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什么好玩的

湖南有什么好玩的,第1张

湖南北有洞庭,南有衡山,东接井岗,西容武陵、吉首、凤凰、猛洞河,居其中者,便是古城长沙。依托主要公路及京广线、枝柳线,根据自然与人文的分类,及行政地区的分隔,我们把湖南旅游资源分为十五大旅游区
长沙旅游区: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旅游接待设施比较齐全,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比较周密。主要的景点大都与人文古迹有关。主要的景点有省博物馆(参观马王堆文物展),市博物馆(走马楼三国吴简),岳麓书院(千年学府),古麓山寺(湖湘第一道场),爱晚亭(停车坐爱枫林晚),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第一师范(毛蔡风神),开福寺(离我们最近的寺园),铜官窑(唐代的天下第一窑)此外,在长沙市市区外的宁乡花明楼镇,还有刘少奇故居,刘少奇纪念馆。菊花石雕是比较高档的旅游纪念品。浏阳新开设的大围山旅游区,还不算一个真正开发好的旅游区。据说它的投资者是想要以狩猎为龙头,带动旅游业。因此它对外宾和高消费者,特别是狩猎爱好者的吸引力较大。我个人认为,比不上其它的景点。
湘潭韶山旅游区:
湘潭,古称潭州,有1400多年的历史。景点有昭山、云门寺、岱子山遗址。昭山,位于长沙、湘潭、株州的交界处。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到此,十分倾倒,即兴绘成《山市晴岚》,并配诗:“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山顶还有一座始建于唐的千年古刹----昭山禅寺。看昭山,最好在太阳初升时,青山抹金镏彩,云蒸霞蔚,不愧为湘东名山!云门寺和岱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湘乡市。云门寺建于宋代,其中的观音阁中奉有千手观音象,造型优美。汉白玉雕十八罗汉象,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精品。岱子山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共有八十多座墓葬,出土了石铲、石锛及壶、盆、碗、杯等陶质生活用品,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韶山,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有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及韶峰景区、滴水洞景区可供游览。参观韶山,要结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进行。毛泽东故居很不错,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滴水洞是神秘的“西方山洞”,据说《我的一张大字报》就是从这里写出的(此消息未经证实),至今仍是军事禁区,驻扎有部队。湘潭乌石寨有彭德怀故居,修得不是很好,但还是可以一游。
岳阳洞庭湖旅游区: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岳阳楼最早是三国鲁肃为 *** 练水兵而建的阅军楼,东倚巴陵,西临洞庭,气势磅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岳阳天下楼”!岳阳楼的结构非常有特色,特别是楼顶的“盔顶”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罕有的样式。君山中蕴藏了一个神奇的传说----二妃寻夫。因此而有了二妃墓、湘妃祠等古迹,并有宋代杨幺起义的遗址及柳毅井、传书亭等景点。君山被李白誉为“白银盘里一青螺”!南湖是国际龙舟节的会场,也是国家水上运动基地。湖光山色,有“一龙赶九龟,九龟赶一癞(獭)”的景观。岳阳南方70公里的汨罗江,据说就是楚国大夫屈原投江的所在,有屈原墓、屈子祠等古迹。
衡阳南岳旅游区:
衡山天下秀!衡山七十二峰,由于云雾的衬托,有“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的形容。以祝融峰之高、水濂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被称为“四绝”!南岳大庙是全国唯一的佛道合一的寺庙,为仿故宫九进式建筑。南台寺是佛教禅宗七祖怀让传法的所在,也是日本曹洞宗朝圣的地方。祝圣寺、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清凉寺同列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衡阳市中有船山故居、石鼓书院、禹王古碑等古迹及雁峰烟雨、石鼓江山、花芍春溪等胜景。
株洲炎帝陵桃源洞景区:
株洲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要塞。据《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葬于茶乡之尾。晋代《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葬于长沙”。宋《路史》载:“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在哪?在现茶陵附近的炎陵县。陵殿庄严肃穆,古朴凝重,令人肃然起敬。有鹿原洞、霞桥、天池等名胜。桃源洞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有2000余种植物,200多种脊椎动物。风景区内,分布了桃源洞瀑布、黑龙潭、石板滩、狮子岩等40多处景点,是集观赏旅游与考察旅游于一体的好去处。
郴州旅游区:
郴州因宋代诗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而得以名扬天下。作为古城,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以“苏仙公”为题,将苏仙传说记录下来。于是,苏仙岭闻名天下。并有宋秦观作词、苏轼作跋、米芾书写的摩崖石碑,史称“三绝”!万华岩是郴州仅次于苏仙岭的景点,是一个巨大的溶洞,长2110米,总面积27000平方米。洞口处岩壁陡峭,一道瀑布从50米高的岩顶飞落,十分壮观!此外,还有一座颇具神秘感的处所----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在这里,我们可以一探女排“五连冠”的秘密!郴州的山水风光还有多处胜景。有被称为“天然树木园”的莽山,有风光旖旎的兜率岩等等。
永州浯溪旅游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柳宗元占有重要的地位。坐落在永州的柳子庙,就是人们纪念他的所在。庙中大殿的四壁上,镶嵌着四块由韩愈作文、苏轼书写的《荔子碑》及宋代的《捕蛇歌》、《访愚溪偈柳子庙》,清代的《愚溪怀古》等文。于永州城郊可观赏永州八景:朝阳旭日、苹洲春涨、愚溪眺雪、山寺晚钟等。其中,苹溪春涨即是“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浯溪自古号称“浯溪胜慨、雄冠三湘”。它是发源于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溪旁怪石古木,勘称胜景。有唐梓、宋柏和元明清的松树、檀树。怪石如雄狮,似猛虎,更有的如同老牛小猴一般,景观十分奇特。最为出名的是唐代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碑纵3米,横32米,332字,字径15公分。文奇、字奇、石奇,是为“三绝”,后人誉为“百拜不能休”,其拓本“家家传宝逾琳琅”,从此为浯溪留下纪念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现存有380多方石刻,浯溪形成了“无崖不刻文,有石就题诗”的独特露天碑林!
