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什么意思,你可能一直误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你可能一直误解了它的真正含义,第1张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你可能一直误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许多人都以为“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提出的。


其实那是个错觉。


《大学》“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出自《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后人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儒家“八目”,可见儒家认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于格物和致知。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内心才能获得安静,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此处的“格”为“法则、标准”的意思,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


后来许多儒家学者将自己的观点带入了“格物致知”中,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


比如南宋朱熹与明朝王阳明。


他们以自己的哲学观点分别诠释了“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因此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两个高潮。


王阳明先说说南宋时的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诠释。


朱熹我想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他,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几百年被无数学者诟病,但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


朱熹的理论基础就一个字“理”,但“理”在哪呢?朱圣人告诉你,“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想知“理”就需要“格物”。


于是“格物致知”就变成了“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即所谓的“格物穷理”。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


朱熹的理论曾被无数世人当做至理名言,甚至统治者也将朱熹的理论奉为基本国策。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朱熹的理论,他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曾经通读朱熹的著作,他也和所有人一样,将朱圣人奉若神明,于是历史上就有了“阳明格竹”的故事。


他遵照朱圣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的指示开始了“格物”之旅。


他首先跑到家里的院子里,看着竹子开始“格”。


可是“格物”实在是件辛苦的事,他坐在院子里,看着有“理”的竹子,不管刮风下雨,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最后“理”没“格”出来,反而把自己“格”病了。


在病中他第一次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在此后的几年里,王阳明不停的“格”来“格”去,可是却一点没有豁然贯通的迹象,反而时时生活在痛苦的“格物”中。


于是他对朱熹的质疑不断的加深,最终在虚度了十九年的光阴后,王阳明在农场里“顿悟”了,这就是著名的“农场悟道”。


“农场悟道”的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他认为“理”并非存在于万物,而是存在人的心中,即“天理即是人欲”。


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


“知”为“良知”。


这就是王阳明哲学中最著名的“致良知”。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在王阳明哲学理论中“知”的含义和其他学者都不一样,他的“知”并非“知识”而是“良知、德性”。


这是他“格物致知”以及“知行合一”的精华所在。


王阳明诠释的“格物致知”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一个新的哲学门派也随之诞生,那就是“心学”。


在那个幽静的夜晚,在那个不为人知的农场,有一个叫王阳明的人成为了无数人的指路明灯,他的哲学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从此“王阳明”这个名字载入史册并永垂不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tougao/619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15
下一篇 2022-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