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学所戴的眼镜是300度,这个透镜的焦度是,他的焦距是多少米

一个同学所戴的眼镜是300度,这个透镜的焦度是,他的焦距是多少米,第1张

眼镜的度数是这样规定的 规定: 焦度D=1/f (f:焦距。单位要用1/米。1/米又叫屈光度) 眼镜度=D100 如f=40cm=04m D=1/04=25屈光度 眼镜度=25100=250度 (老花) 如f=-40cm=-04m D=1/-04=-25屈光度 眼镜度=-25100=-250度 (近视) 近视镜用凹透镜,焦距:f为负 老花镜用凸透镜,焦距:f为正 生活中不说"-",就说近视眼度 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说的15是视力,也就是国际标准视力表中能看到第几行所代表的数字,15就是能看到第13行,这只是一个检查标准。 200度是指的屈光度,就是屈光系统的焦距F的倒数,我们配眼镜时所说的“度”与屈光度的关系是:1屈光度=100度。 但视力和度数之间并没有换算公式,因为视力和度数是不成正比的,比如说某人近视度数为800度,看远视力表时能看到012,而另外一个人近视度数为300度,看远视力表只能看到01。 1、对于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 其凸度越大, 屈光度数越大, 反之越小。换言之, 对同一只眼球而言, 近视度数越高, 眼球越突出, 需戴近视镜度数越高。 2、眼球的屈光系统是个可调的“凸透镜”, 因而形态可变, 当眼前放上凹透镜时, 眼球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眼睛能看清不同距离的目标和近视或老视患者戴镜能适应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3、由于普通眼镜与眼球相分离, 形象直观, 容易计算。本节探讨的重点是眼镜对眼球屈光的影响, 对有关眼镜的论述, 都是针对普通眼镜。戴角膜接触镜与普通眼镜在屈光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 其原理和技术在眼镜行业已经很成熟, 因此不再论述。 4、在屈光学中,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屈光度数为P1、P2两透镜组合产生的屈光效果才是屈光度为P1+P2的透镜。在眼球与透镜组成的光路中, 在效果上或定性的计算中, 也可以有P1+P2这种情况, 这并非透镜组合后的实际屈光效果, 而是一种简化和近似, 因为眼睛具有自我改变屈光度的能力。虽然较难用实验验证, 但从眼球的调节效果看, 它应当具有抵消镜片屈光度的作用, 而该公式却具有简化计算的作用。对于眼球和透镜所组成的系统来说, 至多是两个透镜组成的屈光系统, 因此可以利用屈光学理论进行计算。当戴上透镜时, 因眼球特殊的调节作用, 将透镜的屈光度和眼球调节适应后的屈光度相加减, 也可得到近似值, 虽然与准确地测量眼球的屈光力尚有一段距离, 但在效果上却接近。在该论证中, 尽管从理论上进行了推导, 但实验和测量都非常困难, 就象配制近视镜需要试戴一样, 在用来指导配镜的过程中还要进行试验。 5、从眼球的屈光特点看, 有人测得眼球的静屈光力为+586D, 这虽然是一特例, 但也基本反映出眼球具有很强的屈光力, 其调节相对较小, 正常眼为0——10D左右, 近视眼为n——10D(n指眼球的近视屈光度数)左右, 而它又固定在眼眶内, 因此对某一个人来说, 可以认为眼球的屈光系统——“透镜”的中心到视网膜的距离不变, 在以后的计算中, 可认为像距为常数K, 对于眼球的屈光来说, 如果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该屈光系统仍满足透镜成像公式 1/u+1/k=P 其中K是常数, P为眼球的屈光度数, 是变量, 意思是不同的人看不同距离的目标和不同的人眼球的屈光度数不同, U指目标到眼球的距离。 该公式成立的条件是: 某一时刻, 眼睛看某一距离的目标, 且目标在眼睛的近、远点之间。 从公式看, 正视眼看无穷远处时1/u=0, 上式可化为P=1/K, 可令1/k=P0, 即P0为眼球的静屈光度。当看距眼球为L的目标时, “透镜”成像公式变为1/L+1/K=1/L+P0, 1/L为眼球增加的屈光度数, 1/L+P0即为眼球看距离为L的目标时的屈光度。 对于戴镜者来说, 在一般情况下, 眼球到眼镜中心的距离约为12——24CM, 以下用h表示, 但对于某人某一时刻的值是确定的, 设屈光度为P'的透镜的焦距为F, 当看距离为L的目标时, 镜片成像公式如下: 1/L+1/V=P' ==> 1/V=P'-1/L ① 此时透镜所成像到眼球这一“透镜”的距离为|V|+h, 眼球的屈光情况满足公式: 1/(|V|+h)+1/K=P ② 从公式看, 如果|V|比h大得多, 根据①公式, ②式可近似简化为: 1/|V|+1/K=D=|D'-1/L|+1/K ③ 由于眼睛透过透镜看到的是虚像, V<0, 则1/|V|+1/K=1/L+1/K-D'=D1+D0-D' 从该公式看, |V|的大小取决于物距L和透镜的焦距, 考虑到实际情况, 近视眼镜的屈光度大多数大于-6D, 学生看书、写字的距离大多大于025M, 而且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知, 凹透镜屈光度数P'(注D'<0, 下同)越小, |V|越小; 物距越小, |V|越小, 如当D'=-5, U=025时, |V|=0111M, 仍比002M大很多。