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结盟EMC争夺服务器地盘,坚持海外并购战略布局全球:底盘

联想结盟EMC争夺服务器地盘,坚持海外并购战略布局全球:底盘,第1张

在初步实现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的战略布局后,杨元庆把以服务器为主的企业级市场设定为下一个追逐的目标。8月1日,联想集团宣布与全球最大的服务器存储公司EMC达成战略合作。依据联想方面的介绍,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分支机构生产存储产品。联想将持有该公司51%的股份,EMC旗下艾美加公司(Iomega)的部分资产和资源并入其中。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表示,与EMC的合作将有利于提升联想在后台设备市场的能力,并建立起服务器和存储业务的坚实基础。他预计未来几年里双方整体合作的销售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的量级。
对联想来说,云环境的搭建是实现旗下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四大终端相互融合的关键,但联想打造云环境基础设备的能力却略显薄弱。尽管2012年第二季度,联想的全球PC市场份额达到146%,有望超越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但在服务器以及存储业务上,联想与惠普、戴尔有着较大差距。
在杨元庆看来,与EMC合作显然有助于补强联想在后台设备方面的短板,从而完善PC+战略(以“四屏一云”——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云计算——为核心),以使联想得以进入利润更高的企业级市场;而EMC则可以透过联想的渠道和客户资源深入中国的企业级用户。
根据合作协议,合资双方还将共同研发X86标准服务器,由联想推向市场并逐步嵌入到EMC特定的存储解决方案中。此外,联想将负责销售EMC的存储产品,并把其网络存储解决方案介绍给自己的客户。
“预计未来5年,X86服务器全球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380亿美元增长到460亿美元,在新兴市场增长会更快。在全球存储市场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25%,这对联想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杨元庆说。
目标赶超戴尔
据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陈旭东介绍,上个季度,联想在中国国内服务器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历史新高15%。而在今年6月联想发布ThinkServer品牌的全线服务器产品时,陈旭东曾表示,联想的目标是在2015年拿下国内服务器市场20%的份额,并力争将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0%以上,进入全球前三。
根据IDC发布的数据,以营收计算,2012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服务器市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惠普、IBM、戴尔、甲骨文、富士通,各自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93%、273%、156%、61%、52%。以此推论,联想若想挤进全球前三,至少需要超越戴尔。不过,目前联想在全球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陈旭东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未能及早进入欧美主战场。
EMC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存储服务公司,其战略主要是云技术、大数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存储市场54亿美元的硬件销售总额中,EMC以18亿美元的销售额占据了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有观点就指出,如此高调地设立三年内超越戴尔成为服务器市场TOP 3的目标,可见陈旭东对与EMC合作的前景很有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联想之前,EMC曾与戴尔有过长达10年的合作。
2001年10月,戴尔与EMC宣布达成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关系,戴尔以联合品牌转销EMC的终端存储系统。
不过在2007年,戴尔出资14亿美元收购存储厂商EqualLogic,意图打造自己的储存产品线,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随之出现裂痕。2011年10月,戴尔终止与EMC的转销合作关系,两家正式分道扬镳。资深IT评论人士曲晓东认为,与EMC的合作帮助戴尔发展成存储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戴尔成功借力EMC的效果正是联想所期待的,而EMC也希望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拓展自己的客户关系。EMC公司COO基辛格透露,与联想的洽谈早在一年前便已开始。EMC董事会主席兼CEO乔·图斯则表示,他坚信和联想的合作将更持久,而且比与戴尔的合作关系更强大。
不过也有业内分析认为,EMC旗下的Iomega公司有着“高端用户不够用,低端用户用不好”的问题,销量并不出彩,想利用好Iomega的资源,联想必须探索出合适的市场方案。此外,联想与EMC的合作能维持多久,也是业内人士所关心的问题。
即使如此,杨元庆对这次合作仍给予了高度评价,“EMC是帮助我们充分把握PC+时代机遇的最佳合作伙伴。”曲晓东也认为,不管联想最终和EMC能合作多久,在合作期间双方将实现双赢。
坚持海外并购
陈旭东曾表示,联想的第一波战略是要在PC领域获得领导地位,第二波战略则是要在PC+领域,在中国市场率先取得成功,然后逐步向海外拓展。“第三波战略,则是在企业级市场获得突破。而在实现这些战略的过程中,海外并购都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陈旭东说。
海外并购已经成为联想做大做强战略中的关键步骤,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2004年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0000名员工,以及在5年内使用IBM品牌的权利。
此后,联想以该项并购为契机,开始双品牌战略运作,并在IBM品牌5年使用期结束后,成功打造了Lenovo品牌的知名度。
对于该项并购,杨元庆总结认为,“并购让联想从一个单一的本土市场公司成长为全球运营的公司。”而这8年间,联想在全球PC市场的占有率也从24%一举跃升到146%。
对IBM全球PC业务的并购成功让联想更加坚定通过并购进行海外布局的战略。2009年1月29日,联想收购了总部位于西雅图的美国消费者技术公司Switchbox Labs。
随着近几年日本电子消费企业集体陷入巨额亏损,联想又将目光瞄向日本市场。2011年1月27日,联想与日本最大的PC公司NEC达成战略合作,成立NEC联想日本集团,并持股51%。合资后的第一个季度,NEC联想日本公司便获得日本国内264%的市场份额,超过此前双方合计的25%。
与IBM和NEC的合作帮助联想在第一、二波战略中取得了进展,那么,此次与EMC联合即是联想实现第三波战略的具体体现,这有助于实现其在全球企业级市场的布局。
尽管有评论认为,联想的海外并购是以资本换技术,但它们在联想实现全球市场布局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对此,已脱身联想集团转型为投资人的柳传志表示,“如果有必要,他将继续支持推进新的海外并购。”

