您分享到底,最后再次谢谢朋友们耐心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等,发表看法,一起互动交流!

可以用低成本的技术来提高核心链路的带宽。充分利用所有设备的端口及端口处理能力,增加设备间的带宽,并且在其中一条链路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地将流量转移到其他链路,这种切换为毫秒级,远远快于stp切换。总之,链路聚合增加了带宽和可靠性。链路聚合应用场景特别广泛,例如交换机和交换机之间,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路由器和路由器之间,甚至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成本大,一般不用),增加了可靠性,增加了带宽,众多优点。

链路聚合是将两个或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该信道以一个单个的更高带宽的逻辑链路出现。链路聚合一般用来连接一个或多个带宽需求大的设备,例如连接骨干网络的服务器或服务器群。
是将两个或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该信道以一个单个的更高带宽的逻辑链路出现。链路聚合一般用来
链路聚合图册
连接一个或多个带宽需求大的设备,例如连接骨干网络的服务器或服务器群。
如果聚合的每个链路都遵循不同的物理路径,则聚合链路也提供冗余和容错。通过聚合调制解调器链路或者数字线路,链路聚合可用于改善对公共网络的访问。链路聚合也可用于企业网络,以便在吉比特以太网交换机之间构建多吉比特的主干链路。
采用链路聚合后,逻辑链路的带宽增加了大约(n-1)倍,这里,n为聚合的路数。另外,聚合后,可靠性大大提高,因为,n条链路中只要有一条可以正常工作,则这个链路就可以工作。除此之外,链路聚合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因为,通过链路聚合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或多个)交换机(或其他网络设备),通过内部控制,也可以合理地将数据分配在被聚合连接的设备上,实现负载分担。 
因为通信负载分布在多个链路上,所以链路聚合有时称为负载平衡。但是负载平衡作为一种数据中心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将来自客户机的请求分布到两个或更多的服务器上。 聚合有时被称为反复用或IMUX。如果多路复用是将多个低速信道合成为一个单个的高速链路的聚合,那么反复用就是在多个链路上的数据“分散”。它允许以某种增量尺度配置分数带宽,以满足带宽要求。链路聚合也称为中继。
按需带宽或结合是指按需要添加线路以增加带宽的能力。在该方案中,线路按带宽的需求自动连接起来。聚合通常伴随着ISDN连接。基本速率接口支持两个64kbit/s的链路。一个可用于电话呼叫,而另一个可同时用于数据链路。可以结合这两个链路以建立l28kbit/s的数据链路。
现在,拨号线路的链路聚合相对简单。桌面 *** 作系统(例如Microsoft Windows)支持MLPPP(多链路PPP),这是将运行PPP(点对点协议)的多个拨号链路结合在一起的协议。它绑定两个ISDN64KbpsB信道。提供一个128Kps的连接信道。 使用诸如Cisco的分布式MLPPP协议,使WAN链路上的多链路路由器连接成为可能。该协议提供了一种方式,将一个Cisco 7500系列路由器上的T1/E1线路结合成一个拥有多个T1/E1线路的组合带宽的线路束。该协议允许安装T1/El的某个增量。例如,一个“线路束”可能包含4条T1线路。该协议适合ISP。
可以为了备份目的或获得更多的临时带宽配置多个链路。各个链路应该遵循不同的路径以提防本地灾害。例如,链路可通过不同的本地回路甚至是不同的电信公司从不同的位置进入建筑物内。但是,如果在所有的终端处使用相同的设备,聚合则是不可能的。 

流量负载会在网络中很多地方出现,因而在OSI七层协议模型中的第二、三、四、七层都有相应的负载均衡策略。在数据链路层上,主要是基于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选择链路;在网络层,可以用基于IP地址的分配方式,将数据流疏通到多个节点;而在第四层和第七层中,主要通过基于访问流量的控制方式,起到负载均衡的作用。在链路层,可以将两个或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以一个单个的更高带宽的逻辑链路出现。链路聚合一般用来连接一个或多个带宽需求大的设备,例如连接骨干网络的服务器或服务器群。
链路聚合是一门流量工程设计技术,它能减少拥塞并在必要时分配附加的资源。高效的流量工程设计减少了分组损失和转接延迟,因此提高了总吞吐量。
采用链路聚合后,逻辑链路的带宽增加了大约(n-1)倍,这里,n为聚合的路数。另外,链路聚合后,网络可靠性大大提高,因为,n条链路中只要有一条可以正常工作,则这个链路就可以工作。链路聚合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因为通过链路聚合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或多个)交换机(或其他网络设备),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合理地将数据分配在被聚合连接的设备上,实现负载分担。
企业链路聚合技术允许在以太网络中中继。管理员将能够在交换机之间或者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组合多个以太网信道。例如,可以在交换机和服务器之间连接4条快速以太网线路,以提供可达400Mbit/s的组合吞吐量。然后,所有的链路以一个单个的逻辑链路出现。该链路还提供冗余和故障保护。
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链路聚合设备可以实现目前帧中继链路以及增加的新增ADSL链路之间的负载均衡。两条链路的同时复用,增加总链路带宽,加快分支机构对总部的访问速度。需要保证两条链路的高可用性,实现单条链路故障后的透明切换。
通过链路聚合实现负载均衡,可以让用户对业务实现7×24小时的不中断访问,链路聚合能够连续监视每条链路连接的状态,自动检测各种故障,如链路、路由器、DNS 服务器和其他故障。通过检查确保用户只使用那些高效运转的链路。
目前,多数链路聚合设备可以支持100条以上链路,并且不用考虑链路的具体带宽和介质。新增链路配置简便且易于 *** 作,还可实现对、IDS等安全设备的负载均衡。
作为一种链路层的负载均衡技术,链路聚合可以实现基于策略的分级服务,保证关键业务的带宽,从而使网络的带宽尽可能地保证应用使用。

