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考古爱好者说他们在三星堆铜器上看到了文字,专家是如何评价的?

民间考古爱好者说他们在三星堆铜器上看到了文字,专家是如何评价的?,第1张

民间考古爱好者说,他们在三星堆铜器上看到了文字,专家在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对这些考古爱好者进行反驳。那些“文字”不过就是普通的纹饰罢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位于我国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距离现在已经有3千到5千年的历史了。三星堆遗址是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国,被人们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一般认为是古蜀文化的遗址,到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城墙,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当中出土的文物,拥有十分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其中,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等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至今为止,三星堆当中出土了500多件重要的文物,是我国研究古蜀历史重要的依据。

三星堆遗址所跨越的历史十分广泛,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再到青铜文化应有尽有,因为鲜明的文化特征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三星堆为已经消失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更是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往前推进了2000多年。

三星堆因为距离现在的历史太过久远,又出土了不少让人叹为观止的文物,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不知道古代人民的智慧究竟进展到了哪一步,更不知道在历史上还存在着哪些失落的文明。不少人都认为,三星堆遗址当中出土的先进的青铜器都已经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就算存在文字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三星堆中的“文字”

自从三星堆再次发掘之后,国人对于三星堆遗址的讨论度一直居高不下,对于三星堆当中是否出现文字也有很大的争议。有民间考古爱好者认为,在三星堆出土的铜器当中,有一些奇怪的符号,疑似是当时的文字。

三星堆四号坑三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当中,腿部有非常复杂的符号,这些不规则的符号,疑似三星堆文明的文字。考古爱好者还拿周代古蜀青铜戈上曾经出现过一串巴蜀符文,和青铜雕像的符号做对比,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

其实在三星堆出土的很多青铜雕像当中,都有类似于这种符号,这种符号到底是不是文字,一群专家都曾经参与讨论。为此,国家甚至还聚集了一个几百人的专业团队,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等专业研究机构,最终认为,青铜雕像出现的是纹饰并非文字。

纹饰和文字的区别

在古代出现的一些早期文字上,确实有很多看起来十分有韵味的符号。但是青铜雕像上所出现的那些符号和文字当中的符号有着很大的区别,青铜雕像上的符号,是为了美观特意雕刻的花纹。这些花纹有很强的对称性和美观性,并且重复性很高,一般不具有实际意义。

而在中国历史上,从陶器时代开始,再到后期,青铜器和玉器的加工,为了装饰,那些纹饰一般都会有两方连续,左右对称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公认出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的线条并不流畅,属于“方块字”。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记录,美观与否并不重要,因此青铜雕像出现的刻画,更像是纹饰系统当中的花样。

除此之外,从周代古蜀青铜戈上显现出来的巴蜀符文,看起来和青铜雕像上的纹饰没有太大的关系,更无法从这两串符号上看出文字的延续性。看来,民间爱好者是想当然了,考古需要有一套严谨认真的系统,更要有庞大的历史依据作为论证。

不过考古本身也是一个大胆提出论证,然后去证实的过程,有更多民间考古爱好者的参与,才能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多的思路。而民间考古爱好者等于三星堆文化的关注,也促进了专业人士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国人的求知欲不断增强,给国家专业人士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希望专业人员能够早日破解三星堆的谜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灿烂的文明。

《甲骨文的故事》是由作家邱晓鸥撰写的一部关于古代文明的精彩绝伦的书,它以深刻的观点和精致的文字将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罗杰斯称赞这本书:“《甲骨文的故事》是一部细腻而有趣的史学著作,它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值得一读。”
著名读书家李晓宁也给予了这本书高度评价:“《甲骨文的故事》以轻松诙谐的文笔将古代文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所谓的质量比较好,其他的答案主要从书的内容来展开回答,这基本上属于书的软件;其实书的质量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印刷和装帧。在我看来,好的书必须是两者兼顾的。不幸的是,大陆的出版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把精力(至少是把大多数精力)放在软件上,直到最近几年才重视书的硬件。这大概是由于出版社的人跟印刷厂的人之间缺少一个协调的环节。好在最近几年这方面明显注意了,比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这本书本身属于公版书,两百页左右的篇幅,却定价 198 元,但仍然是物有所值。而有的书在我看来就是对硬件注意得过头了——明明内容很一般的书,却印得太花工本,导致定价上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其名称来自文献的特殊载体——甲骨。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

所谓甲,指的是龟甲,而骨则是指兽骨。龟甲是乌龟的甲壳,用来刻字的大都是乌龟腹部的甲壳,兽骨大都是牛的肩胛骨。商人以崇尚鬼神著称,他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占卜问神。

所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将甲骨进行一定程序的处理,用火灼烧之后,根据其裂纹状情况判断凶吉、预测未来,并且他们将预测的信息刻在特选的甲骨上。

过段时间再将占卜的这些事情发展的结果刻录下来,其间也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文字通称甲骨卜辞。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前辞,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所要占卜的事项。

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现今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发现的龟甲和兽骨十余万片,集中记录了商朝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切。

上自王室贵族、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

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yw/105645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