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发展史

网络的发展史,第1张

网络的发展史如下: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如今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

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

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著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

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

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21世纪,网络平台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网商成为潮流。

扩展资料: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

据中国Internet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0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53亿人。

参考资料:

-网络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和文字后便有了通讯,通讯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绵长。

大致分为两个时段——古代和近现代时期,其分别标志是电的出现。

古代的通讯比较简单,由于年代久远,不大可考证确切年份,只能给出个大概的发展历程。

1通过语言带话,A必须面见了B才能表达自己的来意。

2文字的出现,带来了副产品——信件。

巴比伦的国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团,刻上文字内容,再用湿土包裹晒干后(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总督。

中国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阅读几百公斤的竹简。

3随着金属时代的到来,军事活动的频繁带来了加密技术的出现。

波斯人用皮带缠绕在木棍上写军事密文,读者找到同样粗细的木棍绕上皮带才能阅读。

而恺撒密码成为密码学的一个经典。

4通讯事业渐渐专业化,出现专人送话。

古罗马城里有700多专职的送话奴隶,一个机灵的奴隶要负责往往负责传递100多个口信

5信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讯速度。

中国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烟示警。

6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国家职能的逐渐细化,通讯事业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事业。

中国、波斯和罗马都修建了大规模的驿路,每隔一定距离设有驿站

对商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7人类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开始采用各种类型的载体——直到今日,法国诺曼底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国。

信鸽技术也兴旺起来。

8船队的出现和频繁出现了旗语。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驿站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对所统治的广大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加强与各地的联系,使文书、政令、公函等文件和军事消息能迅速地传递,在修建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路就建立一个驿站,派有专人负责管理,饲养着驿送文书的马匹。

驿使在传递文书途中,每到一个驿站,即行换马赶路,这就大大加快了传递的速度。

对于紧急文件,更以每天几百公里的速度传递,称为“加急”。

有“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说。

因此,驿站就是古代专供传递 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现在从地名上还能找到当年驿站的痕迹,如四川省的“龙泉驿”,湖南省的“郑家驿”。

教材里的照片是江苏省高邮市古代驿站遗址“孟城驿站”。

喊叫

人类最原始的通信方式。

古猿人在狩猎时,通过叫喊驱赶猎物并告诉同伴猎物逃窜的方向。

在遇到险情时,用叫喊向别处的伙伴报警。

击鼓传令

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用击鼓传令的方法传递信息。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铜做成直径为2~8米的金鼓,放在一定高度的特制的鼓架上,一旦有敌人侵犯,鼓手就敲出不同的鼓点,进行联络和防卫。

信鸽送信

信鸽,人们称它为“空中天使”,它有着非凡的归巢能力,所以人们常用它来传递消息和情报。

例如: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巴黎被普鲁士军队重重围困,是信鸽把消息送到了援军手中,解除了巴黎之危。

至今法国人对鸽子仍然情有独钟,法国因此被誉为“鸽子王国”。

马拉松的故事

马拉松赛跑来源于人类最原始的军事通信形式——奔跑。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在首都雅典前沿的马拉松镇,希腊军民与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保住了雅典。

传令兵菲迪波德斯为了把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回国内,带着受伤的身体,从马拉松镇跑到雅典。

当他一口跑完42千米的时候,高喊一声:“我们胜利啦!”然后,他就倒在了雅典广场上。

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设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项目。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

根据古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

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

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的个别部落,在解放前还停滞在原始公社阶段。

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交通工具,可是却有原始的通信方法:例如景颇族有些部落,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载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树叶送给他的女朋友,表示请她去赴约会;在佤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或铅d,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意思。

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不难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互相通信的。

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

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

根据古史记载,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据说在边疆及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

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共同抵抗敌人。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褒姒长得很美,可是总不爱笑。

有一天,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就无缘无故地下令点起烽火。

各路诸侯看到警号,都纷纷带兵赶到。

结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当,什么动静也没有。

这么一来,果然把褒姒逗笑了。

可是后来到了真有敌兵入侵的时候,各路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谁也不派兵来救。

周幽王因为得不到各路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不但自己被杀,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

这个故事表明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中国历代王朝,利用这种烽火报警的方法来传递军事情报,相沿很久。

从后来发掘出来的“汉简”可以知道:在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有烽火台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

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辖。

在地方最高长官太守以下,还设有不同等级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长、燧长等;各台还按照远近大小,分别配置若干兵卒。

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不同,白天举烟,夜晚放火。

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来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例如敌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

这种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这种通信方法,直到明、清时代,许多地方还在使用。

例如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传递军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详细的敌情从边境传达上来,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传达下去。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还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严密的邮驿〔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周朝时期,诸侯都自成一个国家。

他们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

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会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

可见那时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相当高了。

古书《左传》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图谋联合进攻郑国(在今河南郑州一带)。

郑国是一个小国,处于秦晋两个大国的势力威胁之下,处境危急,为瓦解敌军进犯,郑国便派使者到秦军营建议:“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灭亡郑国,只有利于晋,而不利于秦。

