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梅之年

摽梅之年,第1张

摽梅之年,biào mén zhī nián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女子摽梅之年是二十岁。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成语繁体 :摽楳之年

成语用法 :作宾语;比喻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

摽梅之年出处: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12岁(女子):金钗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金钗之年指女孩子12岁,女孩子到了十二岁之后就开始要带钗了,所以才将12岁的女孩叫做金钗之年。

13岁(女子):豆蔻年华,豆蔻年华是几岁?就是指的古代十三、四岁的少女,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女子):及笄之年,及笄之年(jī)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古代年龄称谓,泛指该女子15岁了,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后就意味要出嫁了。

16岁(女子):碧玉年华,碧玉年华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们对16岁年轻女子的称呼,古代二八年华也是指的16岁,也叫破瓜之年。

18岁(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20岁(女子):桃李年华,桃李年华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称为是双十年华。

24岁(女子):花信年华,花信年华也称花信之年,花信年华在我国古代时期是对女子二十四岁的称呼。

30岁(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是指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摽梅之年

摽梅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biào méi zhī nián,意思是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嫁杏无期的「嫁杏」,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家堂前的杏树只开花而不结子,有个媒婆替杏树遣嫁,为杏树披上嫁衣,设酒宴祝祷,明年,杏树果然开花结子了,这就是「嫁杏」。合起来就是女子过了婚嫁的年龄,但婚姻还遥遥无期。描写适龄待嫁女子的焦急心情。

相关的示例

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5828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4
下一篇 2023-0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