如今所有主板至少自带一个千兆以太网端口,有些高档主板带有两个端口。很多用户都不知道家用环境下双网卡主板如何充分利用两个网口,其实使用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就是一个好思路。

双倍带宽的链路聚合

链路聚合是指将两条或多条物理以太网链路聚合成一条逻辑链路。所以,如果聚合两个1Gb/s端口,就能获得2GB/s的总聚合带宽(图1)。聚合带宽和物理带宽并不完全相同,它是通过一种负载均衡方式来实现的。在用户需要高性能局域网性能的时候很有帮助,而局域网内如果有NAS则更是如此。比如说我们在原本千兆(1Gb/s)网络下PC和NAS之间的数据传输只能达到100MB/s左右,在链路聚合的方式下多任务传输速度可以突破200MB/s,这其实是一个倍增。

01

链路聚合原本只是一种d性网络,而不是改变了总的可用吞吐量。比如说如果你通过一条2Gb聚合链路将文件从一台PC传输到另一台PC,就会发现总的最高传输速率最高为1Gb/s。然而如果开始传输两个文件,会看到聚合带宽带来的好处。简而言之链路聚合增加了带宽但并不提升最高速度,但如果你在使用有多个以太网端口的NAS,NAS就能支持链路聚合,速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家用的局域网环境不论是线缆还是网卡多数都停留在1Gb/s的水平,如果你想要真正的更高吞吐量改用更高的带宽比如10Gb/s网卡,但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万兆网卡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我们使用普通单千兆网卡主板,通过安装外接网卡来增添一个网络端口就能实现效果。

链路聚合准备工作

首先你的PC要有两个以太网端口,想要连接的任何设备同样要有至少两个端口。除了双千兆(或一集成一独立)网卡的主板外,我们还需要一个支持链路聚合(LACP或8021ad等)的路由器。遗憾的是很多家用路由器不支持链路聚合,选择时要注意路由器具体参数,或者干脆选择一个支持链路聚合的交换机。

除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还需要一款支持链路聚合的 *** 作系统。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Windows 7并没有内置的链路聚合功能,一般微软要求我们使用Windows Server,但其实Windows 81和10已经提供了支持了。其实如果 *** 作系统不支持可以考虑使用厂商提供的具有链路聚合功能的驱动程序,比如英特尔PROSet工具。另外 *** 作系统Linux和OS X都有内置的链路聚合功能,满足了所有先决条件后下面介绍如何实现。

测试平台

主板 华硕Rampage IV

处理器 英特尔酷睿i7-3970X

内存 三星DDR3 32GB

硬盘 三星850Pro 1TB(RAID 0)

交换机 网件ProSAFE XS708E 10GbE

网卡 双端口10GBASE-T P2E10G-2-T

线缆 CAT7

链路聚合网络配置

首先在测试中我们选用了一块双端口网卡,实际上如果用户的主板拥有双网卡可以省略这一步。由于部分品牌之间的独立网卡和普通主板中的单网卡可能会有一些网络之间的不兼容,如果想避免麻烦可以直接选用这类双接口网卡。

之后就是设置交换机了,如果我们拥有一个支持链路聚合的路由器直接去设置路由器即可。支持的标志是设备拥有管理功能允许我们可以绑定单个端口。网件ProSafe XS708E随带的一个实用工具允许绑定特定端口,界面具体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路由器或者交换机。比如网件R8500以上级别的路由器自带链路聚合功能,界面采用WEB方式管理,链路汇聚的设置可以说是相当方便(图2、3)。

