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有几种启动方式?吐血整理

Service有几种启动方式?吐血整理,第1张

概述前言从18年毕业至今,就职过两家公司,大大小小项目做了几个,非常感谢我的两位老大,在我的android成长路上给予我很多指导,亦师亦友的关系。从年前至今参加面试了很多公司,也收到了几家巨头的offer,还有其他公司的。总结下经验,也是对过去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吧。接下来正面回答这个问 前言

从18年毕业至今,就职过两家公司,大大小小项目做了几个,非常感谢我的两位老大,在我的androID成长路上给予我很多指导,亦师亦友的关系。

从年前至今参加面试了很多公司,也收到了几家巨头的offer,还有其他公司的。总结下经验,也是对过去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吧。

接下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从5个角度来展开对Binder的分析:

(1)从性能的角度 **数据拷贝次数:**Binder数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2次,但共享内存方式一次内存拷贝都不需要;从性能角度看,Binder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

(2)从稳定性的角度@H_419_21@ Binder是基于C/S架构的,简单解释下C/S架构,是指客户端(ClIEnt)和服务端(Server)组成的架构,ClIEnt端有什么需求,直接发送给Server端去完成,架构清晰明朗,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而共享内存实现方式复杂,没有客户与服务端之别, 需要充分考虑到访问临界资源的并发同步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死锁等问题;从这稳定性角度看,Binder架构优越于共享内存。

仅仅从以上两点,各有优劣,还不足以支撑Google去采用binder的IPC机制,那么更重要的原因是:

(3)从安全的角度@H_419_21@ 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的开源体系,拥有非常多的开发平台,App来源甚广,因此手机的安全显得额外重要;对于普通用户,绝不希望从App商店下载偷窥隐射数据、后台造成手机耗电等等问题,传统linux IPC无任何保护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前面提到C/S架构,AndroID系统中对外只暴露ClIEnt端,ClIEnt端将任务发送给Server端,Server端会根据权限控制策略,判断UID/PID是否满足访问权限,目前权限控制很多时候是通过d出权限询问对话框,让用户选择是否运行。AndroID 6.0,也称为AndroID M,在6.0之前的系统是在App第一次安装时,会将整个App所涉及的所有权限一次询问,只要留意看会发现很多App根本用不上通信录和短信,但在这一次性权限权限时会包含进去,让用户拒绝不得,因为拒绝后App无法正常使用,而一旦授权后,应用便可以胡作非为。

针对这个问题,Google在AndroID M做了调整,不再是安装时一并询问所有权限,而是在App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个权限再d框询问用户是否给相应的权限,对权限做了更细地控制,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可控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用户诟病的地方,那也就是权限询问的d框的次数大幅度增多。**对于AndroID M平台上,有些App开发者可能会写出让手机异常频繁d框的App,企图直到用户授权为止,这对用户来说是不能忍的,用户最后吐槽的可不光是App,还有AndroID系统以及手机厂商,有些用户可能就跳果粉了,这还需要广大AndroID开发者以及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安全与体验俱佳的AndroID手机。

AndroID中权限控制策略有SElinux等多方面手段,下面列举从Binder的一个角度的权限控制:

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另外,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从安全角度,Binder的安全性更高。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反驳,AndroID就算用了Binder架构,而现如今AndroID手机的各种流氓软件,不就是干着这种偷窥隐射,后台偷偷跑流量的事吗?没错,确实存在,但这不能说Binder的安全性不好,因为AndroID系统仍然是掌握主控权,可以控制这类App的流氓行为,只是对于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控制,在这方面androID的确存在很多有待进步的空间,这也是Google以及各大手机厂商一直努力改善的地方之一。在AndroID 6.0,Google对于app的权限问题作为较多的努力,大大收紧的应用权限;另外,在Google举办的AndroID Bootcamp 2016大会中,Google也表示在AndroID 7.0 (也叫AndroID N)的权限隐私方面会进一步加强加固,比如SElinux,Memory safe language(还在research中)等等,在今年的5月18日至5月20日,Google将推出AndroID N。

