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类有哪些

微生物的分类有哪些,第1张

根据细胞的有无以及细胞结构特点的不同,人们把微生物分为三大类,它们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例如细菌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例如病毒等。

微生物个体很小,一般只有用显微镜把它们放大几百倍封几千倍,乃至几十万倍才能看清楚它们。

微生物结构都很简单;往往都是单细胞的,也就是说,个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了。像无处不在的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的放线菌以及我们平时发面蒸馒头用的酵母菌等,都是单细胞微生物。

而有的微生物如病毒,小得连一个细胞都不是,它们专门生活在活细胞内。一个细胞里可以装下许多个病毒。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卞根本看不到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把它们放大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才能看清。

还有二些微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它们有了类似细胞的结构,但是比细菌更简单,像病毒一样,也本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如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立克次氏体,引起人体原生性非典型肺炎的支原体,引起沙眼的衣原体等。

在微生物王国里,真菌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们的结构要比细菌、放线菌复杂一些。除了酵母菌是单细胞的以外,绝大多数真菌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真菌细胞的结构也与高等植物细胞相差无几。在夏天里,如果食品放久了或衣物管理不当,就会长毛发霉,这是最常见的真菌,叫做霉菌。当然,在微生物的“小人国”里也有“巨人”,我们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如餐桌上常见的蘑茹木耳、银耳、猴头等大型食用真菌。

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和核酸。朊病毒只含蛋白质,类病毒只含核酸。

2、原生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等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但他们的细胞结构是完整的,有线粒体等细胞器 。

3、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 (酵母菌)小型多细胞真菌(霉菌) 大型多细胞真菌(蘑菇,木耳,灵芝)所以微生物不一定是看不见的。

4、细菌: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弧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只有拟核和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扩展资料:

在生物发展的历史上,曾把所有的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类。而微生物,不仅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而且它们中间有些类型像动物,有些类型像植物,还有些类型既有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植物的某些特征,因而归于动物或植物都不合适。

于是,1866年海克尔(Haeckel)提出区别动物界与植物界的第三界——原生生物界。它包括藻类、原生动物、真菌和细菌。

1。16S相似度。16S指的是核糖体小亚基的RNA组分,也就是16S rRNA。长度大约1500nt,不同物种略有差异。这里需要测全长的16S,一般用27F和1492R这对引物。扩出来之后送一代测序,然后去数据库比对,也就是BLAST。一般认为相似度超过97%的话,就是同一个物种;低于97%的话就是不同物种。这只能用来做初步判断,因为变形菌门可能相似度达到99%的仍然可能是不同的种(忘了是哪篇文献了,似乎是讨论97%阈值的)。但是这个指标可以简单的帮我们确定这个菌是哪个属,或者哪个科。定属还是靠谱的。

2。形态学观察。比如这个菌的形状、大小、鞭毛情况等等。还包括最适生长条件的确定。

3。磷脂脂肪酸鉴定,这个具有属特异性。

4。呼吸醌。看一下占优势的呼吸醌是哪种。这个有种特异性。

5。分子杂交。测定基因组序列,草图就行,然后跟近源物种去比较。相似度超过70%是一个种,低于70%是不同物种。阈值的数值记不清了,大概是65-70%吧。

6。碳源利用情况。看一下能利用哪些碳源。95种碳源的测试。

7。API试剂盒鉴定,生理生化鉴定的一方面。

8。GC含量。

9。革兰氏染色。

确定了新种之后,需要命名。命名用的是现代拉丁文或者希腊文,因为拉丁文已经是死文字了,语义不会再变化。生物的拉丁名都是有意义的,比如Arthiobotrys oligospora,这是一种真菌,中文名寡孢节丛孢。是节丛孢属的。种名oligo表示稀少的,spora表示孢子。属名我不会拆词,但是节肢动物的名字是Arthropoda,所以可以看出属名是带“节”的,表示分节。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pseudo是假的,伪的,monas表示单一的,单个的,aeruginosa表示铜绿,也就是铜锈。需要注意拉丁文和希腊文是分阴阳性的,这个在解释命名的时候都会有。

分类包括:属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真核生物的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生物;及属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特点: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种类多,分布广

目前,对于微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就微生物到底分为那几类:

通常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这么几大类,现在人们又把朊病毒(锯蛋白)也加进来了,它被怀疑是疯牛病的病原。大致就是这样,没有发现更新的分类法。

微生物分类目前采用的当然还是其结构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

原核细胞型

真核细胞型

非细胞型

其中原核细胞型又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别: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当然在这种分类上有些是有不同见解的,比如放线菌,由于其有菌丝、孢子、并以孢子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以前把它归为真菌类。

而现在认为它只有一个拟核,应和细菌相似,所以认为它是一种界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微生物,在分类上仍属于原核细胞型。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和认识程度的逐渐深入,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微生物的分类也不一致,目前人们倾向于微生物分类的三域学说。

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数十万种以上。按其大小,结构,组成等,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活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于这一类。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原始核为环状裸DNA团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这类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由于后五类结构和组成与细菌相似。将其列入广义细菌范畴。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

不同于以上三类微生物的一个特殊:前一时期的疯牛病的病原体是朊粒(prion)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是医学生物学领域中至今未彻底弄清的一种蛋白质传染因子。

其最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PrP),至今未发现核酸,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中引起海绵状脑病(TSE)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1997年Prusiner因为发现PrP和TSE高度相关,并且对PrP进行了生化,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和转基因动物实验而获得诺贝尔奖。

微生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原核微生物

1、细菌(Bacteria)

2、古菌(Archaea)

二、真核微生物

1、真菌(Fungi)

2、原生动物(protozoan)

3、藻类(algae)

三、无细胞生物

1、病毒(virus)

2、类病毒(virusoid)

3、拟病毒(viroid)

4、朊毒体(亦称朊病毒、蛋白质质感染性颗粒,prion)

扩展资料:

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1、体积小,面积大。一个体积恒定的物体,被切割的越小,数量越多,其相对表面积越大(有时也称作比表面积)。微生物体积通常很小,如一个典型的球菌,其体积约1mm³,可是其相对表面积却很大。正因为有了较高的相对表面积做基础,微生物才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比如能够快速代谢。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其高效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据研究,乳糖菌在1个小时之内能够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3、生长旺,繁殖快。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微生物理论上能做到指数级增长。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内繁殖1次。

4、适应强,易变异。由于其相对表面积大的特点,微生物具有非常灵活的适应性或代谢调节机制。微生物对各种环境条件,尤其是在如同高温、强酸、高盐、高辐射、低温等这样十分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5、分布广,种类多。由于微生物体积小、重量轻、数量多等原因,地球上除了火山中心区域等少数地方外,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微生物种类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物种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代谢产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

以上就是关于微生物的分类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有哪些、简述微生物的分类及其主要代表、微生物如何界定物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sjk/9290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