九嶷山旅游区: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南部,宁远县境内。“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柚壑负担,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相传舜帝葬于九嶷。九嶷山对于寻根祭祖的华夏子孙来说,游玩的处所主要是舜源峰、舜帝庙、三分石、宁远文庙等。舜源峰为主峰,周围铺以峨皇、女英等八峰,拔地而起,共同构成九嶷山。舜帝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祭祀庙宇,其中藏有明万历年间的“抚瑶颂碑”,清代的“九嶷山图”石刻。九嶷山的天然溶洞丛生密布,比较著名的有紫霞岩、玉倌岩、飞龙岩等。植物品种繁多,并可体会瑶族风情。
武陵源旅游区:
武陵源是国家一级保护区,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是罕见的砂烁岩风林地貌,有“大自然的迷宫”、“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称。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有3000多座奇峰,岩峰四壁如同刀削斧劈,整齐而又奇异。主要游览点有黄狮寨、腰子寨、金鞭溪等。“山奇水秀”是它的特点,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曾说它:“一生好入名山游,青岩奇观入镜头;三山五岳勘比美,华夏风光第一流”。索溪峪处在砂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它没有张家界的峻峭,但又以“十里画廊”,“西海”著称。景点有十里画廊、西海、宝峰湖、黄龙洞等。此处天生桥颇为险峻。子山有“云雾、月夜、霞日、冬雪”四大奇观,各具魅力。这三个景区合而为一,就构成了武陵源景区的独特景观。
猛洞河旅游区:
猛洞河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旅游区内是明代徐霞客定名的“岩溶”地貌,即“卡斯特”地貌。游人形容它:“原始古朴、险峻威猛、清秀神奇”。有仙人洞、洗心泉、观音岩等自然景观和距今800年的司城、玉皇阁、德政石碑等人文古迹。它既有岩溶深谷、悬崖峭壁,又有石林钟乳、阴河暗瀑。明代才子唐伯虎游了猛洞河后写到:“天外浮云总渺茫,山间流水玉辉光。千寻万壑悬崖落,一道银光到海长。和月掬来还有影,带花汲取岂无香。随流好入华阴道,莫向天台问沅郎”。
吉首凤凰旅游区:
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江河纵横交错,山川壮丽,锦绣如画。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一栋栋的吊脚楼,一排排的杨柳,加上动人的苗歌、苗舞,民族风情颇为诱人。在这里,按地域分为吉首、乾州和德夯矮寨三个小景区。吉首市以反映苗族历史文化为特点,有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桐木潭古兵营、沅溪书院等游览点。乾州和德夯矮寨的景点,主要分布在峒河和万源江沿岸,以古老的苗寨、奇特的峡谷、溶洞、瀑布为主。苗寨的建筑风格,多是以城外一道古城墙,城内青石古街,旁边的街坊多用石砌,且多有石狮,如乾州。这些建筑多为古物,组成了一副民族风格的水墨画。吉首还有我国最高的瀑布----流沙瀑布,高216米,从月亮岩飞泄而下,在峡谷山风的吹拂下,漂移不定。德夯燕子溪瀑布群由7道飞瀑组成,值得一游。此外,吉首地区也有数量不少的溶洞。
桃花源旅游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一篇《桃花源记》令桃花源名声鹊起,成为“把古今游人忙煞”的游览胜地。桃花源位于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前面是滔滔的沅江,后面是绵延的武陵群峰,悠悠千载岁月将那莽莽丛山妆点漂亮,曲径石阶亭台楼阁又为它添上点睛一笔。桃花源分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四个景区,以桃花山、秦人村为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林、菊圃、方竹亭、遇仙桥、秦人古洞、桃花观、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桃花源风景极佳,历代文人到此必有名作,现存咏诗900余首,联匾及石刻100余处。
邵阳崀山旅游区:
春秋时期,邵阳就已经正式建成,当时名叫“昭陵”,晋代避皇帝名讳,改名“邵阳”,现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水府庙、北塔、昭阳侯城遗址、法相岩石刻、魏源故居等。崀山在邵阳新宁,是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离县城22公里的窑市镇黄背村,有汤家坝天生桥,跨度64米,拱高20米,桥面宽14米,厚5米,为一巨大的丹霞巨石坍塌而成,桥体呈赤红色,气势非凡!在景区内,还有仙人桥,笔架山天桥两座自生桥,以及10处一线天景观。牛鼻寨一线天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两座石峰的崖面对立而成,高150米,宽1000米,全长238米。最大的溶洞为飞濂洞,长1000米,洞内有3处瀑布,13个支洞。邵阳的浙水飘流,也颇有魅力。香港的中国旅行社的老总漂了以后,说:“这是亚太(亚洲太平洋地区)第一漂”!
