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第1张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礼仪是素质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讲文明懂礼貌,我国的传统文化礼仪需要我们去传承。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1

1、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2、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樱州信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迹盯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3、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 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脊轮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5、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2

中国传统礼仪用语

一、日常会话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答人问候用托福,认人不清用眼拙

请人批评说指教,向人表歉用失敬

求人原谅用包涵,请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

二、待客拜访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来客登门称贵宾,招待不周说怠慢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三、文章书信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请人阅览用台览,请人指点用赐教

恭敬陈述用谨启,对方字画为墨宝

回信于人用奉复

四、委婉语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去世

坐化、圆寂、涅盘:指僧尼之死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五、谦辞

①“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家姐:称哥哥/姐姐

家叔:称叔叔。

②“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

舍弟/舍妹:称弟弟/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③“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小女:谦称自己的儿子/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④“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⑤“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

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⑥“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⑦“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⑧“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⑨“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六、敬语

①“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于对方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父母),令兄、令妹(兄妹),令郎、令爱(儿女),令阃kun(妻子),令亲(亲人)。

②“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③“垂”: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④“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⑤“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恙,称对方的病。

⑥“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⑦“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

⑧“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

⑨“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3

汉文化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迟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汉式婚礼流程是指依据中国传统裂大的汉式婚礼而需要进行的必须的程序、内容等,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与中国现代文化的碰撞,也深刻揭示了在社会人伦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夫妻关系人伦,也是礼仪形式的一种唯美表现。

现代中国,喜欢追韩剧的人特别多,但是韩剧的许多故事其实脱离了现实,变得虚幻或者说唯美起来。但也由此,许多中国人窥见了韩式婚礼文化,其中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婚礼文化,包括汉式婚礼文化。那么,汉式婚礼流程是什么?一起来了解吧!

一、新郎迎接新娘。汉式婚礼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方面,即处于人伦关系核心位置的夫妻人伦关系,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夫妻关系中是男主女从,但到了近现代中国,男女是平等的,男女组建新家庭后,都有自己的工作、事业,要共同经营家庭,相互支持彼此的工作、事业,而不是女方单方面牺牲自己去成就男方的携源缓事业。所以,这也表现在现代的汉式婚礼流程上,新郎要到新娘家迎娶新娘,并准备好一些礼物、红包等,新娘方也会准备自己的丰厚嫁妆。

二、同牢合卺。同牢是指新婚夫妻二人共吃一鼎里所做的肉,现在指吃同一种动物的肉,这里的意思是新娘新郎今后要同甘共苦,共同走过人生中的一切风雨。合卺指新婚夫妻二人要同饮一杯酒,并且要喝完辩模,这里的意思是今后新娘新郎二人合二为一,要彼此珍惜。

三、解缨结发。解缨指新郎亲手解下新娘头上的许婚的缨。结发指剪掉新娘、新郎各自的一束头发,用红缨缠结在一起。这个礼仪的寓意是今后新娘、新郎血脉相融、白头偕老,相爱一生、永不改变。

汉式婚礼流程不同于西式婚礼流程,西式婚礼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讲究婚礼现场布置,而汉式婚礼很重视文化内涵,是要有古色古香的婚礼现场布置及文化元素入内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yw/123339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4
下一篇 2023-05-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