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地震预测做了哪些工作

人类对地震预测做了哪些工作,第1张

强烈的地震活动激起了社会和公众对防震减灾的强烈要求。防震减灾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建筑的防震抗震要求以及其他防震措施。但是,最主要的则是地震预报。通过预报,采取防震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目的,这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

从60年代中期开始,美、日、俄(前苏联)等国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报问题。美国1964年组织了一批有声望的地球科学家拟定了地震预报研究规划,开展了地壳断层调查、地震前兆观测和地震孕育理论等地震预报研究,并于8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帕克菲尔德地区建立了地震预报试验场。前苏联则从60年代初开始,在中亚和远东地区建立起一系列地震预报试验场,开展地震预报的现场研究和基础性实验理论研究。日本、德国、印度等国也开展了地震预报研究工作。

从总体上看,30年来各国在地震活动特点、地震和地壳构造的关系以及地震前兆观测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进展。对少数地震,震前有一定的察觉和某种程度的预报,如1989年美国加州洛马曾列塔发生的71级地震、1993年日本长野51级地震等。但是,预报研究离解决地震预报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许多强破坏性地震,都未能作出预报。各国科学家一致认为,地震预报尚需进行长期的科学探索和积累。

我国的地震预报,是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导下,以邢台现场为发源地,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我国已建立起包括地震学、地磁、地电、重力、地震变形、应力应变、地下水动态、水化学、地热、电磁波等多学科的地震监测台网,为地震预报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广泛监测的基础上,从1966年以来,在台网监测范围内已获得100多次5级以上地震的资料。在这些震例中,取得有关地壳形变、地下水、水电子、地电、地磁、重力以及各种宏观异常前兆资料上千条。这就为研究地震孕育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前兆表现提供了科学基础,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实际经验。

丰富的科学实践必将产生新的科学思想。在大量现场震例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孕育过程和地震前兆的系统研究,我国逐步形成了“长、中、短、临”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是一个系统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则显示出不同特征的前兆。根据这些前兆,开展阶段性地震预报。在实际震例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地震孕育和相应的预报分为长、中、短、临四个阶段。长期预报是数年至一二年的地震形势预测;中期预报是一至数年内地震危险区及地震强度的预测;短期预报是震前数月内的预报;临震预报是几天至十几天的地震预报。通过这种阶段性渐进式预报,使预报过程随着地震孕育过程的发展,在范围上由大到小,在时间上由远到近,在危险程度的判定上由粗到细,以逐步逼近的方式进行震情分析和地震预报。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地震预报尚难遂人愿。

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取得预报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较成功的经验,1976年云南龙陵地震、四川松潘地震半成功的经验,以及漏报1976年唐山地震的深刻教训。这说明,我们已从对地震预报束手无策的状态前进了一大步,但离要求还相差很远。80年代以来,我国在地震震例、前兆特性、预报方法乃至孕育理论方面又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地震预报工作又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国对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县中缅边界的73级地震又作出了较为成功的中、短、临预报。例如,7月11凌晨1点预报3天内将有强震发生,危房中的人员一律撤出。由于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地震预报采取了一系列紧急防震措施,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这次地震的灾害。

然而,还有不少地震未能作出准确的临震预报。例如,1995年10月24日我国云南武定发生的65级地震以及上面提到的1996年2月、3月分别发生在云南丽江和新疆阿图什的强地震,尽管震前曾有一定的察觉乃至有某种程度的短期预报,但均未能作出准确的临震预报。

总之,我国的地震预报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不可能对破坏性地震甚至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准确预报。但是,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可以作出一定的预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地震灾害。

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可又市县人民政府发布24小时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汇报。首都发生地震可有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及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流星滑落

地震预测是指根据所认识的地震发生规律,用科学方法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作预先的估计。地震预报则是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将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科学的地震预测是实现地震预报的基础。震后地震趋势判定(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是指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对受其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结果,包括对震后不会再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我们习惯上把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合起来统称为地震预报。

地震预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变动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到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将打破原有的状态。我们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所以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已赶赴现场的地震学家们,不仅亲身感受到了灾民们家毁人亡的苦痛,也从地震序列活动的“脉搏”和灾民们的回忆中看到了预报地震的曙光和希望。