益阳沅江桃江旅游区:
益阳为“鱼米之乡”,盛产松花皮蛋、竹器等,有“银益阳”的美称。景区有栖霞寺、裴公亭、白鹿寺及关羽磨刀的“磨刀亭”、鲁肃抗蜀的“鲁肃堤”、蜀吴谈判的临江亭等等。沅江以“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有凌云塔、魁星楼、洞庭湖博物馆及“远挹七十二峰之岳色,近临八百余里湖波”的镇江楼。桃江在30年代就名扬天下,原因就是著名儿童歌舞音乐家黎锦珲先生的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窝》的歌。传说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桃江凤凰山,写下了千古名作----《天问》,现在还有屈子钓台等遗迹。桃江的浮邱山被称为“小南岳”,和桃花湖、罗溪瀑布等共同构成桃江风景区。
娄底湄江旅游区:
娄底是湖南著名的矿区,有“世界锑都”之称。娄底波月洞曾用作《西游记》的外景拍摄。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故居,就在新化县。湄江旅游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为中低山岩溶地貌,现建有八个观景区:观音岩景区(峭壁峡谷)、塞海景区(峡谷天然湖)、神仙桥景区(仙人洞、天生桥)、黄罗湾景区(峭壁、自然壁画)、龙泉峡景区(瀑布峡谷)、清流潭景区(地下阴河溶洞、千丘田)、湄峰湖景区(水库),仙女峰景区(山峰)。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d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东麓,创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真宗祥符八年(1015)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真宗赐名岳麓书院。书院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3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
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烈士公园西侧,这里陈列着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以及2100年前的西汉女尸。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长沙岳麓山 岳麓山在长沙市区之西,东临湘江,面积约8平方公里,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珠”。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相当著名;爱晚亭、清风峡、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著名人物。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市花)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
长沙湘江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它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进入长沙城,经三汉矾又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东西两岸,支流汇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十里长岛,浮于江心;凌波长桥,横贯东西。
长沙烈士公园 烈士公园是长沙市最大的公园,位于市区东北的东风路1号,公园分纪念区、游览区和娱乐区三大部分。纪念区以1958年建成的烈士塔为中心。塔的周围环绕着南岳黑松、喜马拉雅山雪松、南京金钱松和长沙罗汉松,丛绿簇拥,使烈士塔更显庄严雄伟。游览区地势开阔,有自然形成的山丘沟壑,有人工装点的廊桥亭榭,小径通幽,香荷映碧,垂柳挂青,浑然天成。面积达466公顷的年嘉湖姿色独具,湖面辽阔,烟波浩渺,水光潋滟,晴雨皆宜。一座曲折的拱形石桥通向湖心岛,岛上杨柳成荫,岛中建有一座三拱桥,显得云高水阔,别有情趣。湖上备有游艇,供游人泛舟。公园东南部是娱乐区,有儿童游艺场,备有各种现代化的游乐设施,浮香艺苑是一座庭院式园林建筑,经常举办各种花卉盆景,书画展览,园内还有“朝晖楼”、“羡鲜馆”,供游人赏景休息,品尝湖南风味小吃和中西茶点。
长沙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新河开福寺路,为全国重点开放佛寺之一,湖南省及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于此。开福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五代时(896-929)楚王马殷创建,后马殷之子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长沙白鹤泉 在麓山寺后,古树环抱,有泉从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因而取名白鹤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在茶杯口久久不散,形似白鹤。现在泉水的旁边建有茶室,专用清洌的白鹤泉水沏茶,供游客品尝。
长沙贾谊故宅 贾谊故宅为西汉散文家贾谊的住宅,位于长沙西区福胜街三条巷,原名贾太傅祠,公元1465年建,现仅存祠屋一间。祠前的小巷中有一口井,传说是贾谊亲手凿的,井口上小下大,形状像一个壶,人称“太傅井”,井旁有一石床,为贾谊当年原物。宅前有两块碑石,左右各一,高约丈余,字迹剥蚀不可辨认。又有大柑一株,传为贾谊手植。以上文物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仅存亚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古井尚在,古碑尚存,石床1958年被盗,旁另辟小巷,名为太傅里。
