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才能实现永生?

人类如何才能实现永生?,第1张

人类其实就是肉组成的”机器“衰老就是慢慢腐蚀我们血肉之躯的过程,就跟你用久了个破家电一样,比如说你的家电某一个零部件坏了,你就要必须更换才能正常使用,我们希望中老化的DNA也需要修复才能让我们永生,这时候纳米机器人就发挥作用了,

科学家设想用一群纳米机器人,围绕着你体内的细胞并把它们修复的完好如初,他们可以抚平你的皱纹,强化你的骨骼,提高你的记忆力,增强你的新陈代谢,甚至可以在你的动脉里运输氧气,他们完工后从内到外看上去都像是21岁左右的样子,虽然实现这一切可能还需要多年,科学家已经设计出微型螺旋推动器,来为我们的体内的纳米机器人导航。

在2013年,记者DAVID SCHILLING写到:医学界巨头雅培公司正在老鼠体内试验人造红血球细胞

意识上传

另一种克服原理上无法避免的机体衰老的方式就是,把重要的信息传到云服务器上,在这里,所谓的重要信息就相当于你的意识,因为仔细想想的话,

有能够思考事情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如果你的自我意识在云端的服务器上,只要你不介意,没有肉体就可以永远活下去。

如果你看一下摩尔定律,这种超人类的目标听着就不会很疯狂了,摩尔定律描述了我们的科技能力,能够大致在一两年前翻倍,这种指数增长意味着仅在很短的时间内,比如到2023年,我们就会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来轻易地模仿人类的大脑,科学家估计这将包含2500太字节,与此同时,我们已经用计算机模拟过了老鼠有3700万,突出相连的,31000个神经元,

持续克隆,

设想你住在一个小岛上的别墅里没有什么太奢华的,然后有一天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你发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被收集器官的克隆人,但这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前提是忽略掉那些反乌托邦元素,然后保留克隆器官的情节,为了永生,你必须能够而过于严重的外伤和器官衰竭,所以如果能够在培养皿上大量的培养,具有你自身DNA的身体部件,就会大有用处,不会再等待就医的时候死亡,不会器官排异,你可以一直更换老化的身体部件,现在已经制作出了类似的混合物,一种有你自身干细胞,包裹的塑料气管,这个东西已经开放使用了几年了,同时别忘了,我们也已经克隆过养猫和狗了,

我们应该也可以这样。克隆人然后截取我们需要的部分,

改造人,

机械战警,神秘博士,赛博人,达斯维达,格里弗斯将军,神探加杰特,他们都知道怎么不死的方法,把自身的一半肉体与一半机器人的东西结合起来,一切都完美了,成为改造人有明显的优势,金属可不会像肉体那样老化,而且去找机械工必须看医生,要靠谱得多吧,不过人体确实具有美丽奇妙而又复杂之处,以至于机器人是无法被改造出来的,

当你每隔几周在网上搜索一些科技新闻的时候,就可能会看到瘫痪者用意识控制机器的假肢。

2016年10月,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可以在与截肢者大脑相连的机器手臂上,触发手指的触觉,在蒙住眼的情况下,被测者可以几乎准确地说出,科学家触碰了那根手指,2010年改造人基金会由现实中的改造人,NEIL HARBISSON 和MOON RIBAS创立,此基金会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成为改造人并维护改造人的利益,所以好像我们进化的下一步就是变成机器人,

细胞疗法

你可能已经听过一些动物可以永生!然后嘲笑人类的生命的短暂,这些动物包括龙虾和一些水母,于是科学家就在这些动物中,搜寻它们所具有而我们没有的能力,生物的老年医学家,AUBERY DE GREY,创立了sens基金会,在来自paypal的投资者,的资助下研究此类问题,基金会不仅进行衰老相关疾病的自主研究,包括哈佛耶鲁剑桥等大学院校的此类研究。

孔子语录

(一)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

答案

7(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 学 思

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200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曰

⑶学而不厌 ⑷王生益愠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

10(1)同“悦”,愉快,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恨,怨恨

11B

12C

13(1)只学习(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14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示例:有位哲人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 (2007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论语》十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1(2分)(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 12(4分)(1)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13( 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14(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2010年云南曲靖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1(2分)(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

