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里崔琰联合荀彧陷害曹植,历史上确有其事么?

《军师联盟》里崔琰联合荀彧陷害曹植,历史上确有其事么?,第1张

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些只是后人的猜测和杜撰。

1、历史上崔琰之死的记载: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 *** 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 *** 赐死。

2、历史上荀彧之死的记载: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 *** 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 *** 。

同年,曹 *** 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 *** 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 *** 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 *** 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  ,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 次年,曹 *** 进封魏公。

3、历史上,曹植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外的记载: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 *** 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 *** 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 *** 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 *** 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 *** 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扩展资料: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 *** 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 *** 、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参考资料:

崔琰——百度百科

荀彧——百度百科

曹植——百度百科

1、崔琰下狱,被曹 *** 赐死。

2、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 *** 作魏王,杨训上表称赞太祖功绩,夸述曹 *** 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代啊时代,总有变化的时候。”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 *** 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从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 *** 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令崔琰死。

3、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德州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 *** 帐下谋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 *** 对他也很敬畏。

崔琰,字季硅,清河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相貌俊美,尤其生有一把美须,曾假扮曹 *** 接待过匈奴使者,留下了床头 *** 刀的典故。原袁绍部下,曹 *** 平定河北后,立即将他从大狱里放出来,委以重任,上来就是冀州别驾(州牧副手),屡迁至东曹掾,与毛阶一同掌管人事,是曹 *** 的两大HR之一。曹 *** 称魏王后,升至中尉,掌管邺城军事,同年,因为给杨训写信,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 *** 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所赐死。

杨训是崔琰提拔的,推荐理由是这个人虽然才干一般,但胜在道德清贞,没想到的是,这个清贞之人,在曹 *** 即魏王时,写了一封贺表大拍马屁,有人就嘲笑杨训附炎趋势,伪君子真小人,崔琰举荐失当,有目无珠。崔琰很不服气,要过来杨训的文章一看,写了封信给杨训,同时也解释给其他人看。

整句话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我看过贺表了,你干的不错。时间啊时间,随着时光流逝,万物也会发生变化。”

却不想这几句话惹到了曹 *** ,曹 *** 说道:“耳这个词,历来都不是好词,比如生个女儿就用生女耳。会当有变时更是出言不逊,崔琰你这什么意思?”

于是下令罚崔琰为徒隶,就是剃掉头发,戴上铁圈做苦役。派人去看崔琰,回报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仍旧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曹 *** 闻言大怒,立即将他投入监狱。

魏略说曹 *** 有心杀他,一时找不到理由,便派人去暗示崔琰,并说三天后回报,崔琰不解其意,三天后曹 *** 只得明示,“你真要逼我用刀子来解决?”崔琰才明白曹 *** 的意思,遂上吊自杀,临死前说道:“我是真没想到魏公竟然恨我到这个地步。”

崔琰死后,为他喊冤的人不计其数,也都觉得崔琰死的莫名其妙,曹 *** 居然用上了“腹诽心谤”的借口,基本跟莫须有一个路数。

千百年来,为了解开曹 *** 杀人之谜,众说纷纭,主要意见有三种,但都根本经不起推敲。

第一,打击报复说。当年曹 *** 取得冀州时,志满意得,说刚看册簿,冀州竟然有三十万户人口,老子发财了。

崔琰立刻回答:“现今天下分崩,冀州连年征战,白骨露野,王师到了不先施仁政,救生灵于涂炭,却先去计较人口甲士,这岂是鄙州百姓所期望的?”