长沙世界之窗 长沙世界之窗位于长沙市东北郊,景区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长沙世界之窗将世界各国的今古奇观、历史遗迹、风光名胜、建筑民居、各种形式的艺术杰作以及风土人情和歌舞表演汇集于一园。景区内100多个景点建筑采用不同比例,为游客创造出一个多层次、高品位、有韵味的游览空间。这里有异域风格建筑与现代商业文化交融的国际商业街,有世界名胜古迹与人类经典建筑荟萃的文明山及文明河,有“惟楚有材”百人群雕与鳞次而立吊脚楼交相辉映的湘江谷,有美国西部风光与印地安文化尽现的欢乐谷,有典雅的欧式建筑与美丽爱情故事联姻的爱情谷,有绚丽多彩、风姿各异的亚洲诸国文化相互浸润的神秘谷,有童趣盎然的娱乐城堡与妙趣横生的超大比例玩具组合而成的儿童乐园。
长沙花明楼 花明楼的自然风光很一般,它之所以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点,是因为这里是刘少奇的故乡。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人家,这是一户典型的农家,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房子,前面有一口水塘,树林环绕在房子周围。院子里有30多间茅瓦房,除了居室外,有很多是农具室、猪栏屋、烤火屋,此外还有专门供孩子读书用的书房。在距离故居500米处的北冲尾塘还建有刘少奇的纪念馆,馆中陈列了800多件文物资料,包括刘少奇生前看过的书籍和一些日常用品。
长沙晓园公园 晓园公园,位于五一东路火车站附近,是市政府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投资于1984年动工兴建的小型园林式公园,占地377公顷,园中建有中日“友好和平”青铜群体塑像。塑像是日本鹿儿岛市赠送给长沙人民的珍贵礼物。群塑由4组8个中日青年组成,他们昂首挺胸,向往未来,热爱和平,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还建有“东苑”、“园中园”,湖边设有“云水居”茶楼,“聚远楼”服务部。在湖岸和小山上建有形状各异的“迎旭亭”、“双秀亭”、“半亭”等建筑小品。园中种有樱花、紫菜、桂花、玉 兰、睡莲等名贵花木。园内还辟有儿童游乐区,设置有多座人体、动物群雕。
等等

1清朝才女谢方端
谢方端,阳春岗美轮水村人,生于公元1724年,卒于1513年,时年89岁,是廉吏谢仲玩的长女。谢方端幼年丧母,随父宦游,聪慧善读,二三过辄,记诵不忘,少时读书并跟其父学声韵,青年时期喜爱工诗填词,出口成章,学有所长,写作不辍,曾著有词赋一本和《小楼吟稿》一书(词赋现已遗失,《小楼吟稿》一书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广东享有盛名。清乾隆43年广东督学李调元及翰林院编修官冯敏昌分别为《小楼吟稿》一书作序、作传,赞美她的才学和为人。
谢方瑞在青少年时,遍游海南及两湖地区,阅览了不少名山胜景,见识了无数世态炎凉,阅历深厚。这些都为她日后写作积累了夯实的材素。
虽然谢方端长期随父客居在外,但她对故乡却怀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的手稿中,能找到很多赞美的诗篇,现在读来也很动人,有一次,她离家十载,随父远从湖南常宁到阳江坐船回家,舟泊村边,即赋《轮水舟中》一首,以景生情,寄托了赤子之心:
轻舟遥泊小桥边,桑梓名园在眼前。
漠漠山云岚入画,悠悠溪水绿生烟。
桔花香近幽人屋,渔唱声喧d子船。
十载归宁疏过问,山川风物尚依然。
她对她的父亲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不单是对父母那份养育之恩的感激,更重要的是她敬重父亲为官46年,一生清廉的高尚品德。父亲一生的清廉在她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送舍弟方则旋里》诗中曰:“耄年姊妹难为别,廉吏儿孙莫厌贫。犹有诗书遗泽在,可将家传早铺陈。”她为其父归州盗案一事拒不会印(审),被乾隆皇帝在武昌召见,欣喜若狂,连忙《喜赋》:
廿载劳劳郡县?,大江南北号循良。
铜章不枉铃封奏,丹韶须宣到武昌。
万里辨奸天子?,九重谆问小臣光。
遥知扬对彤墀下,旋惹炉香满绮裳。
谢方端年轻时与当地三甲新楼村文人刘宗衍结婚。夫妻爱好诗词音乐,常与之唱和,可是好景不长,而立之年丧夫,遗下两子及两代遗孀靠其瞻养。这时她苦 *** 家业,“育子成材,夜纺授经,四时不辍。”晚年随长子刘芗谷(优贡生,曾任番禺等10州教谕,后为钦州府教授)生活,居于官署。闲居中热心教人诗文,培桃李,所到之处,受人尊敬,常称她为学者,为慈母,在她80余岁,从官府返乡颐养时“诸生送行盈道路,有的追送30余里,挥泪而别。”
2
清朝才女殳默。字斋季,一作季斋,小字墨姑,一作默姑,浙江嘉善人。丹生女。生而奇慧,九岁能诗,刺绣刀尺,无不入妙。习小楷,摹画李公麟白描大士,爱管夫人画竹一幅,与同卧起。年十六未字卒。著闺隐集。《槜李诗繋》
3陈端生
(1751—约1796)
d 词 女 作 家 。 字 云 贞 , 浙 江 钱 塘 ( 今 杭 州 ) 人 。 嫁 淮 南 范 秋 塘 。 范 以 科 场 案 ( 一 说 继 母 控 忤 逆 ) 谪 戍 。 端 生 在 家 奉 侍 , 撰 《 再 生 缘 》 d 词 。 后 范 遇 赦 归 , 未 至 家 而 陈 卒 。 《 再 生 缘 》 共 20 卷 , 陈 写 至 17 卷 , 未 竟 而 卒 , 余 3 卷 由 另 一 女 作 家 梁 德 绳 续 稿 。 最 后 由 女 作 家 侯 芝 整 理 为 80 回 本 。 有 道 光 二 年(1822) 宝 仁 堂 刊 本 , 其 后 又 有 多 种 刊 本 、 石 印 本 和 铅 印 本 。 此 作 经 改 编 为 苏 州 d 词 书 目 , 有 一 定 影 响 。
浙江钱塘人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d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其祖父陈兆仑(句山)曾任太仆寺卿,<续文献通考>纂修官
父玉敦,母汪氏
端生刚写<再生缘>时未满十八岁,於北京
到完成十六卷时还未满二十岁,当时在山东登州她因生母去世而搁笔,二十二岁嫁范氏夫妻感情不差,后因范氏应顺天乡试,倩人代笔被破获,发配伊犁为奴三十三岁时在亲友的催促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第十七卷,从此不复有作