12(4分)(1)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13( 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14(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网络云就是将普通的独立服务器,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功能性整合管理,形成一个功能强大高效快捷和安全可靠的虚拟网络服务体系,提供给网络用户按需取用,用之付费;云技术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的、可扩展的和时常虚拟化的资源来服务用户。
云是指你作为接受服务的对象,是云端,不管你在何时何地,都能享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分为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及行业云等等。
云”是指云端的意思,游戏中则指没有真实玩过,只在网上攻略过,常指“云玩家”。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即语录体散文集及《五经》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政治生涯
[编辑本段]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品格
[编辑本段]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思想
[编辑本段]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又一成果。
2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生平
[编辑本段]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史传论述
[编辑本段]
《新唐书·杜甫传》
作者:欧阳修 宋祁 摘自《新唐书 艺文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旧唐书·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注:应为开元末)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注:应为右卫率府参军)。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注:时未尝到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注:应为凤翔),拜右拾遗(注:应为左拾遗)。房〔王官〕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王官〕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王官〕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王官〕罢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王官〕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负薪采〔木吕〕,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广德元年居梓、阆间事)。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公之去蜀东行,以公诗证之,当在严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镇成都,英□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适(注:时适已官京朝,不在东蜀,公亦未依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杨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注:其时江陵无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阳耳,未尝寓居也)。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庙),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注:当作大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注:此说出于唐小说家,不可信,当以公诗正之),时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无自耒阳之文),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唐《本事诗》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庄子对孔子的态度一、导论庄子一书中,对当时的诸子学说加以不少之批判,尤其对孔子及其学说批判特别多,特别辛辣;有抑扬、有褒贬、无孔不入。到底庄子是反孔?抑或尊孔?殊难判断。然而后世学者对于儒道两家的思想,常以为相互对立。(注一)的确,相互对立的说法是有其根源的,史记老子列传云:「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又庄子传载:「作渔夫、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诚然,孔孟学派与老庄学派因其基本理念不同,故其主义思想亦异,是以似若水炭不能相容。但细审其关系,似乎未必尽然。不仅两派的关系,未有若儒墨之尖锐对立,且有一脉相通的气息。孔老二学于若干方面相吻合,例如老子的根本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亦有此种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外,庄子本人为通晓孔老二学之博学者,庄子极尊崇老聃,常以老聃抑压孔子。的确,在庄子一书中出孔子洋相的地方是所在多有,若只用这些例子来坐实庄子尊老抑孔是可以成立的。然而,人们大抵也相信庄子一书并非成于一人之手,而其中可信为庄子自作者,可能只有内七篇而已,外杂篇恐怕是庄子后学的集体智慧。然而,照庄子一书本文看来,明确可断定尊老抑孔者,俱出自外杂篇。(注二)而内篇庄子对孔子的态度,究竟是抑是扬,恐怕是颇费斟酌的,而且,外杂篇对对孔子的态度也颇有歧异。故本文是以庄子一书,来探讨庄子对孔子的态度与评价。二、称引孔子以寄寓思想庄子书中有多篇谈及儒家,有的地方轻薄儒家,痛骂孔子,如杂篇中的盗 、渔夫等篇;但有的地方却赞美孔子,把孔子说成道家的圣人,如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及外篇的田子方,都赞孔子兼述及颜回的。