所以作为理论计算, 在看距离不太近、镜片度数不太高的目标时, 可忽略h, 这样可简化计算, 有利于定性分析。 换言之, 对于薄透镜来说, 如果忽略眼球到镜片的距离, 可以认为因戴近视眼镜致使眼球调节增加的调节度数等于透镜的屈光度数。在眼球与眼镜组成的光学系统中, 各部分所产生的屈光度数可近似相加减, 这种分析可使计算简化, 使问题变得容易。在以后的论述中, 我们将利用这一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近似计算。 6、误差分析。如果以公式为标准, 那么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对此分析。 (1) 因为眼球的调节与形变同时进行, 有调节就有形变, 有形变就有眼球前后径的变化, 还由于晶状体和角膜本身形变而导致的角膜、房水、晶状体所组成的“凸透镜”光心的变化。虽然近视或老视本身并不能说明其前后径的变化(一说, 近视眼是眼球成像在视网膜前方, 但近调节的过强或睫状肌不能放松都可实现这一点, 不能充分说明眼球前后径变长), 但更不能说明其不变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公式中K只是一个近似, 而且近调节幅度越大, K值变化越大, 这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原因。但考虑到在眼球调节中, 晶状体的屈光度调节和眼球的屈光度(约60屈光度)相差很远,而眼球调节幅度一般少于10个屈光度, 相对较小, 角膜屈光度变化更小, 因此, 可认为“透镜”光心到视网膜的距离几乎不变。 (2) 因每个人的眼球前后径不等, 对不同的人而言, K并非常数, 很难准确测量, 但具体到某一个人的某一阶段而言, 眼球前后径不变, 可认为K是常数。 (3) 对不同的人而言, 眼镜片到“凸透镜”光学中心的距离是一较难测量的变量, 这也影响到计算的准确性。由计算可知, h增大时, 误差增大, 反之越小。 7、在眼前放置透镜时, 与正常眼相比, 如果眼睛仍然能看清目标, 从眼球的调节效果看, 眼镜首先抵消眼球调节的不足, 因此在以后的计算中, 只要在眼球正常的调节范围内, 用于抵消透镜的效果在理论上能够成立, 我们无须注意眼球实际屈光度的变化。对眼球来说, 不管戴多少屈光度的眼镜, 要看清前面的目标, 必须低消眼镜的作用而增加屈光度调节。 8、由于配镜误差、适应等原因, 即使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理论对于实践也只是一种近似, 眼球调节幅度较大时, 这种简单化、理想化的理论会因自身形变而使误差增大。再者, 镜片到眼球光学中心的距离随不同的人而不同, 这又无法用物理公式表示, 在具体配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对于眼球和镜片所组成的屈光系统来说, 镜片度数是确定的, 而眼球的屈光度数却是个变量, 因此, 把眼球看成是一个可调凸透镜的意思是: 眼睛透过眼镜能看清某一目标时, 眼球的屈光度数确定, 因而完全可以利用屈光学理论进行计算, 但眼球看目标的距离发生变化时, 其屈光度数也随之变化。 10、对眼球与眼镜组成的屈光系统而言, 只有两个“透镜”组成, 可看成一个等效的透镜组, 透镜的度数可相加减, 比如一个+5D的透镜, 可看成是一个(+2D)+(+3D)的透镜组,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成立, 但在理论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静态分析指的是一种在不执行程序的情况下对程序行为进行分析的理论、技术。详见程序静态分析。
简介
静态分析法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如研究均衡价格时,舍掉时间、地点等因素,并假定影响均衡价格的其他因素,如消费者偏好、收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静止不变,单纯分析该商品的供求达于均衡状态的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简单地说就是抽象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它一般用于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条件。 常用的静态分析法有:相对数分析法、平均数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因素替换分析法、综合计算分析法、价值系数分析法等。
指标
静态分析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又称绝对指标,或简称绝对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规模或绝对水平的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种类
①按总量指标反映现象总体内容不同分为:单位总量(指总体单位总数);标志总量(指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②按总量指标所反映的时间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时期数)和时点指标(时点数),如,总产值、销售量为时期数;年末人口数、设备台数为时点数。
