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老板是谁?

台积电老板是谁?,第1张

台积电老板是张忠谋,2018年6月5日张忠谋在股东大会上宣告正式退休。

张忠谋1931年7月1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创始人,被誉为“芯片大王”、台湾“半导体教父”。麻省理工学院董事会成员和台湾机械科学院院士,并担任纽约证券交易所、斯坦福大学顾问。

因其在半导体业的突出贡献,被美国媒体评为半导体业50年历史上最有贡献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经理人之一。国际媒体称他是“一个让对手发抖的人”,而台湾人则尊他为“半导体教父”,因为是他开创了半导体专业代工的先河。

张忠谋早年经历

1955年,24岁的张忠谋就职于波士顿附近的一家电器公司Sylva-nia半导体部门工程师,踏入半导体业,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同时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

1958年,27岁的张忠谋来到德州,进入德州仪器,为德州仪器第一个中国员工。

1985年,辞去在美国的高薪职位前往中国台湾,受台湾方面邀请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为台湾半导体业的崛起和产业升级贡献卓著。

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几乎没有人看好。但张忠谋发现的,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在当时,全世界半导体企业都是一样的商业模式。

张忠谋台湾人被人尊为“半导体教父”,他的一生可谓精彩至极。谁又能想到56岁开始创业的他能够把台积电经营成全世界最大的独立的半导体制造公司,而在2017年的时候,台积电实现营收2087亿人民币,净利润接近800亿人民币,而但是的华为的净利润只有475亿可谓差距巨大。

意气风发的少年

张忠谋于1931年生于中国宁波,当时由于战乱的影响年少的他跟着家里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后来去了中国台湾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年轻张忠谋可以是华人的精英中的精英人士。学机械的张忠谋后来硕士上的是MIT麻省理工学院,你看人家是多么厉害呀。

说起来张忠谋进入半导体行业纯属偶然,由于在申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时没有通过,意气用事的张忠谋就给大公司投简历。虽然学业上张忠谋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招工作还是很有自己的个性的。当时他获得比较好的职位是福特公司和一家不出名的半导体公司,但是由于这个“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给的待遇要比赫赫有名的福特公司多一美金。但是张忠谋以为福特看不起人,为此还去福特理论那时的福特当然不会在乎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年轻人。于是1955年5月,年轻气盛的张忠谋进入了“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这样他也就开始进入了半导体行业。

56岁的创业者

张忠谋曾经感叹: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短短的一个电话,加上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在工作没有多久的张忠谋就跳槽到德州仪器,在德州仪器工作多年的他在41岁那年,登上了德州仪器公司副总栽,成为了德州仪器实权人物。在带领德仪半导体业务的很多年里张忠谋创造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后来在1983 年,51岁的张忠谋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德州仪器。

在56岁的年龄现在看来都是差不多要退休的年龄,但是张忠谋却在这样的年龄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就这样台积电诞生诞生了在一开始台积电的发展也是面临不少困难,后来在英特尔转型的过程中台积电抓住了机会获得了认证,这样台积电开始了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现在的台积电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公司。

半导体被称为国家工业的明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美日韩是世界公认的半导体产业最发达的三个国家,它们培育了众多耳熟能详的跨国企业,英特尔、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尔半导体、东芝、瑞萨、信越等,个个体量惊人、实力雄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台湾曾经一度成为全球IC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期间,联发科、台积电、联电、日月光、联咏、瑞昱等企业迅速发展,让台湾半导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在全球电子产业转移、大陆半导体崛起的形势下,台湾的IC产业仍旧活跃于一线,尤其是晶圆代工方面,台积电、联电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商之中,让人惊叹不已。

坚定不移地执行科技振兴台湾的政策。台湾是一个岛屿,资源匮乏、人口有限,发展附加值产业是其壮大的必经之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确定了以科技产业为核心的政策,扶持了众多科技公司,威盛电子、联电、富士康均在此期间成立其中,联电是台湾第一家半导体企业。

台湾为了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比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导成立的科技产业园区--新竹科技产业园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工研院与美国RCA签订长达十年的合约,同年7月,首座积体电路工厂破土,次年产制三吋晶圆成功。

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带来人才的供给。台湾的半导体人才一方面来源于本土大学,一方面来源于美国。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台湾大学都在早期就开通了半导体相关专业,并与美国等知名企业合作,通过产学研形式帮助人才快速成长。据悉,台湾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半导体人才,是因为它们与硅谷之间形成了一种成熟人才输送的模式,即台湾人去到硅谷工作、学习、成长,待自己技术成熟、翅膀硬了再回来创业。联华电子曹兴诚、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联发科蔡明介等在创业之前均在美国硅谷做高管,拥有多年的工业和专业背景。

以IC代工带动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策略。美国是半导体产业的发源地,在上世纪70年代,硅谷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行业、人才、专利等制度,在芯片、ODM等领域无人能及。台湾虽然坚定了发展半导体的决心,但从什么地方突破仍是需要思考一番!从代工起步,谋求在全球芯片产地一席之地,台湾半导体企业起初专注于封装环节。之后,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旺盛,联发科和晨星做芯片、日月光专注于晶圆制造、精材科技做封装,逐步将半导体范围扩大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

重视半导体专利有利于提升自身话语权。半导体的发展绕不开专利授权,很多专利在美国,如果想让自己在行业内有足够的话语权,重视专利是必须走的一条路台湾威盛和英特尔曾经因CPU授权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联发科与高通也官司不断……台湾半导体最厉害的IC代工,这与它们对专利的重视密不可分,台积电圆代工业务全球第一,连续多年垄断台湾专利申请榜单,并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门,对专利的投入值得学习。大陆的后起之秀中芯国际发展遇到瓶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与台积电的专利纠纷。

抓住了两次集成电路的产业变革机遇。集成电路大致有三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时期。第一个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主导的半导体行业变革,微处理器、存储器是当时的主流产品第二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客户为导向的晶圆代工模式兴起,台积电、联电等台湾本土IC代工企业崛起第三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SOC产业的发展给IC产业带来机遇,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芯片设计联发科、制造巨头联咏科技、封装大咖力成等纷纷出现。

除了上述原因,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岛内的大环境和大陆的支持,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由于台湾的电子产业非常发达,涉及手机、电脑、LED、电子组装等,整个产业链非常完善,相关公司众多,给了半导体企业发展和崛起的良好土壤。据统计,台湾本土的上市公司,近乎一半的企业与电子相关。二是由于大陆廉价的劳动力,给了台湾半导体企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台湾很多与电子相关的厂商将自己的制造中心设在大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92023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