在余震尚频频发生的情形下,周恩来总理冒着生命危险,亲自视察了灾区,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亲切慰问了灾区人民,也向地震工作者提出了攻克地震预报关的艰巨任务。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多学科、多部门和自愿者组成的专门的地震队伍迅速建立起来,由此开始了新中国地震科学家征服地震预报科研高峰的艰难征程。

1975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地区的第二次强烈破坏性地震,即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这是一次类型比较特殊的地震,73级强震前3天,在震中区首先发生了一连串的小震,而且次数逐渐增多,震级逐渐增加,至73级震前,逐步增强的小震活动却突然出现了平静。这一现象发生在年度地震会商曾经指出的地震危险地区内,而这种小震“密集—平静”的现象正是研究总结邢台70级地震时被发现的强震前会出现的“前兆”异常现象。地震工作者正是依据这一突出异常,及时做出了短临地震预报,使灾区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人员伤亡,为此地震预报工作者也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褒奖,因而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可1年以后,中国华北又发生了世界瞩目的唐山78级地震却未能预报。这次地震无情地摧毁了这座前景辉煌的新兴工业城市,造成24万人死亡,前去唐山进行地质宏观调查的7名地震工作者也以身殉职。这给还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地震工作者以沉痛打击。

科学难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理论的成熟和完善。在“六五”和“七五”期间,首先对各类地震前兆进行了系统清理、确认,并对各种地震预测方法进行了实用化研究,建立了各学科地震分析预报指南,研制了实用化程序,使地震预报初步进入到规范化阶段。同时还开展了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技术改造和地震预报技术系统的研制与建设。

在“六五”、“七五”地震前兆和预报方法清理和实用化研究的工作基础上,“八五”期间开展了地震预报方法、理论的深入攻关研究,使之对于地震孕育的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前兆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依此确定了不同孕震阶段的判据、指标和预测方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地震预报指南和工作程序。同时,还在震源孕育环境和震源结构的深部探测研究、数字化地震观测和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大陆板内地震孕育过程和前兆机理的实验及理论研究、前兆场解释模型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九五”期间,攻关研究的目标重点放在1年尺度的“中短期预报的方法及其理论研究”方面,旨在提高我国年尺度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水平,同时加强1~3年中期预报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经过5年努力,在“边研究、边应用”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年度中短期预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中短期前兆异常识别、动态图像预测方法、强震中短期孕育过程的物理机理及预报模型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和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运用攻关成果成功地进行了1997年新疆家伽师63级、64级地震,1999年辽宁岫岩54级地震等多次破坏性地震的短临预报,取得显著的减灾实效。“九五”攻关取得的成果,向尚在争论地震能否预报的国际地震学界展示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前景和中国地震工作者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也坚定了中国地震工作者的信心。在此鼓舞下,中国地震工作者现正在攻关的实践中,进一步向短期和短临预报的高目标冲刺,而且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经过了失败的考验和成功的激励,经过了上万名地震工作者30多年来在实践和理论上的艰苦探索,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逐步形成了“长、中、短、临”渐近式的地震预报的理论系统和场源结合、以场求源的分析方法,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经验性地震预报的方法、指标和判据体系,成功地预报了几次破坏性地震,取得了防震减灾的初步成效,并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群结合”的防震减灾队伍。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现有的进步离突破地震预报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现有的成果为这一崇高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居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对海城地震的成功短临预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但是从世界范围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地震的孕育过程非常复杂,主控因素掌握困难。地震往往发生在地球深部,信息难以直接获取。大地震发生的概率低,重复性小,发震规律难掌握。这给地震预测带来困难。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足以认识它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地震预测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相信地震预测水平会不断提高。

需要下载相对应的软件,这里以苹果为例(vivo同理)在手机上开启地震预警警报:

演示手机:iPhone7。

手机系统:iOS 1331。

*** 作程序:App Store。

1、打开手机进入后,选择App Store应用进入。

2、进入后,输入地震预警后进行安装。

3、安装后,在主界面勾选条款,点击下一步的选项。

4、点击进入后,选择右上方的设置图标。

5、在设置界面,点击系统设置的选项。

6、进入后,根据页面提示,设置软件的相关权限。

7、设置后,如果附近有地震发生,手机就会d出地震预警。

克里特手机内置了地震预警功能,需要先检查是否开启了该功能。打开克里特手机的设置菜单,进入应用程序管理,找到“克里特地震预警”应用,确保应用程序已经开启。如果没有打开,可以通过点击应用程序,然后按照提示进行 *** 作,启动预警功能。当地震发生时,克里特手机会自动响铃并进行震动,同时在屏幕上显示预警信息。在地震发生后,克里特手机还可以提供有关地震的实时信息,包括地震波的方向、震级和震源等参数。通过克里特手机的地震预警功能,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11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级