凡是看过京剧《孟丽君》的人都会对那个女扮男装,科考中了状元,并被皇帝选作驸马的奇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这出京剧名剧乃是根据清朝女作家陈端生(1751-约1796)的d词小说《再生缘》改编的。孟丽君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受人瞩目,有两个因素。第一,故事的主人公用特殊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女性社会身份观念。这样的观念突破是由女性作家来完成的,更为小说的社会和思想意义再加一层特殊色彩。因此,在西方汉学界已将其归入“女性主义小说”一类,甚至有学者专门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第二,故事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相较于西方小说的情节安排,中国传统小说比较缓慢和松散,读完一回,不必急着读下一回,可以几天以后再接起来读。即便《红楼梦》,也是如此。《再生缘》则不然,其故事情节安排非常近似于西方小说,一环扣一环,一个惊险接着一个惊险,让人急于要知道后事如何,片刻都不想放下(金大侠的小说也是如此)。抛开其内容和思想性不谈,仅就其故事情节布局一端而言,在清代的时候就有如此特别的女性作家出现,也足够让我们当代的人无比惊讶。
还有一点很特别,《再生缘》如《红楼梦》一样,是一部未完成稿。陈端生只写了前十七卷,便与世长辞,留下一段遗憾在人间。约三十之后,许宗彦和梁德纯夫妇感原作者“半途而废了前生”,续作了后三卷,成为二十卷全本。虽然续书不如原著佳好,但能将这段故事补全,也是很大的贡献。这部小说有d词原著和散文体改编本(74回),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保证不会让你失望。当然,如果读散文体改编本,就不会有文字习惯的隔阂。
《再生缘》的故事如此出名,而其作者的生平却鲜为人知。这样的一位大才女,我以为是值得去了解一番的。所幸陈寅恪先生晚年专“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后人如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能够“知人论世”,深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与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与《柳如是别传》一样,陈先生的论文全是考证,一般人是看不懂,也不大爱看的,需得用普通人习惯的方式写出来,才有看头。
陈端生是杭州人。江南何止出才子,也多出才女。记得去年夏天去杭州玩,晚饭后在西湖附近散步,走至一处地方,看见一面短墙,上书“再生缘”三大字,占据整面墙。当时即心有戚戚,在那里多停留了一会儿。可惜那时太晚,未及弄清那是什么处所,或就是陈端生故居也未可知。第二天临时有事,匆匆离开杭州,留下一个悬念。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去看个究竟。
陈家世代书香,陈端生祖父陈兆仑是雍正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为当时人所推崇。父亲陈玉敦中过举人,曾任云南、山东等地地方官。陈端生的祖父是一个很开明的旧文人,曾写《才女论》一文,认为女性讽“习篇章”“多认典故”,“大启灵性”,对于“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而且可使女子变得“温柔敦厚”因此得出结论:“才也而德即寓焉”。虽然他眼里的才女最终目标还是作一个更称职的主妇,毕竟他把文化修养提到了有用的地位,至少为他的女性后人接受文化教育开了大门。陈端生和她妹妹陈长生都以文学才情见长,当受益于祖父的开明思想。
陈端生母亲汪氏出身也不一般,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汪上堉中过进士,他的女儿有文化,再自然不过。由他的女儿教育出来的陈端生很有文才,也不奇怪了。另外,身为杭州人的陈端生却将《再生缘》故事起点放在云南,并将男女主人公很多活动之地放在云南首府,很叫人纳闷。知道了她母亲的家庭背景,一切便都有了解释。想必陈端生小时候听母亲讲过很多关于云南的事情,而且深深被吸引,对云南产生了很多幻想和神秘感。写小说时自然就从神秘的云南开始了。又或许云南离固执传统的京城很远,人们的思想不那么受拘束,汪氏传给子女的观念很开明,陈端在审视社会传统观念的时候方能没有拘束,才写得出《再生缘》那样的作品。反观 mm,似乎是个旁证。
陈玉敦和汪氏似乎没有儿子,只有有仨女儿,端生为长,庆生为次,长生最幼,但庆生早夭,实际上生活中只有姐妹俩作伴。端生和长生姐妹都文采斐然。端生自不待言,有《再生缘》为证。长生也不逊色。当时江南一带世风开明,男女之防并不严格,她妹妹长生就是当时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一。长生后嫁与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叶绍楏(琴柯),又是另一桩文化联姻。叶家有一特征,女性都富于才思和诗艺,其水平之高,令当时人称奇。袁枚就曾评论说,“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其前后两夫人,两女公子,一儿妇(指长生),皆诗坛飞将军也。”(《随园诗话补遗》三)(从江南女子都多才多艺,又好群聚吟咏,可知《红楼梦》所叙述的姐妹结社,并非曹雪芹的杜撰或理想,那的确是当时世家大族中很普遍的现象)家里或生活环境中只有女性的环境的确很难培养男性比女性强的定势思维,因为做出事情让你感动或者崇拜的不是姐姐就是妹妹,要不就是母亲。这一点,我家的情况可为旁证。因此,陈端生能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写出《再生缘》,大概也与女性(而且是有才华的女性)围绕身边的家庭环境有关。
《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陈端生十八、九岁时写的。那时她还待字闺中。虽然有人说她的祖父很节俭,家里显得很寒碜,但毕竟官位很高,不至于是普通贫民那样的穷困。动笔之时是在1768年秋天: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
