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剧种是安徽的

哪些剧种是安徽的,第1张

北京:京剧 北京曲剧 西路评剧 北昆

河北: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d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上四调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山西:朔县秧歌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凤台小戏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弦子腔 晋北道情戏 壶关秧歌 临县道情戏 襄武秧歌

内蒙古:漫瀚剧 二人台

辽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 彩扮莲花落 蒙古剧

吉林: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 户戏 弦板腔

甘肃:陇剧 甘南藏戏 影子腔 高山剧

青海: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新疆曲子戏

山东:山东梆子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枣梆 吕剧 茂腔 柳腔 四平调

江苏:昆曲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剧 扬剧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黄梅戏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戏 庐剧 端公戏 沙河 调 徽剧 安徽目连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 簧戏 文南词 凤阳花鼓戏 淮剧 淮北花鼓戏 嗨子 戏 皖南花鼓戏

上海:沪剧 奉贤山歌剧 滑稽戏

江西:赣剧 河戏 宜黄戏 万载花灯戏 宁都采茶戏 景德镇 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戈阳腔 宁河戏 赣南采茶戏 抚 州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盱 河戏 瑞河戏 萍乡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 茶戏 庶民戏 平讲戏 词明戏 大腔戏 南词戏 芗剧闽西山歌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歌仔戏

广东:粤剧 正字戏 白字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雷剧 梅县 山歌剧 潮剧 广东汉剧 西秦戏 粤西白戏 东昌花鼓 戏 临剧

广西: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 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湘剧 祁剧 长沙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湘昆 师道戏 湘 西花灯戏 常德汉剧 巴陵戏 常德花鼓戏 衡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湘西苗剧 湘西阳戏 衡阳湘剧 辰河戏岳阳花鼓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汉剧 荆河戏 湖北越调 东路花鼓戏 南剧 山二黄 湖 北高腔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远安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楚剧 随县花鼓戏 鄂西柳子戏 郧阳花鼓戏 堂戏 襄阳花鼓戏 阳新采茶戏 文曲戏

河南:豫剧 南阳梆子 河南越调 河南道情 大平调 怀梆豫南花鼓戏 罗戏 卷戏 大弦调 河南曲剧 乐腔 怀 调 五调腔

四川: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 壮剧 彝剧

贵州: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 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藏剧

安徽戏曲剧种:

1.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

2.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3.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安庆市一带。明末清初,乱d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4.庐剧。

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60870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4
下一篇 2023-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