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的演变,从甲骨文到行书(图画)

汉子的演变,从甲骨文到行书(图画),第1张

1. 甲骨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过程复杂,古人为了简便一些,才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字《说文解字》训为“引书”,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可见“篆”字、含有“写字”之意。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1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3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5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6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7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8 草书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汉字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简化字一路变革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甲骨文的存在不仅有其文字学的意义,作为汉字书写的源头,其书写的根源性和示范性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了中国书写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规范。
甲骨文章法竖行直书,结体匀称、字形方整,线条瘦硬挺拔、曲直结合、藏露兼备。单字根据其大小自然书写,错落而书。较早地体现出华夏先祖刚直与委曲并存的性格,秉笔直书、不假雕饰的书写习惯,遵循自然与合理规矩相融通的审美理想。
竖行直书的章法传统
甲骨文的基本章法是竖排直书,有列无行。这种章法形式成为后世书写的典范。甲骨卜辞的内容在结构上分为叙词、命词、占词、验词四个部分,书写形式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有的自左向右)。文字大小相间,随势而布,错落有致,活泼生动。这一特点也是中国书法的普遍法则,具有源头意义。在特定的书写空间里,以右上角为书写起点,以左下角为书写终点。这是中国书写最早的空间分布意识。此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不论是日常书写还是书法创作都采用了这种竖行直书的章法形式。
为什么这么写?甲骨文是最早的象形文字,象形是其造字思维和造字特征。如欲表现“车”字,直接用车的形象把它画出来。模仿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先民把看到的形象直接画出来。单个文字是具体事物的描摹,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天、地、山、水等文字,证明商周时人已经有了明确的空间意识。既然每个字是具体事物的反映,那么在整个书写空间分布里,也就根据人的视野所及,按照天上地下、先上后下的思维来整体呈现。甲骨文书写形成的这种空间意识成为中国书写的约定俗成的潜意识,这种自上而下书写的章法成为中国书写的基本章法形式,一直影响到近代。
对称平衡的结体特征
甲骨文的结体字形方整,对称平衡,形成了最早的为后世沿用的方块字系统。甲骨文造字的方法还是模仿物象。象形、会意、形声三种基本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
象形文字是对物象的直接模仿。例如车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因为制造车时需要考虑平衡性,所以甲骨文写出的车字左右对称、讲究平衡。自然物象如女、鱼等也是自然对称,符合宇宙法则,甲骨文在书写上更是如此。会意是用两种以上物象表示一种现象,如用天上滴水表示雨,羊在圈里表示牢,因为也是用物象表示,三点水的雨,两边长角的羊都是对称的。形声字彭,左形右声,左边是鼓的形状,右边三撇是表示声音也基本对称。这种对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朴素阴阳观念,构成了此后中国文字结体的基本原则。甲骨文以后的文字结体都是方块字型并讲究对称平衡,此后演变的金文、小篆、草书、行书、楷书等都体现出方块字和对称平衡的特征。
甲骨文的造字思维既遵循自然又匠心独运。甲骨文的字形基本上是方块字,是以一个无形的方块立体空间为边界来排列物象的。在排列的时候为了美观也会调整物象的位置关系,比如把左右结构的字改成上下结构,例如,逐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犬,下面是人的足,用人在追犬表示逐的含义。按照会意的造字原理,人应该位于犬的后边也就是右边才对,造字者却把本该是左右结构的字改成了上下结构,当然这一改显得更加美观。这种错位的书写方法在后世书家笔下常有呈现,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笔下的群字,把左右结构写成了上下结构。甲骨文书法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既反映自然规律又有人为巧思。现在楷书字形的上下(音)、左右(冲)、全包围 (田)、半包围(其)、独体字(乙)等结构关系在甲骨文中都能找到。甲骨文在结体时亦重视字内空间及笔画间的疏密关系,体现出较早的空间思维。
汉字书写的线条特征
甲骨文书写的线条匀称、粗细相间、曲直结合、起止有度,已经具备了后世毛笔书写的基本线条特征。甲骨文的书写有的是直接刻字,有的则是先写后刻。在殷墟发现的甲骨上,有少数用朱砂写成但还未刻的文字。甲骨文部分文字书写全用曲线,线条圆转流利,当是毛笔所书。例如,(见)、(母)等字的线条就很像小篆的用笔,成熟自然。据此推测,那时的日常书写应该是用毛笔。从现存字体来看,后世书写的基本技巧规则也在当时基本成熟。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甲骨文是当时的专职书家所写,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甲骨文还有专门的书写训练。考古发现的一片甲骨上,竖线条把甲骨空间分割成多列,整篇文字之间没有形成意义,刻字上有墨迹。照此推测,这片甲骨不是占卜所用而是水平较高的书法家刻好后供人临写用的。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和审美习惯是商周先民对世界认识的一种直观反映,是对现实世界俯仰观察的结果,体现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甲骨文书写所确立的竖行直书的章法、方块字的字形特征和用笔规范,文字背后蕴藏的阴阳、平衡、留白、错位等造字、书写观念,结字上自然模仿和智巧安排并重的思维特征,都为后世书写确立了典范。甲骨文是中国书写、中国书法的源头,是中国书法艺术美学的发轫之作,其所确立的书法审美标准一直影响深远。
(作者:张广村,系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鲁东大学文学院教师)