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20万元,柳传志等11名科研人员创办联想。在通过贸易积累资金和办企业的经验的同时,1986年,推出了第一个拳头产品——联想汉卡;1990年,自主品牌微机问世。公司几经坎坷,一路成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联想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化道路。

1997年,联想电脑问鼎中国市场占有率首位,2000年成为亚太(不含日本)第一;联想的IT产品代理分销业务也占据着中国市场绝对领先的位置。

与此同时,联想在实战中不断总结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以“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为核心的“领导力三要素”,创造性地设计并推进企业的机制改革,培养出一批和优秀人才,这些都为联想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联想集团业务模式:

联想控股拥有独特的“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双轮驱动业务模式。战略投资以长期持有为目的,聚焦于战略方向购建和优化投资组合,打造支柱型业务;财务投资以财务回报为导向,选择合适的产品与标的组合投资。

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作为联想控股的业务主体,基于市场化原则在各自专长领域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两者之间在业务联动、资金协同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紧密协同,能够帮助公司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把握机遇,充分提升联想控股的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联想控股-发展历程

说到联想,很多国人应该都很熟悉,虽然与三星比小很多,但联想现在至少也是享誉世界的品牌。从表面上看,联想目前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
PC 制造商,但其实细看的话,联想通过与多个合作伙伴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与摩托罗拉、微软、IBM
等等企业的合作,整个产业已经变得非常庞大。那么,你对联想有何了解呢?下面通过 10 个过去有意思的点,来讲述一下联想的部分给人印象深刻的历史。
1984 年,联想集团成立,至今已超过 30 年。
在科技领域,联想算是有一定资历的老牌厂商了,其成立已经
30 年时间了,最早于 1984 年 11 月 1 日成立,比现在大家熟知的 HTC(1997 年)和华为(1987
年)都还早。当时由柳传志带着一群十余名工程师靠着 20
万的资产成立。不过,这笔资金还是由中国科学院所提供,最初公司命名为“新科技研发公司(New Technology Developer
Inc)”,至今很少有人知道。
1988 年,联想品牌名曾为“Legend”,而且用了 15 年。
新科技研发公司成立几年之后,公司开始寻求改变,在 1988 年的时候拥有了一个新的英文名字“Legend”,开始做 PC 内销生意,负责为企业和个人装机。不过,2003 年的时候,联想才真正启用了沿用至今的名字“Lenovo”。
1990 年,联想发布了 Legend PC,联想的第一款自主品牌的个人电脑,并且获得了首次真正的成功。
1990
年,联想开始推出了更名“Legend”之后的首个品牌个人电脑,那时候 IBM 如日中天,在 PC 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于 Legend
PC 而言是非常重大的打击,尤其是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事实上,Legend PC
吸引了数以百万计当时对电脑科技还不怎么熟悉的中国消费者,而且获得了来自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官方的支持,所以在国内算是获得了首次成功。
1988 年,联想集团发布一则招聘广告后,其员工翻了两番,包括现任 CEO 杨元庆也是那时加入公司。
联想成立初期发展十分缓慢,也很艰难,很多员工外出都只能步行,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不过,在 1988 年于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一则招聘广告之后,联想首次主要的增长随之而来了。
当时这则联想的照片反响热烈,申请者超过
500,笔试之后留下 280 名候选人,但却只有 120 名得到面试的机会,而最终仅 58 名受聘。这些员工平均年龄大约是 26
岁,其中只有三四人有本科学位,但最有意思的是,这几个人中包含了现在担任联想 CEO 的杨元庆。
2003 年,联想品牌更名“Lenovo”,并花重金宣传。
前面已经说了联想的第一次品牌重塑是在
2003