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
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这是《再生缘》开篇所述,说明了写作的季节,具体时间大约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那年陈端生虚岁十八岁。古今才女都早熟,张奶奶也是十几岁就出名了。象我们这样老大不小还没成才的,就该心安理得地作平凡人了。一笑。
陈端生动笔写《再生缘》时,家住北京外廊营(mm 空了替我找找外廊营现在何处)。此时她祖父正在京城作官,全家都在北京陪侍。九月间刚好她的祖母以及伯父母等都回杭州去了,而她的父亲因为“留京供职”,陈端生一家却没有回南。陈端生现在应该比平时空闲一些,而且家中环境也相对安静些,是写作的好时机。很可注意的是,陈端生和曹雪芹(1717-1763)差不多同时代,曹雪芹去世的时候,陈端生十二岁。六年后她在北京开始写作《再生缘》,《红楼梦》已经在北京流传多年。陈端生是否有缘读过《红楼梦》呢?陈先生说她未必读过《红楼梦》,也许有道理,但也未必没读过。如果读过,才女陈端生会如何看才女林妹妹,又如何看大观园中诸姐妹及其命运呢?
陈端生的写作没有什么功利色彩,最早的读者大概只有母亲和妹妹,但她写得非常勤奋,常常挑灯夜战。陈端生说她在天气寒冷的冬天还依然惦记着写作:
仲冻天气已严寒,猎猎西风万木残。
短昼不堪勤绣作,仍为相续《再生缘》。
又说:
书中虽是清和月,世上须知岁暮天。
临窗爱趁朝阳暖,握管愁当夜气寒。
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写作,完全是被按捺不住的写作冲动所驱使,与林妹妹所说“无奈诗魔昏晓侵”的情形相似。写作冲动来的时候,作家自己想挡也挡不住,想是有神助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大概都是这样的产物,光靠后天勤奋努力是不行的。
当时的写作活动非常愉悦,陈端生描述到: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
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
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第二年的正月,陈端生的祖父离开北京回杭州,但陈端生父亲还在京中作官,姐妹俩和母亲都继续留在北京。到五月,一共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她已经写完前八卷。
八月,父亲任职山东登州府,全家都跟随父亲前往。登州府治所在今天的蓬莱市。蓬莱临海,风景优美,加之又有神话传说,在那里的生活让才女陈端生感到非常舒适与安逸: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
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

陈端生的生活很惬意不难想象。除去自然风光很美丽之外,她家在那里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地方长官,而且是京官外放,享有特殊待遇,自不待言。那种全府第一家的优越感,是在北京找不到的。不过,优越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侵蚀陈端生的精神追求。在蓬莱这段时间,她继续勤奋写作。她的写作速度很快,可以说这是她的创作高潮期。她在登州住了约七个月时间,就写完了九到十六卷。陈先生推测她那么勤奋的写作可能还跟她母亲身体不好有关。她怕母亲看不到书写完,就离开人世。
很不幸的是她的写作高潮也随着十六卷的完成而结束。因为这之后,陈端的创作中断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也就是十年以后,才重新提笔,续写了第十七回。此是后话。
写完十六卷,陈端生有一段感叹光阴荏苒的伤春词:

起头时,芳草绿生才雨好,
收尾时,杏花红坠已春消。
良可叹,实堪嘲,
流水光阴暮复朝;
别绪闲情收拾去,
我且待,词登十七润新毫。

流水光阴一词出典《牡丹亭》,也就是黛玉也曾伤感过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陈先生说曹雪芹仅仅是揣摩女子心态,“间接想象之文”,而陈端生却是“直接亲历之语”,故《再生缘》之词更值得玩味。我以为这一点相似,至少可以让不相信可在人间找到杜丽娘、林妹妹那样多愁善感的尤物的人可以相信了。

陈端生写完十六卷之后没有接着写,因为她母亲病了,而且到七月,母亲便病故了。算了算年龄,她母亲去世的时候不会超过五十岁,以今天的寿命论,尽及中年。想必陈母也是一位才女,所以才会那么不寿。陈端生说:“自从憔悴堂楦后,遂使芸缃彩华捐。”母亲其实就是她的第一知音。她这段写作时期,读者也只有母亲和妹妹。陈端生姐妹与母亲关系很密切,不仅生活上有母亲何护照顾,而且母亲教她们读写,姐妹俩有才华全赖母亲的督课之功。陈端生曾经那么勤奋地写《再生缘》主要原因是为了愉悦母亲。母亲去世恐怕是陈端生生命中的第一次失去。人在世上,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去知音,尤其对于有才华,需要有人来欣赏,来鼓励的人来说,知音比谁都重要,更何况那知音就是你的慈母。母亲不在了,怎么还有心情写作呢?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0)夏天,大约因为父亲离任,她和家人返回杭州老家。回南先从蓬莱乘车到德州,再从德州乘船,走水路,一路舟车劳顿,让娇弱的陈端生走得很辛苦。当时交通不如如今发达,再是富贵的人,也要经历颠簸之苦。
这一年,陈端生已经二十岁了。