通常讲,中国文字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方式组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发展的里程碑时期是秦朝,在秦朝以前的文字,大概是一个古文像大篆演变的过程。古文时期的文字繁复多样,就是象形文字,总体来说分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商后期人们记事或者祭祀时候,在兽骨或者龟甲上留下的文字。多使用刻的方式,也有用写的,多为卜辞。有象形程度高,一字多体的特点。说明在殷商时候,中国文字还不统一。金文:先秦称铜为金,因此刻录或者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成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和甲骨文相比,象形程度更高,更加浑厚自然。金文和甲骨文都是殷商文字,但是青铜器一般只有官方才能铸造,因此金文是官方文字,相比而言,出现了官体多繁,俗体趋简的特点,这也是文字发展的一个方向,文字的发展总是从民间日常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越来越简化的过程。
2,大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后期,古文字逐渐发展成为了大篆。自汉代以来,大家都认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最先开始变革古文,逐渐创造新的字体,更加趋于简便。故大篆又称为大篆又称籀文或者籀文、籀篆、籀书、史书。
大篆变化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它使文字线条化,以前不均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生动;另一方面使文字规范化,原来不规范的图形逐渐像结构整齐的字形演变,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字体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于周时期的金文与秦时期的小篆之间,属于大篆的范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3,小篆
秦朝统一六国以后,面对原来六国各自地区文字不一样的的局面,决定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这种历史条件下,小篆应运而生。
小篆是以秦大篆为基础,又进行了规范化的改善,形成的一种简化版的规范文字,又名玉筋篆。较之大篆,小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字形成纵势,笔画粗细划一,排列齐整。与大篆相比较,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变得整齐、和谐、美观,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4,
隶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主要有秦隶和汉隶之分。隶书主要是小吏在日常的行文中为了方便而应急的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隶书在秦代民间广泛流行,官方除了一些很正式的诏书或者文件用小篆写之外,一般也采用隶书。因此隶书在秦代是和小篆是并行发展的,而并非由小篆演化成了隶书,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这也是把隶书称为“佐书”的原因,就是辅助小篆的意思。
5,
楷书,又叫正书或者真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化而来,更趋向于简化,字形由扁平趋于方正,是一种对隶书的改良。楷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汉末、三国时期,逐渐变隶书的波磔为笔直和撇、捺,改弯为钩。《辞海》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因此自唐以后没有更多的变化,一直沿用至今。
汉末书法家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到唐代欧阳询在楷书书法理论上也有重大贡献,他所创立的“八绝”理论,为楷书的书写,定了一个基本准则。
6,行书、草书
草书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一种通行的写法,以至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行书是为了解决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而产生的一种书写体,从本质上讲,以简易为遵旨,书写性强。