年,更名为“lenovo”,杨元庆曾表示,主要是因为“Legend”这个名字显得太过于普通了,毕竟要往一个国际品牌的高科技公司方向发展,就必须更换名字。“Lenovo”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根据资料,其中“Le”取自“Legend”,而“novo”是一个拉丁词根,代表“新意”,所以基本新的意义就是创造“新的传奇”。
由于公司名称更换之后,联想启动了一波相当给力的营销活动,包括在世界各地购买巨幅广告,在收视高峰时间段播出广告,为此联想花费了大约
1800 万人民币。大多数联想的广告都以蓝天为背景,宣传语上写“超越你的想象!”,英文是“Transcendence depends on
how you think!”
1997 年,联想凭借与微软的协议,从此利润丰厚。
90 年代后期,联想大多数成功仅限于中国。但联想希望能够成为更多国际上公认的大品牌,所以 1997 年联想选择与微软开始合作,这是那个年代中国公司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生意,至少在 2000 年之前一直如此。
2005年,联想收购 IBM 的 PC 部门,成为世界上第三大 PC 厂商。
联想发展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举动就是,联想收购了
IBM 的 PC 部门。在以 175 亿美元完成收购之后,联想成为了全球第三大 PC
制造商。不过,这笔交易数字超过了联想年销售额的四倍。回想起来,这应该是联想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商业举措之一了,最近联想还接管了 IBM 的 X86
服务器业务,帮助公司在企业市场上获取立足之地。
2014 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设备部门

2000 年代 ,摩托罗拉遭到重挫,因此拆分为两家公司:摩托罗拉解决方案(Motorola
Solutions)和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后者是移动设备部门,最早被谷歌收购,为此谷歌拿到了大量的技术专利,随后谷歌又将该部门转手给了联想,交易金额搬到 30
亿美元。
正如当年收购 IBM 的 PC 部门,联想手机一下子上升到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的位置。外界认为,由于 PC 市场不断下滑,为了保证发展的持续性,联想不得不重视智能手机市场。不过,如今联想收购的摩托罗拉品牌正处于整顿期。
2015 年,联想启用全新 logo
联想的标志给人的印象一直都很深刻,但在
2015 年,联想亮出品牌全新 logo 与 slogan“Never Stand
Still”,表达品牌向互联网转型的决心,以及继续前进、拓展国际化市场的态度。全新 logo 抛弃了联想使用长达 12
年的斜体设计,整个单词仅保留了“e”字母,并且是更加清爽、简单的纯色、图案或图像。其全新 slogan“Never Stand
Still”在中文里有着“永不止步”或“从不固步自封”的意思。
今天,联想占据全球 PC 销量约 20% 份额,PC 仍占公司总收入的 65%
由于与微软的伙伴关系,在收购了IBM 的 PC 业务之后,联想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 PC 品牌的位置。目前联想 PC 市场约 20% 的市场份额。同时,几年前 PC 销售占 80% 的公司总收入,而今天由于不断增长的移动部门,这个数字下降到了 65%。

2014年8月26日,美国官方同意联想以23亿美元(约合141亿元人民币)收购IBM公司的x86服务器业务 。2014年9月29日,联想与IBM共同宣布,联想已完成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所有相关监管规定,10月1日正式完成并购。并购对象包括IBM旗下System X、BladeCenter、Flex System blade 服务器和转换器、以x86为基础的Flex整合系统、NeXtScale和iDataPlex服务器以及相关软件、blade networking与维护营运等项目。至此,联想已经成为全球市值超过421亿美元的x86服务器市场中的第三大供货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1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381%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杨元庆作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持有公司092%的股份,公众持股5653%。
联想集团发展历程
公司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84年到1994年为公司成立及初创阶段;
21994年到2004年,公司上市,得到初步发展;
32005年至 2009年为公司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公司收购 IBM的PC业务,拓展全球业务并成为全球500强;
42010年至今公司业务不断拓展,新兴业务领域迅速发展。
联想集团营收
2011-2021财年,联想集团营收整体呈现出增长趋势,整体由16605亿美元增长到了60742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公司主营业务的持续增长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