③按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的计算
①直接计量法:要求对总体所有单位进行登记、汇总。
②推算和估算法:推算法有因素关系推算法、比例关系推算法和平衡关系推算法;估算法是运用抽样推断的方法估算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也称为相对数。表现形式:①系数和倍数;②成数,无名数;③百分数、千分数、万分数;④复名数,有名数。
①计划完成相对数:指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之比。其作用是考核、反映计划完成的程度(进度)。计算方法为: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数)100%
超额完成(或未完成)绝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数。
派生公式如下:
A产量、产值增长百分数:计划完成相对数=[(100%+实际增长%)/(100%+计划增长%)]100%
B产品成本降低百分数:计划完成相对数=[(100%-实际降低%)/(100%-计划规定降低%)]100%
C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数的计算方法:计划执行进度=(计划期内某月累计完成数/本期计划数)100%
D长期计划的检查方法:
第一水平法:将计划末期实际完成数与同期计划规定数之比。计算公式为:计划完成相对数=(计划期末年实达水平/计划期末年应达水平)100%用于检查计划期内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 如计划期末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各种产品的产量等。
第二累计法:计划期内各年累计实际完成数与同期计划规定的累计数之比。计算公式为:计划完成相对数=(计划期内各年累计完成数/同期计划规定的累计数)100% 用于检查计划期内各年应达到的累计数 如计划期末基本建设投资额、造林面积、新增生产能力等
②结构相对数:指部分占全体的比例,其作用是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性质、质量及其变化。计算公式为:结构相对数=(总体某部分的数值/总体的数值)100%。特点是,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为100%或1。分子与分母位置不能互换。
③比例相对数:指同一总体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的比值。其作用是反映总体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与比例关系。(同一总体不同部分比较)计算公式为: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同一总体另一部分数值)。特点是,分子分母同属一个总体,而且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可以互换。
④比较相对数:指同一时间的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对比的比值。其作用是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数量差异,发现先进与后进。计算公式为:比较相对数=(某地区某一现象数值/另一地区同一现象数值)100%。特点是,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若以数值小的为母项则计算结果大于100%或1,反之小于100%或1。
⑤强度相对数:指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指标之比。其作用是:①反映一国一地的发展水平、力量强弱。②反映事物存在的密度、普遍程度、运动强度、负担强度。③反映经济效益的高低。计算公式为:强度相对数=某一现象数值/另一现象数值。特点是,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之分,数值大小与强度成正比为正指标,反之为逆指标。有些指标分子与分母可互换。计量单位常用复名数。
静态分析的正态分布
3平均指标同质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是总体的代表值,它描述分布数列的集中趋势。
①平均指标的特点:同质性、代表性、抽象性。
②平均指标的作用:可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间的平均水平;可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水平;可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③平均指标种类:分为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以及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应用
1 评价投资效益的静态分析法
静态分析流程