回到杭州,似乎也没精力恢复写作,只是对旧稿作了一些修改润色。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大概都是相亲备嫁时期,中间还好事多磨,费了一些周折。三年后,陈端生二十三岁,终于嫁与名家子范菼为妻。当时范菼是诸生,尚未中举。但是,范菼已经年过三十,很可能已有婚姻,陈端生是继娶,并非原配。范菼是陈端祖父好友范璨之子,浙江秀水人,与陈端生母亲是同乡。他家世代住在湖州,与端生妹长生夫家近邻。范陈两家联姻似乎顺理成章。范璨是雍正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安徽巡抚、资政大夫、工部侍郎等高官。陈端生嫁给他儿子,也是门当户对。所以陈端生的物质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她和丈夫情投意合,很是幸福美满。她如此描述婚后的生活: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汤废,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日子过得很顺心,但写作却没有回到以前的状态。虽然丈夫也可能是她的知音,但此知音殊非彼知音,人与人之间的契合是因人而异的。不是那个特定的人,特定的灵感是出不来的。但是,婚姻幸福与继续产生写作灵感比,我以为幸福更重要。陈端生一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她在幸福生活中没有产生非写不可的冲动。但是,她完成了另一种创作,婚后一年生一女,后数年产一子。
人在世上获得幸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长久地守住幸福。这似乎是让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解的难题,因为幸福总是那么易逝,而不幸却往往是那么顽固。富家**又嫁得名家子的陈端生怎么也想不到,厄运会突然降临她的头上。
陈端生的夫君尚未中举,更未中进士,以他的家世、社会关系、以及与陈端生的婚姻各方面论,都是免不了考取功名这个大俗的。所以陈端生说:“亨衢顺境殊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是啊,明明有好日子过着,怎么不好啊?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那种家庭环境中,是挣脱不了“利锁名缰”。可是对于陈端生的丈夫,那“利锁名缰”中的“利”和“名”都竹篮打水一场空,“锁”和“缰”却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顺天乡试中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科场舞弊案,一个叫陈七的人是主犯,陈端生的丈夫范菼竟然也牵连其中!案情大致是,在乡试中,主考官当场抓获几个夹带字条和冒名顶替替人代考的考生。陈七是主犯,他被抓获后供出范菼。同场犯案的还有旗人两兄弟。陈先生考证说,范菼并非陈七的同伙,而是被诬陷的。陈七很可能来头不小,因为正式文件中一直没有具体说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只以排行称呼。恐怕是说出真名字会带累名头更大的人。办案人员也葫芦僧判葫芦案,放走了真正的同伙,而让范菼顶罪。
此次科场事件是乾隆年间少见的大案,致使龙颜大怒。乾隆下诏重罚七个案犯。陈七判绞监候(应该就是绞刑缓期执行了),其他六人则发配新疆伊犁服役。范菼自然没有机会再见到陈端生,便押解到新疆去了。
夫君被发配到新疆,对陈端生的打击之大,无论如何估计也不过分。首先是恩爱夫妻被拆散了,多愁善感的陈端生哪里受得了。陈端生夫君流放那年,她二十九岁,婚后生活只有六年。对于今天的人们,六年的婚姻也许已经长得受不了了,而对于那时常人都白头偕老的人来说,六年却恐怕还好像在新婚当中。何况陈端生夫妇的确婚后生活确实很和谐。这样看不到希望的生离,与死别有什么两样。陈端生痛苦难当是再自然不过了: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
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
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尤煎。
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

这样的伤心悲痛若换了普通人,也许心有所感,却是说不出来。那伤痛是会轻很多。陈端生偏是极其善感,而且极其善于表达。那种善感和善表达就无异于自嗜伤口,会使伤痛更痛。这就是古今才女才子比常人更多痛苦的缘故。陈端生要是她故事里的孟丽君,丈夫被流放了没关系,她可以女扮男装,出去成就一番事业,最后感动皇帝,把丈夫还给她。她要是柳如是,敢做敢为,可以想办法打通关节,把丈夫救回来。可惜,在现实生活里,她什么都不是。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她只能“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陈端生之无助,无奈,实在令人人潸然泪下。

失去丈夫是一层灾难,而当时恐怕还有另一层灾难,她和范家所有人都会受政治上的牵连。因为当时乾隆不但处罚了犯禁的七人,其中两家的家长还因管教子弟不严,而受到革职处罚。中国的政治一向是出了问题处理起来极其严厉,在风口浪尖的时候,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记得十几年前,邻居家的先生因为出了什么事,跑到国外去了,邻居家也被警察蛮横地查抄一气。那时邻居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警察抄家,不敢说半个字。我想她心里一定是怕极了,因为不知道那事会怎么影响她的生活、工作和前途,还有她家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更别说还有孩子的将来了。作为范氏的家人,能够平安熬过这场灾难,就已经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端。因此,陈端生亲友当时都三缄其口,没有人敢在文字中留下丝毫关于范菼的消息,所以现在的人研究陈端生的这段经历非常缺乏资料。只有陈端生自己敢于怀念一个被皇帝发配到边疆的罪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写出来,该是有超人的勇气,冒了极大的风险。在这一点上,她的确是有些离经叛道精神的。
但是,无论陈端生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唤上天,上天只帮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对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如陈端生,似乎上天并不那么怜悯。她的丈夫一去十年,到她去世也没有回家。这是后话。