话题扯远了,继续说Binder。

(4)从语言层面的角度@H_419_21@ 大家多知道linux是基于C语言(面向过程的语言),而AndroID是基于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语句),而对于Binder恰恰也符合面向对象的思想,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像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从语言层面,Binder更适合基于面向对象语言的AndroID系统,对于linux系统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

另外,Binder是为AndroID这类系统而生,而并非linux社区没有想到Binder IPC机制的存在,对于linux社区的广大开发人员,我还是表示深深佩服,让世界有了如此精湛而美妙的开源系统。也并非linux现有的IPC机制不够好,相反地,经过这么多优秀工程师的不断打磨,依然非常优秀,每种linux的IPC机制都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在AndroID系统中也依然采用了大量linux现有的IPC机制,根据每类IPC的原理特性,因时制宜,不同场景特性往往会采用其下最适宜的。比如在AndroID OS中的Zygote进程的IPC采用的是Socket(套接字)机制,AndroID中的Kill Process采用的signal(信号)机制等等。而Binder更多则用在system_server进程与上层App层的IPC交互。

(5) 从公司战略的角度

总所周知,linux内核是开源的系统,所开放源代码许可协议GPL保护,该协议具有“病毒式感染”的能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受GPL保护的linux Kernel是运行在内核空间,对于上层的任何类库、服务、应用等运行在用户空间,一旦进行SysCall(系统调用),调用到底层Kernel,那么也必须遵循GPL协议。

而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对于GPL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为此,Google巧妙地将GPL协议控制在内核空间,将用户空间的协议采用Apache-2.0协议(允许基于AndroID的开发商不向社区反馈源码),同时在GPL协议与Apache-2.0之间的lib库中采用BSD证授权方法,有效隔断了GPL的传染性,仍有较大争议,但至少目前缓解AndroID,让GPL止步于内核空间,这是Google在GPL linux下 开源与商业化共存的一个成功典范。

有了这些铺垫,我们再说说Binder的今世前缘

Binder是基于开源实现的,OpenBinder是一个开源的系统IPC机制,最初是开发,接着公司负责开发,现在OpenBinder的作者在Google工作,既然作者在Google公司,在用户空间采用Binder 作为核心的IPC机制,再用Apache-2.0协议保护,自然而然是没什么问题,减少法律风险,以及对开发成本也大有裨益的,那么从公司战略角度,Binder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再说一点关于OpenBinder,在2015年OpenBinder以及合入到linux Kernel主线 3.19版本,这也算是Google对linux的一点回馈吧。

综合上述5点,可知Binder是AndroID系统上层进程间通信的不二选择。

如何做好面试突击,规划学习方向?

面试题集可以帮助你查漏补缺,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学习,为之后进大厂做准备。但是如果你仅仅是看一遍,而不去学习和深究。那么这份面试题对你的帮助会很有限。最终还是要靠资深技术水平说话。

网上学习 AndroID的资料一大堆,但如果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遇到问题时只是浅尝辄止,不再深入研究,那么很难做到真正的技术提升。建议先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学习计划把知识点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向很容易规划,但是如果只通过碎片化的学习,对自己的提升是很慢的。

同时我还搜集整理2020年字节跳动,以及腾讯,阿里,华为,小米等公司的面试题,把面试的要求和技术点梳理成一份大而全的“ AndroID架构师”面试 Xmind(实际上比预期多花了不少精力),包含知识脉络 + 分支细节。

在搭建这些技术框架的时候,还整理了系统的高级进阶教程,会比自己碎片化学习效果强太多。

点击:

《Android架构视频+BAT面试专题PDF+学习笔记》

即可免费获取~

T面试专题pdf+学习笔记》](https://docs.qq.com/doc/DSkNLaERkbnFoS0ZF)**

即可免费获取~

网上学习 AndroID的资料一大堆,但如果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遇到问题时只是浅尝辄止,不再深入研究,那么很难做到真正的技术提升。希望这份系统化的技术体系对大家有一个方向参考。

总结

以上是内存溢出为你收集整理的Service有几种启动方式?吐血整理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Service有几种启动方式?吐血整理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内存溢出网站内容还不错,欢迎将内存溢出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web/1007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2
下一篇 2022-05-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