(1)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法是以企业每年的净收益来补偿全部投资得以回收需要的时间。根据回收期的长短来评价项目的可行性及其效益的高低。计算投资回收期的公式为:Tp=Iv / E
(2) 投资报酬率法
投资报酬率的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各种投资方案,其计算公式如下:R=(E-D)/ Iv
2财务分析:比率分析法
财务分析有三种基本方法: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其中,静态分析是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的基础。财务静态分析是指对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通过静态分析,我们寻找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或者说,寻找调查分析的重点。
在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用途最广,但也有局限性,突出表现在: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未来并非绝对合理可靠。比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为帐面价值,难以反映物价水准的影响。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的若干重要项目间相关数据,互相比较,用一个数据除以另一个数据求出比率,据以分析和评估公司经营活动,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它是财务分析最基本的工具。
由于公司的经营活动是错综复杂而又相互联系的。因而比率分析所用的比率种类很多,关键是选择有意义的,互相关系的项目数值来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财务分析的除了股票投资者以外,还有其他债券人、公司管理当局、政府管理当局等,由于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用途不尽相同,因而着眼点也不同。作为证券投资者,主要是掌握和运用以下2种比率来进行财务分析:
(1)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报酬率、资本报酬率、股价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报酬率、每股帐面价值、每股盈利、价格盈利比率,普通股的利润率、价格收益率、股利分配率、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等、营业纯利润率、营业比率、税前利润与销售收入比率等等。
(2)反映公司偿还能力的比率。可划分为两类:
①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有流动性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构成比率等等;
②反映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有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产权比率、固定比率、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
③反映公司扩展经营能力的比率。主要透过再投资率来反映公司内部扩展经营的能力,通过举债经营比率、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来反映其扩展经营的能力。
④反映公司经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应收帐款周转率、存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资本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3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分析
利率期限结构均值
以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为例。要研究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首先得推导出利率期限结构,从国债的市场价格信息中构建出利率和期限的对应关系。鉴于拟合利率曲线的模型和方法很多,加上中国国债市场自身的特殊性,必须选择适当的模型来估算出中国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利率期限结构估计可以利用市场上观察到的债券价格数据来拟合期限结构。最先从国债价格数据估算期限结构的是McCulloch(1971,1975),他首先应用二次、三次多项式样条函数的方法来估计利率期限结构,为数量拟合法开创了先河,并引发了很多学者对其样条方法做一定改进。