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gent大全特点_UserAgent在线生成工具使用方法

useragent大全特点_UserAgent在线生成工具使用方法,第1张

useragent大全特点_UserAgent在线生成工具使用方法 大家好呀,不知道你对浏览器有多少了解呢。


如果你是一个前端程序员,真的清楚user-agent字段的含义吗?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对浏览器会有更多的了解。


起源说到浏览器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英国计算机科学家Tim berners-Lee,他既是万维网之父,也是开发了第一款网页浏览器的男人。


1990年老Lee在他的NeXT电脑上,使用object-c开发编写出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


大佬比较任性,他给这个浏览器取名为WorldWideWeb,是的,这个浏览器和万维网同名,后来为了避免与万维网混淆,改名成了Nexus。


Nexus只能在NeXT系统上运行,而NeXT软件公司的创始人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就是1985年被苹果公司辞退的Steve Jobs乔布斯。


后来,NeXT也被苹果收购。


后来老Lee团队又使用C语言编写了世界上第二个网页浏览器,Line Mode Browser。


LMB浏览器是第一个被验证可以移植到不同的 *** 作系统的浏览器,在1991年发行。


现在浏览器确实被发明出来了,但是上面显示的都是文本信息。


有句话说的,好无图无真相,于是,伊利诺大学的NCSA组织在1993年发明了第一款可显示图片的浏览器,命名为Mosaic(马赛克)。


毕竟可以显示图片,就可以显示马赛克嘛。


虽然当时的马赛克浏览器没有CSS,没有JavaScript,只能显示一些简单的HTML标签 但还是成为了在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浏览器。


好了,现在世界上有了两个浏览器,Mosaic可以显示图片,Nexus不能。


那么怎么区分用户使用的是哪一种浏览器呢?这时候UserAgent就诞生了。


马赛克浏览器会在发送请求时的UserAgent字段带上Mosaic的标记,服务端就可以根据这个字段向不同的浏览器返回不同的信息了,这个时候的userAgent还是很简洁明了的。


Mosaic:Mosaic/0.9 (Windows 3.1)第一次浏览器大战后来Mosaic团队的领导者,马克·安德森辞职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Netscape(网景公司)。


网景公司很快发布了一款新的浏览器Mozilla。


Mozilla,是Godzilla哥斯拉的谐音,也有“Mosaic Killa”的意思,就是想说,自己是“马赛克的终结者”,有一股浓浓的火药味,但是Mosaic在当时掌权,Mozilla迫于权威还是改名成Netscape Navigator(网景航海家)。


而网景浏览器也是有嚣张的资本的,因为他最先支持了html框架显示,还有简单的table布局,内外边距之类,凭借这点很快就将Mosaic甩到身后,成为了世界上最流行的浏览器,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


还记得刚才提到的useragent吗,网景浏览器还是偷偷把UserAgent设置成Mozilla了,就是要Mozilla(莫咋啦)。


这样服务端可以知道带有Mozilla字段的浏览器支持html标准框架。


Netscape Navigator:Mozilla/2.0 [Language] (Windows 98; Encryption)但是好景不长,微软公司也看上了浏览器这块蛋糕。


在1995年推出了IE1.0。


同年11月发布了IE2.0。


但是IE的这两个版本都几乎没有人使用,因为做的太烂了。


不过在IE3.0的版本时,战争状况发生了改变,除了性能的提升,另一个原因更为重要,就是从IE3.0开始,微软将IE浏览器强行内置在了Windows系统中。


然后IE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从一开始的8%上升到了80%多。


1998年,网景公司开放网景浏览器的源码迎接挑战,但是还是没能挽回战局,最后被美国在线(AOL)以42亿美元收购了。


至此,第一次浏览器之战以IE的获胜而告终。


此后,IE开始主导浏览器市场,市场占有率在2002达到了最高的95%。


因为IE浏览器也是支持html标准框架的,所以最开始为了拿到含有标准框架的页面,也把UserAgent设置成了Mozilla。


IE: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4.0; Windows 98)百花齐放要知道,网景公司曾经可是拥有一批开发了网景浏览器、JavaScript还有Gecko排版引擎的大神们。