甚至于许多道家的义理都藉由孔子来引说。但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二宗,何以书中会藉孔子以寄寓思想呢?又何以在赞颂孔子之余又诋毁孔子呢?其一:儒墨为战国显学,而孔子为儒家宗师。庄子因知其学说无法实行,故亟欲将其学说融冶儒学,或寄托于儒学,合为一条由浅入深的路线,用以实现其理想。对此,庄子在寓言篇中亦有提出说明:「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其二:庄子之学虽「要本归于老子」却对孔子之道有相当的了解,关于这一点,在司马谈论述六家要旨时,已略为提出一个轮廓了。其云:「道家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 *** ,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虽概括的说明道家思想有撮采儒墨之善,但探求庄子之思想,确实有与孔子思想相契合的地方。因此既可印证司马氏所言不差,亦可说明庄子称引孔子为说思想的原因。其三:庄子自信比儒家更能理解孔子,故庄子设许多寓言开导孔子,鼓励孔子,然而他的实际对象并非已死为朽骨的孔子,而是一般的儒家,庄子希望一般的儒家亦能学孔子的温良恭俭让,虚心求道、得道、安道。试举例于下: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 ,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之,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秋水篇)其四:庄子自知其学说决难实现,但他决意维护自派的学说,因为庄子相信他的学说才是真正的哲学。他明知孔子的学说未尽完善,但他肯定孔子学说的行为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实际哲学,唯孔学始能适合现实,且孔学亦能接近其思想;故庄子亟欲将其思想的一部分寄托于儒学,而求实现。吾人可以悬想他排击孔子的用意在此,而赞扬孔子的目的亦在此。三、批评孔子以明儒道两家思想的歧异庄子既藉孔子以寄寓思想,又何以会批评孔子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 ,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篇)庄子有鉴于此,以儒墨虽然为当时的显学,但仍不免自是彼非,各有所偏。故庄子主齐物论以痛斥之,而批评的对象则指向儒墨的宗师孔子、墨翟。另一方面,虽然孔子人格伟大,思想精博,但庄子以为其术繁复,「太多政法而不谍」(人间世),虽急欲为世主用,却徒劳无功。此庄子之所以批评孔子之故也。至于庄子如何批评孔子呢? 1、破除功名利禄的追逐: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坠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有闲,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于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天地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明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山木篇》)前者直斥孔子求名声闻达于天下,好言乖诞而欺瞒众人。后者则规戒孔子不要自伐,去名无功,则能「责于人,亦无责焉」,又岂会困于陈蔡,几遭杀身之祸呢? 2、破除仁义道德的执着: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故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天道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茍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茍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天运篇)此所以见儒家与道家在思想上的差异。儒家以仁义为修己之圣道;在道家看来,却成为乱人性的偏执,此两段借「孔子问礼于老聃」的传说,转为孔子问道于老聃。再由老聃之口说出:仁义是私情;仅是先王的传舍,至人的假道而已。真正的道是无为,天地日月自有其常道,循此常道,自可游于「逍遥之虚」而得「采真之游」。岂必「偈偈乎揭仁义」,「觏而多责」呢? 3、破除礼文仪节的拘限: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外物篇》)鲁哀公问乎颜阖曰:「吾以仲尼为贞干,国其有瘳乎?」曰:「殆哉圾乎!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彼宜女与,予颐与!误而可矣。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为后世虑,不若休之。难治也。」(《列御寇》)所谓「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饰羽而画」即是拘泥于礼仪的限制,乃至进退失据。此两段亦表现出儒道思想相歧异的地方。礼仪原本是儒家立身处世的根本途径;但道家却以为不见本相,徒饰虚伪的外衣,使人「离实学伪」。故有「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的批评,与「去汝躬矜,与汝寄知,斯为君子矣」的规劝。再再地说明儒、道的不同。凡此功利、仁义、礼仪,乃庄子及其后学(注三)借着对孔子的批评,以反应时尚的是非之论,乐死哀生,追名逐利的风气,与儒家子弟汲汲于仁义的倡行。而后逐一扫除,建立其超脱于人间世的逍遥游。四、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及评价庄子各篇章对孔子的态度及评价差异甚大,从道家圣人到为大盗讥,吾人将其分为四类: 1、赞誉孔子为道家圣人:就全部庄子来看,孔子在「寓言」、「重言」的体裁内,份量很重视。其地位,似仅次于老聃。颇有将孔子看成「近道」之意味,道家的重要义理也都藉由孔子来传达: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 *** 舟若神。吾问焉,曰:『 *** 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使 *** 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 *** 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达生篇》)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大宗师》)以上所举两例,仅为庄子假仲尼之口,以诉说己意的重言笔法而已,然而庄子笔下的仲尼,对道家学岂只是心领神会,简直达到彻晓彻悟的极峰了。