崔琰一言既出,满座皆惊,人人脸上变色,以为他肯定要倒霉了。但曹 *** 却幡然醒悟,急忙道谢,说幸亏先生教导,差点又做错了事。

这桩公案曹 *** 当时没发作,一直隐忍不发,这时拿出来两罪并做一罪,所以杀了崔琰。连陈寿也说曹 *** 性忌,容不下人,并拿杀孔融、杨修、娄圭等人举例,这个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看法。

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曹 *** 岂是因忿杀人之人?堂堂魏武帝,连这点心胸都没有?老曹杀人从来都只从利益出发的好不好。

杨修、孔融、娄圭这几个人,虽然都或多或少触怒过曹 *** ,但杀他们都出于明显政治目的。杀杨修是警告不要参与世子之争,杀孔融是因为孔融阻挠了他建魏国计划,而杀娄圭则是因他有不臣之心。

比如说骂老曹骂的狠的,没有超过程昱的,当年曹 *** 差点依附袁绍,程昱为了点醒他,骂的老曹狗血淋头,说他没有志气,还不如田横一壮士。崔琰规劝他应当以人民为重,这是再正确不过的意见,自古忠言逆耳,老曹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好坏都分不清,如果说老曹连这种事都不能容忍,他还怎么成就霸业?事实上老曹当场就醒悟并向崔琰道谢。

第二,打击曹植说。魏晋世语记载,曹植老婆崔氏,是崔琰大哥的女儿,曹 *** 治家朴素,有一次看到崔氏衣着华丽,大怒,于是赐死。杀了崔氏,转头就过来收拾崔琰,目的都是为了警告曹植,你给我规矩点,不要动太多心思。

可事实上,崔氏和崔琰,都死于216年,当时老曹还没定下继承人,甚至相当看好曹植,为此一度犹豫不决。曹植令他失望之始,是217年酒后擅闯司马门,老曹这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这会崔琰尸体都臭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曹 *** 之前问过崔琰意见,问他曹丕曹植谁更优秀,结果崔琰选择曹丕,令曹 *** 大为惊讶,感慨崔琰高风亮节,不以个人利益为取舍。崔琰并不是搪塞曹 *** ,早在南征赤壁时,崔琰留守邺城辅佐曹丕,就多次规劝过曹丕,要他以太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崔琰从来都是坚定的拥曹丕派,所以杀崔琰打击曹植,根本不值一谈。

第三,打击士族说。魏晋以来至唐,是门阀士族的活跃期,世家大族的地位,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比如太原王氏有不王之王一说,而唐文宗更有被郑氏拒婚的郁闷。

李世民曾定下过世家大族的基调,列“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七家为第一品,所以有五姓七望之说,而崔琰,正是出身于清河崔氏。

三国处于权力交割期,新势力崛起,肯定要打击旧势力,经常闹的势如水火,比如孙策征江东时,一度对当地大族陆家下过狠手,搞的孙权后期没少和稀泥,又是通婚,又是高官厚禄。而陆逊功高于世,孙权对他却始终心有芥蒂,也是因为两家有杀父之仇,难以放心。

曹 *** 为了打击北方士族,所以杀崔琰,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相是也经不起推敲,因为清河崔氏的崛起,正是由崔琰开始,换句话说,清河崔氏被称为世家,那是崔琰以后,搁崔琰这会,他们家才刚冒头。

另外,清河崔氏崛起的关键人物,不是崔琰,而是他的堂弟崔林。崔林后来位居三公,开创三公兼封侯之先河,功名显赫,远非崔琰能比。崔林也在曹魏做官,官职还不低,当时任御史中丞,而且是个不太安分的主,经常得罪上司,如果想拿崔氏开刀,找崔林的麻烦远比崔琰容易,为何只杀崔琰而放过崔林?这根本说不通。

那老曹到底为什么杀崔琰呢,其实很简单,陈寿已经把所有经过都写出来了,只差一句总结,结果把后世搞的一头雾水,众说纷纭,总结了无数条理由,但少有人理解陈寿的真正含义。