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2何谓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13震级和烈度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是用“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14何谓等烈度线等烈度线图的作用何在

等烈度线是地面上各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等烈度线图绘出了地震影响的总轮廓,为我们进行震灾快速评估、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5什么叫地震序列什么叫主震、余震和前震地震序列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1)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

(2)孤立型(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3)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

17什么是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

严重破坏性地震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救援行动的地震事件。

18何谓城市“直下型地震”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那几次

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下发生的地震称为城市“直下型地震”,这一名词是日本学者提出的,这类地震往往会造成城市较大的损失。

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1976年的我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19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验震器)是谁发明的用于何年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20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和地震遥测台网建于何时何地

1930年我国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成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1975年海城地震后进行第一次扩充,子台21个,分布在京、津、唐、张地区。1980年进行第二次扩充,实施加密工程。1990年大同地震后,进行第三次扩充,实施“华北台网联网”工程。

21 地震横波与纵波有何区别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而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 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22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哪几个大地震带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

(1)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

(2)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76%;

23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并且广大地区都受它的影响。

24我国地震较多的省(自治区)是哪几个

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

25什么叫“南北地震带”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 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简称南北地震带。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二、地震灾害知识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

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突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13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板内地震是指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

三、地震预报知识

1何谓地震前兆常见的前兆现象有哪些

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2 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 应当排除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水(下雨、下雪)、干旱、河水涨落、冰雪融化、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

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较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4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震来临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 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异常。另外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 人们观察错觉等都可能被认为异常,我们要在识别真假动物异常的基础上再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

5何谓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烈度和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仅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

6什么叫做地震中长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报

对某地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个月内至几年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的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合称中长期预报。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短期预报。对某地几天以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临震预报。年度地震趋势预报是由中国地震局每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大震的地点所做的一年尺度或稍长时间的趋势性预测。

7目前世界上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较多的国家是哪四个

中国、日本、美国、原苏联。

8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

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预报。但在充分和合理地应用现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而且与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在观测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在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在震例资料和现场预报经验的积累方面具有优势。我国频繁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地震工作者提供了较多的实验预报的实践机会。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9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中63、64级等地震,1998年11月云南丽江宁蒗县62级等4次5级以上地震,1999年12月29日辽宁岫岩枣海城56级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总体而言,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四、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与我国防震减灾政策

1地震发生时,在工作岗位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在办公室内要赶紧藏在办公桌下,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正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然后迅速撤到安全处。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按专门 *** 作程序运作。

2地震发生时,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的演出或比赛要立即停止,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地震停止时,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3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4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

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5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6何谓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的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其目的是为工程抗震确定合理的设防标准,实现震时安全、建设投资合理的目的。

7联合国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的宗旨是什么

把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的职能,把政府的权力变成民众的行动。

8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定为什么日

国际减灾日

9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

在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在山坡上注意滚石,同时要远离陡崖,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10什么叫生命线工程

主要是指维持城市生存功能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统的工程;电、燃气及石油管线等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电话和广播电视等情报通讯系统的工程;大型医疗系统的工程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的工程等等。

11 199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

预防与减轻城市化灾害。

12总书记是怎样论述减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

答:1993年6月25日总书记在致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贺信中正式提出,“我国将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继续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增加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3我国地方地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针是什么

地方地震工作是由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直接领导,主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及地方财政预决算管理的地震工作,属于当地社会防灾公益事业,承担地区性防震抗震工作。 地方地震工作致力于地震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全民族防震意识,最大限度地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4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任务、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能力,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遵循“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方针,坚持“因 地制宜,因势利导,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

15我国农村抗震的长远目的是什么

(1)逐步改变农村建筑材料的构成;

(2)逐步改变农村的建筑习惯、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技术,代替传统的对抗震不利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方法;

(3)加强地震和抗震知识的普及,使抗震防灾成为农民的实际行动和自觉需要。

16我国本世纪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开始于何年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将采取什么对策

1988年。基本对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认真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和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有八项具体措施:

(1)在全国各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2)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

(3)把防震减灾工作开始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4)增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

(5)努力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基础的抗震设防工作;

(6)制定好地震应急预案;

(7)增强震后恢复重建能力;

(8)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17怎样识别地震谣言

(1)由政府(省级)发布的地震预报

应该完全相信!