比较著名的有Vasicek和Fong(1982)的指数样条法和Steeley(1991)的B样条和Chambers等(1984)提出的指数多项式模型、Nelson和Siegel(1987)提出的简约模型、Fama和Bliss(1987)提出的息票剥离法以及Linton等(2001)提出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要求一种方法能构造出连续光滑的收益率曲线,有足够的灵活度产生不同形状的利率曲线,而且能很好地拟合市场的交易价格数据。本文基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采用了Vasicek和Fong(1982)提出的指数样条法。根据指数样条法,利用中国上交所2002年4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国债的现货交易收盘价和各上市国债的基本信息,对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静态估计,从而得到每天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数据,到期期限从05年至20年,每一个到期期限都有相应的即期利率。总共有830个交易日,从而有830天的利率期限结构,这样就可以得到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时间序列。
选取即期利率曲线的几个关键利率变量做一个描述性分析,以期对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选取的关键利率变量有05年期、1年期、5年期、10年期、20年期的即期利率,分别代表着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即期利率水平。选取即期利率的另外两个重要变量斜度和凸度,在这里斜度定义为S,计算公式为:S=r[,10]-r[,05],即05年期和10年期即期利率的差异,凸度定义成C,计算公式为:C=r[,6]-05(r[,2]+r[,10]),即凸度等于6年期即期利率减去2年期和10年期即期利率的等额平均值。
首先,对利率期限结构各个期限的即期利率求均值,从右图可以看出,在2002年4月1日到2005年8月31日期间,上交所国债平均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呈向上倾斜的状态,和同时期银行存款利率曲线的倾斜方向基本一致。但是,即期利率曲线倾斜的程度并不大,较低期限溢价反映市场对未来提高利率的谨慎预期,即期利率曲线末端逐渐走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市场对长期券种的过度投机。图1中均值即期利率的上轴线定义为各个期限即期利率的均值加上其一个标准差,均值即期利率的下轴线定义成各个期限即期利率的均值减去其一个标准差。可以看到,05年期即期利率范围大概从15%到21%,10年期即期利率的范围大概从27%到46%,20年期即期利率的范围大概从35%到48%。
更加详细的中国国债即期利率的静态信息可以看表1,列举出关键利率变量的一些基本统计特征,可以看到各个期限的即期利率、斜度和凸度都不服从正态分布。
表1 中国国债即期利率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即期利率 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差 偏度 峰度
1年 204% 299% 136% 041%082688 -039487 00001
5年 334% 489% 203% 087%044062 -127666 00001
10年 363% 542% 243% 094%038265 -135330 00001
20年 421% 558% 333% 066%036016 -146935 00001
斜度 181% 364% 040% 081%013720 -128996 00001
凸度 045% 117%-035% 028%0295765 -023896 00001
4损益平衡分析法
损益平衡分析是一种短期静态分析,它是在分析期间假设一些变量不变,寻找项目对于某一变量而言在什么点上正好盈亏平衡。
(1)公式推导如下
设产量为Q(额定),销售价格为P ,总固定成本为F ,单位变动成本为q则方案收入R = Q P;方案成本C = F + q Q
① 求盈亏平衡时的价格P
令R = C,得到盈亏平衡时的价格
P = ( F + Q q )/ Q
② 求盈亏平衡时产量Q
令R = C,得到盈亏平衡时产量
Q = F / (P–q )
③ 求盈亏平衡时生产能力的利用率(BEP)
BEP = Q / Q
(2)寻找优劣平衡点的基本思想
假设两个方案的总成本受一个共同的变量x的影响,且两个方案的成本均可表示为x的函数,TC1=f1(x),TC2=f2(x).当TC1=TC2,即f1(x)=f2(x),若解出f1(x)=f2(x)时的x值,就得到两个方案的优劣平衡点。

假设债券面值100 则债券现在价格也是100 因为息票率与到期收益率相等,债券平价发行
D=[6/(1+6%)·1+6/(1+6%)_·2+106/(1+6%)_·3]/100=285年
如果债券到期收益率为10%则债券现在价格B=9005 债券价格变化率为-995%
则D'=[6/(1+10%)·1+6/(1+10%)_·2+106/(1+10%)_·3]/9005=254年
即到期收益率越高,久期越短。
若知道凸度C=1/B·d_B/dy_
债券价格变化率=-995%=-D·4%+1/2·C·(4%)_