02

03

链路聚合设置时分为静态或者动态,分别是Static和LACP,简单解释静态聚合就是由用户手工配置,不允许系统自动添加或删除汇聚成员中的端口。而动态聚合系统自动创建或删除,成员内端口的添加和删除是协议自动完成的。只要速率和双工属性相同、连接到同一个设备、有相同基本配置的端口,就能被动态汇聚在一起,之前我们说过尽量选用同一种网卡就是为了动态聚合的。

Windows设置过程

如果在Windows中设置,要注意家用版本只有从Windows 81开始到目前的Windows 10才支持网卡绑定功能,或者服务器版本Windows Server。以Windows 10为例,在搜索中输入PowerShell右键用管理员权限启动,打开一个DOS界面中使用“Get-BetAdapter”命令找到我们的网卡(图4),用“New-NetLbfoTeam”命令创建网卡组。不使用交换机完整的命令行(图5)是“New-NetLbfoTeam “网卡组名称” -teamingMode SwitchIndependent”,而使用有链路聚合功能交换机时后缀要改为“-teamingMode Static”或者“-teamingMode LACP”。确定之后根据系统提示输入两个网口名称,在网络界面就可以看到创建的网卡组了(图6)。

04

05

06

Windows Server的设置方法完全不同,以Windows Server 2012 R2为例,打开服务器管理器单击上面的本地服务器,会看到一个名为“网卡绑定”NIC Teaming的选项(图7)。点击显示“禁用”选项你会看到绑定配置器,两个网卡接口都已显示在适配器和接口下面(图8)。现在选择这两个接口右键选择绑定新接口,在d出的窗口中你会看到一个字段,为新的逻辑接口命名,单击确定(图9)。为了获得最大的兼容性,选择绑定模式Teaming Mode下面的“与交换机无关”(Switch Independent)。一旦完成这步,在网络界面会看到刚命名的由两个物理接口组成的逻辑接口。如果一切正常,你的两路物理连接都会显示活动状态,你可以在下面看到传输细节。可以说Windows Server版本就是家用Windows中没有的图形窗口界面方式,比起家用版本的 *** 作要直观得多(图10)。

07

08

09

10

OS X设置过程

在OS X中设置链路聚合要简单一点,不需要特殊工具或第三方驱动程序,功能被好地内置到默认的网络偏好设置中。打开系统偏好设置进入网络选项,点击设置齿轮图标选择管理虚拟接口(Manage Virtual Interfaces)(图11),选择新建链路聚合(New Link Aggregate)(图12)。在d出物理接口列表中选择想要绑定的那些接口,勾选后命名并创建(图13)。

11

12

13

如果一切顺利,你绑定的两个或多个物理接口会从网络接口列表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刚创建的那个逻辑绑定接口,如果指示灯变绿色表明已成功(图14)。想看连接性能如何可以选择那个逻辑接口,单击高级就能看到其状态,还可以配置其他选项,比如IP地址和DNS等(图16)。

14

15

16

编辑点评

可以看出只要前期工作做好,不论是在交换机路由器、Windows或者OS X中设置网卡链路聚合都不算难。文中还有几个细节没有提及首先是线缆尽量选用CAT 6以上的六类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一路1Gb/s的带宽。不过在网卡链路聚合系统当中,单个传输任务的速度是如论如何也无法超过1Gb/s的带宽的,转换为兆就是125MB/s左右。真正发挥链路聚合功能的场合是多任务同时运行,这样两条1Gb/s带宽才会同时工作(图16)。

链路捆绑就是链路聚合。

链路聚合有两种模式可以实现:手动负载均衡模式、LACP模式。

手动负载均衡模式:手工建立Eth-Trunk、加入成员接口。所有活动链路都转发数据包,当其中一条物理链路发生故障时,其他链路分担流量转发。         

LACP模式:手工建立Eth-Trunk、加入成员接口。链路两端发送LACP报文。LACP模式也叫M:N模式,M代表活动链路成员,N代表非活动链路成员。

当链路两端都加入Eth-Trunk,其中成员会协商选举活动链路和非活动链路,当活动链路发生故障时,在剩下的成员链路中使用优先级高的链路转发流量,这条链路变成活动链路。

手动负载均衡模式和LACP模式的区别在于:LACP模式中,一些链路充当备份链路。手动负载均衡模式中所有链路都转发流量。

扩展资料

链路聚合的作用:

链路聚合有成端口聚合,断口捆绑,英文名port trunking功能是将交换机的多个低带宽端口捆绑成一条高带宽链路,可以实现链路负载平衡。避免链路出现拥塞现象。

通过配置,可通过两个三个或是四个端口进行捆绑,分别负责特定端口的数据转发,防止单条链路转发速率过低而出现丢包的现象。

Trunking的优点:价格便宜,性能接近千兆以太网;不需要重新布线,也无需考虑千兆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CMS/JS/newsadjs"></script> 网传输距离极限问题。

trunking可以捆绑任何相关的端口,也可以随时取消设置,这样提供了很高的灵活性还可以提供负载均衡能力以及系统容错。

网管型交换机支持SNMP协议,SNMP协议由一整套简单的网络通信规范组成,可以完成所有基本的网络管理任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量少,具备一些安全机制。SNMP协议的工作机制非常简单,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消息,即PDU(协议数据单位)实现网络信息的交换。

网管型交换机采用嵌入式远程监视(RMON)标准用于跟踪流量和会话,对决定网络中的瓶颈和阻塞点是很有效的。软件代理支持4个RMON组(历史、统计数字、警报和事件),从而增强了流量管理、监视和分析。统计数字是一般网络流量统计;历史是一定时间间隔内网络流量统计;警报可以在预设的网络参数极限值被超过时进行报警;时间代表管理事件。

非网管型交换机和网管型交换机之间的差别有点类似于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不论是什么手机其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打电话,那么非网管型交换机和网管型交换机的最核心功能也是网口扩展和数据交换。如同智能机在打电话的基础上加载了诸多智能应用一样,网管型交换机也是在数据交换这一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多管理功能,主要是冗余环网设置、端口监控、划分VLAN等等。而非网管型交换机就没有这些复杂的功能,无需设置,即插即用,俗称“傻瓜交换机”。

非网管型交换机的优缺点

非网管型交换机最大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即插即用免配置。其缺点主要如下:

功能有限,组装单一,常用于小型网络,较少应用在大中型网络中(一般仅用作接入层交换机),对网络升级、扩展存在大的局限

不支持MAC地址的绑定

不支持基于流量的控制

不支持ARP防护。局域网的ARP攻击如同病毒一样,轻则造成通信变慢、网络瘫痪,重则造成信息泄密

不支持VLAN划分。在同一非网管交换机上连接的终端用户处于同一广播域中,如爆发广播风暴,交换机不能对其进行防护和抑制。使整个网络出现拥塞、阻断、泛洪,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网管型交换机的优缺点

网管型交换机的缺点主要是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进行配置,但其优点很多:

背板带宽更大,数据转发速度更快,数据吞吐量大,包丢失率小,延迟低,一句话,性能更好

提供灵活的端口管理功能,针对端口的工作模式、速率、信息统计可更直观的管理和查看

链路聚合可以让交换机和交换机以及交换机和服务器之间通过多个以太网端口绑定在一起,实现负载均衡

支持DHCP的功能

具有ARP防护功能,增加网络安全特性

可绑定MAC地址,从而进行MAC地址的过滤、MAC地址锁定,并可以构建静态的MAC转发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交换机的端口镜像功能可以将一个端口的流量和状态复制到另一个端口,用于监管

访问控制列表可以对IP数据包进行控制,比如限制它的流量、出入以及提供QoS等

支持VLAN划分。用户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进行虚拟子网划分,有效的对网络进行控制和管理,进一步抑制广播风暴

能够支持IEEE8021Q和基于端口技术的VLAN。而IEEE8021Q VLAN中涉及的GVRP(GARP,VLAN注册协议)和GMRP(GARP组播注册协议)也被广泛地支持

支持SNMP功能,更能对网络实现很好的管理和控制

易于管理,可以通过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其本身的访问控制对其进行远程访问,增加网络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

网管型交换机的外观特点

非网管型交换机和网管型交换机在外观上也有区别,非网管型交换机的`网络接口形式单一,而网管型交换机的网络接口形式比较丰富,往往同时具有SFP接口和1000/100/10M自适应RJ45网口。

此外,网管型交换机通常还具有Console口,有不同的接口形式。早些年的Console口通常是RS232串口,现在大多数交换机采用RJ45网口或者USB作为Console口。Console口就是专门用于管理交换机的接口,通常需要专门的线。一般来说Console线一端是串口,用于连接管理交换机的电脑;另一端是RJ45接头,用于连接交换机的console口,如下左图所示。还有一种Console线的一端是串口而另一端是USB口,用于Console口为USB口的交换机,如下右图所示。

非网管交换机和网管交换机的用途

按照当今复杂的网络构成方式,网络交换机按用途通常被划分为接入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和核心层交换机。这几种交换机该选择非管理型还是管理型呢我简要总结如下:

非网管型交换机通常用做接入层交换机;

汇聚层交换机一般都用网管型交换机,但小型网络也可以采用非网管交换机;

核心层交换机一定是网管型交换机;

大中型网络的汇聚层交换机通常选用网管型交换机;

大中型网络的接入层交换机视具体应用需求而定,可以使用非网管型,也可以使用网管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133255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 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