好像仲尼非但「近道」,简直是「同道」了。 2、不赞同仲尼之道却给相当大的同情与惋惜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之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寓言篇)这里边不是含有惋惜、同情还有羡佩的意味吗?孔子深信现实是无法否认的,从而人伦的重要性亦无法否认,故孔子坚持其唯人主义与现实主义,下面这一段孔子坚持其学说与思想根据的苦衷。孔子派子贡往吊子桑户,子贡见其友人临尸而歌,回报孔子,并问其理由,孔子答云:「彼,游方外者也;而丘,游方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 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同其耳目;反复始终,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孔子虽然肯定方外之士的思想,但亦不能放弃自己的的学说。庄子能了解孔子的苦衷,故设此寓。  3、规劝轻视或不以为然的态度:庄子批评儒家之倡仁义、礼仪与求为世用之不当时,往往用规劝轻视或不以为然的态度,然而庄子批评孔子的地方自然是儒道思想不同的地方。庄子对于儒家仁义、礼仪、利禄的批评可见于前节,不再赘言。其它尚有:孔子适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之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郄曲,无伤吾足!」(《人间世》)此庄子借楚狂接舆批评孔子不知时,而所用的方法,则是规劝的口吻。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埃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此节谈的是儒道两者思想的不同。孔子以为道家之论为「孟浪之言」;而庄子借长梧子批评孔子不知道之妙,其中并无直斥或漫骂;只是道不同,不以为然而已。 4、讥笑讽刺,乃至直斥漫骂: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咱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 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天运篇)此虽不至于漫骂;但将孔子比为蚊虻,仁义比为糟糠,其讽刺讥笑,亦已甚矣!又盗跖篇中,描述孔子劝说盗跖的狼狈情景: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 ,为害天下,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说之……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哺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儌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恶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画哺之膳。』」……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如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这一段叙述,生动而活泼。盗跖之恶言恶行,犀利舛驳,真不失大盗的本色。而孔子一则再拜称臣,二则目瞠口呆,三则惊惶恐惧,口不能言,终则亟趋反走,色如死灰,不能出气,登车则低头无语,执辔而三失,可谓极度直斥诟耻之能事。五、结论我们可以从庄子一书中所提及的孔子,对庄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吾人也从其中探出以下几项讯息:庄子一书并非成于一人之手:这是从庄子各篇章对孔子态度歧异研判得来的。其理由可见本篇附注(一)、(二)、(三)。再者,又得以窥知庄子思想的根源与流变。由庄子援引孔子为说奥旨之处,可以知道庄子虽要归老子,亦有深于孔子学说之要旨之脉络;又由批评的态度上,其直斥谩骂,浅薄虚嚣的部份,则是庄子后学拘泥于门户而作的,自然与庄子逍遥适得的精微,无法相提并论。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对此,本文于前已说明,不再赘述。庄子为一博学且巧辩之士并对文字和语言的运用相当灵活:庄子对于历史,及当时各派学说思想,有相当之深刻之了解与体会。并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学说,且为后世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但吾人不相信庄子所言,句句都是实话。因为他常用寓言、重言及谬悠之说,荒唐无端崖之辞等等以示其寓意,故吾人读庄子,只可摄其意,不得信确有其事。六、附注注(一):庄子与孔子的关系,一般的看法,自然是站在学派对立的立场上,以为庄子是反儒的。但,诚如冯友兰早已指出学派的观念是汉朝的产物,未必适用于战国时代,且吾人认为庄子只是不认同孔子之道,才会批评孔子。注(二)<天道>、<天运>、<盗跖>、<渔夫>等痛诋孔子的篇章,皆出于外杂篇。但我们亦须特别注意到的是,外杂篇中的<秋水>、<至乐>、<达生>乃至<徐无鬼><知北游>等篇,对孔子的描述,事实上与内篇颇为一致,亦即外杂篇中对孔子的态度也是颇有歧异的,并非所有外杂篇的论点俱在「剽剥孔子」。故学者借思想表达的差别,判然分别出庄子内篇为庄子自作,至于外篇则是道家门户成立以后与儒家分庭抗礼,托庄子之名,杂纂而成。注(三)此所谓「庄子及其后学」乃前人多以为庄子书有庄子自作及后学托庄子之名,组纂而成。七、参考书目孔子哲学评论 张深切,中央书局,民国四十三年十二月,初版庄学新探 陈品卿,文史哲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三月,初版庄子新识论 刘道中,民国七十六年九月,初版老庄研究 胡楚生,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一年十月,初版庄子创造性的学说与思想 蔡麟笔,民国八十三年九月,初版庄子对孔子的评价 谢大宁,中国学术年刊,民国八十年三月从庄子重要篇章看庄子对孔子的态度 刘光义,道教文化,第三卷第十期庄子与儒家的关系 黎正甫,自由太平洋月刊第四十一期庄子书中的孔子 连清吉 TOP

1;刘禹锡是唐朝人。 2;作者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 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10268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