联想集团管理层
1杨元庆作为公司董事长兼CEO,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硕士学位,并自2001年起担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行业经验丰富,把握联想发展方向。2004年,带领联想收购IBM PC业务,这是联想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奠定了今天联想的发展格局。
22014年,联想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及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布局发展各业务条线。同时,在其带领下,联想业务集团架构不断调整,深入布局物联网生态系统,把握未来行业智能化转型方向。
3Gianfranco Lanci负责运营智能设备业务集团,拥有30多年的经验,包括在德州仪器(TI)和宏基(Acer)担任领导职务。Sergio Buniac负责摩全球托罗拉移动业务集团,在其领导下,公司巴西、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和秘鲁在拉丁美洲的市场份额中稳居第二。
4蓝烨担任数据智能业务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实现智能转型并在垂直行业中交付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升级智能制造方面,1993 年加入联想,为联想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联想供应链整合:
最复杂的问答题
中国优势
“21世纪的竟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竟
争’对以PC硬件为主营业务的联想集团来
说,这句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1月巧日,联
想集团负责全球供应链的两位副总裁郭明磊
和宋红由于个人原因离开联想,她们的工作
暂时由联想高级副总裁杰瑞·史密斯代管。之
前郭明磊在联想主要负责供应链组织和管理
体系整合、网络优化以及流程和IT建设而
宋红则负责全球物流管理尤其是服务能力、
成本控制及质量管理的工作。
1997年以来,联想一直稳居中国电脑市
场销量第一,业绩的持续增长背后,自2000
年开始的供应链整合与优化工作居功至伟。
2000年,联想在国内企业中率先成功实
施了ERP,随后在当时的供应链管理部的领
导下,又历时两年完成了SCM系统项目。与
此同时,联想开始着手建立供应链组织管理
体系。由物流部门领导的VMI(供应商管理
库存)项目开创了联想与供应商和海关协同
的先河,而且重新规划了采购物流的网络布
局,通过与供应商的可视化库存协同管理,实
时监测库存水平,令联想在按单生产产品时
库存从原来的14天缩减到5天CTO(客户
定制)流程优化项目提升了客户定制产品的
交付能力,是联想后来迅速崛起的直销业务
的技术保障电子招标等采购新模式的探索,
更大幅降低了联想的采购成本。
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联想供应链还实
施了端到端的“双模式”提速项目,逐步设计
和建立起以北京、上海、深圳惠阳3个工厂为中心,分布在全国39个分拨
配送中心的物流网络。此后联想的订单交付率、现金周期、供应链成本等
指标得到大幅度优化,其中交付水平提升巧个百分点,现金周期优化10
天,供应链成本降低加%以上,均达到行业最优水平。
作为以上成就的见证,连续几年,供应链CTO、VMI、双业务模
式一供应链提速等项目均获得联想最佳团队奖郭明磊也因对联想供应
链的巨大贡献,获得2004年联想个人荣誉最高奖—联想奖。宋红则
因全球物流组织整合后业绩突出和多年来对干联想供应链的重要贡献,
荣获2005年度联想奖。
经过2002一2004年的一系列优化,联想在中国市场打造的黄金供应
链其响应速度和成本控制方面已经超越了戴尔,联想在中国的成本只是
戴尔的l/4左右,其响应速度只需要4天(戴尔为1周)。这一供应链为之
后联想中国区业务的厚积薄发莫定了基础。合并之后,来自原IBM和戴尔
的供应链高管对联想中国的供应链均表示叹服。
完成对IBMPC的收购后,联想面临的一个新难题是,如何将中国区
供应链与全球供应链对接。然而,两大IT系统的无法融合和企业内部价值
链的协同困难,使这一工作的复杂度超乎想象。
成本压力
原IBMPC业务2001年亏损397亿美元,2002年亏损171亿美元,
