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第1张

人的主体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对自己的行为指向、目的、方式就越明确。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质。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主体性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这么解释好理解吧...

在一个完整学时中,学生主体性就学习环节而言,主要体现在:\r\n(1)准备比较充分,能按规范做好上课准备,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r\n(2)上课能较好地遵守课堂秩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r\n(3)在课堂小节时,能积极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r\n(4)在课后的学习中,能积极地完成作业,有拓展学习的意识和行动。\r\n拓展资料:\r\n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r\n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而哲学作为探寻人的存在根据的学问,自然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性质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但人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而对人作为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就因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不同。\r\n在古代社会,人处在依赖性的社会关系之中,群体主体的活动方式使社会呈现为主体活动的无主体状态,人作为主体的地位以及人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这就使古希腊哲学得出了人、物同源同性的结论,在第一个使用主体范畴的亚里士多德那里,主体并不是专指人的,任何实体都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正因为主体和人并不直接同一,所以,在古希腊哲学中,也就没有专门指谓人的能动创造性的主体性的概念,主体和主体性的关系被实体和属性的关系而涵盖。\r\n古希腊哲学的这种状况首先表明了,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外在力量统治着人,所以,当人寻求自己存在的根据时,总是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而不能把自身看做是与世界不同的存在并以自身为根据来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其次也说明了,人并不必然地就是主体,单纯从实体层面无法说明人作为主体的原因。\r\n因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特殊性只在于意识上,所以,只从实体和属性的视角来界定人,就抹杀了人的特殊性,就会把人作为物来处理。这就是古希腊人、物同源同性、人和其他自然物都是主体的由来。其实,人作为主体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实体性的人,而在于他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处于一种能动性的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动性的地位和对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关系,人尽管还是人,但却不会是主体。\r\n由此可见,主体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范畴,而是价值关系的范畴。但在古代哲学时期,无论是就社会历史条件,还是对人自身的认识,都不可能达到对主体性的自觉澄明,古代哲学只是主体性理论的潜在和萌芽的时期。

首先回顾一下哲学主体性的历史演变.

自古至今,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历史过程.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哲学,建立于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主体性哲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第一、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人的生存本质问题.主体性哲学将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导致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导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第二、作为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哲学,局限于认识论,仅仅关注主客体关系,忽视本体论,忽视存在的更本质方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人们在现代条件下扬弃了主体性哲学而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体间的存在,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主体间性哲学因时代需要而产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下面分析主体间性的意义.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58726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7
下一篇 2023-02-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