陈端生所经历的这一切,我今天写起来,不过就是一两页纸罢了,可在当时是怎样的煎熬,若是陈端生自己来写,怕是几百页纸都写不尽。可惜她除了在《再生缘》的第十七卷里边间插着提了几句,并没有详细写。

陈端生现在的情况很象是《红楼梦》里的李纨,可她比李纨更艰难。李纨的丈夫是病逝,所谓“寡妇失业”,获得很多人同情,也有老太太的撑腰。陈端生不是寡妇,她的丈夫还活着,但却背着发配边疆罪犯的沉重十字架。不知道范家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据她自己说,翁姑都很怜惜她。可是,旧时的大家族并不止有翁姑,还会有其他人。若是有那么些小人,她该是最容易被人嚼舌头根子,被排挤的对象。不过,陈端生还是有坚强的一面。从她所说的“强抚双儿志更坚”一句发狠的话,就可以看出,她的神经很粗。这其中有也有她妹妹的支持和帮助,容后再写。因此,陈端生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除了养育儿女,还在文化圈子里活跃着。

当年写《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东,读者只有母亲和妹妹。她回到杭州老家后,《再生缘》却很快在浙江一省传开:

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
龆年戏笔殊觉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
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
谆谆更嘱全始终,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
不但“闺阁知音”和“庭帏尊长”都在争读她的《再生缘》,大家还意犹未尽,催促她继续下下去,让大家看到最后的结局。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再生缘》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惊险连着惊险,开始看了就放不下,当时那么多人传看,并催促陈端生继续写,一点也不奇怪。《红楼梦》那么优秀的作品,在曹雪芹生前并不那么广为流传,他的成名是在身后。陈端生却不是,她在生前就已经遐尔闻名,还有很多《缘》迷紧跟着、紧盯着她。这是陈端生的幸运。虽然当时写作对于一个 女子来说,什么实际的好处都没有,但才子爱胜名,才女求知音。有那么多人首肯她的文字,那是比金钱更珍贵的财富。《红楼梦》中诸姐妹听宝玉说把自己的文字拿到外边去显摆,都很担心。陈端生却对自己的作品流传出去不但不介意,还很得意,她骨子里似乎确实有一种“螃蟹”基因。因为读者的响应很热烈,她觉得有义务继续写下去:

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
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
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
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
其中或有错讹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陈端在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这十二年的停笔,正象她说的“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明堂一醉”是指郦明堂(孟丽君)的性别引起皇宫中人们的怀疑,被灌醉了酒,正要脱靴查验是否小脚。正在惊险之际,故事却停了,而且一停就是十二年。谁也想不到的是,这十二年的时间空白,却是用陈端生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填补的。外人不知其中的辛酸,陈端生自己却再清楚不过,所以忍不住地长嘘短叹。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写作心境和生活环境都已经大变,正如她自己说的,“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写作的速度已经大不如前,所以陈端生续完《再生缘》的弘愿并没有实现,她只写了第十七卷一卷,就再没有继续写。
陈端生 男,1945年5月生,浙江衢县人。高级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职于广西蒙山县科委。早年在电机厂工作期间曾成功地设计了5、20及200KW等三次谐波励磁的发电机。近年来申请了一些专利。例如:透镜式汽车灯,造价低、无散射光。缩光器,可高效率地把电光源发出的散射复色光转变成能聚集成细小光束的缩光束,它是高能量密度的廉价的复色光流,其春功率及效率远超过激光器。它的捡色器能在它产生缩光的过程中极为方便地捡出任意频段的单色光(即单色缩光)。将它应用于激光器,不仅可使谐振器具片状、堆状结构,而且还有激发光的捡色、激发光的循环使用及余光利用系统,从而可使现行激光器在功率及效率两个方面皆能获突破性大提高。将它应用于望远镜,不仅可使其在结构上极其轻巧,而且还能大幅度地提高角放大率及亮度。变相变压器,能方便地把单相交流电转变成符合供电质量要求的三相交流电,从而可实现以单一条电线来输送电能的愿望。电动机断线运行监护器,造价特低且可用同一规格的监护器监护从小到大所有规格的三相电动机,方便、可靠、耐用。主要著述有:《论质数及其对》(文中不仅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且解开了一系列与质数有关的难题--例如求质数的公式等)。《浅论三相交流电输变系统的改革》(文中提出了两相三线及单相单线两个全新的输电系统)。《与光学反射相关的几何线、面》(文中指出了二次函数曲线的不立表计算而直接画出的画法,准确而快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10624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