2003年亏损258亿美元,截至2以)4年中累计亏损973亿美元2的5年5月
完成收购IBMPC后,新联想的国际业务业绩扭亏压力极大。“要业绩就要
先改供应链”,老联想和联想国际的供应链整合成为首要的工作。
合并之后巨大的成本压力加大了供应链整合的急迫性。加05年,业界
曾爆出联想与IBM就IGS服务、市场支持、内部使用购买、策略性融资及
资产处置服务、过渡服务等达成收购协议规定。有煤体称,收购之后联想
为这笔费用每年支付额约为l亿美元。
2003年IBMPC产品保修支出额为586亿美元,如此算来,一年1亿
美元似乎不为多。但20(抖年联想的纯利才112亿港元,供应链所承受的节
约成本的压力可想而知据说联想内部曾提出,哪怕只节省1%的采购成
本,即大约1亿美元,“就多出了一个(老)联
想的利润”。
准时交付、成本控制和保障质量,是当
时联想确定的供应链整合的目标体系。联想
发现,在一个遍及全球的供应链下,准时交付
和物流成本压力两者之间的矛盾被“放大”
(blow一uP)。准时交付会增大成本,低成本物
流又很可能增加库存积压。
举例来说,南美某市场的组装厂向联
想总部下一个订单,需要3000套“开天”主
板和7000套“扬天”主板。从中国工厂到
南美洲需要4个星期的海运时间,联想台式
电脑的机箱一般是走海运,主板走不走海运
成为一个问题:如果空运,运费高但能即时
交货;如果把主板置于机箱中海运,可以节
省昂贵的空运费。但问题在于4周之后,当
3000套“开天”和7000套“扬天”主板海
运到南美某国,当地市场需求却已经发生变
化,需要3000套“扬天”和7000套“开天”
主板,则多出的4000套“扬天”只能折成
库存成本,缺少的4000套“开天”需要工
厂加急制造,可能还需要空运。
因为计划不准或供应链运行不畅造成的
库存积压,将会吃掉企业本就不高的毛利。在
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关键零部件月平均贬
值2%、行业毛利率降至5%以下的PC行业,
以上情形是相当可怕的。
在效率与成本之间,联想尝试了很多解
决之道,比如签下价格更有竞争力的物流商,
拒绝海外工厂的空运要求,降低销售成本等,
但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国际业务现有IT系
统的预测能力有限。长远来看,治本之策只能
是提高销售端(前端)与供应链(后端)之间
的“协同”能力,提高销售端对几个星期之后
市场需求的预狈d能力。
早年自己开发的系统,原IBMPC的IT系统
无法单独从整个IBM的系统中分离出来。由
于IBM的产品线非常长,除了PC,还有大
型机、服务器等产品,其供应链并不是专门为
PC设计的,成本高且效率低,无法适应PC产
品的激烈市场竞争对于效率和成本的需要。
系统的分而治之给联想造成的额外成本
是巨大的。两个系统之间的差距有几组数据
可以反映:比如市场上有新的CPU产品推
出,联想要发布一个新型号或新配置,在联
想国际的系统里要花4至5星期才能完成,而
在联想中国的系统里,仅仅需要两小时;对
供应链中核心的资源需求计划,国际的系统
只能一周调整一次,而联想中国则是一天两
次;在原IBMPC的系统,客户退货的信息
通过IT系统反馈到后端,往往是在一两周之
后。而且分布在欧美高成本地区的供应链资
源(人员、工厂等)的成本比联想高很多。
由于中国工厂和国际工厂的系统独立运
行无法对接,集团总部拿不到最准确的汇总
数据。联想就某一物料(比如硬盘)向一家供
应商下单时,需要下5张订单,分别指向联想
原来在中国的三个工厂、在中国的OEM厂
商、在欧洲的OEM厂商、在美国的OEM厂
每一个环节精准性的要求都很高,一定要得
到企业方方面面环环相扣的支持与配合才能
实现良好的运转状态,哪一个环节做不好,都
“联想发现,在一个遍及全球的供应链下,准时交付和物流成本压力
付会增大成本,低成本物流又很可能增加库存积压
商、位于深圳的合资公司原长城国际(HPC)。
不能把5张订单合为l张,是因为同一个物料
的系统编号,联想的是8位,IBM是7位。这
就如同两个小区的门牌号一个是3位,一个是
4位,现在虽然两个小区合并,但门牌号未变,
邮递员仍然需要往返于两个小区各送各的信,
因为他无法判断地址分布规律。
系统分立
谁都知道,改造一个旧世界往往比建立
一个新世界更加复杂和痛苦。联想对此的感
触恐怕格外的深。
因此,联想的海外业务目前仍使用IBM
内部协同
联想CEO阿梅里奥曾对新联想的全球供
应链系统提出两项要求,一是达到供需平衡,
二是达到成本最低。供应链的优化存在“木桶
理论”效应,不能有短板,其效率提升对企业
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
原IBMPC是一个单纯的“产品驱动”型