不如秦郑结盟,将来秦国使者到东边来,郑国还可以做秦国的东道主。”秦国认为有理,即罢兵,并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驻守郑国。

郑国为了表示和好,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交给三个使者管理。

那知杞子等却向秦密报说,他们已掌握了郑国北门,请派兵偷袭郑国。

可是当秦国派往偷袭郑国的军队走到滑国(在今河南洛阳东面)地方的时候,便被郑国商人弦高发觉。

弦高感到祖国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装成郑国特派使者,用他贩运的十二只牛,去犒劳秦兵,暗示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备;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郑国的邮驿,星夜给国内报信。

郑国得到这个消息,立即严密戒备。

秦兵发现郑国已经作好应战准备,只得停止前进,顺便灭掉滑国而回。

可见当时的邮驿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邮驿通信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完备起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

到了唐朝,这种制度更是盛极一时。

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一千六百多处,其中水驿二百六十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八十多处。

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七十里,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各级官吏使用车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

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受到处分。

遇有紧急事情,驿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描绘邮驿速度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反对唐朝,当时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今陕西临潼县境),离范阳有好几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这个消息。

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时期,由于军事活动范围的扩大,通信事业就更加发展了。

那时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一千四百九十六处。

元朝将驿馆音译为“站赤”,所以后来通称邮驿为驿站。

有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所著《马可·波罗行纪》这部书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设一处驿站。

每个驿站都有宏大华丽的房屋,内备床铺,被褥皆以绸缎制成,住宿时所需物品,无不俱全,专为钦使来往休息之用。

说,即使国王来住,也必定觉得非常舒适。

他还说,这样大的驿站,足有一万多处,驿马共有三十万匹。

马可·波罗的描写,可能有些夸大,但元朝驿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另外元朝还沿袭宋朝的办法,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

这种急递铺是专门传递官府的紧急公文的,有点象现在的军邮,全国估计约有两万处。

每铺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

这些铺丁腰里挂着铃铛,手里拿着q,夜间还要拿着火把。

他们走到路狭地方,就用力振铃,叫路上车马行人让路。

在快到下一个急递铺时,也在很远地方振铃,下铺一闻 ,即作好准备,接递文书,继续前进。

这样,一铺接一铺不停地传递,一昼夜规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驿站,基本上沿袭旧制。

清朝中叶以后,近代邮政逐渐发展起来,代替了古老的驿站制度。

两千多年来的邮驿通信,虽然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广大人民却是个沉重的负担。

例如,唐明皇为了让他的宠妃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就为她从长安(今西安)到四川涪陵专设了一路邮驿,昼夜飞驰,运输新鲜荔枝。

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句有名的诗句,就是对这件事的讽刺。

又如清朝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就曾上书皇帝,诉说贵州地区驿站的痛苦情况。

他说,天下最苦最累的莫过于驿站,而驿站最险最远的又莫甚于贵州。

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甚至苗民被逼得不能种地织布,死的死,逃的逃,流离失所的一天比一天多。

其实,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邮驿通信都普遍有这种现象,这不过是两个典型例子而已。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文书,除了宋朝还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一般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

既然这样,私人如遇有紧急事情,需要通信,地主、富商还可以派家丁或雇脚夫远道传书;一般老百姓只有托人捎带,不但辗转传递,缓不济急,而且往往延误或遗失。

我国古书中记载了许多“鸿雁传书”一类的故事,古代人民通信的困难,可以想见。

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的往来频繁,出外经商的、做工的,以及在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家乡亲友通信。

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等,更迫切需要通信。

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时而起。

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主要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

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长安的机构,再凭收据到各地方的官府如数取钱。

这实际上就是汇兑业务的萌芽。

当时还发行了一种叫做“邸报”的手抄或木刻报纸,通过邮驿传到各地,好象现在的报刊发行一样。

到了明朝,就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

西南各省的民信局有的叫作“麻乡约”,相传起源是这样的: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想念家乡,相约每年推同乡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产和信件,后来就形成专业的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直到东北和西北各省。

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21至1874年)是民信局发展最盛的时期,当时全国大小信局总共有几千家。

自从清朝 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五口通商条约以后,上海商业和交通畸形发展,各民信局便纷纷扩大组织,在上海设立总号,在各地商埠设立分号、联号或代理店。

规模小的民信局,就联合起来营业。

这样,在全国各商埠和交通较方便的大市镇联成了一个稀疏的民间通信网。

民信局是一种商业组织,由东家(俗称老板)出资,雇用店员经营。

因为它是以谋利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凡是能够获利较多的地方,各民信局就争设机构和路班,无利可图的偏僻地区就无人注意。

