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成语

有关孔子的成语,第1张

关于孔子的成语有 :

见贤思齐、举一反三、巧言令色、后生可畏、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韦编三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

【见贤思齐】

读音jiàn xián sī qí,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出自《论语·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举一反三】

读音jǔ yī fǎn sān,意思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

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巧言令色】

读音qiǎo yán lìng sè,意思是擅长辞令,面目姣好者。先秦之时实行世袭制。除了血亲就是富人,美人,擅长外交辞令可以当官。现指用花言巧语来迷惑、取悦他人。

出自《论语 学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后生可畏】

读音hòu shēng kě wèi ,意思是青年人有更多的发展可能,令人期待。

出自《论语·子罕》|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有教无类】

读音yǒu jiào wú lèi。解释是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另一种解释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 子曰:“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

读音xué ér bú yàn。意思是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诲人不倦】

读音huì rén bù juàn,意思是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韦编三绝】

读音wei bian san jue。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名言。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出自《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另有《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解释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为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 2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d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d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d瑟啊?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孔子是我国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 家、 政治 家。那么有关孔子 成语 都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有关孔子的成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孔子成语

做为 历史 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孔子,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极其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其中关于出自于他的成语也是非常的多。

1、尽善尽美:就是形容好到极致,毫无缺陷。这个成语主要来自于孔子在齐国时期,那时的他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比较美妙的音乐,于是发出感慨“尽善矣,又尽美也!”,一连好几天总是想着它,无时不忘。后来这个成语可就用来形容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后来就被后人形容贫穷。

2、侃侃而谈:表示不慌不忙的谈论着事情。在朝堂上的孔子是一个一举一动都立求符合周礼的人。在家乡,他说话温和恭顺,就像是不会说话一样,而不是向朝堂上一样有些谨慎罢了。在君王不在的情况下,与同级官员说话总是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君王在的时候就是和颜悦色的神情,有恭敬又有些不安生的情绪。

3、不舍昼夜:表示时间的不停的转动以及流逝之意。从这个成语就看的出孔子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他还曾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

4、道不拾遗:用来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当时的孔子在鲁国担任了几任官职,那时鲁国的政治有很大的改良,像卖东西的都不会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也不会惊惶。老百姓都有自己的人格。

关于孔子的 典故

孔子也并不是从刚出生就是圣人,他也是经历了一些磨难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成为我们伟大的圣人。关于他的 故事 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他拜师的故事了。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 拜访 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治学的故事

一说起古圣先贤,在人们心中一闪而过的就是孔子。孔子弟子三千,其中约有72位贤人。时至今日,世界各地没有不知道伟人孔子的。在西方各国很多地方都树立孔子的圣像,可见人们如何仰慕这位伟人的高风。

关于这位伟人的的学说博大精深,若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发掘孔子的治学思想,从中受益,肯定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他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社会现实也是秉着积极的态度,希望在世能够有所作为。或许是出于对社会的关注,在孔子的治学领域中,偏重的是社会政治,人文伦理等方面。在他的治学成就上,不仅仅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还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自己始终是以自己的治学之道作为教人于己的蓝本,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之所以能够在教育上面取得成就,还要来自于他的治学之道的思想。曾在《论语》的开篇就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看得出来他的观点,他认为治学和育人是两个相通的一面。后来又在“学而不厌,会而不倦”中能够读到孔子不但乐学而且还乐教。

在治学和与人方面,他认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并且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与治学中,他也常常发出感慨,注重训练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有教无类”算的上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没有提出教育机会均是相等的概念,但是从他的教育思想和种种实践却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

猜你喜欢:

1. 孔子关于成功的名言

2. 中国历史人物孔子简介

3. 国学经典孔子集语简介

4. 孔子的历史简介

5. 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

6. 孔子后代辈分对应的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5830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4
下一篇 2023-0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