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什么作用

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什么作用,第1张

第一人称作用

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第二人称的作用:

1、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更生动。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称的作用:

1、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扩展资料:

其中第三人称叙述属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而作者本身的能力根本无法做到全知全能,所以作品里面的硬伤和常识性错误很难避免。

但第三人称无障碍的叙述视野,会让作品陷入事件的泥沼。假若作者没有找到一条轻巧的暗线去串联,那肯定是结构松散,庞杂累赘,流于一堆生活片段的堆砌。

虽然世界上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叙述视角,但是在写作时可以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充分利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各自的优点,进行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的转换,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第三人称之间的转换。比如王奎山的《大火》,分别记叙了赖孩、天星和长顺各自在火灾中的活动轨迹。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去繁存简,避免了结构松散,有抽丝剥茧的艺术魅力。

2、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的转换。比如陈毓的《伊人寂寞》,后半部分因为 “我”的加盟,使作品有了新的走向。叙述视角一转换,便释放出作者的写作情感。又比如苏童的《老爱情》,也是因为“我”在开篇和结尾的介入,让整个事件变得真实可信起来。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让作品变得摇曳多姿,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弥补了小小说叙述手法单一、故事情节单薄的先天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人称 (名词解释)

1、第一人称作用:真实。表意更直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让读者感觉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2、第二人称作用:亲切。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作用: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扩展资料:

一、第一人称的优势

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2、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3、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二、第二人称的优势

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5788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