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联机洞穴必须搭服务器吗

饥荒联机洞穴必须搭服务器吗,第1张

对于想解决卡顿延迟问题的玩家来说,开独立服务器是最好的选择,而腾讯tgp上有提供免费自主搭建的服务器,这对玩家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所以小编就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tgp联机版独立服务器的开启方法吧。
一:前期准备
1请确认已经准备好了证书和服务器令牌。如果没有,可以从一楼传到我之前的教程里进行准备
2电脑配置足够,开了洞穴的服务器相当于同时支持两个世界,请确认你的电脑配置足够。
配置大概要求:
cpu:4代i5以上,amd的自己转化一下
内存:人数100m
网速:人数20kb/s
硬盘:没太大要求,保证可用空间>2G
显示器,显卡等:纯粹的服务器不要求这些,你在电脑上边开服边玩除外。

二:获取配置文件
由于饥荒的配置文件十分繁琐,因此我们利用饥荒自身的配置生成功能生成配置文件。
1打开饥荒,选择一个存档位并写好基础信息。
2切换到世界选项,选择添加地洞
3由于开启地洞的服务器配置要求较高,请斟酌是否开启(如果不开启地洞,则可以跳转至第5步)。
4进行地洞设置
5进行mod设置
6创建世界。
注意,到这一步时,开启地洞和不开启地洞的启动界面是不一样的。
开启地洞:(有正在启动服务器字样)。
不开启地洞:(直接出现进入恶魔之门的界面)
这是因为开启地洞后,饥荒联机的客户端需要两个服务器作为支撑,因此开启地洞时服务器便会从客户端里独立出来,单独运行。
如果这时候打开任务管理器,则可以看到这两个进程。
而不开启洞穴时则一个都看不见。
等进入后,断开连接并关闭游戏。
三:进行服务器文件配置。
1
打开 文档\Klei\DoNotStarveTogetherRail
2
新建两个文件夹(不开启地洞则只需建立一个)
建议命名为xxx_Master(地上) 和xxx_Caves(地下)
(注意,命名是为了方便区分)
我命名为DST_Master 和 DST_Caves
3
打开刚才的存档槽位 Cluster_1 ~ Cluster_1(从上到下分别为1~5)
复制clusterini文件到DST_Master和DST_Caves里。
复制Master文件夹到DST_Master里。
复制Caves文件夹到DST_Caves里。
4
将获取的服务器令牌cluster_tokentxt复制到DST_Master和DST_Caves里。
(注:千万不要复制存档文件夹里的cluster_tokentxt,至于服务器令牌怎么获得,请参考我的上一篇教程)
5
打开DST_Master里的Master文件夹,删除backup和save(删除地上世界存档)
打开DST_Caves里的Cavesr文件夹,删除backup和save(删除地上世界存档)
将DST_Caves里的Caves文件夹重命名为Master(以确保可以被开服器读取)
6
打开游戏目录下的mods文件夹,将里面的所有文件复制到开服器目录下的mods文件夹。
三开启服务器
1打开tgp上的饥荒联机专用服务器。
2选择DST_Master,并启动
选择DST_Caves,并启动
当DST_Master出现
DST_Caves出现
则代表地洞服务器开服成功

四:常见错误
1缺少服务器令牌
表现现象为
这种情况一般是你复制了存档里的cluster_tokentxt或直接使用存档开服造成的
请删除服务器存档下cluster_tokentxt里的全部内容,并使用从官网获取的令牌复制进去。
2找不到存档位置
表现现象为
这种情况一般是服务器存档下没有cluster_tokentxt造成的,解决方法见上图。

以上攻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最后祝大家游戏愉快。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饥荒专题

>>饥荒全部攻略<<

为什么微软将服务器放在海底作为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云计算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集合了众多计算资源,让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而这背后真正依赖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云朵,是陆地上有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

近年来面对高速发展的数据中心建设,微软公司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比起陆地,海底或许才是数据中心最好的归宿。首先是成本问题,数据中心的发展直接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量占全球总电量的2%左右,而其中的能源消耗成本是整个IT行业的30%到50%。

因此,“如何降低服务器的降温成本”成为了互联网公司不断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几大巨头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花式降温法”。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km,这里常年低温可以将冷空气吸入散热。阿里巴巴位于杭州千岛湖的数据中心,这里年平均气温17℃,可以利用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帮助服务器降温。而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这里有五条山洞,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

而微软更是脑洞大开,直接将服务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而除了前面提到的成本问题,距离问题也同样重要。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之内,试想一下,如果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域之中,那么数据传送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网络速度也将会大幅度提升。与之相比,想要在人口密集的陆地建立数据中心,就将会面临占地面积,能源成本,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的挑战,建立在偏远地区又会产生网络延迟的问题。

因此,基于以上两大优势,2014年8月,微软正式启动了Natick项目,以 探索 水下数据中心的可行性。2015年8月,第一台海底数据中心原型机在加州海边运行了101天。

2018年6月第二台装有864台服务器的原型机被放入苏格兰奥克尼岛附近的海底深处,为了验证其在经济、物流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是否使用,这台机器将会在海底运转多年。

Facebook把数据中心建在了北极,微软选择了“海底捞”,阿里把数据中心沉入千岛湖,腾讯和华为则藏进了贵州的山洞里。蓝海大脑液冷数据中心突破传统风冷散热模式,采用风冷和液冷混合散热模式——服务器内主要热源 CPU 利用液冷冷板进行冷却,其余热源仍采用风冷方式进行冷却。通过这种混合制冷方式,可大幅提升服务器散热效率,同时,降低主要热源 CPU 散热所耗电能,并增强服务器可靠性。经检测,采用液冷服务器配套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数据中心年均 PUE 值可降低至 12 以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133000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 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