部门,联想的业务模式则是以“产品+销售模
式”为驱动。这两种模式下,供应链在公司里
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服务型部门,在协同前后
端的权限上有限,供应链部门没有能力去要
求销售端怎么做,只有一些建议权。
经过多年的业务沉淀,联想国际业务
的流程过于复杂和繁琐,在前后端不协同
的情况下,可能的后果便是由于销售预测
不准导致的产能不均衡。2005年10月,在
完成对IBMPC业务收购交易半年后,联
想宣布提前半年完成第一阶段“以稳定为
要”的整合,独立运行半年的联想中国和联
想国际进行了全面、深度的组织和业务整
合。当时身为联想中国COO的刘军受命领
两者之间的矛盾被‘’放大”。准时交
导全球供应链组织。一支由原联想、IBM
PCD以及外部引进人员组成的全球供应链
管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供应链改造历程。
其中原联想高级副总裁乔松继续领导已经
于2005年第一批整合的全球采购组织原
联想供应链副总裁郭明磊负责分管供应链
战略、流程和运营管理原联想物流运作部
总经理宋红负责全球物流。计划部门、全球
制造和前端客户交付服务和商务则由原
IBMPCD负责人掌管。
原联想中国和IBMPCD的供应链组织
设计区别不大,新联想供应链需要解决的是
流程和业务模式方面的挑战:公司内部各环
COE成立之后的主要工作有三件,一是
管理存货二是管理前端到后端的预测三
是降低产品线的复杂度,新联想的系统中一
共有5000多个整机型号,实际上订单集中在
其中的巧00个,但每次下单都要在系统中全
部“跑一遍“,加大了额外成本联想正在对
产品机型和设计工序进行调整,逐渐减少对
某些供货商的依赖。
新联想的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物流网络效率的提升颇为重要。全球物
流团队为联想全球原材料及产成品的运输、
进出口贸易、分拨及配送提供支持。整合一年
后,全球物流部门通过组织和流程重组,以及
与物流合作伙伴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极大
地缩短和稳定了物流发货到交付的周期,使
得物流成本下降超过巧%,通过运输质t控
制使货物丢失/货损降低了50%。
供应链网络优化是新联想供应链实现效
率提升和成本控制的必要条件,在供应链战
略部门的领导下,新联想充分考虑贸易环境、
适者生存
很多人将戴尔和联想的供应链作比较,
但应该说,客观上很难评价哪一家公司的供
应链是最好的,只有更适合的。供应链作为企
业价值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与公
司战略、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相匹配。
以联想的T(交易型)模式和R(关系型)
模式划分标准来看,戴尔只有R模式,并很少
发布新产品。戴尔的生产线都是ceU生产线,
每一台机台上面有一张机器的要求规格,生产
线上一个 *** 作员装一台机器。在这种生产模式
下,戴尔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有一套系统可以
推测将来的销售状况和成本,淮确预测整条产
业链上的边际空间,并通过管控上游的供货和
价格水准来保证利润的最大化。比如戴尔如果
对3个月后PC的价格降幅可以进行准确预测,
便能在一些大的订单上做出正确判断。
在以供应链为驱动的戴尔模式下,供应链
是企业价值链的最核心环节,销售端能卖什么
货由供应链决定。业界流行一种说法,戴尔销
售人员下单时,系统有绿灯、黄灯、红灯三种
灯,下单之前,销售人员要看该产品是哪种灯
绿灯下单7天就能交货黄灯14天能交货,红
灯则需要有一定权限的销售人员才能下单,即
使下了还不一定能按时交货,可能需要28天
但联想在供应链上的复杂度更高。联想
是一家定位于不断创新的公司,有着很长的
产品线并不断发布新品,创新文化带来的产
品多样化,必然给其供应链带来压力联想必
须基于多种业务模式和多种客户覆盖的前提
下去设计和提升供应链,要在一个供应链平
台上运行双模式;联想既有一字排开的拉动
型的流水线,又有呈环形分布的推动型的ceU
线。联想等于是在两条供应链上作战,平衡得
好,两种模式可以互补,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
—当然,挑战也更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128767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