是我国悠久历史中,每一段时间所用的不同文体,也是文字进化的一个过程。可以在网上搜《文字进化史看看》——
从最早的商代文字到今天,已有三千多年了。在那么长的时间
中,文字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的甲骨文、金文已经不只是简单的
刻划符号,我们从字形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所表示的含义也就是
字的本来的意义。
殷墟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 就是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出
来的文字。古人相信在没做事情之前都要占卜。他们用尖利的工具
在龟的背甲上挖出一个一个的洞,并不挖透,然后用火来烧已经挖
好的洞,龟甲上面就出现像“卜”字形的裂纹。根据裂纹的形状来
判断吉凶,最后把所卜问的事情刻在兆纹的附近,这就是甲骨文,
或者叫“甲骨卜辞”。
甲骨文里虽然已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几种造
字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很不固定,同一字
写法不定,比方说:“牢”字即可以写成一个宝盖里面一头牛
“牢”;也可以写成一个宝盖里面是一只羊;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所以字体比较比较细瘦,笔画比较硬。
西周的金文是周朝的文字。金文是铸在铜器上的,看起来字体
比甲骨文整齐,笔划比较圆肥。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金文里最长的一
篇是西周的毛公鼎上的文字。
到了战国时期,以文字而论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字在当时不同
的国家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战国时期的文
字,除了铸在铜器上的,刻在石头上的,还有写在竹片上的—写在
竹片上的叫竹简;以及 甚至写在丝绸上的—写在丝绸上的叫帛书。
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他规定
以秦国文字为标准的字体,这就是“小篆”。小篆的笔划比较固定,
异体字较少,简化了比较繁的字体,而且文字都已经线条化了。
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不久,在中国文字史上发生了一次很大的
变革。这就是由小篆变为“隶书”。小篆虽然比以前的文字整齐,
但普通人写起来还是很不容易,据说有一个叫程邈的人整理出来了
一套字体,写起来比较方便,这就是隶书。隶书把原来的圆曲的笔
划变为横平竖直,早期文字的象形的意味就不那么明显了,使文字
走向符号化。秦朝的隶书叫做秦隶或古隶,到了汉朝就叫汉隶或者
叫今隶。
汉朝末年,文字的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楷
书”,又叫真书。写楷书时得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同时
有一种字体可以写得很快很潦草,那就是“草书”,还有一种叫
“行书”。行书的字体没有草书那么潦草,但也没有楷书那么整齐。
这三种字体一直用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

1 高考用甲骨文写作文能得分

甲骨文作文 文不对题得低分评分:连日来,“四川高考作文中有考生用甲骨文写作”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

21日,记者从部分语文阅卷老师处证实:阅卷组组长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它得分偏低。成都中心城区一位阅卷老师告诉记者,在阅卷组的总结会上,阅卷组组长说:“专家委员会的专家都看了,通过翻译后,他们发现这篇作文虽然是以《熟悉》为题,但内容却离题很远,完全文不对题,让人看不懂。”

最终,专家们给出的分数并不高,“大概就只有几分”———但具体多少分会上没有通报,作文内容到底写了什么也未公开。这篇“古文字高考作文”还引出了一个问题———高考作文是否能用古文字,高考阅卷规则里是不是应该加上“必须使用简体字”。

评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员何崝表示:“现在学古文字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这个学生或许是一个学习古文字的好材料,适合做研究。”

“高考作文的关键是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是考文字学,判定标准还是要看文章本身的架构和表现力。”一位作文阅卷老师表示。

2 义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发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3 今年高考有人用甲骨文写作文吗

今年四川的一位高考考生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种古文字写高考作文,对此,不少网友甚至专家惊呼该生是人才,高校应破格录取。