民信局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商人。

为了招揽业务,各民信局还给他们的主顾以种种便利。

例如:在晚间商店结帐后,派人到各商店,登门收揽邮件和汇款。

长年主顾还可以记帐总付信资,甚至还可以打折扣。

从很早的时候起,广东、福建等省沿海地区的贫苦人民,到海外谋生的很多。

还有一些人,是被帝国主义强盗骗到外国去作苦工的。

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和他们的家属通信,或者把千辛万苦挣得的一些零星银钱寄回家里,起先都是托人捎带,很不方便。

后来,广东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发展业务,组织了“侨批局”,专门办理旅外侨胞的通信和汇兑业务。

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华侨汇款附寄的信叫做“侨批”,所以把这种寄递华侨信件和汇款的机构叫做“侨批局”。

侨批局除在国内出国华侨较多的城镇开设外,还在国外设立分号。

据1930年统计,全国登记的侨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属国内外分号共七百多家。

到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还有侨批局一百多家,国内外分号共一千多家。

它们对便利海外华侨寄信汇款和与祖国联系起了积极作用,受到了海外广大侨胞的欢迎;本身也获得丰厚的利润。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并没有设法对中国官办的驿站和民办的民信局以及侨批局加以改革,而是一任侵略者侵夺我国的邮权。

民信局和侨批局虽然遭到侵略势力的打击和摧残,但是由于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还维持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没有被扼杀。

后来,由清 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创办海关邮政,利用其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对民信局采取登记办法,强令民信局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交运邮件,提高民信局交寄邮件总包费用,遭到民信局联合罢业反抗。

赫德乃改用另一套办法,将海关邮政国内平信资费由四分降为一分,本埠平信由四分降为半分。

以资本主义竞争手段,将民信局打击得一败涂地。

甚至在辛亥革命后,官办邮政还仿照民信局信件随到随投的优点,强迫官邮信差,实行每日由四次改为八次、十次、十二次的投递制度,即使引起信差大 ,也在所不惜。

直到1935年,在 反动 勒令限期结束的高压政策之下,民信局才被迫停办。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材料。

这种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通称为简。

古书《诗经》记述殷末周初文王西征的诗中已有“简书”名称。

汉代的竹筒就叫汉简。

汉时河西四郡,把守边境重要关口的武将称为都尉;把守一处小城的武官称为鄣尉;管理边境侦察敌情的武官称为候官;管理一个烽墩即一个侦察中心点的称为候长;最基层的侦察哨长称为燧长。

燧长通常管有三至三十个戍卒。

自富兰克林验证了电的本质之后,经过法拉第等人的拓展,电的介入使通讯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11792年法国人雪普兄弟发明了光信号传送器;

2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试拍有线电报获得成功;

3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4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51887年德国人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

61889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英法两国间试拍无线电成功;

71901年跨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81915年巴黎与华盛顿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功;

91926年英国人贝阿特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完成电视图像研制;

10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子工程学院问世;

111947年美国人休克莱发明晶体管;

121953年IBM公司开发出"IBM 650"系列计算机;

131956年美国安佩克斯公司发明录像机;

141957年IBM公司开发出第一代高级语言"Fortran";

151958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

这一年里美国人达沃斯发现了激光原理。

同年贝尔公司研制开发成功计算机通信装置。

而这一年末,在Texas公司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集成电路(IC) ;

161960年美国制成第一代小型机PDP I;

171962年美国通信卫星与欧洲通信获得成功;

181969年美国提出全球通信网蓝图;

191970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

201975年美国人比尔·盖茨开发出"Basic"语言;

211977年Apple公司制成PC机"Apple II";

221978年美国提出建设高速通信网络规划;

231979年传奇的美国Xero公司研究小组在鲍勃·泰勒的领导下研究出Inter的前身——Arpa;

241981年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出"MS-DOS"。

同年IBM发布IBM-PC;

251984年出现CD-ROM,通讯进入海量时代。

苹果公司推出购物电脑;

261988年随着通讯事业发展,virtus剧增;

271991年美国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芯片,至今是snjoK通讯业的绝对垄断性芯片;

281993年美国Intel公司开发出非Risc高性能CPU;

291994年美国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

301995年微软开发"Windows95",把网络功能集成在PC机上;

其他还有很多很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例如Novel公司推出Netware,Cisco公司主推TCP/IP协议,以及ATM,Gigabit,xDSL,X25,Framerelay等通信协议的出现。

以前的通讯方式比较慢,传递的内容不全面,容易丢失,有不确定性!现代的通讯方式传递快,信息量大,及时准确,可以传递声音、图像、文字! 古代:寄信用马匹,中途有驿站,亦有有信鸽的,一般短距离使用,战争时长城上烽火台烧狼粪,发明火药之后还有电视剧中常见的信号d

现代:发短信,发彩信,发闪信,通话,视频聊天,一些当面不好说的话,可以在电话里,随时随地,一些说不出口的,就发信息,现代比古代快啦许多,既节约时间,又能让人即事的看到消息差别非常大以前送到一个地方要十天个把月,现在最多不超过十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zaji/121884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