大神们怎会轻言放弃,后来他们围绕着Gecko排版引擎成立了Mozilla自由软件社群。


并开发出了一款新的浏览器。


最开始这款浏览器命名为Phoenix(凤凰),后来又改名成了Firebird,但是有其他公司使用了这个名字,所以这款浏览器最终改名成了Firefox。


2004年11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版本Firefox1.0,火狐浏览器当然还是Mozilla党,并在useragent字段中加入了Gecko字样。


Firefox: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rv:1.8.1.11) Gecko/20071127 Firefox/2.0.0.11同期,在2003年,苹果公司搭配自家的Mac OS X Panther推出了自家的Safari浏览器,并且在MAC、iPad、iPhone等等设备上迅速扩张版图。


2005年,苹果开源了Safari的内核,就是大名鼎鼎的Webkit,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WebKit起初作为KHTML渲染引擎的一个分支,使用在Linux系统的浏览器上,后来脱离出来,建立了自己的开源项目,专注发展开源引擎。


Safari在自己的useragent字段中加上了KHTML like Gecko字样。


Safari:Mozilla/5.0 (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en) AppleWebKit/124 (KHTML, like Gecko) Safari/125.1更早一点时间还有另一款浏览器问世,Opera,欧朋浏览器。


虽然它在市场占有率上没有引起波澜,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功能,易容术。


用户可以选择可以把UserAgent易容成IE、火狐或者易容成它自己。


后来各个浏览器也都从他这里拜师学艺。


2008年,Google携Chrome浏览器参战。


Chrome相比于他的竞争者,界面更加简化,看起来更像一个桌面应用。


Google将标签放到了浏览器的最上面以示强调,这些标签之间是独立的,一个标签崩溃了,也不会影响其他的页面。


Chrome浏览器使用的内核是webkit的一个分支,被命名为chromium。


后来谷歌还研发了自己的Javascript引擎V8,极大地提高了JS的运算速度。


Chrome也很有趣,他在自己的useragent中加入了Chrome和Safari两个名字。


Chrome: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AppleWebKit/525.13 (KHTML, like Gecko) Chrome/0.2.149.29 Safari/525.13自此,IE浏览器依靠Windows系统依然占据重要地位,Firefox和Chrome二者也拥有大量粉丝,逐步侵占IE的市场份额。


2009年12月,谷歌推出了Chrome扩展库。


用户可以在Chrome中安装的具有额外功能的第三方插件,扩展库收到了用户的热烈欢迎,仅一年,就有了8,500多个扩展和1,500多个浏览器主题。


Chrome浏览器用户激增,从年初的4,000万增长到2010年底的1.2亿。


最初的Chrome标志是金属色和三维立体的风格,后来改成了更简单、更整洁的扁平化设计。


2012年夏天,Google完成了曾经在许多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Chrome占有31%的市场份额,最终取代了Microsoft的IE浏览器,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浏览器。


因为苹果推出的Webkit2与Chromium的设计理念冲突,2013年Google宣布了全新的内核项目——Blink。


Blink早期完全复制了Webkit,之后删除了与自身无关的代码,开始大刀阔斧地对内核进行改革。


之后由Google和Opera共同研发。


在Chrome发展壮大过程中,微软开始频繁的更新IE。


2011年IE9发布,2012年IE10发布,2013年IE11发布。


最后IE的代码实在适应不了新要求的web技术。


所以在2015年,随着Win10的发布,微软宣布了一款全新的浏览器Edge。


虽然后来微软对Edge进行了数十次改进,让它更快、更稳定。


但人们仍然没有选择Edge的理由,因为Edge可以做的一切事情,谷歌和火狐都可以做得更好。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Google将积极利用其市场地位,扩大Chrome在全球的覆盖范围,从Microsoft手中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开发新的工具,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网络生活方式。


尾声现在我们知道了,苹果是在KHTML的基础上开发的webkit,谷歌又从webkit的基础上开发了blink。


Opera开发了一段时间就去和谷歌开发blink去了,可见内核开发何其困难。


虽然国内浏览器百花齐放,其实都是在webkit和blink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


仅仅十年,Chrome凭借一己之力引领了浏览器的发展方向,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浏览器。


但微软的经验可以证明,如果谷歌不能充分利用其所建立的优势,这种大好局面可能会很快丧失。


好啦,这篇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点个关注吧~B站搜索BUPPT有视频讲解哦,下期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tougao/6450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17
下一篇 2022-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