“一个研究甲骨文几十年的人,要用甲骨文写两三百字的文章都要花1~2个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专家何山青表示。高考考生却在高考考场上用各种古文字写下一篇近千字的作文,不能不说这位考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而高考作文约定俗成的字体是简体字,想必这位求学十几年了的考生不会不知道这样的“游戏规则”,他却在写高考作文的时候通篇使用古文字,他的行为或多或少有标新立异、投机,甚至作弊的嫌疑。 高考录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对破格录取必须慎重,一个在考试试卷上用“非主流文字”写作文的考生即便再有才能,也不应被破格录取,因为如果破了这个例,无疑会助长一些考生在高考考场上投机的风气,说不定,往后高考答题卷上会出现满族文字、壮族文字甚至“火星文字”等等令阅卷老师一头雾水的字样,那样不仅给阅卷工作带来极大不便,而且无异于考生在答题卡写上自己大名之类的作弊行为。

近年来,破格录取的新闻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层出不穷。因为文学造诣极深,少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江苏青少年发明家”刘峰的高考成绩只有266分,最终却被南京信息技术学院破格录取;因为对濒危植物虎颜花长期研究,华师附中考生吴彬旋虽然高考分数低于重点线,但还是被中山大学破格录取……这些学生被破格录取,都不是他们在高考这种讲究原则、注重踏实的场合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得到高校的青睐。

当然了,用古文字写作文这样的个案在我国的高考历史上史无前例,如果确定没有作弊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不必过激,而且能用多种古文字写一篇近千字的高考作文的考生无疑是个人才,对这样的人才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毕竟高考作文并没有规定必须用怎么样的字体,所以用古文字写高考作文的行为并不关乎到个人品质等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学校、社会应该尊重他,如果今年他的分数线能上哪一批次哪所院校哪一专业,在他所填报的志愿的基础上,高校不应把他当成另类而拒之门外。同样的,如果他今年落榜,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应该给他鼓励和帮助,帮助他通过其他渠道,如自学ks等方式考入大学;或复读一年,来年通过正常的高考途径考进他所擅长的古文字专业,虽然这种的结局可能对他来说比较残酷,但笔者相信,这样的教训对他日后的成长有益无弊,同时也悍卫了高考公平的根基。

4 高考作文 甲骨文写了什么

高考作文原文: 四川高考甲骨文作文 作文翻译: 作为内容:熟悉 大雁因为熟悉了飞过程中失败的艰难和飞入天空时的成功的喜悦,因此它不畏困难而直追成功,它看惯成与败;美丽的花儿因为了解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困难和花开时的绚丽,因此它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败;河流因为熟悉集成江海丰厚自己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流入大海时的博大,因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与败。

熟悉成与败能使大家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有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看惯成败,能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面对失败,不放弃自己;面对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应当以一种熟悉而平常的心态,来追求美好未来。

以失败为常,更能深知自己的人生重要与意义。一个人在生命大道上不可能一路通畅,没有失败与困难。

面对失败,十分多的人丧了面对它的勇气,从而对生命丧失希望,对自己丧去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出不自信的心态。在此时,如果一个人能熟悉失败,看惯失败,便决不会因此而悲观厌世,他会寻求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因为年看惯成功和失败,他会相信自己的人生重量,会在自己失败的位置上抓起成功的尘土。熟悉的人会将失败当作取得成功的基石,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丰厚起来的。

以失败为常的人,对自己追梦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能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 熟悉成功的人更能认知自己的位置,熟悉成功是任何一个人都想努力达到的一种状态,因此,自己要想成功,必须不断习,不断追逐,不断更新自己。

看惯成功的人,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反而会有更加深入的求知欲,熟悉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竞争惨烈,能真正取得成功并长期成功的人,都能熟悉自己所处的位置,对社会潮流有熟悉的认知,熟悉成功,明白成功者是处于潮流之端的。

作为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该如此。中华民族因熟悉过去的失败,才能以永不放弃的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断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更因为熟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断地认知自己进而取得振兴。

熟悉成与败,能使个人成功,更能使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世。(普老师按小黄摹写版本释读而成,文中错误未作修改) 作文作者已找到: 谁是今年高考中的古文字作文的作者?经过连续4天的不懈努力,昨晚本报终于找到了就读于省内一全国重点中的作者小黄和他的语文老师普老师,并取得了小黄高考后摹写的古文字作文。