知道了凸度C,根据债券价格变化率和到期收益率的变化,D就好求一些债券是政府、企业、银行等债务人为筹集资金,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并向债权人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1]
债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种金融契约,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借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同时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或投资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投资者(债券购买者)即债权人 。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由于债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确定的,所以债券是固定利息证券(定息证券)的一种。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债券可以上市流通1.债券面值
债券面值是指债券的票面价值,是发行人对债券持有人在债券到期后应偿还的本金数额,也是企业向债券持有人按期支付利息的计算依据。债券的面值与债券实际的发行价格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发行价格大于面值称为溢价发行,小于面值称为折价发行,等价发行称为平价发行。
2.偿还期
债券偿还期是指企业债券上载明的偿还债券本金的期限,即债券发行日至到期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司要结合自身资金周转状况及外部资本市场的各种影响因素来确定公司债券的偿还期。
3.付息期
债券的付息期是指企业发行债券后的利息支付的时间。它可以是到期一次支付,或1年、半年或者3个月支付一次。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付息期对债券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有很大影响。到期一次付息的债券,其利息通常是按单利计算的;而年内分期付息的债券,其利息是按复利计算的。

使近处物体发出的发散光线经眼屈折后成像在视网膜上,方能看清近处物体,称此作用为调节
正视眼的远点在5米以外,近视眼的远点小于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近视眼的远点,也就是近视眼所能看清目标的距离如400D近视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为025米
再问: 大大们 我要的是眼睛调节能力的计算公式 你给错了
再答: 调节力是指眼睛既能看清远处,又能看清近处景物的能力。调节是通过眼球同睫状肌、晶状体悬韧带和晶状体来实现的。当注视无限远处的目标时,眼球内睫状肌充分松驰,晶状体悬韧带牵拉着晶状体赤道部,使晶状体变得扁平;当注视目标移近时,睫状肌逐渐收缩,使晶状体悬韧带逐渐放松,晶状体及其固有d性使之趋向球形,凸度变大,屈光力增强,使近处景物的影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从而能够看清近处景物。 如:近视-100DS(正视眼的调力与 力相一致时);注视物体距离1米,调节力100D, 力1Ma;注视物体距离05米,调节力200D, 力2Ma;注视物体距离033米,调节力300D, 力3Ma。 调节力:15-年龄X025;如45岁的调力:15-45X025=375D。
再问: 那AC/A值你怎么检测
再答: AC/A值怎么检测? 调节性 与调节之比。调节与 是密切相关的联动形式。因调节 ,引起的 ,称调节性 AC/A检查前的准备 1 屈光不正全矫 2 调整好PD 3 明室中检查 4 双眼同时注视 5 外隐斜(EXO)为负值,内隐斜(ESO)为正值 AC/A的计算方法 梯度法 1 测定在5米的检查距离,戴矫正镜是的隐斜度为1 令患者注视前方5米处光源(通常是直径6MM的圆形光斑),右眼前戴水平位的马氏杆,按照左眼所见光点与右眼所见垂直的关系,判断是否为正位或者内隐斜,再将三棱镜依“内斜加基底向外,外斜加基底向内”的原则置与左眼前,渐渐增加棱镜度,直至点线重合。该三棱镜为其隐斜度Δ1 2 在综合验光仪上,双眼同时增加-200D的镜片,依同法在测定此时的隐斜度2 3 按公式AC/A=(Δ2-Δ1)/D计算 D为调节 的变化,此时为2D 注意;在该公式中,内隐斜度为正值,外隐斜度为负值 如被检查者戴矫正镜注视5米处光斑时,测得外隐斜为10Δ,戴-2。00D后,注视该光斑,测得内隐斜6Δ,则AC/A=(+6)-(-10)/2=8Δ。即每1D调节有8Δ调节性 产生 隐斜测量法 AC/A=PD+(ΔN-ΔO)/D PD为瞳距 ΔN视近方(33CM)隐斜度 ΔO视远方隐斜度 D为视远到视近1/3M时,必须使用的调节力 测定时,先视远方目标,在无调节状态下测量隐斜度,然后在注视1/3M出目标,同样方法测其隐斜度 例如:瞳距60MM,看近时为8Δ基底向外,看远时为2Δ基底向外内斜视,则 AC/A=6+(8-2)/3=8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yw/12945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