想解释曹 *** 的杀人理由,必须提到一个人,毛玠。毛玠跟崔琰长期共事,对他非常了解,也对他的人品非常佩服,崔琰死后,毛玠心中不满,发了几句牢骚,于是也被抓进了监狱。幸亏有恒阶等人营救,毛玠逃过一劫,但却被一撸到底,罢免了所有职务,郁郁而终。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老曹简直对崔琰咬牙切齿,杀了他还余怒未消,谁敢觉得崔琰冤枉,立马会被牵连,哪怕是心腹重臣。俗话说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崔琰是个谦谦君子,陈寿评价他说品格在魏国最优,曹 *** 也承认崔琰有伯夷之风,这么一个老好人,究竟哪里得罪了曹 *** ,以至于被老曹恨之入骨。

我们回过头来看,杀崔琰那年,魏国发生了什么事,最大的事当然是曹 *** 称魏王了,而崔琰之死,归根结底也是因此而起。杨训恭贺曹 *** 称王,写了篇文章拍马屁,立马被人攻击,说他稀世浮伪,顺便牵扯到了崔琰。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什么贞洁清高,根本就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从这点看,当时魏国的士大夫,大多不赞成曹 *** 称王,写贺表并不是潮流,写了还会被人耻笑。

崔琰很不服气,于是要来杨训的文章看,看完后也没话可说,于是写信说:“你干的不错,时乎时乎,到将来事情还会有所变化。”这个事情指的是什么事?变化又作何解?

我认为,崔琰写给杨训这封信,根本不是向别人解释,而是嘲讽,杨训拍曹 *** 马屁,证据确凿,这有什么可辩的。杨训八成在贺表里称赞曹 *** 是汉之忠臣,匡扶大厦于即倒,所以崔琰讽刺说,你这马屁功夫不错啊,时乎时乎,将来曹公要是当了天子,我看你还怎么说。

这篇皮里阳秋的回信,一眼给曹 *** 识破了,曹 *** 是什么人,文学大家,他能看不懂什么意思?

“耳都用上了,崔琰你什么意思,你当老子是白丁?”

对于曹 *** 有没有篡汉的打算,我觉得没必要多解释,这几乎是明摆着的。213年曹 *** 先做了尝试,加九锡开国称魏公,结果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荀彧和孔融。

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你一路打的都是匡扶汉朝旗号,现在干这个事,不合适。

孔融更是公开宣称,天子千里之内,不得分封建国,有违旧制,更有违体统。这俩人的下场是什么?荀彧被赐毒酒,孔融被斩。

为了扫平称帝的道路,曹 *** 连荀彧都舍得杀,心志有多坚决。213年开国称公后,紧接着216年曹 *** 又做了试探,即位魏王,把意图又亮明了几分。

可没想到大臣们仍然死都不肯跟他尿一个壶里,不仅没人道贺,偶尔几篇贺表,还被群起而攻之,遭受嘲笑。

老曹环视一周,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好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你让我送给汉天子,没门。你们不让老子好过,老子也不让你们好过。

打击政治异己,老曹从来不手软,从上文的荀彧就能看出来。荀彧是什么人?那是他的头号功臣啊,功勋高筑,而且颍川荀氏,亲朋故旧满天下,曹 *** 说杀就杀了,一点都不犹豫。

从历史记载看,曹魏士大夫的骨头还是很硬的,曹 *** 自称王之后,内部反叛不断,218年和219年,先后有金祎、吉本、耿纪、韦晃以及魏讽内应关羽刘备,连续在许都和邺城造反。而刘备关羽则接连攻打汉中荆州,一时间风雨飘摇,曹 *** 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

为什么曹 *** 那么怕关羽,不光因为关羽厉害,还因为曹 *** 不知道邺城究竟还潜伏着多少蜀汉内奸。

崔琰肯定是反对曹 *** 篡汉的,要不然也不会听到杨训拍马屁,就马上找来贺表看,更不会写那么一封语气古怪的回信。而他被行刑后,一点也不做辩解,泰然自若,脑袋被剃成了葫芦瓢也不以为耻,照样会见宾客。

在曹 *** 的眼里,这就是顽抗到底,死不悔改的表现,甚至还有点引以为荣。好吧,既然你想杀身成仁,那老子就成全了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5883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3
下一篇 2023-03-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