普老师称,该考生用古文字写作文并非为了搞怪,而是兴趣所致,一时灵感。 古文字专家: 崭露头角不该在高考场上 本报讯(成都商报记者王冕)“应该给零分!”四川大历史文化院博士生导师彭裕商教授说。

他是我国著名历史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的弟子。对于传说那篇用古文字写成的高考作文《熟悉》是由他释读的说法,彭裕商断然否认。

彭裕商说,他还没看到过这篇作文,只是隐约听到周围人的议论。他表示:“如果这名考生考我的研究生,我也不会因为他用甲骨文来作答就另眼相看。

因为,甲骨文、金文都是被淘汰了的死文字。可以把古文字当成是了解历史的工具,练书法也可以写。

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得用简体字。你写篇作文,别人认都认不到,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现代文字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系统,其成熟的标志便是高度的规范化。

不管这篇作文的内容如何,单从这一点就和现代文字系统冲突。” 彭裕商认为,学生要是真有古文字功底,或是真心喜欢古文字,可以去考硕士、博士,也可以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

“现在有很多的途径可以崭露头角,但绝不是在高考场上。” 到底用了哪些古体字? 当时写不出“熟悉”的古体字 第一眼看到这篇小黄高考后摹写的古文字作文时,记者对满纸工整的古体字非常吃惊。

几位学过古文字的语文老师仔细查看后才发现,其中有甲骨文、金文、篆字等古体字。看过普老师释读后的文本,一些语文老师表示,虽然有些语句不通,甚至有些牵强,但基本意思还是能读懂。

普老师认为,平时小黄的作文写得更好一些,可能是因为用古体字影响了思维。他是照小黄考试后摹写的原文释读的。

事实上考试时小黄恰恰不熟悉“熟悉”两个字的古体字,在考试作文里,他替换为“深入了解”这4个字。摹写时,小黄已经知道了“熟悉”该怎么写,于是就直接用了“熟悉”二字的古体字来写。

为何用古文字作文? 怕作文不出彩 冒险选择 普老师是最早得知小黄用古文字写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人。“这孩子平时很乖的,从来不是一个搞怪、出位的人。”

普老师回忆,考完后,小黄很高兴地告诉他这个消息,“当时他还挺得意的,觉得自己的作文还写得不错。”普老师听后,脸立即就沉了下来。

“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说了好多次,高考应该注意些什么,就是不听。”有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他深知,小黄的做法在阅卷老师那里未必被认可。

小黄当时顿了一会儿,才忙着解释道:“我不是怕作文不出彩吗?高考阅卷那么残酷,一分钟就可能判生死。”为此,他选了一个冒险的做法。

“或许老师们会专门研究一下我的作文,也。

5 高考写甲骨文作文,最后只得了几分,你怎么看

其实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

毕竟是高考的应试作文,创新应当是建立在求稳的基础上的。甲骨文,一个字,比如“水”,可以有三种写法,这个还不包括山东新石器文明的原始文字,如果这么说,在认读有很大的难度。其次,我们要从甲骨文的实际作用看,在甲骨文中,最多的是卜辞,商人信鬼神,所以在已出土的甲骨汉字中,最多的就是“贞”字,它的意思是预测。因此,甲骨文有很大的局限性。

再者,甲骨文已出土字有4000多个,只有一部分被破译,而且,现代人人为破译究竟有没有偏颇,我们不得而知。古汉语中,甲骨文也好,金文也罢,成篇的文章少有超过600字的,因此,对800字的作文,我认为有欠考虑之处。

但是,从他对古代汉语即古代文字的热爱上,我们可想而知,这种对国学的热爱,是每个人都应学习的。而且,一个高中生,能够准确记忆并应用如此多的古汉字的确令人钦佩。祝福他和所有国学爱好者,越走越远,前程似锦

6 关于甲骨文的作文500字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7 甲骨文的字怎么写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刀刻 手套在甲骨文中还没发现

在甲骨文时期怎么会有手套呢?

在金石篆字体还可以找到这两相应的字:

8 “语文”用甲骨文怎么写

[jiǎ gǔ wén]

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字)

编辑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1-2]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3]

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yw/13370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 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