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

地震数据,第1张

地震是现代的活动构造在长期的能量聚集后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的释放,其主要的结果为岩石发生破碎变形、岩块发生相对位移。它直接指示了现代活动构造的强度及地点,与各种构造形迹结合分析可以得出地质历史至现在的构造发展历史。同时,测区(桂东南)是广西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广西对外开放的窗口,亦是广西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该地区一直被划为省级和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这里发生同等强度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远比其他地区严重得多。

项目收集《广西仪器观测地震目录(1970~1980)》、《广西仪器观测地震目录(1981~1990)》共两册资料其21年间的数据对它们进行发震震中、时间、强度的分析整合(图6-20),由于其他的地震记录因无法确定其准确发震时间及震中位置而未预采用,比如1936年的灵山大地震。其数据处理流程如下:①生成一个包含发震时间、震中X位置、震中Y位置、震级字段的数据库文件。②分析整理出测区内地震资料然后遂条输入。③将数据库中的X位置、Y位置独立出来形成X、Y值间以空格分开,每一个X、Y值占一行的文本文件。④在MapGIS投影转换系统用“用户文件投影转换”功能将所有的震中点投影形成一个MapGIS的点文件。⑤使用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按序号将录入的数据库连接至震中点文件上。综合处理时使用RGMap图形编辑系统中根据属性赋参数功能按输入的发震时间、震级等组合赋予震中点不同的子图参数进行区别显示。

经分析整理,测区内的地震与大断裂带直接相关,地震活动具有频率高、震源浅、地表破坏烈度高、有感性强、空间分布不均和强弱交替的特点。

现阶段我们用不同的震级分段分别赋予子图不同的高度及宽度,效果比较明显,其与构造纲要图整合后可以明显地看出,震中密集分布于石窝—清水口构造(蛇绿)混杂岩带上,提示该带为一个现代构造活动带,证明了石窝—清水口构造(蛇绿)混杂岩带为一个长期活动的构造带。在大容山—六万山的岩体上,地表没有明显的断层通过,但仍分布了较多的地震点,间接说明了钦州前陆盆地的存在。

图6-20 测区地震分布示意图

在建设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各建设单位还纷纷拓展渠道建立数据更新机制。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测绘局于2006年12月签署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与合作协议,还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也与本省(区、市)测绘局签署了合作协议,为数据更新提供了机制保障。

GSN 即全球地震网络,它由135个放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监测器构成,这些监测器能实时记录地震,然后将数据传送到人造卫星或输送到网络。最后,这些数据会汇集到一个地震活动数据库,集中分析这些数据能有助于总结地震前表现的趋势和模式。

GSN 全称Gigabyte System Network(十亿字节网络系统),是HIPPI-6400-PH ANSI标准(也叫Supper-HIPPI) 首个商业可用的高速网络技术。这种技术提供的通信带宽达到6,400,000,000 bit,是第一种能够提供十亿byte/s端到端通信的技术,它出现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现存的LAN技术。更具体的说,GSN技术提供的带宽是现存宽带技术如千兆以太网的六倍多。

GSN是GPRS网络中最重要的网络节点。GSN具有移动路由管理功能,它可以连接各种类型的数据网络,并可以连到GPRS寄存器。GSN可以完成移动台和各种数据网络之间的数据传送和格式转换。GSN可以是一种类似于路由器的独立又备,也可以与GSM中的MSC集成在一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sjk/100615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