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汉字“马”的演变过程,第1张

“马”的演变过程如图所示

一、马的拼音:mǎ

二、马的部首:马

三、马的笔顺:横折、竖折折钩、横

四、马的释义

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

2、大:~蜂。~勺。

3、姓。

扩展资料

马的相关组词:白马、马车、跑马、木马、小马、马路、海马、马力、马上、马匹、骏马、马蹄、戎马、马鬃

1、马道[mǎ dào]

旧时校场或城墙上跑马的路。

2、野马[yě mǎ]

哺乳动物。体形似家马。体长2米余。耳短小。鬃短而直。毛浅棕色。栖息于荒漠草原地带。群居。性凶野。产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3、趟马[tàng mǎ]

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动作。演员通过动作表现骑着马走或跑。

4、马鳖[mǎ biē]

水蛭。

5、马竿[mǎ gān]

盲人探路用的竿儿。

6、马镫[mǎ dèng]

挂在马鞍子两旁供骑马人踏脚的东西。

7、马贼[mǎ zéi]

旧时称成群骑马抢劫的盗匪。

8、儿马[ér mǎ]

公马。

9、马褂[mǎ guà]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以黑色的为最普通。原来是满族人骑马时所穿的服装。

10、赛马[sài mǎ]

马术运动之一。参赛者分别骑在自己的马上,以马跑的速度决定胜负。

一、“马”的演变

马,甲骨文“马”是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长尾有蹄的动物形象。有的甲骨文用大眼借代口、眼、耳构成的头部。金文简化字形,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眼与鬃毛的形象写成,将足与尾的形象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籀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马头、马足变形成,同时强调马鬃形象。

二、造字本义

造字本义:名词,善跑的力畜。隶书将篆文字形中侧视的两只马蹄与马尾写成“四点底”加折笔的。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进行整体简化,将“四点底”简化成一横。

扩展资料

“马”的基本释义与组词

一、释义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大:~蜂。~勺。

3、 姓。 

二、组词:马上、马车、马桶、马褂、走马、马戏、马贼等

1、马上 [ mǎ shàng ]

释义:即时;立刻。

2、马车 [ mǎ chē ]

释义:马拉的载人的车,有的轿式,有的敞篷式,有的双轮,有的四轮。

3、马桶 [ mǎ tǒng ]

释义:大小便用的有盖的桶,多用木头或搪瓷制成。有的地区叫马子(mǎ·zi)。

4、马褂 [ mǎ guà ]

释义: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以黑色的为最普通。原来是满族人骑马时所穿的服装。

5、走马 [ zǒu mǎ ]

释义:骑着马跑:平原~。~看花。

马字的演变过程:

一、马的释义:

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

2、大。

3、姓。

二、马的组词:

马靴、马术、铁马、马刀、竹马

马镫、马扎、马厩、响马、马鞭

扩展资料

一、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肖,上下两代人的体貌相似。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小”作声旁。有些孩子不像他们的父母,所以就说他们 “不肖”。

三、相关组词:

1、斑马[bān mǎ]

哺乳动物,形状像马,全身的毛淡黄色和黑色条纹相间,听觉灵敏。产在非洲,是珍贵的观赏动物。

2、头马[tóu mǎ]

马群或马帮中领头的马。

3、马道[mǎ dào]

旧时校场或城墙上跑马的路。

4、战马[zhàn mǎ]

经过特殊训练,用于作战的马。

5、马趴[mǎ pā]

身体向前跌倒的姿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yw/121937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