因为它是地震监测预报部门的科技人员通过收集监测到的大量地震异常信息,经过认真仔细综合性的研究,参照以往的成功经验,非常慎重地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由政府依据防震减灾有关法规,本着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社会稳定着想而做出的。

(2)不是政府发布的,但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非常准确

不可信!

地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虽然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还缺乏对地震产生的原因和发生规律的科学揭示。目前的地震预报仅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做得非常精确。因此,那种时间精确到某天、甚至到某时某分,地点在某个很小的范围,震级也很准确的地震预报超越了目前的科学水平。

(3)是某某专家预报的

不可信!

根据我国《地震预报发布的管理规定》,任何个人都无权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意见或消息,不管他是谁。由于地震预报处于探索阶段,因而,科学家的预测意见只能提供给地震部门做参考。将个人的预测意见向社会散布本身就是违法的。

(4)国外科学家预报我国地震

不可信!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在地震预测方面,国外水平不比我国高多少。国外科学家预测我国地震必须按照我国法律进行。除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发布地震预报外,任何个人、组织、都无权发布,外国人也如此。

(5)看见或听说地震部门在做地震宣传或其他相关工作,是否要地震了

不是!

让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减灾意识和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在任何时期都是地震工作部门的神圣职责。

(6)听亲戚朋友说要发生地震了

不可信!

他们又是听谁说的因此,一般社会上的地震谣言都不应相信,否则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破坏社会安定。听到传言后应与当地区、县地震部门联系。

(7)发生有感地震过后,是否有更大的地震

是否有,应听政府公告。

(8)带有迷信色彩的或别有用心的有关发生地震的消息

不仅不相信,而且要报告公安机关。

18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按其工作内容和时序特征,可分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

(1)地震应急是指为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震时应急指挥和震时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

(2)震后救灾与重建是指紧接地震应急之后的全面救灾行动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

(3)地震监测预报包括监测和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科学技术工作和地震预报社会发布的行政管理工作。就科学技术的内容而言,是指为获取与地震发生有关的信息所开展的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传递、处理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和强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发布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它为其他环节提供地震危险性的背景和三要素信息,以便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4)地震灾害预防是指震前所做的防御性工作,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在国土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的抗震设防,包括对新建工程和设施进行的抗震设计和施工,以及对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加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的工程性防御措施之外的依法减灾活动,包括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19我国抗震救灾工作方针是什么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20我国地震救灾原则是什么

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保险补偿;及中央企事业单位主要由主管部门负责等原则。

21什么叫地震应急

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抗震救灾和地震救援抢险行动。

22“防御震灾”的含义是什么

防御震灾是人们为防止、减轻、避免和抗御地震灾害而采取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建立起来的以预防为主的长远战略手段。

23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24新的地震活跃期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是什么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职能,促进地震科学的进步,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坚持以预报为主,测报防抗救结合的方针,走综合防御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服务。

25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减轻震害损失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各级领导迅速上岗指挥救灾,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果断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有效组织救灾。

26我国抗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

(2)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织指挥;

(3)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

27地震灾情上报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人口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

28地震灾情调查、评估、上报如何进行

在上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地震部门牵头,会同有关行业部门按规定共同进行。

29抗震救灾的原则有哪些

(1)快速反应原则;

(2)就近就地开展自救互救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主动配合原则;

(5)主动报告原则。

       正确。地震预报的实现,必须有组织、程序、法律等方面的保障。地震预报本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科学工作者、社会公众都直接地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施地震预报中各自均承担着特定的职责,唯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地震预报的社会效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二十九条 

       1、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2、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3、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二、地震预报社会影响巨大,如何发布,既是科学问题,也是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必须根据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和预报的主要依据,对预报可能获得成功的程度作出估计;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预报地区的人口、经济、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对地震预报意见发布与否,以及怎样发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作出估计。

       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上的科学难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人们发现地震预报要比很多科学家以往设想的困难得多。因此,某些单位或个人根据一些局部的现象,瞎子摸象式的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只会使社会引起混乱。

以上就是关于人类对地震预测做了哪些工作全部的内容,包括:人类对地震预测做了哪些工作、地震预报的发布有什么规定、地震预测和预报是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z/10113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