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分子是好人还是坏人

右派分子是好人还是坏人,第1张

派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经过改革开放后的种种宣传,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使好多人迷惘了,搞不清楚了。这其中也包括曾参加过“反右“斗争的老年人。

我没有参加过1957年我党的反右派斗争,所以也不知道什么叫右派。在年幼时,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右派是反对共产党的坏人。但在30年前,自看了电影《牧马人》、《芙蓉镇》等影片和一些有关的电视连续剧之后,又觉得右派并不是坏人,好像是被冤屈了的好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自从被"错划"为右派的朱_基当上了国务院总理,再加上一些报纸、广播和文艺作品的宣传,我就更觉得右派是忠于革命、忠于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人了

到底什么叫右派呢?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右派的定义是这样的:

“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

这就是说,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运动时,这些被"错划"为右派

的人,还是"思想落后于实际......企图开历史的倒车",反对党的方针路线的坏人。

在现在的改革开放中,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完全否定了右派分子在建国初期”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他们当时也是拥护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积极推行社会主义道路的,响当当的”积极分子”。

这就使我糊涂了。他们既然是拥护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拥护社会主义怎么会被划为右派呢?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这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这些“积极分子”怎么现在又大反常态,反戈一击,又开始积极推行私有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了呢?

到底中共中央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是把他们错划成了右派吗?如果确实是被错划了,怎么现在又坚持了原来的观点呢?我确实搞不明白了。如果是这样,我党当年搞的反右斗争是错了,也得全盘否定了。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来自法语.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政治术语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立宪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边,于是,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从这一含义中引申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即无产阶级革命派.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9月的制宪议会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公开反对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后来又出现了对反革命势力妥协退让而葬送革命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如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领导者斯巴达克团,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是德国共产党的前身.又如国民党内部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何香凝、廖仲恺等都是国民党左派.在文化战线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联盟”.

这就产生了在政治上区分左右的第一层含义:左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较低的阶级一边的人,右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较高的阶级一边的人.当今社会封建贵族阶级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上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中间是小资产阶级.所以当前的左派主要是支持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人,右派则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左派与右派的划分是相对的,封建时代资产阶级还没有成势,所以是包含在左派一边的,但是今天他们已经财大气粗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所以通常被归入右派阵营;小资产阶级在革命队伍内部习惯性地要用自私自利的思想与无产阶级发生冲突,则又会成为革命队伍内部的右派.

左派由于社会地位比较低,通常主张变革,所以"左派"一词又有进步的含义,而"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这就是政治上左右划分的第二层含义.

左翼政党强调社会平等重于经济增长,他们一般信仰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如欧洲各国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

右翼政党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增长重于公平,追求总体经济成就和个人自由的最大化.右翼政党一般由资产阶级和社会上层人士组成,他们信仰古典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维护资本主义,推崇欺压弱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如英国保守党、美国共和党等

章伯钧(1895年—1969年):任交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

罗隆基(1898~1965):任森林工业部部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储安平(1909-1966):任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后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章乃器(1897-1977):任粮食部部长、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平反)

拓展资料

一、五大右派

章伯钧曾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现在工业方面有许多设计院,可是,政治上的许多设施,就没有一个设计院。我看政协、人大、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应该是政治上的四个设计院。”这次发言是后来章伯钧被打成右派的主要依据。

罗隆基曾建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不但要检查过去的“三反”、“五反”、“肃反”运动中的失误偏差,还要公开鼓励大家有什么冤枉委屈都来申诉。他的这个发言后来被认为是中国右派的三大反动理论之一。

彭文应曾发表言论包括“学习苏联不一定好,学习美国不一定坏”,被打成右派。

储安平因发表《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讲话,说“这几年党群关系不好”,“关键在‘党天下’这个思想问题上”,被打成右派。

陈仁炳因《陈仁炳对共产党整风方法有不同意见》,被打成右派。

1980年5月8日,右派的工作告一段落,曾经被划为右派的55万人几乎全部“改正”,但是仍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只摘帽子,维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其中包括中央认定的5名右派分子章伯钧、罗隆基、彭文应、储安平、陈仁炳以及由各地方认定的90余名右派分子,总计不足百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58772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1
下一篇 2023-03-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